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新译白话《菩提道次第广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新译白话《菩提道次第广论》
  • (元)宗喀巴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
  • ISBN:9787802537590
  • 出版时间:2014
  • 标注页数:467页
  • 文件大小:88MB
  • 文件页数:510页
  • 主题词:喇嘛宗-佛经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新译白话《菩提道次第广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代序&法尊法师1

书首礼赞1

第一章 讲说作者殊胜1

第一节 受生为圆满种姓之情1

第二节 其身获得功德之情2

一、获得教德之情2

二、获得证德之情4

(一)成就戒学4

(二)成就定学5

(三)成就慧学6

第三节 为佛教做事业之情6

一、在印度做事业之情6

二、在藏中做事业之情7

第二章 讲说其法殊胜11

第一节 通达一切佛教为无违的殊胜11

第二节 能现一切佛经为教授的殊胜14

第三节 易于获得佛之密意的殊胜16

第四节 重大恶行自趋没灭的殊胜16

第三章 如何讲闻具有二种殊胜的正法17

第一节 听闻之规17

一、思维闻法的利益17

二、对法与说法师发起服侍18

三、听闻的正规19

(一)断器三过19

(二)依六种想19

第二节 讲说之规22

一、思维说法的利益22

二、发起服侍大师与法23

三、以怎样的思想行为来讲说23

四、对何等对象说与不说的区别24

第三节 完结时共同所作之规25

第四章 如何正式以教授引导学徒的次第26

第一节 道的根本依止善知识之理26

一、为使生起定解故稍作赘述26

(一)所依善知识之德相27

(二)能依弟子之德相30

(三)弟子应如何依止之规31

(四)依止的利益37

(五)不依止的过患38

(六)归纳彼等之义40

二、简要宣说修持之规40

(一)正式修法40

(二)破除对此修法的邪分别49

第二节 依止后如何修心的次第53

一、为对有暇之身受取意义故策励53

(一)认识暇满53

甲、有暇53

乙、圆满54

乙-1、五自圆满54

乙-2、五他圆满54

(二)思维暇满意义重大55

(三)思维人身极难得57

二、如何受取意义法60

(一)对道的总建立生起定解60

甲、讲说三士道中总括一切佛语之理60

乙、讲说依于三士之门理依次引导的理由61

乙-1、讲说何为以三士道引导之义61

乙-2、讲说按那样的次第引导的理由62

1.正说理由62

2.正说意义65

(二)对此道正式受取要义法67

甲、对与下士共同的道次第修心67

甲-1、正修下士的思想67

1.发起追求来世的心67

(1)思维不能久住于此世随念必死67

第一,不修念死的过患67

第二,修习念死的利益68

第三,当生起怎样一种念死的心69

第四,如何修习念死69

其一思维定死70

(第一)思维死神一定要来,此亦无缘能阻止70

(第二)思维寿无增添却有不断减少70

(第三)思维活着的时候也无修行正法的空闲而定死72

其二思维死无定期73

(第一)思维瞻部洲人寿无一定73

(第二)思维死因极多活因甚少74

(第三)思维身体既然极脆弱,故死无定期75

其三思维死时除法而外其他什么都无益75

(2)思维来世如何转生与二趣的苦乐77

第一,思维地狱苦77

其一大有情地狱78

(第一)等活地狱78

(第二)黑绳地狱78

(第三)众合地狱78

(第四)号叫地狱78

(第五)大号叫地狱78

(第六)热地狱78

(第七)极热地狱78

(第八)无间地狱78

其二近边地狱79

其三八寒冷地狱80

其四孤独地狱81

第二,思维畜生苦82

第三,思维饿鬼的苦83

2.依止来世安乐的方便86

(1)进入佛教殊胜门是学习皈依86

第一,由依何事为皈依的因86

第二,由依彼而皈依的境87

其一辨认皈依的境87

其二彼者堪依的原因87

第三,由多少事而成皈依之理88

其一由知功德而皈依88

(第一)佛的功德88

(第一)子、身功德88

(第一)丑、语功德89

(第一)寅、意功德90

