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古代职业教育史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古代职业教育史](https://www.shukui.net/cover/1/30362917.jpg)
- 路宝利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514106862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357页
- 文件大小:23MB
- 文件页数:377页
- 主题词:职业教育-教育史-中国-古代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古代职业教育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中国原始社会劳动教育1
第一节 中国原始社会劳动教育背景1
一、中华自然地理与原始人群分化发展1
二、石器生产力水平与农业文明的奠基2
第二节 中国原始社会分工与劳动教育2
一、自然分工与攫取劳动教育3
二、生产、攫取经济分离与农业生产劳动教育5
三、畜牧业、农业分离与畜牧业生产劳动教育6
四、手工业、农业分离与手工业生产劳动教育7
五、脑体分离与原始社会“文化人”技术教育8
六、原始社会晚期商人阶层的萌芽与交换传习9
第三节 中国原始社会劳动教育形式10
一、劳动教育寓于生产与生活母体之中10
二、部落显贵“设官教民”出现萌芽11
三、原始社会末期“专门学校”教育11
四、劳动教育寓于活动赛事与游戏之中12
五、依托血亲关系传播与“家学”萌芽12
六、通过民俗宗教仪式传播生产知识13
第四节 中国原始社会劳动教育方法14
一、示范模仿与口耳相传14
二、通过神话与艺术传承14
三、通过原始文字画传承15
特征与思考16
第二章 夏商周职业教育18
第一节 夏商周职业教育背景18
一、奴隶社会制度体系与青铜玉器文明18
二、四民分业发端与技术官守文化政策19
第二节 夏商周宗法“士”阶层职业教育20
一、“四民之首”与“技术执事群体”20
二、“六艺”与“技术职事官吏”培养21
第三节 夏商周“畴官之学”24
一、“畴官之学”与职官制度25
二、“畴官之学”与官私并守26
三、天文官与医官教育28
第四节 夏商周农业职业教育31
一、农业精耕细作模式与生产者等级划分31
二、井田制度背景下农业职业教育方式32
第五节 夏商周手工业职业教育37
一、手工业产业分化与“百工”职业群体37
二、“后母戊大方鼎”与手工业技术水平38
三、“工商食官”制度下手工业职业教育40
第六节 夏商周商业职业教育44
一、“商人”出现与“交换”变革44
二、商官与商业职业教育45
三、食官与饮食业职业教育48
第七节 夏商周职业教育思想50
一、“农商俱利”制度观念50
二、“德艺兼求”人才思想51
特征与思考53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职业教育55
第一节 春秋战国时期职业教育背景55
一、社会剧烈变革与“学在四夷”55
二、“四民分业定居”思想形成与实施56
第二节 春秋战国时期新兴“士”阶层职业教育57
一、新兴“士”阶层兴起与类型57
二、“匠器”之士与教育模式58
第三节 春秋战国时期“技术下移”与“畴官”教育61
一、“诸侯畴官”与天文学成就61
二、诸侯天文官职业教育62
三、医官制度突破与医学职业教育63
第四节 春秋战国时期农业职业教育66
一、农本思想与小农耕作模式开端66
二、农业职业教育基本模式奠基68
第五节 春秋战国时期手工业职业教育74
一、工商食官制度打破与百工下移及分化74
二、先进铸铁技术与其他手工业技术成就75
三、手工业职业教育奠基76
四、第一部手工业专门著作——《考工记》83
第六节 春秋战国时期商业职业教育85
一、商业繁荣与商业管制85
二、商业大贾及思想传播86
三、烹饪技术教育奠基89
第七节 春秋战国时期职业教育思想91
一、老庄“反智”文化与“大巧若拙”91
二、孔子“非器”文化与“经世致用”92
三、孟子“心力分工”与“农商并重”92
四、管子“同业相聚,父子相承”92
五、墨子“农与工肆之人”与“兼士”培养93
六、商鞅、韩非“法教吏师”与“实学传播”94
特征与思考94
第四章 秦汉职业教育97
第一节 秦汉职业教育背景97
一、封建中央集权制度与影响世界发达文明97
二、儒学思想垄断与封建人才选拔体系形成98
第二节 秦汉职官教育与“鸿都门学”建立99
一、秦汉“宦学”与“书吏”职官教育99
二、汉代“鸿都门学”与艺术人才教育100
三、汉代“经学”与天文官教育101
四、秦汉医学职业教育师徒传承103
第三节 秦汉农业职业教育111
一、劝课农桑与封建社会农业制度奠基111
二、农业职业教育与《汜胜之书》113
第四节 秦汉手工业职业教育118
一、地域性产业结构形成与手工业者构成119
二、手工业技术水平与蔡伦造纸术119
三、手工业职业教育与“艺徒”制度萌芽121
第五节 秦汉商业职业教育124
一、商业繁荣与商人阶层命运变化124
二、秦汉商人与商业理论125
三、烹饪技术体系发展与传承模式127
第六节 秦汉职业教育思想129
一、司马迁分工理论与经济思想130
二、东汉徐干“兼学技艺”思想131
特征与思考132
第五章 魏晋南北朝职业教育135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职业教育背景135
一、政治竞争促使实业发展与技术传播伴随135
二、民族融合推动教育多元与科技文化繁荣136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职官教育与专科学校诞生136
