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伤寒杂病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伤寒杂病论
  • 卞华主编;张晓芬,张慧珍,王春等副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
  • ISBN:7801743374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574页
  • 文件大小:38MB
  • 文件页数:602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伤寒杂病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一、《伤寒杂病论》渊薮1

(一)《伤寒杂病论》的作者及成书背景1

(二)《伤寒杂病论》的流传与发展1

(三)伤寒和杂病的涵义2

1.伤寒的涵义2

2.杂病的涵义3

(四)《伤寒杂病论》合论的意义3

二、《伤寒杂病论》的基本内容3

三、《伤寒杂病论》主要学术成就及贡献4

(一)创立外感热病与杂病的辨证论治原则4

1.六经辨证4

2.八纲辨证6

3.脏腑经络辨证7

4.三焦辨证7

5.卫气营血辨证8

6.治则治法8

(1)治则8

(2)治法9

(二)方书之经,医方之祖9

1.组方原则,严密完整9

2.治疗八法,方药体现10

3.承传古方,创制新剂10

4.剂型多样,煎服科学11

5.方药剂量,严格精确11

(三)拓展了本草学11

(四)奠定了中医学的坚实基础,开拓了发展的途经11

四、《伤寒杂病论》的学习方法12

(一)打好古文基本功,注意文法特点12

(二)方证互勘,前后联系13

(三)《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合参,结合临床实际13

(四)对照教学大纲,熟记重要条文14

上篇 伤寒论17

第一章 太阳病辨证论治17

第一节 太阳病辨证纲要18

一、太阳病提纲18

二、太阳病分类19

(一)中风19

(二)伤寒19

(三)温病20

三、辨病发于阳与病发于阴21

四、辨太阳病传变与否22

第二节 太阳病本证24

一、中风表虚证24

(一)桂枝汤证24

(二)桂枝汤禁例29

(三)桂枝汤的兼证30

1.桂枝加葛根汤证30

2.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31

3.桂枝加附子汤证32

4.桂枝去芍药汤证34

5.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证34

6.桂枝新加汤证35

二、伤寒表实证37

(一)麻黄汤证37

(二)汗法禁例40

(三)麻黄汤兼证42

1.葛根汤证42

2.大青龙汤证43

3.小青龙汤证45

三、表郁轻证46

(一)桂枝麻黄各半汤证46

(二)桂枝二麻黄一汤证48

(三)桂枝二越婢一汤证49

第三节 太阳病变证51

一、变证治则及辨证要点51

(一)变证治则51

1.辨寒热真假51

2.辨虚证实证53

3.表里先后治则54

4.标本缓急治则55

二、热证55

(一)栀子豉汤类证56

1.栀子豉汤证、栀子甘草豉汤证、栀子生姜豉汤证56

2.栀子厚朴汤证57

3.栀子干姜汤证58

4.栀子汤禁例59

(二)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59

(三)白虎加人参汤证61

(四)葛根芩连汤证61

三、虚证63

(一)心阳虚证63

1.桂枝甘草汤证63

2.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证63

3.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证64

4.桂枝加桂汤证65

5.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证66

(二)脾虚证67

1.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证67

2.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证68

3.小建中汤证69

4.桂枝人参汤证71

5.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证72

(三)肾阳虚证72

1.干姜附子汤证72

2.茯苓四逆汤证73

3.真武汤证74

(四)阴阳两虚证75

1.甘草干姜汤证、芍药甘草汤证75

2.芍药甘草附子汤证77

3.炙甘草汤证77

四、上热下寒证78

五、太阳蓄水证79

六、太阳蓄血证82

(一)桃核承气汤证82

(二)抵当汤证84

(三)抵当丸证85

七、结胸证86

(一)结胸辨证86

(二)热实结胸证87