寅(一)智功德90

寅(二)悲功德90

(第一)卯、业功德91

(第二)法功德92

(第三)僧功德92

其二由知差别而皈依93

其三由自愿接受而皈依93

其四由不言其他而皈依93

第四,皈依后所学的次第94

其一出自《摄抉择分》之所学的次第94

其二出自教授中之所学的次第94

(第一)不同的学处94

(第一)子、应止的学处94

(第一)丑、应行的学处95

(第二)共同的学处96

(2)一切善乐之本是生起胜解信102

第一,思维总业果102

其一总的思维业果的理102

(第一)业决定的道理103

(第二)业大增长的道理103

(第三)业未造不会值遇的道理105

(第四)已造之业不会失坏的道理105

其二分别思维业果105

(第一)讲说十业道为主要105

(第二)抉择业与果106

(第二)子、讲说恶业果106

子(一)正说恶业道106

杀生106

不与取107

邪淫107

妄语108

离间语109

粗恶语109

绮语109

贪心110

损害心110

见110

子(二)讲说轻重的差别111

(其一)讲说十业道的轻重111

(其二)附带略说具力之业的门类113

就福田说力大113

就所依说力大114

就事物说力大114

就发起心说力大115

子(三)讲说此等之果115

异熟果115

等流果115

主上果或增上果116

(第二)丑、讲说善业果116

丑(一)善业116

丑(二)善业果116

异熟果116

等流果116

增上果116

(第二)寅、讲说业的其他差别117

寅(一)引发和成满的差别117

寅(二)定受和不定受的业117

第二,思维别业果118

其一异熟的功德118

其二异熟的果报119

其三异熟的因119

第三,思维后正行行止的道理120

其一总论120

其二特以四力消除的道理122

甲-2、此思想产生的量(标准)126

甲-3、消除对此的邪分别126

乙、对与中士共同的道次第修心128

乙-1、正修中士的思想129

1.辨认追求解脱的心129

2.能使此心发生的方便129

(1)依于苦与集的门理而思维129

第一,思维苦谛生死的过患130

其一解说苦谛放在四谛之首宣讲的用意130

其二正修苦谛131

(第一)思维生死总苦131

(第一)子、思维八苦131

思维生苦132

思维老苦134

思维病苦134

思维死苦135

思维怨憎会苦135

思维爱别离苦135

思维所欲求不得苦135

思维经中所讲的“总之五取蕴皆是苦”之义135

(第一)丑、思维六苦136

变易无定的过患136

不知满足的过患137

再再舍身的过患138

再再结生的过患138

再再变为尊卑高下的过患138

无友伴的过患139

(第一)寅、思维三苦140

坏苦140

苦苦140

行苦140

(第二)思维别苦141

(第二)子、思维三恶趣苦141

(第二)丑、思维人苦141

(第二)寅、思维非天苦142

(第二)卯、思维天苦142

(其一)欲天三苦142

死殁和堕下处苦142

悚慄苦142

断裂杀害摈除苦142

(其二)上二界粗重苦143

第二,思维集谛生死的流转次第143

其一烦恼发生之理143

(第一)辨认烦恼144

(第二)烦恼如何产生的次第144

(第三)能生烦恼的因145

(第四)烦恼的过患145

其二烦恼集业之理146

(第一)辨认所集之业146

(第一)子、思业146

(第一)丑、已思业146

(第二)如何集业之理147

其三死殁与结生之理148

(第一)死缘148

(第一)子、寿尽而死148

(第一)丑、福尽而死148

(第一)寅、由于未离不平等而死148

(第二)死心148

(第二)子、具善心而死148

(第二)丑、具不善心而死148

(第二)寅、具无记之心而死149

(第三)从何部位收暖149

(第四)死后能成中有之理149

(第五)此后于生有中结生之理150

(2)依于十二缘起支的门理而思维152

第一,支的差别152

第二,支的归摄153

第三,此等诸支经几世能圆满155

第四,归纳此等之义156

乙-2、此思想产生的量156

乙-3、消除对此的邪分别157

乙-4、抉择趋入解脱之道的自性158

1.以怎样的身断除生死159

2.以修怎样一种道断除生死162

(1)观待调心次第的数决定162

(2)观待果的数决定162

(3)次第决定162

丙、对上士道次第修心171