一、技术职官培养与专科学校形式137
二、技术民间父子家传与师徒传授141
三、方士与古代医学、化工实践探索143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农业职业教育143
一、土地制度与农民人身依附144
二、农业职业教育与《齐民要术》145
第四节 魏晋南北朝手工业职业教育151
一、手工业发展、细化与手工业者地位改善151
二、矿物燃料开采新技术与手工业技术发展152
三、手工业职业教育与机械发明家154
第五节 魏晋南北朝商业职业教育155
一、商业曲折发展与繁荣156
二、商人与家庭商业教育157
三、《齐民要术》与商业思想传播157
四、饮食行业技术传承与食书出现159
第六节 魏晋南北朝职业教育思想160
一、傅玄职业教育思想160
二、颜之推职业教育思想162
特征与思考164
第六章 隋唐职业教育166
第一节 隋唐职业教育背景166
一、政治开明与经济发达的社会环境166
二、文化繁荣与重视文教的政策氛围167
第二节 隋唐职官教育与专科学校发展168
一、教育体系下专科学校教育168
二、职官体系下专科学校教育173
三、宗教载体与科学技术传播181
第三节 隋唐农业职业教育182
一、均田制、租庸调制并行与农民初步解放182
二、农业职业教育与劝农使设置184
第四节 隋唐手工业职业教育189
一、手工业高度发达与纳资代役制度189
二、手工业技术全面突破与发展190
三、手工业职业教育与“艺徒”制度成熟192
第五节 隋唐商业职业教育196
一、商业政策两面性与城市“百行”197
二、商业职业教育与商业规范197
三、饮食业技术传承与庖人地位提升198
第六节 隋唐职业教育论200
一、职业教育管理论200
二、职业教育教学论201
三、职业道德教育论203
特征与思考203
第七章 宋代职业教育205
第一节 宋代职业教育背景205
一、社会环境宽松活跃205
二、积极鼓励发明创造206
第二节 宋代职官教育与专科学校206
一、国子监办学207
二、职能局办学208
第三节 宋代农业职业教育214
一、劝课农桑与租佃制度214
二、农业职业教育与劝农文215
第四节 宋代手工业职业教育221
一、工厂建立与产业工人“差雇”制221
二、手工业技术水平与活字印刷术222
三、手工业职业教育与“法式”艺徒培训224
四、手工业著作与技术传播228
第五节 宋代商业职业教育232
一、贸易立国与商人地位提高232
二、商业职业教育与商业组织233
三、饮食行业职业意识与技术传承235
第六节 宋代职业教育思想237
一、胡瑗“分斋教学”思想实践237
二、陈亮、叶适“事功”学派239
三、欧阳修工商业思想239
特征与思考240
第八章 元代职业教育242
第一节 元代职业教育背景242
一、文化多元与国际化大国242
二、职业户计制度与科技教育243
第二节 元代职官教育与专科学校243
一、地方学校与医学教育244
二、天文历法教育与《授时历》247
三、自学与家学之中实学教育250
第三节 元代农业职业教育250
一、元代农业政策演变与农民境况250
二、农业职业教育与社学组织252
三、农业著作与农业教育家258
第四节 元代手工业职业教育264
一、官营手工业发达与“系官匠户”制度264
二、手工业技术传承与发展水平265
三、手工业职业教育与黄道婆松江传艺267
四、手工业著作与技术传播269
第五节 元代商业职业教育270
一、“不抑商”政策与商人地位改善270
二、商业职业教育与商业理念变化271
三、饮食行业技术传承与岗位学艺273
第六节 元代职业教育思想275
特征与思考276
第九章 明代职业教育278
第一节 明代职业教育背景278
一、封建政权衰落与小农经济顶峰状态278
二、手工业资本主义萌芽与“西学东进”279
第二节 明代职官教育与专科学校279
一、武学专科学校280
二、医学职业教育280
三、钦天监与天文历法教育285
四、四夷馆专科学校287
五、明代西方科技传播288
第三节 明代农业职业教育289
一、小农经济顶峰与租佃自由政策289
二、农业职业教育与《农政全书》290
第四节 明代手工业职业教育294
一、民营手工业崛起与匠籍制度逐步瓦解295
二、手工业技术传承与发展296
三、手工业职业教育与《天工开物》298
第五节 明代商业职业教育303
一、商业促进政策与商人地位变化303
二、商业职业教育与科普推广304
三、著名商书与商业思想传播307
四、饮食行业职业教育与食书310
第六节 明代职业教育思想312
一、明代实学与“功利”学说312
二、明代思想家“经世致用”思想313
特征与思考315
第十章 清代鸦片战争前职业教育317
第一节 清代鸦片战争前职业教育背景317
一、政治专制、经济破坏与恢复发展317
二、民族冲突、融合与文化专制、吸收318
第二节 清代鸦片战争前职官教育与专科学校318
一、算学专科学校319
二、天文历法专科学校321
三、医学专科学校325
四、医学地方办学与民间家传326
五、文化通才与科技人才选拔327
第三节 清代鸦片战争前农业职业教育328
一、农业永佃制与农业技术推广328
二、农业职业教育与地方官吏巨大贡献329
三、农业职业教育著作332
第四节 清代鸦片战争前手工业职业教育334
一、近代工场手工业组织与工人境况334
二、手工业技术传承与发展水平335
三、手工业职业教育与行业会馆学徒制度337
第五节 清代鸦片战争前商业职业教育339
一、商业经营方式与商人境况339
二、商业职业教育与学徒制度340
三、著名商书与商业职业教育344
四、饮食行业文化与技术传承346
第六节 清代鸦片战争前职业教育思想349
一、颜李学派与颜元实用人才教育349
二、乾嘉学派与科技教育活动352
特征与思考353
参考文献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