1.大陷胸汤证87

2.大陷胸丸证89

3.小陷胸汤证90

(三)寒实结胸证91

(四)结胸证预后92

八、脏结证93

九、痞证94

(一)痞证的成因及证候特征94

(二)热痞证94

1.大黄黄连泻心汤证94

2.附子泻心汤证96

(三)寒热错杂痞证97

1.半夏泻心汤证97

2.生姜泻心汤证99

3.甘草泻心汤证100

(四)痰气痞证102

(五)水气痞证103

(六)痞利辨治103

十、火逆证104

十一、欲愈候106

第四节 太阳病疑似证107

一、十枣汤证107

二、瓜蒂散证109

三、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证110

第五节 合病与并病证111

一、合病证111

(一)太阳阳明合病111

1.麻黄汤证111

2.葛根汤证112

3.葛根加半夏汤证112

(二)太阳少阳合病113

(三)三阳合病114

二、并病证115

(一)太阳阳明并病115

(二)太阳少阳并病116

附:备考原文118

小结119

第二章 阳明病辨证论治121

第一节 阳明病辨证纲要122

一、阳明病提纲122

二、阳明病病因病机123

三、阳明病脉证125

第二节 阳明病本证126

一、阳明病热证126

(一)栀子豉汤证126

(二)白虎汤证128

(三)白虎加人参汤证130

(四)猪苓汤证132

二、阳明病实证133

(一)承气汤证133

1.调胃承气汤证133

2.小承气汤证135

3.大承气汤证137

(二)麻子仁丸证142

(三)导下法143

(四)下法辨证144

(五)下法禁例147

三、阳明病寒证148

四、阳明病虚证150

第三节 阳明病变证151

一、发黄证151

(一)湿热发黄证151

1.茵陈蒿汤证151

2.栀子柏皮汤证152

3.麻黄连轺赤小豆汤证153

4.小柴胡汤证154

(二)寒湿发黄证155

(三)火劫发黄证155

二、血热证155

(一)衄血证155

(二)下血证156

(三)蓄血证156

第四节 阳明病预后157

第五节 阳明病欲解时157

附:备考原文158

小结158

第三章 少阳病辨证论治160

第一节 少阳病辨证纲要161

一、少阳病提纲161

二、少阳病治禁161

第二节 少阳病本证162

一、小柴胡汤证162

二、小柴胡汤禁例168

第三节 少阳病兼变证169

一、少阳病变证治则169

二、柴胡桂枝汤证169

三、大柴胡汤证170

四、柴胡加芒硝汤证172

五、柴胡桂枝干姜汤证173

六、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174

七、热入血室证176

第四节 少阳病传变与预后177

第五节 少阳病欲解时178

小结178

第四章 太阴病辨证论治180

第一节 太阴病辨证纲要180

第二节 太阴病本证181

第三节 太阴病兼变证181

一、太阴兼表证181

二、太阴腹痛证182

三、太阴发黄证183

第四节 太阴病预后184

一、太阴中风欲愈候184

二、太阴阳复自愈候184

三、太阴转属阳明候185

第五节 太阴病欲解时185

小结185

第五章 少阴病辨证论治186

第一节 少阴病辨证纲要187

一、少阴病提纲187

二、少阴寒化证辨证要点188

三、少阴病治禁190

第二节 少阴病本证191

一、少阴痛寒化证191

(一)四逆汤证191

(二)通脉四逆汤证193

(三)白通汤证195

(四)白通加猪胆汁汤证197

(五)附子汤证198

(六)真武汤证199

(七)桃花汤证201

(八)正虚气陷证202

二、少阴病热化证203

(一)黄连阿胶汤证203

(二)猪苓汤证204

(三)大承气汤证205

第三节 少阴病兼变证206

一、少阴兼表证206

(一)麻黄细辛附子汤证206

(二)麻黄附子甘草汤证208

二、热移膀胱证209

三、伤津动血证209

第四节 少阴病疑似证210

一、四逆散证210

二、吴茱萸汤证212

第五节 咽痛证213

一、猪肤汤证213

二、甘草汤证、桔梗汤证214

三、苦酒汤证216

四、半夏散及汤证217

第六节 少阴病预后218

一、阳复欲愈证218

二、阳回可治证219

三、阳亡不治证220

第七节 少阴病欲解时221

小结222

第六章 厥阴病辨证论治223

第一节 厥阴病辨证纲要223

第二节 厥阴病本证224

一、厥阴病寒热错杂证224

(一)乌梅丸证224

(二)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证226

(三)麻黄升麻汤证228

二、厥阴病寒证229

(一)当归四逆汤证229

(二)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证231

(三)吴茱萸汤证232

三、厥阴病热证233

第三节 四肢厥逆辨237

一、厥逆病机与证候特点237

二、厥逆辨治237

(一)热厥237

1.热厥的特点与治禁237

2.热厥轻证238

