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儿童与青少年情绪及行为障碍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儿童与青少年情绪及行为障碍
  • JamesM.Kauffman,TimothyJ.Landrum作者;李姿莹,陈佩玉,何美慧等译 著
  • 出版社: 华腾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 ISBN:9865998416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366页
  • 文件大小:74MB
  • 文件页数:386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儿童与青少年情绪及行为障碍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出发点1

第1章 起始点:基本概念——关于应该从何开始&李姿莹 译1

第一节 期望2

第二节 成因与教学4

第三节 定义、测量与评量行为5

第四节 工作、游玩、爱和乐趣6

第五节 直接、诚实的沟通9

第六节 示范和自我控制9

第七节 文化差异10

第八节 特殊教育之任务:教学11

第九节 真实的人物12

第十节 过去与未来12

第2章 我们面对什麽:问题及其大小一定义与盛行率&李姿莹 译17

第一节 专业术语18

第二节 定义19

一、不同的理念模式20

二、不同的定义目的20

三、测量情绪和行为的复杂度20

四、正常和异常行为的范围与多样性21

五、发展基准和社会文化期待:生态学22

六、和其他障碍之间的相关性22

七、许多情绪和行为问题的短暂性23

八、标签异常的不利条件23

九、定义的重要性23

第三节 现行联邦政府定义24

第四节 定义的观点26

第五节 替代定义的出现26

第六节 异常之案例27

第七节 盛行率29

一、盛行率与发生率的意义30

二、为什麽我们关心盛行率?31

第八节 盛行率估算31

一、伪阳性和伪阴性31

二、经济上的现实层面32

第九节 合理的估算与服务百分比32

第十节 影响盛行率的因素33

一、成因与盛行率的假设性关联33

二、鉴定为情障的犹疑33

三、不均衡的比例34

四、社会政策和经济因素34

第十一节 特定疾患的盛行率和发生率36

第3章 我们从何开始,将往哪去:过去、现在、与未来—领域的发展与当前议题&陈佩玉 译43

第一节 情绪行为障碍领域简史44

一、19世纪44

二、20世纪初期:介入方案的建立45

三、20世纪中期到晚期:介入方案的精致化46

第二节 当前议题47

一、早期鉴定和预防47

二、反社会和暴力学生的教育48

三、全面的、合作的社区本位服务50

四、聚焦于学业和社交技巧50

五、功能行为评量51

六、连续的变通性安置52

七、转衔至工作或继续教育53

八、多元文化特殊教育54

九、对介入的反应55

第三节 法令的发展和议题55

一、全体残障儿童教育法案(94-142公法)56

二、身心障碍者教育法案(101-476公法)57

三、1997年身心障碍者教育法修正案(105-17公法)57

四、2004年身心障碍者教育促进法案(IDEA2004)59

五、2001年不让任何一位孩子落后法案(NCLB,107-110公法)60

六、立法与诉讼的趋势60

七、立法与诉讼的应用61

第四节 过去和未来61

第4章 如何思考情绪或行为问题:理念模式—探讨问题&罗湘敏 译71

第一节 传统理论模式说明73

一、生物模式73

二、教育心理模式74

三、生态模式75

四、行为模式75

第二节 比较和选择模式75

第三节 一个统整的模式:社会—认知方法77

第四节 讨论的结构78

第二篇 可能成因85

第5章 生理&罗湘敏 译89

第一节 生理性因素成因解释的诉求90

第二节 遗传91

一、遗传因素的意义93

第三节 脑伤或功能失调93

一、脑创伤94

第四节 营养不良、过敏、和其他健康议题95

第五节 气质96

第六节 对教育人员的意义98

第6章 家庭&黄裕惠 译105

第一节 家庭因素106

第二节 家庭定义与结构107

一、单亲家庭108

二、寄养家庭108

第三节 家庭互动109

一、管教孩子109

二、虐待孩子113

第四节 家庭对学校表现之影响114

第五节 影响家庭的外在压力115

第六节 教育工作者的意义115

第7章 学校&黄裕惠 译121

第一节 学校因素122

第二节 智力122

一、情绪行为障碍学生的智力123

二、低智力的意义124

第三节 学业成就124

一、情绪行为障碍学生的学业成就124

二、学业低成就的意义124

第四节 社交技能124

一、预测学校表现成败的行为125

二、学校失败与未来的适应问题126

第五节 智力、学业成就与反社会行为126

第六节 学校对情绪行为问题之贡献127

一、对学生个别差异不敏感128

二、对学生不当期待129

三、行为管理不一致131

四、教导非功能与不相干的技能131

五、重要技能缺乏有效教学132

六、破坏性的增强制约关系132

七、学校行为的不当示范134

第七节 对教育工作者的意义135

