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学术思想研究辑刊 五编 第9册 惠栋易学研究 1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林庆彰主编;陈伯适著 著
- 出版社: 花木兰文化出版社
- ISBN:9862540381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240页
- 文件大小:45MB
- 文件页数:260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学术思想研究辑刊 五编 第9册 惠栋易学研究 1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册】1
第一章 易学发展与惠栋学术概况1
第一节 研究缘起1
一、研究动机与目的1
二、前人研究成果概述9
(一)史论书籍之有关评论10
(二)专著之研究情形17
三、研究方法与主要研读之资料27
(一)研究方法27
(二)主要资料之研读30
第二节 易学发展概况31
一、汉代易学31
二、魏晋南北朝易学39
三、隋唐易学41
四、宋元明易学43
五、清代易学48
第三节 惠栋生平与学术概况54
一、生平与学术养成概况54
(一)一脉相承的书香门第54
(二)家学风尚的传继光大57
(三)士林好友的交游励学59
二、惠栋易学论著简介64
(一)《易汉学》64
(二)《周易述》66
(三)《易例》67
(四)《易微言》68
(五)《易大义》69
(六)《周易本义辨证》70
(七)其它有关论著71
三、易学以外之学术论著成果75
(一)尚书学75
(二)春秋学78
(三)三礼学81
(四)文字学82
四、惠栋学术之主要特色85
(一)以推阐汉儒经说为职志85
(二)以古字古音之训诂为方法86
(三)以《周易》研究为毕生之志业88
第二章 惠栋考索孟喜与京房《易》说之述评89
第一节 孟喜易学之述评89
一、六日七分法90
二、四正卦说98
(一)四正方位为西汉共同之准据,根源于《说卦》98
(二)《易纬》方位说最为详备,与孟说相呼应100
(三)四正之阴阳消长,配之以节气之说104
三、十二消息卦110
(一)消息110
(二)十二消息卦114
四、七十二候与六十卦用事之月126
(一)七十二候重在时训的科学论述126
(二)卦配七十二候的实质内涵128
(三)卦序系统所表现的意义133
(四)惠栋考述用事月之小失146
(五)《易纬》六十卦直事补说148
五、卦气征验为汉代普遍性思想151
第二节 京房易学之述评157
一、八卦六位说158
(一)八卦六位图158
(二)纳甲161
(三)纳支163
(四)五行配卦172
二、八宫卦次说180
(一)乾坤生六子的宫卦序位180
(二)成卦方式展现的阴阳之道183
三、占筮说188
(一)以卦纳宿的占筮系统188
(二)风雨寒温占194
(三)蒙气与以钱代蓍之说206
四、建月建候与积算说215
(一)世卦起月例215
(二)建候218
(三)积算法223
五、卦爻之飞伏与贵贱说225
(一)飞伏225
(二)卦爻贵贱之别231
第三节 小结237
【第二册】241
第三章 惠栋考索虞翻与荀爽《易》说之述评241
第一节 虞翻易学之述评241
一、月体纳甲说243
(一)虞翻原本于京魏之说而作243
(二)虞翻八卦纳甲说之具体内涵252
(三)惠氏考索月体纳甲说之重要意义271
二、虞氏逸象274
(一)逸象汇集之情形275
(二)逸象产生之原则280
(三)惠氏训解逸象皆有所本288
(四)惠氏在辑象与阐释上之缺失295
(五)对其疑误者之澄清与再诠释304
第二节 荀爽易学与九家逸象之述评319
一、荀氏易学的主要师承以及与《九家易》之关系320
(一)主要师承于费氏《古易》320
(二)荀爽与《九家易》324
二、乾升坤降说326
(一)本诸京房升降说而发展326
(二)荀爽升降说具体内涵之检讨329
三、易尚时中说339
(一)时中为易道的核心思想339
(二)爻位适时之变而为时中340
(三)中和的具体意义343
四、九家逸象347
(一)在乾卦方面348
(二)在坤卦方面350
(三)在震卦方面352
(四)在巽卦方面354
(五)在坎卦方面356
(六)离卦为「牝牛」之象358
(七)在艮卦方面360