3.热厥重证238

(二)寒厥238

1.阳虚阴盛厥238

2.冷结膀胱关元厥239

(三)痰厥239

(四)水厥240

三、厥证治禁与寒厥灸法241

第四节 呕哕下利辨242

一、辨呕哕证242

(一)阳虚阴盛证242

(二)邪传少阳证243

(三)痈脓致呕证243

(四)胃寒致哕证244

(五)哕而腹满证244

二、辨下利证244

(一)下利辨证244

(二)实热下利证245

(三)虚寒下利证245

1.虚寒下利证治245

2.虚寒下利兼表证治则246

3.虚寒下利转归246

第五节 厥阴病预后247

一、正复可愈证247

二、正衰危重证248

第六节 厥阴病欲解时249

小结249

第七章 霍乱病辨证论治251

第一节 霍乱病脉证251

第二节 霍乱病辨治252

一、霍乱与伤寒的鉴别252

二、霍乱治法253

(一)五苓散、理中丸证254

(二)四逆汤证256

(三)通脉四逆加猪胆汤证256

(四)四逆加人参汤证258

(五)桂枝汤证258

第三节 愈后调理259

小结259

第八章 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辨证论治260

第一节 阴阳易证260

第二节 差后劳复证261

一、差后劳复辨治261

(一)枳实栀子豉汤证261

(二)小柴胡汤证263

(三)牡蛎泽泻散证264

(四)理中丸证265

(五)竹叶石膏汤证266

二、差后饮食调理267

小结268

下篇 金匮要略271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并治第一271

一、发病、病因病机及预防271

(一)发病与预防271

(二)病因与疾病分类272

1.反常气候272

2.疾病分类与病邪特性273

(三)病机274

二、诊断举例274

(一)望诊274

(二)闻诊276

(三)切诊276

(四)四诊合参277

(五)预后278

三、论治278

(一)已病防传、虚实异治278

(二)表里同病280

(三)痼疾加卒病280

(四)审因论治281

(五)饮食与调护281

小结282

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283

一、痉病283

(一)病因病机283

(二)主要脉症283

(三)刚痉与柔痉的鉴别284

(四)证治285

1.柔痉285

2.欲作刚痉286

3.阳明痉病287

(五)预后289

二、湿病290

(一)临床表现290

(二)基本治法290

1.发汗290

2.利小便291

(三)证治291

1.头中寒湿291

2.寒湿在表292

3.风湿在表293

4.风湿兼气虚295

5.风湿兼阳虚297

三、暍病301

(一)脉症301

(二)证治302

1.伤暑热盛302

2.伤暑湿盛304

小结304

百合狐?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306

一、百合病306

(一)脉症与病机306

(二)治疗原则307

(三)证治308

1.百合病正治法308

2.百合病救治法309

(1)误汗后救治法309

(2)误下后救治法310

(3)误吐后救治法312

3.合病变治法313

(1)百合病变渴313

(2)百合病变发热314

二、狐?病315

(一)临床表现及内服方315

(二)外治法316

(三)狐?酿脓证治317

三、阴阳毒病319

小结320

疟病脉证并治第四321

一、脉象与基本治法321

二、证治321

(一)疟母321

(二)瘅疟323

(三)温疟324

(四)牝疟325

(五)附方326

小结327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328

一、中风病328

(一)脉症与鉴别328

(二)成因与辨证328

二、历节病334

(一)病因病机334

1.肝肾不足,水湿内侵334

2.阴血不足,风邪外袭334

3.气虚湿盛,汗出当风335

4.过食酸咸,内伤肝肾335

5.胃有蕴热,复感风湿336

(二)证治336

1.风湿历节336

2.寒湿历节337

(三)附方339

小结343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344

一、血痹病344

(一)成因与轻证证治344

(二)重证证治344

二、虚劳病345

(一)脉象总纲345

(二)病机与辨证346

1.阴血亏虚346

2.气血不足346

3.虚劳脱气347

4.虚劳无子347

5.虚劳盗汗347

6.虚劳脉大347

7.虚劳革脉348

8.虚劳与季348

(二)证治348

1.虚劳失精348

2.虚劳里急350

3.虚劳腰痛352

4.虚劳风气百疾353

5.虚劳不寐354

6.虚劳干血355

(三)附方356

小结358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第七359

