图书介绍

上海中医药发展史略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上海中医药发展史略
  • 季伟苹主编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ISBN:9787547835272
  • 出版时间:2017
  • 标注页数:517页
  • 文件大小:35MB
  • 文件页数:555页
  • 主题词:中国医药学-医学史-上海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上海中医药发展史略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溯源篇(1843年以前)上海中医的源头活水1

第一章 海岸线上的医家故里3

第一节 古代上海中医,得天独厚的水路交通3

一、上海水系——连接江南,通达腹地3

二、上海航运——内河航运,外海海运5

三、上海港口——青龙港、浏河港、上海港5

第二节 古代上海中医,多元的地域文化底蕴10

一、上海之源——崧泽文化智慧10

二、上海古文化断裂——良渚文化衰落14

三、上海最早的移民文化——广富林文化、马桥文化16

四、上海吴越文化的历史与特征17

第二章 上海中医与吴越医药同根同源23

第一节 古代上海中医、吴越医药的深刻影响23

一、越医衣钵相传,世家林立23

二、“吴门医学甲天下”之誉24

三、吴越医家流派,从善如流25

第二节古代上海中医的缘起与发展29

一、唐代初现29

二、宋元中兴29

三、明代荣盛32

四、开埠前之医家40

第三章 开埠前的“申城”医事46

第一节 古代上海中医的授业与传道46

一、官方医学教育46

二、家传与师授48

第二节 海上名医的施诊轶事50

一、崇尚医德,济贫救困50

二、精研岐黄,医术高超52

第三节 上海的病坊、药局与善堂54

一、演变中的病坊、药局55

二、善堂、药局56

开埠篇(1843—1911)上海中医的百川汇流59

第四章 晚清上海的名医汇聚与医界繁荣61

第一节 绵延久远的世医名家62

第二节 晚清外来名医身影63

第三节 影响深远的沪上名医65

第五章 沪上疫病与中医防治70

第一节 开埠前后上海地区的疫病71

一、开埠前的疫病情况71

二、开埠后的疫病情况72

三、疫病频发的主要原因72

第二节 沪上名医对于疫病的防治74

一、名医论治疫病75

二、名医防疫的海派特色76

第六章 沪上中医书报的刊行与中医药广告78

第一节 晚清上海中医书报的刊行78

一、中医书籍的出版78

二、中医报刊的发行81

第二节 晚清《申报》中的中医药广告83

第七章 近代上海中医机构的创立与教育变革85

第一节上海早期的医疗机构86

第二节 李平书与中西合璧的“上海医院”87

第三节 晚清上海的中医社团89

第四节 开埠后的中医教育变革90

一、古代中医教育之变迁90

二、西医影响下的上海中医教育90

三、最早的中医学校——女子中西医学堂91

第八章 沪上中西医学的碰撞与汇通93

第一节 上海中西汇通之源流94

一、沪上中西汇通第一人——徐光启94

二、从王宏翰看中西医学之交会95

第二节 晚清上海的中西医交汇95

一、晚清医学译著的出版96

二、中体西用与中西折中96

三、中西医汇通思想98

第九章 清末上海中药老字号与中药贸易99

第一节 中药老字号的兴起99

一、国药四大店100

二、其他药店与参行102

第二节 中药老字号的发展特点103

第三节沪上的中药贸易104

一、贸易港与贸易航线104

二、中药贸易及其影响105

变革篇(1911—1949)海派中医独树一帜107

第十章 民国时期的上海中医教育109

第一节 北洋政府“教育系统漏列中医案”引起抗争109

第二节 第一所政府备案的民办中医学校——上海中医专门学校110

附一 公民丁泽周等为筹设上海中医学校呈大总统文114

附二 创办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发起人115

第三节 上海中医办校兴教育的热潮116

一、中国医学院116

二、新中国医学院117

三、中医函授教育118

四、中医夜校119

五、女子学校119

六、中医补习班和短期培训班120

第四节 办学思路和教材改革120

第五节 中医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121

第十一章 民国时期的上海中医医院123

第一节 医院概况123

第二节 借鉴西医的办院模式124