(八)兑卦为「常」之象363
第三节 小结368
第四章 惠栋考索郑玄《易》说之述评373
第一节 郑《易》之辑佚374
一、王惠二家辑佚内容对照比较374
二、主要贡献与缺失478
(一)贡献方面478
(二)缺失方面488
第二节 爻辰说491
一、源于《易纬》而立说492
二、左右行之理解495
三、郑玄爻辰说所涵摄的重要内容502
(一)十二律的运用507
(二)十二生肖纳卦之说507
(三)十二辰纳八卦卦气之说510
四、郑氏爻辰说之佚文512
(一)佚文之搜整512
(二)重要意涵520
第三节 小结521
【第三册】525
第五章 惠栋专述《周易》经传之特色(上)525
第一节 长于文字训诂526
一、以字书作为文字训诂之主要根据526
二、诂训详明533
(一)详用文献,内容宏富533
(二)挑战常说,理据恰当535
(三)数义并陈,详作参照540
(四)兼取汉《易》诸法,理据详备542
第二节 博引群籍众说以释《易》545
一、以汉魏《易》家作为引述之主要对象546
(一)广引《易》说述而不作546
(二)宗主虞学引述频繁550
二、以《易传》解其经义552
三、博采诸经与其传注为释558
四、取子书与史籍为释569
(一)原始道家子书的引述570
(二)道家倾向的扬雄与刘安思想之引述570
(三)董仲舒与刘向父子的引述574
(四)《论》《孟》《荀》思想的引述579
(五)《参同契》等神道色彩典籍的引述584
(六)《国语》等史书之引述587
第三节 《易纬》作为述《易》之重要来源590
一、《易纬》在易学发展史上的学术地位590
二、惠氏援《易纬》说《易》之概况591
三、惠氏引述内容之讨论616
(一)辅翼虞翻等汉代诸家《易》说616
(二)以卦、爻象释义617
(三)扩充《易传》的宇宙生成观618
(四)其它有关思想之论述620
第四节 改易经文以释《易》623
一、经文改易之概况624
二、从文献校勘看其改易636
(一)改字方面637
(二)删字方面641
(三)增字方面642
(四)句读之校定644
三、校勘改字之商榷648
(一)主要缺失648
(二)擅改经文之商榷与反省650
第六章 惠栋专述《周易》经传之特色(下)655
第一节 之卦作为解释卦义的重要方法655
一、乾坤二五相摩而生六子656
二、乾坤盈虚生十二消息卦661
(一)复卦663
(二)临卦666
(三)泰卦666
(四)夬卦667
(五)姤卦669
(六)遁卦669
(七)大壮卦670
(八)否卦671
(九)观卦672
(十)剥卦673
三、消息卦生杂卦的卦变系统675
(一)自乾坤而来之卦者679
(二)反复不衰而为变例者686
(三)据传为说而为变例者687
(四)二阳四阴之卦689
(五)二阴四阳之卦692
(六)三阳三阴之卦696
第二节 采用卦爻象以释《易》700
一、取用卦爻象之情形700
(一)以六爻取人身象702
(二)以六爻贵贱而为说703
(三)阴阳爻取象之说703
(四)自内日往,自外日来706
(五)其它爻象707
二、惠氏卦象取象之主要依据708
(一)《说卦》的八卦用象708
(二)虞氏逸象711
(三)《九家说卦》逸象712
三、用象之检讨713
第三节 互体得卦取象以释文义718
一、互体运用之情形718
二、互体之类别733
(一)三爻互体733
(二)四爻重卦互体735
(三)五爻重卦互体742
三、多取非本卦正体之互卦与互体运用之商榷750
(一)非本卦正体之互卦750
(二)互体运用之商榷752
第四节 爻位之说为述义之重要内涵756
一、爻位之当位说757
(一)惠氏载《易传》中当位与与不当位之情形758
(二)「贞」在当位上的重要意义763
二、爻位之相应说765
(一)惠氏载《易传》中相应之情形766
(二)惠氏相应说的重要内涵767
三、爻位之承乘说771
(一)承772
(二)乘776
四、理想的中位说780
(一)中和为中位之最佳典式781
(二)爻位的理想归宿——成既济定782
(三)中位以五爻尤重783
第五节 综采汉儒其它重要主张以释《易》785
一、半象785
二、两象易790
(一)惠氏列举虞氏两象易之说790
(二)惠氏使用两象易述《易》之情形794
三、反卦与旁通796
(一)反卦797
(二)旁通801
四、震巽特变806
第六节 小结812
【第四册】821
第七章 惠栋易学的义理观821
第一节 宇宙观821
一、太极为本的宇宙观822