一、肺痿359

(一)成因、脉症与鉴别359

(二)证治360

1.虚热肺痿360

2.虚寒肺痿361

(三)附方362

二、肺痈362

(一)病因病机、脉症及预后362

(二)证治363

1.邪实壅滞363

2血腐脓溃365

(三)附方365

三、咳嗽上气366

(一)辨证及预后366

(二)证治367

1.寒饮郁肺367

2.痰浊壅肺367

3.饮热迫肺369

4.寒饮挟热370

小结373

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374

一、成因与主症374

二、证治374

(一)肝郁化热374

(二)阳虚寒逆375

(三)阳虚饮动376

小结377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378

一、病因病机378

二、证治379

(一)胸痹证治379

1.典型证379

2.痰饮壅盛380

3.虚实异治381

4.轻证382

5.急证383

(二)心痛证治384

1.轻证384

2.重证385

3.附方386

小结386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387

一、腹满387

(一)辨证与治则387

1.虚寒证387

2.实热证388

3.表里俱寒证388

4.寒实证389

5.邪盛正衰危重证389

(二)证治390

1.里实兼表寒证390

2.里实兼少阳证391

3.里实胀重于积392

4.里实积胀俱重393

5.寒饮逆满394

6.寒饮腹痛395

7.脾虚寒盛395

8.寒实积滞396

二、寒疝398

(一)证治398

1.阴寒痼结398

2.血虚内寒399

3.寒疝兼表400

(二)误治变证401

(三)附方401

三、宿食402

(一)脉症402

(二)证治403

1.宿食在下403

2.宿食在上403

小结404

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405

一、五脏风寒405

(一)五脏中风405

(二)五脏中寒405

二、五脏病证治举例406

(一)肝着406

(二)脾约407

(三)肾着407

(四)心伤408

(五)癫狂409

三、三焦病证举例409

(一)三焦竭部409

(二)热在三焦与大小肠寒热409

四、积、聚、?气410

五、五脏死脉410

小结411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412

一、成因、脉症与分类412

(一)脉症412

(二)四饮与主症413

(三)五脏水饮414

(四)留饮与伏饮415

二、治疗原则416

三、四饮证治416

(一)痰饮416

1.饮停心下416

2.饮及脾肾417

3.下焦饮逆417

4.饮逆致呕418

5.留饮欲去418

6.肠间饮聚成实419

(二)悬饮420

(三)溢饮422

(四)支饮423

1.膈间饮支423

2.支饮冒眩424

3.支饮腹满425

4.支饮不得息426

5.支饮呕吐426

6.支饮咳嗽428

7.随证施治428

四、预后431

五、附方432

小结432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433

一、消渴433

(一)病机与脉症433

(二)证治434

1.肺胃热盛、津气两伤434

2.肾气亏虚435

二、小便不利435

(一)膀胱气化不行435

(二)上燥下寒水停436

(三)湿热夹瘀,脾肾亏虚437

(四)水热互结伤阴438

三、淋病439

(一)主症439

(二)治禁440

小结440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441

一、分类与辨证441

(一)四水与黄汗441

(二)五脏水443

(三)血分、水分与气分444

二、发病机理445

(一)感受外邪,水为风激445

(二)肺失通调与肾虚水泛445

(三)脾肾阳虚445

(四)肺脾肾三焦功能失司446

(五)其他446

三、治法447

(一)利小便、发汗447

(二)攻下逐水447

四、证治447

(一)风水447

1.表虚447

2.挟热448

3.风水与正水的汗法异治449

(二)皮水449

1.夹热449

2.表实450

3.气虚阳郁451

4.湿盛阳郁452

(三)黄汗452

1.营卫郁滞,湿热阻遏452

2.气虚湿盛阳郁452

(四)气分453

1.阳虚阴凝453

2.脾虚气滞454

五、治验举例与预后455

(一)治验举例455

(二)预后455

(三)附方456

小结456

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457

一、病因病机、分类与辨证457

(一)湿热发黄457

(二)寒湿发黄458

(三)分类与主症458