第8章 文化&陈佩玉 译141

第一节 以文化因素解释成因之诉求142

第二节 分歧的文化价值和标准143

第三节 多元文化的观点144

第四节 评估文化因素所面临的问题145

第五节 生理、家庭、学校,和文化:错综复杂的影响因素146

一、大众媒体147

二、同侪团体149

三、居住环境与都市化152

四、种族153

五、社会阶级与贫穷154

第六节 教学应用155

第七节 影响因素一结语156

第三篇 异常行为的分类163

第9章 注意力及活动障碍&吴怡慧 译165

第一节 定义与盛行率166

一、与其他障碍的关联168

二、盛行率169

第二节 成因与预防170

第三节 评量171

第四节 介入与教育172

一、药物172

二、家长与教师所接受的心理社会训练173

三、介入反应模式174

第五节 介入的观点178

第10章 违规行为障碍:外显性攻击行为与内隐性反社会行为&吴怡慧 译185

第一节 定义、盛行率和分类186

一、定义186

二、盛行率188

三、分类189

第二节 社会脉络下的攻击行为与暴力189

一、攻击行为是个多元文化的议题190

二、学校脉络中的攻击行为191

第三节 成因192

一、社会学习论的普遍研究结论194

二、个人因素196

三、同侪团体因素196

四、家庭因素196

五、学校因素197

第四节 评量198

第五节 介入与教育199

一、预防199

二、社会学习取向介入的主要特点202

三、处罚的使用与误用205

第六节 爆发性行为循环与前矫正策略207

一、校园暴力和全校性的常规209

二、内隐性反社会行为的介入211

第11章 青少年行为问题:违法行为、物质滥用与早期性活动&杨梅芝 译223

第一节 青少年期与成年早期的行为问题224

第二节 少年犯罪225

一、定义225

二、少年违法的型态226

三、盛行率226

四、成因与预防227

五、违法行为、障碍状况、与特殊教育需求228

六、少年犯罪的介入229

七、街头帮派232

八、过度纠正与惩罚性反应的问题233

第三节 物质滥用234

一、定义与盛行率234

二、成因与预防238

三、介入与教育240

第四节 早期性活动与未成年父母245

第12章 焦虑与相关疾患&何美慧 译255

第一节 焦虑症256

一、强迫症259

二、创伤后压力症候群260

三、刻板动作疾患261

四、选择性缄默症263

第二节 饮食性疾患264

第三节 排泄性疾患265

第四节 性行为问题267

第五节 社会孤立与无能268

一、肇因与预防268

二、评量269

三、介入与教育270

第13章 忧郁症与自杀行为&何美慧 译277

第一节 忧郁症278

一、定义与盛行率278

二、评量280

三、肇因、相关病症与预防281

四、预防与教育282

第二节 自杀行为283

一、定义与盛行率283

二、肇因与预防284

三、评量285

四、介入与教育286

第14章 精神分裂症与其他重度障碍&何美慧 译293

第一节 精神分裂症295

一、定义、盛行率与特征295

二、肇因与预防296

三、教育与相关介入方案296

第二节 社会化问题297

第三节 沟通异常298

第四节 刻板动作(异常的反覆动作)301

一、自我刺激行为301

二、自伤行为301

第四篇 评量309

第15章 情绪行为障碍学生的评量&蔡明富 译313

第一节 特殊教育评估的一般原则314

一、家长须参与314

二、应考虑多方面的专业315

三、应准确和公正地鉴定所有已知或疑似障碍学生315

四、评量结果须保密315

五、家长有参与调解或听证会的权利315

六、定期重新评估315

七、16岁以上学生的个别化教育计画须包含转衔计画在内316

八、情绪行为障碍学生须包含在教育过程的一般评量316

九、个别化教育计画须包含依据功能行为评量所做的正向行为介入计画316

第二节 可接受的一般评量标准317

一、评量的信度317

二、评量的效度318

三、信度及效度对情绪行为障碍学生评量的重要性319

第三节 筛选320

一、早期鉴定预防320

二、筛选需整合和确认主要诉求324

三、使用功能性行为评量进行筛选325

第四节 转介前介入策略和介入反应效果模式326

第五节 EBD资格的评估326

第六节 教学评估329

第七节 教育评量的发展趋势329

第八节 教学评估和其他介入330

一、智力与成就的标准化常模参照测验331

二、行为评量表333

三、直接观察和测量333

四、访谈334

五、同侪关系的评量335

六、自陈报告336

七、课程本位评估336

第九节 确定学生问题行为338

第十节 功能性行为评量338

一、正向行为介入计画339

二、教学困难的评估:正向行为介入计画的运用339

第十一节 融合教育下调整普通教育评量340

第十二节 评估和社会效度341

第十三节 利用评量结果撰写个别化教育计画342

一、IEP重点342

二、IEP和安置343

第十四节 分类347

一、精神疾病的分类347

二、行为向度的分类349

三、多元分类和共病353

四、严重疾患的分类353

第十五节 分类的必要性354

一、复杂性和歧义354

参考文献360

索引36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