丙-1、开示大乘的入门唯是发菩提心171

丙-2、如何发起菩提心的道理174

1.由依何因如何生起菩提心174

(1)从四种缘能生起的道理174

(2)从四种因能生起的道理175

(3)从四种力能生起的道理175

2.修菩提心的次第176

(1)依据大觉沃传出的果因七诀而修176

第一,对此因果次第生起定解176

其一开示大乘道的根本即是大悲176

(第一)最初时重要176

(第二)中间时重要176

(第三)最后时重要177

其二诸其他因果成为大悲之因果的道理177

第二,按次第来正修心179

其一修炼追求利他之心179

(第一)修炼能生此心的所依179

(第一)子、修炼对诸有情心平等179

(第一)丑、修习一切有情为悦意相者180

丑(一)修母180

丑(二)修念恩180

丑(三)修报恩181

(第二)正式发起此心182

(第二)子、修慈中慈的所缘182

(第二)丑、修悲中悲的所缘183

(第二)寅、修增上意乐185

其二修炼追求菩提之心185

其三认识所修的果即是发心186

(2)依据佛子寂天论著中所讲而修186

第一,思维自他相换的益处和不换的过患186

第二,自他相换的思想若习惯则能生起187

第三,修习自他相换法的次第187

其一消除障碍187

其二正式修法188

3.菩提心生起的量191

4.依仪轨受菩提心的方法191

(1)未得使得192

第一,何为所受的境192

第二,由何为能受的所依192

第三,如何受的仪轨192

其一加行仪轨192

(第一)进行特殊的皈依192

(第一)子、庄严处所,布置塔像,陈设供物192

(第一)丑、祈祷而皈依193

(第一)寅、讲说皈依的学处193

(第二)积集资粮194

(第三)修心194

其二正行仪轨194

其三完结仪轨195

(2)守护已得不使失坏195

第一,修学今生不失坏发心的因195

其一为了增长对发心的欢喜故应当修学忆念发心的利益195

其二为了增长真正发心故应当修学六次发心196

(第一)不舍所发愿心196

(第二)修学增长愿心197

其三为利有情而发心,修学心不舍有情197

其四修学积集福智二资粮197

第二,修学在他世也不离发心的因198

其一舍弃使失坏的四种黑法198

其二受行不使失坏的四种白法199

(3)若失坏还净(补救)法200

丙-3、发心后修学行的道理202

1.发心后须学学处的理由202

2.讲说以修学智慧与方便一项不能成佛203

3.解说修学学处的次第210

3(1)总的修学大乘的道理210

第一,修习愿学菩萨学处210

第二,修习后受佛子律仪211

第三,受后应如何修学的道理211

其一什么是所学之处211

其二六度中包括了诸学处之理211

(第一)实事的数决定211

(第二)兼说次第决定215

(第二)子、生起次第215

(第二)丑、优劣次第215

(第二)寅、粗细次第215

其三如何修学行的次第215

(第一)修学总行的道理215

(第一)1.修学六度成熟自身佛法215

(一)修学布施度215

(其一)布施的自性215

(其二)使彼布施的心思发生的方便216

(其三)布施的差别219

(其三)1.一切人身应如何行219

(其三)2.观待不同人身的布施差别220

(其三)3.布施自性的差别220

1.法施220

2.无畏施220

3.财施220

(1)正式施舍财物的施220

A、施舍财物之规220

A1、施舍给何田220

A2、以何思想施舍220

一应具有怎样的思想221

二应断除怎样的思想221

A3、如何行施222

一不以怎样的行为施舍222

二应以怎样的行为施舍223

A4、施舍何等物223

一略说应施与不应施之物223

二详说应施与不应施之物223

二(1)详说内物施与不施224

——就时段讲不可施224

——就所为讲不可施224

——就乞求者讲不可施224

二(2)详说外物施与不施224

(1)不施外物的道理224

——就时间讲不可施224

——就所施对象讲不可施224

——就自身讲不可施225

——就施物讲不可施226

——就所为讲不可施226

(2)应施外物的道理226

B、若不能施应如何行227

C、依止对治布施的障碍228

C-1、未习惯228

C-2、匮乏228

C-3、贪著228

C-4、未见果报228

(2)唯思想的施228

(其四)归纳此等之义229

(二)修学持戒度229