(四)辨湿热与寒湿发黄459

二、证治460

(一)谷疸460

(二)酒疸462

1.治法462

2.证治462

(三)女劳疸463

(四)热盛里实黄疸464

(五)湿重于热黄疸466

(六)黄疸兼证、变证467

1.兼表虚证467

2.兼少阳证467

3.兼燥结血瘀证468

4.误治成哕468

(七)虚黄469

三、转归与预后470

四、附方471

小结471

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472

一、惊悸472

(一)成因472

(二)证治472

1.火邪致惊472

2.水饮致悸473

二、吐衄下血474

(一)成因474

(二)脉症与辨证474

(三)治禁及预后475

(四)证治476

1.虚寒吐血476

2.热盛吐衄477

3.虚寒便血477

4.湿热便血478

三、瘀血479

小结480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481

一、呕吐481

(一)成因与脉症481

1.饮邪致呕481

2.误治致呕481

3.胃反病机与脉症482

(二)治禁482

(三)证治483

1.寒证483

(1)肝胃虚寒483

(2)阴盛格阳484

(3)虚寒胃反485

2.热证486

(1)热郁少阳486

(2)胃肠实热486

(3)热结饮阻487

(4)热利兼呕488

3.寒热错杂489

4.寒饮490

(1)寒饮呕吐490

(2)饮阻气逆490

(3)阳虚饮停491

(4)饮结胸胃492

(5)呕后调治493

(四)附方494

二、哕494

(一)治则494

(二)证治494

1.胃寒气逆495

2.胃虚有热495

(三)附方496

三、下利496

(一)病机、脉症及预后496

(二)治法与治禁499

1.湿滞气利治法499

2.虚寒下利治禁500

(三)证治500

1.虚寒证500

(1)虚寒下利兼表证500

(2)寒厥下利501

(3)虚寒肠滑气利501

(4)虚寒下利脓血502

2.热证503

(1)实积下利503

(2)热利下重505

(3)下利肺痛506

(4)下利虚烦506

小结507

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508

一、疮痈508

(一)疮痈初起的脉症508

(二)痈肿辨脓法508

二、肠痈509

(一)脓成证治509

(二)脓未成证治510

三、金疮511

(一)金疮出血的脉证511

(二)治疗512

四、浸淫疮514

(一)预后514

(二)治法514

小结515

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蚘虫病脉证证治第十九516

一、趺蹶516

二、手指臂肿516

三、转筋517

四、阴狐疝518

五、蛔虫病519

小结521

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522

一、胎与癥的鉴别及癥病的治疗522

二、恶阻523

(一)恶阻轻证523

(二)恶阻重证524

三、腹痛525

(一)阳虚寒盛525

(二)肝脾失调526

四、胞阻527

五、小便难528

六、水肿529

七、胎动不安530

(一)血虚湿热530

(二)脾虚寒湿531

八、伤胎531

小结532

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第二十一533

一、产后三病533

(一)成因533

(二)证治533

二、产后腹痛535

(一)血虚里寒535

(二)气血郁滞536

(三)瘀血内结536

(四)瘀血内结兼阳明里实537

三、产后中风538

(一)太阳中风538

(二)阳虚中风539

四、虚热烦呕540

五、热利伤阴541

六、附方542

小结543

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544

一、成因、证候与治则544

二、证治545

(一)热入血室545

(二)梅核气546

(三)脏躁547

(四)月经病548

1.冲任虚寒夹瘀548

2.冲任虚寒549

3.瘀血内阻550

4.瘀结成实550

5.水血并结血室551

(五)带下病552

1.湿热带下552

2.寒湿带下553

(六)腹痛553

1.风血相搏553

2.肝脾失调554

3.脾胃虚寒554

(七)转胞554

(八)前阴诸疾555

1.阴疮555

2.阴吹555

(九)附方556

小结556

原文附录557

杂疗方第二十三557

禽兽鱼虫禁忌并治第二十四559

果实菜谷禁忌并治第二十五563

<附录>566

附录1 关于《伤寒杂病论》中药物剂量的研究566

附录2 主要参考书目569

附录3 《伤寒杂病论》方剂学索引57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