二、太易化生的宇宙观830
(一)侧重「有」的气化说830
(二)太极同于太易之最高性832
(三)气之性以变易834
三、乾坤为宇宙万物化生的门径837
(一)主导之地位837
(二)尊卑贵贱之别840
四、道的实质意涵843
五、「一」所涵摄的意涵854
(一)文字学上的意义854
(二)原始道家上的意义855
(三)儒家思想上的意义857
(四)诸子与黄老思想上的意义860
(五)「一」作为易学范畴的明确定义865
(六)太极元气,函三为一867
六、成既济定的理想境域873
第二节 《中庸》与《易》理的融摄882
一、道论概念之会通883
(一)「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贯通之「道」883
(二)「隐微」与「独」的意义890
二、中和思想的会通897
(一)「中」的主体概念之契合897
(二)中和之道在赞化育之本的会通901
三、诚的思想的会通905
四、其它909
第三节 《易》与礼与史的会通913
一、以礼释《易》913
(一)婚礼913
(二)祭礼918
(三)丧礼——凶事用圭935
(四)宾客与酒食朱绂之礼937
(五)刑罚942
二、以史释《易》945
(一)乾卦九五为庖牺之象945
(二)以春秋战事明师律与舆尸之义947
(三)崩来而复归其道949
(四)弑君父而八月有凶949
(五)成汤归妹950
(六)变通之道951
(七)建万国亲诸侯者为夏先王953
(八)衣裳之制取诸乾坤之义954
三、明堂说957
(一)明堂的功能与架构957
(二)明堂与易学的重要相系关系962
第四节 惠氏义理观余说966
一、有无967
二、虚971
三、理975
四、日月为易977
第八章 惠栋易学的检讨与反省983
第一节 总结惠栋治《易》之主要内涵983
一、考索汉代诸家《易》说之重要内涵983
(一)孟、京《易》说之重要内涵983
(二)虞、荀《易》说之重要内涵987
(三)郑玄《易》说之重要内涵989
(四)考索诸家《易》说之商榷与缺失990
二、总结惠氏述易之主要特色992
(一)文字训诂之法992
(二)群籍众说之文献运用993
(三)《易纬》的重要地位994
(四)经文之改易995
(五)之卦训义之法995
(六)卦爻象释义之法996
(七)互体取象之法996
(八)爻位述义之法997
(九)其它象数主张998
三、总结义理观的主要内涵998
(一)宇宙观998
(二)《中庸》与《易》理融摄999
(三)《易》与礼、史会通1000
(四)其它1001
四、校勘与辑佚之检讨1002
(一)在经文校勘改易方面1002
(二)在郑《易》的增补辑佚方面1004
五、述《易》上的文献运用缺失1005
(一)未原本原说而断作剪裁1005
(二)转引古说而未明出处1006
(三)所明出处错误或有瑕疵1008
(四)引用内文改易或阙字1009
(五)改易所引原文为古字1011
第二节 惠栋易学的评价与影响1012
一、从纯粹汉学的历史意义作评价1012
二、从惠栋的立场给予客观的正面评价1016
(一)复汉的必然率行1016
(二)重要的正面评价1020
三、惠栋易学的影响1024
(一)对张惠言的影响1025
(二)对李道平的影响1026
第三节 从象数思维的定位与诠释学思潮反省惠氏易学1032
一、象数思维定位的反省1033
(一)从科学的概念看象数易学1034
(二)从阴阳变易的思想看象数易学1036
二、从诠释学思潮看惠氏易学1038
(一)从「历史图像」的观点看惠氏易学1038
(二)从诠释学方法论的概念上看惠氏易学1041
(三)从现代诠释学的角度看惠氏易学的定位1045
(四)从宏观的经典阐释角度看惠氏易学的时代意义1051
参考书目1059
一、惠栋著作1059
二、其它古籍《易》著1060
三、当代《易》著1064
四、《易》类以外十三经1068
五、经学通论专著1070
六、小学类专著1072
七、史类专著1073
八、子部相关专著1075
九、集部相关论著1078
十、论文期刊1079
附录1085
附录一 八卦候应与二十四节气征验之内容1085
附录二 二十八星宿图1089
附录三 虞氏运用《说卦传》卦象统计表1094
附录四 郑玄《周易》佚文与今本相异比较表1101
附录五 黄宗羲「乾坤凿度主岁卦」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