第三节 保持传统,融汇新知——以四明医院为例126

第四节 民国时期影响较大的中医医院128

一、南北广益中医院128

附一 广益中医院建院碑文129

二、华隆中医院130

附二 清末民初上海部分中医、中西医汇通医疗机构简介131

第十二章 民国时期的上海中医期刊134

第一节 办刊特点135

一、名医办刊及撰稿135

二、多元化的办刊宗旨136

三、营建广泛信息网137

四、发行方式多样137

五、中医人的广告意识138

第二节 内容特色140

一、探讨中医学术140

二、关注中医前途命运140

三、跟踪中医重大事件141

四、探讨中医学校教育142

五、实时登载疫病防治文章144

第十三章 民国时期的上海中医社团146

第一节 产生背景146

第二节 萌芽期(1902—1911)147

一、发展特点147

二、主要社团简介147

第三节 发展兴盛期(1912—1937)148

一、发展特点148

二、主要社团简介149

第四节 低谷与恢复期(1938—1949)151

第十四章“三一七”抗争中的上海中医155

第一节“三一七”抗争之因155

一、新民主主义思潮对中医的冲击155

二、中西医之争156

第二节“三一七”抗争始末157

一、“废止中医案”的提出157

二、全国医药团体代表大会举行159

三、五人请愿团赴南京请愿161

第三节寻求变革的上海中医163

一、中医自觉走向组织化163

二、中西医汇通走向深入163

三、中西医汇通医家崭露头角164

第十五章“孤岛”时期的上海中医166

第一节 淞沪抗战中的热血中医167

第二节 上海中医药的畸形繁荣168

一、国民政府调整中医政策168

二、名医汇聚租界170

三、中药贸易空前繁荣171

四、中医院校持续办学172

第三节 孤岛上的中西医关系173

一、中西医之间的竞争173

二、中西医之间的合作175

第十六章 民国时期上海的中西医地位176

第一节 中西医师开业管理制度176

一、中医师的开业管理176

二、西医师的开业管理178

三、特殊的租界政治对近代上海医师管理的影响179

四、中医师地位下滑180

第二节 中西医师生活水平比较182

一、诊金、出诊费的不同182

二、形成差距的原因183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上海中西医的整体状况184

一、卫生人才队伍185

二、卫生机构185

三、教育机构185

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上海地区卫生行政概况186

曙光篇(1949—1978)上海中医如沐春风189

第十七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上海中医带来曙光191

第一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党的中医政策191

一、西医学习中医号召192

二、“双百方针”与“十·一一”批示193

第二节 提倡用现代科学发展中医194

一、推广中医师带徒教育模式194

二、成立“辨证论治研究组”195

三、中西医协作治疗晚期血吸虫病198

第十八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上海的中医机构201

第一节 集体办医的联合诊所202

第二节 公费医疗中医门诊部203

一、上海市公费医疗第五门诊部203

二、上海市中医推拿门诊部204

三、上海市立中医门诊部205

四、黄浦区推拿门诊部205

第三节 创办、改建中医医院205

一、上海市立第十一人民医院205

二、上海市立第十人民医院206

三、上海中医学院附属曙光医院206

四、上海中医学院附属龙华医院206

第四节 中医学术团体207

一、上海市中医学会207

二、上海市中医药学会209

三、延续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民国中医团体209

第五节 中医教育机构的创建211

一、中医学院校——上海中医学院211

二、中等中医学校212

第六节 中医研究机构的创建213

一、上海市针灸研究所213

二、上海市经络研究所214

三、上海市中医研究所214

四、上海市伤骨科研究所215

五、上海市中医文献研究馆216

第七节 上海中医报刊发行机构及出版物217

一、《上海中医药杂志》217

二、《上海中医学院学报》218

第十九章 著名中医的学术及诊疗特色219

第一节 学术与理论创新219