(其一)持戒的自性229

(其二)能进修持戒的方便230

(其三)戒律的差别232

(其三)1.律仪戒232

(其三)2.摄善法戒232

(其三)3.饶益有情戒232

(其四)修行持戒时应如何行233

(其五)归纳此等之义233

(三)修学忍辱度233

(其一)忍辱的自性233

(其二)能进修忍辱的方便233

(其三)忍辱的差别237

(其三)1.耐怨害忍237

1.破除不忍耐做伤害者所做的伤害237

(1)破除不忍所做的安乐之障与不忍所造的苦237

A、讲说不应该瞋恚237

A1、观察境不应该瞋恚237

一观察有无自主不应当瞋恚237

二观察是偶然还是本性皆不应该瞋恚239

三观察是直接和间接何者伤害都不应该瞋恚239

四观察能驱使伤害的因不应该瞋恚239

A2、观察有境不应该瞋恚240

A3、观察所依不应该瞋恚240

一观察损害的因和有过无过240

二观察自已所承诺241

B、讲说应该悲愍241

(2)破除不忍所做的恭敬等之障与做欺侮等三事241

A、破除不忍所做的赞誉等三事之障241

A1、思维赞誉等无利之理241

A2、思维赞誉等有弊之理242

A3、故应欢喜破除此等赞誉242

B、破除不忍他人做欺侮等三事242

2.破除不喜欢做伤害者富裕而喜其衰败243

(其三)2安受苦忍245

1.必须安受苦的理由245

2.使生起安受的方法245

(1)破除将发生的苦执为一概不欢喜245

(2)讲说应该甘愿忍受此苦245

A、思维苦本身的功德246

B、思维能忍众苦的难行的利益246

B1、思维解脱等意义重大的利益246

B2、思维破除无量诸苦的利益246

C、从微苦起渐修则不难忍受之理247

3.就事而详释247

(其三)3.谛察(思择)法忍248

(其四)修行忍辱时应如何行249

(其五)归纳此等之义249

(四)修学精进度249

(其一)精进的自性249

(其二)能进修精进的方便249

(其三)精进的差别250

(其三)1.主要差别250

1.擐甲精进250

2.摄善法精进251

3.饶益有情精进251

(其三)2.发生精进法251

1.断除精进的障碍逆缘251

(1)认识异品251

(2)依止断除异品的方便252

A、破除推迟的懈怠法有三种252

B、破除贪恋低级无意义之事252

C、破除懒惰或轻视自己252

C-1.干所应得破除懈怠252

C-2.干能得彼的方便破除怯退254

C-3、于所安住修习之处断除怯退254

2.修积精进的顺缘援助资粮256

(1)生起胜解力256

(2)生起坚固力257

(3)生起欢喜力259

(4)暂时休息力260

3.凭依此二缘努力发起精进260

4.由依精进身心堪能做事之理263

(其四)修行精进时应如何行263

(其五)归纳此等之义263

(五)修学禅定度264

(其一)禅定的自性264

(其二)能进修禅定方便264

(其三)禅定的差别264

(其四)正修禅定时应如何行264

(其五)归纳此等之义264

(六)修学智慧度265

(其一)智慧的自性265

(其二)能进修开发智慧的方便265

(其三)智慧的差别271

(其三)271

1.通达胜义的智慧271

(其三)2.通达世俗的智慧271

(其三)3.通达饶益有情的智慧271

(其四)修习智慧时应如何行272

(其五)归纳此等之义272

(第一)2.修学四摄事成熟他有情272

(一)四摄事的自性272

(二)确立为四摄的理由273

(三)四摄事的作业273

(四)摄持眷属需依四摄273

(五)略作详释273

(第二)特别修学后二度的道理276

(第二)1.修习止观的利益276

(第二)2.讲说止观为一切定的总括277

(第二)3.寂止和胜观的自性277

(一)寂止的自性277

(二)胜观的自性277

(第二)4.止观二者皆需修的理由280

(第二)5.次第决定之理282

(第二)6.止观各自的修学法284

1.寂止修学法284

(1)凭依寂止的资粮284

(2)凭依止的资粮修寂止法285

A、加行285

B、正行285

B1、以怎样的身威仪而修285

B2、解说修的次第286

——能使无过失的定发生法287

——(1)心专注所缘之前应如何修287

——(2)心专注所缘之时应如何修288

(1)辨认心安住何者之处所缘288

(甲)所缘总的建立288

(甲)1.正说所缘288

遍满所缘有四种288

净行所缘有五种289

善巧所缘也有五种289

净惑所缘有二种290

(甲)2.讲解何等补特伽罗应缘何所缘291

(甲)3.讲解所缘的异名292

(乙)辨认当前的所缘292

(2)心如何专注所缘法295

(甲)建立无过失之规295

(乙)破除有过失之规297

(丙)讲说修的时段299

——(3)心专注所缘之后应如何修300

(1)在出现沉掉时应如何修300

(甲)修习对治不认识沉掉300

(甲)1.抉择沉掉之相300

(甲)2.于正修时使觉悟沉掉的正知发生法302

(乙)修习对治虽已认识但不为断除沉掉而用功303

(乙)1.认识思而破除沉掉法303

(乙)2.认识由依何者而生沉掉的因305

(2)在远离沉掉时应如何修306

——由依此定能生住心的次第308

——(1)正说能生住心的次第308

——(2)由六力方能成住心之理309

——(3)九种住心中有四种作意之理310

(3)由修而成寂止的量311

A、讲说寂止成与未成的界限311

A1、讲说实情311

A2、有作意的相以及断疑314

——有作意的相314

——断疑315

B、总说凭依寂止修道之规318

C、别说修世间道之规320

C1、讲说在修粗净相道之前需要获得寂止320

C2、凭依寂止能离欲之理322

2.胜观修学法326

(1)依止胜观的资粮327

A、认识了义经与不了义经327

B、解释龙树思想的过程是如何发生的329

C、抉择空性正见法331

C-1悟入真实性的次第331

C-2.正式抉择真实性334

——认识正理之所破334

——(1)必须认清所破的原因334

——(2)破斥未认识所破而妄破除的他宗334

(1)批判认识所破太宽334

(甲)举说承认334

(乙)指出其承认不合理336

(乙)1.指出彼宗破除中观的不共特法336

——认识中观的特法336

——彼宗如何破除中观特法之理341

——中观师如何答复彼342

(乙)2.指出由所说的诸指责皆非能破348

——指出观察经不经得起正理观察而破除然不能破348

——指出观察以量成立不成立而破除然不能破352

——指出观察是否四句生而破除然不能破362

——指出破除有事无事等四句然不能破364

(2)批判认识所破太窄367

——(3)认识自宗的所破之理371

(1)辨认实义所破371

(2)在其他所破上加不加彼等之理379

(3)解说于所破加不加胜义简别380

——破所破时应以应成和自续何者来破384

——(1)认识应成与自续之义384

(1)破除他宗384

(甲)举说承认384

(乙)批判承认387

(2)建立自宗397

(甲)正式破斥自续397

(甲)1.指出说所依有法不成立的宗过397

——举说承认397

——批判承认398

(第一)指出义不合理398

(第二)指出所举比喻不相同400

(甲)2.指出由于此过失,因也不成立403

(乙)彼破斥对自宗不等同之理405

——(2)应当遵照应成与自续哪一派使正见于心中发生409

——依此能破使见于心中发生之理410

——(1)抉择补特伽罗无我410

(1)正式抉择我无自性410

(甲)举例说明410

(甲)1.说成车为无自性的假有410

(甲)2.断除对此的争辩413

(甲)3.由名称的差别而成立之理414

(甲)4.依此道理能速得正见的利益415

(乙)结合实义而说416

(乙)1.无自性之理结合实义而说416

——破除我与蕴自性是一之品416

——破除我与蕴自性是异之品420

——无自性之理亦能破诸其余品421

——由依无自性之理能现补特伽罗为如幻之理422

(乙)2.讲说由名称差别而成立之理结合实义427

(2)讲说由我无自性成立我所亦无自性427

(3)此诸正理亦当应用于其他之理427

——(2)抉择法无我429

——(3)修习此等见以断障之理434

(2)胜观的差别438

(2)A、四种胜观438

(2)B、三种胜观438

(2)C、六种胜观439

(3)胜观修法440

A、批驳他宗440

B、建立自宗445

B1、需要安住修和观察修二者的理由445

B2、断除对此的争议447

B3、略说修法要领451

(4)修胜观成就的量452

3.止观双运之理455

3(2)特别修学金刚乘之理458

注释藏汉文参考书目462

(新译白话《菩提道次第广论》起因)464

译后466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