一、对中医经典的阐发219

二、中西医结合的实践与探索221

第二节 临床诊疗特色224

一、内科名家及诊疗特色224

二、外科名家及诊疗特色226

三、妇科名家及诊疗特色227

四、儿科名家及诊疗特色228

五、针灸名家及诊疗特色230

六、伤科名家及诊疗特色232

七、推拿名家及诊疗特色235

八、喉科名家及诊疗特色236

九、眼科名家及诊疗特色237

第二十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上海开展的中医科学研究239

第一节 针刺麻醉——针灸医学的突破240

一、始于上海的针刺麻醉240

二、针刺麻醉下大手术的开展241

三、针刺麻醉的成果及影响241

四、针刺麻醉机制研究242

第二节 肾虚证本质的探索243

一、发现肾虚证物质基础243

二、研制肾阳虚动物模型244

三、肾虚证机制的深入探索245

第三节 血瘀证本质和活血化瘀方药机制研究246

第四节 天花粉终止妊娠研究247

第五节 中医药防治肿瘤研究248

第六节 中医药防治心血管病研究248

一、心血管病制剂开发248

二、麝香保心丸的研发249

第七节 舌诊、脉象研究249

一、舌诊研究249

二、脉象仪的研制250

第二十一章“文革”前上海的中药机构及研究成果251

第一节 中药机构251

一、改造私营,成立上海市药材公司252

二、中药房进医院254

三、中药制剂室建设255

第二节 中药管理与人才培养255

一、收购管理256

二、制定炮制规范257

三、传统收徒与院校结合,培养中药人才259

第三节 中药科研及成果260

一、饮片炮制工艺创新260

二、中成药创新研发261

三、中药房的技术革新264

四、民间中药采风264

第二十二章“文革”中艰难前行的上海中医(1966—1976)267

第一节 卫生局系统秩序混乱267

一、各级卫生局建制打乱267

二、中医科研机构被撤销、合并268

三、综合性医院管理混乱268

第二节 中医古籍视为封建四旧268

一、《人民日报》社论《横扫一切牛鬼蛇神》268

二、上海中医古籍被集中保管封存269

第三节 中医队伍大量减员269

一、中医教育机构受到影响269

二、中医人才队伍缩小269

第四节 农村的“一根银针、一把草药”270

一、农村合作医疗制度270

二、赤脚医生在农村的兴起271

三、“一根针、一把草”方法的推广运用273

振兴篇(1978—2015)上海中医多格局发展275

第二十三章 上海中医的复兴277

第一节 中央〔1978 〕 “56号文件”277

一、中医人才培养278

二、中药人才培养279

三、医疗机构建设280

第二节 衡阳会议吹响中医全面复兴的号角280

一、恢复并创建各类中医机构281

二、恢复并拓展中医人才培养283

三、出版《中医年鉴》285

四、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探索285

五、中医医院等级评审287

第二十四章 中医教育新模式探索289

第一节 七年制高等中医教育289

一、上海成为三个试点之一290

二、模式的创新与突破290

三、成果与反思291

第二节 师承与学位相结合的教育模式291

一、上海率先尝试292

二、全国推广293

三、突破与创新293

第三节 上海开展的各层次地方性师承教育294

一、上海市高层次中医临床人才的培养294

二、上海市高层次中西医结合临床科研人才的培养295

三、上海市中医紧缺专科临床人才的培养295

四、上海市优秀青年中医临床人才的培养296

五、上海市高级中西医结合人才的培养296

六、上海市中医药领军人才的培养297

第二十五章 当代名医大家299

第一节 上海的“国医大师”299

一、裘沛然300

二、张镜人301

三、颜德馨302

四、石仰山304

第二节 上海的中医药两院院士305

一、胡之璧306

二、沈自尹306

第三节 上海市名中医307

一、三批上海市名中医概况307

二、名中医评选的意义308

第四节 上海市中医文献馆馆员308

一、馆员评聘概况308

二、馆员学术成果简述310

三、建立学术之家310

附 三批馆员名录310

第二十六章 上海中医发展的创新成果317

第一节 社区中医适宜技术推广317

一、国内开展现状317

二、上海市四批中医药适宜技术的推广318

第二节 国家中医临床基地建设320

一、项目概况及成果321

二、上海的恶性肿瘤、骨退行性病变基地321

第三节 名中医工作室建设322

一、上海首创名中医工作室模式323

二、名中医工作室模式的创新与特色324

三、上海市名中医工作室建设与成果324

四、名中医工作室模式的推广330

第四节 中医“治未病”特色研究333

一、上海成立“治未病”发展研究中心334

二、“治未病”的实施与推广334

三、“治未病”工作成果335

第五节“海派中医”研究336

一、海派中医流派传承工程建设336

二、海派中医论坛339

第六节 中医药标准化研究340

一、中医药标准化研究发展历程340

二、中医药标准化的研究成果341

三、上海中药标准化研究中心341

第七节 中西医结合研究成果342

一、针刺麻醉的后续研究342

二、中医“肾”的研究345

三、胡氏细胞株与中药生物工程347

四、扶正化瘀治疗肝纤维化348

五、益气化瘀治疗颈腰椎病348

六、灸法治疗肠腑病症349

第八节 中医药科技信息服务与创新349

第二十七章 上海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351

第一节 中医药“申遗”开展背景及概况351

一、国家级概况351

二、上海市概况352

第二节 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要素353

一、明确的传承体系是申遗的关键353

二、显著的临床疗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所在354

三、文化内涵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命脉355

第二十八章 浦东张江“药谷”的中药研发358

第一节 中药研究机构358

一、上海中药创新研究中心358

二、上海中药制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59

第二节 人才培养与项目建设360

第三节 成果转化361

第四节 国际平台361

第二十九章 上海中医国际化交流与合作363

第一节 概况363

一、清末民初的中西医交流363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的上海中医药国际交流364

三、改革开放后的中医药国际交流365

第二节 以针灸为“铭牌”的国际化交流与合作365

一、针刺麻醉引领全球“针灸热”365

二、以针灸连接世界366

第三节 教育、医疗、科研的国际交流与合作368

一、教育的国际化交流与合作368

二、医疗的国际化交流与合作370

三、科研的国际化交流与合作371

第四节 浦东自贸区中医药对外服务贸易373

第三十章 上海中医药管理375

第一节 主要管理机构375

一、上海市卫生局中医处375

二、上海市中医药发展办公室376

第二节 主要管理措施和成果377

一、中医医疗机构建设和完善377

二、制定中医药标准和规范378

三、实施中医“三名”(名医、名科、名院)发展战略379

四、加强社区(郊区)中医药工作384

五、中医药人才的培养386

六、中医药科研工作387

七、中医药国际合作与交流389

第三节 相关职能中心及研究室390

一、上海市中医药科技服务中心390

二、上海市师承教育管理办公室391

三、上海市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研究中心391

四、上海市中医、中西医结合医院综合评价(评审)中心392

五、上海市中医质量控制中心393

六、上海市中医临床培训中心393

七、上海市“治未病”发展研究中心394

八、上海市中医药标准化研究室394

九、上海市中医药发展研究室395

第四节《上海市发展中医条例》395

一、出台背景395

二、重点内容396

三、调研修订396

附录398

附一 上海古代名医录(1843年以前)398

附二 上海近现代名医录(1843—2015)449

附三 海派中医主要流派一览468

附四 近现代上海中医学校一览471

附五 近现代上海中医医院、中医医疗机构一览473

附六 近现代上海中医主要报刊一览476

附七 近现代上海中医社团480

附八 上海中医药大学简介482

附九 上海市中医药研究机构一览483

附十 上海历代主要中医药著作目录484

附十一 上海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508

附十二 上海历代主要中医药管理机构509

关键词索引511

跋语514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