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医基本理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医基本理论
  • 邓铁涛,吴弥漫主编;邱仕君,邓中光,刘小斌,黄海龙副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030329714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348页
  • 文件大小:126MB
  • 文件页数:370页
  • 主题词:中医医学基础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医基本理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阴阳五行1

第一节 阴阳五行学说的学术渊源1

一、阴阳概念和阴阳学说的形成1

二、五行概念的产生和五行学说的形成2

三、阴阳学说与五行学说的结合4

四、中医对阴阳五行学说的引进和运用5

第二节 中医阴阳五行学说的内涵5

一、阴阳学说的内涵5

二、五行学说的内涵12

第三节 阴阳五行学说在医学上的运用15

一、阴阳学说的医学运用15

二、五行学说的医学运用20

三、阴阳五行学说从哲学到医学的演变24

第二章 藏象26

第一节 藏象及藏象研究方法26

一、藏象的概念26

二、藏象研究方法26

三、藏象学说的基本内容27

四、藏象学说的学术特点29

第二节 五脏30

一、心(附:心包络)30

二、肝33

三、脾37

四、肺41

五、肾(附:命门)44

第三节 六腑50

一、胆50

二、胃52

三、小肠54

四、大肠56

五、膀胱57

六、三焦58

第四节 奇恒之腑62

一、奇恒之腑的内涵、生理特点及功能62

二、脑63

三、女子胞66

第五节 精气神67

一、精67

二、气70

三、血76

四、津液79

五、神81

六、精、气、形、神的相互关系85

第六节 形身部位88

一、形身88

二、官窍94

三、体内部位98

第三章 中医五脏相关学说102

第一节 五脏之间的相关关系102

一、五脏的相互影响102

二、五脏相关的中介104

三、脏与脏的关系105

第二节 五脏系统的相关109

一、五脏与六腑的相关关系110

二、五脏与奇恒之府的相关关系111

三、五脏与“五华”的相关关系112

四、五脏与五体的相关关系113

五、五脏与七窍的相关关系113

第三节 五脏相关与辨证114

一、两脏相关的证候114

二、多脏相关的证候118

第四章 经络理论121

第一节 经络和经络学说121

一、经络的概念121

二、经络学说的形成和发展122

三、经络系统的基本结构123

四、经络的生理功能及临床意义129

第二节 十二经脉的循行、主要病候和治疗132

一、手太阴肺经132

二、手阳明大肠经133

三、足阳明胃经133

四、足太阴脾经134

五、手少阴心经135

六、手太阳小肠经135

七、足太阳膀胱经136

八、足少阴肾经137

九、手厥阴心包经137

十、手少阳三焦经138

十一、足少阳胆经138

十二、足厥阴肝经139

第三节 奇经八脉的循行部位、生理功能和主要病候140

一、督脉140

二、任脉140

三、冲脉141

四、带脉142

五、阴维脉142

六、阳维脉143

七、阴跷脉143

八、阳跷脉144

第四节 十五络脉、十二经别和十二皮部144

一、十五络脉的循行、主要病候及治疗144

二、十二经别的循行147

三、十二皮部149

第五节 十二经筋149

一、足太阳经筋150

二、足少阳经筋150

三、足阳明经筋151

四、足太阴经筋151

五、足少阴经筋152

六、足厥阴经筋152

七、手太阳经筋153

八、手少阳经筋153

九、手阳明经筋154

十、手太阴经筋154

十一、手厥阴经筋155

十二、手少阴经筋155

第六节 腧穴简介156

一、腧穴的概念156

二、腧穴理论的形成和发展156

三、腧穴的功能与作用157

四、腧穴的分类158

第五章 病因病机164

第一节 病因164

一、中医认识病因的基本观念和方法164

二、外感病因166

三、内伤病因174

四、其他病因179

第二节 发病185

一、发病机理185

二、发病途径188

三、发病形式189

第三节 病变机理193

一、八纲病机193

二、病理从化与六气病机201

三、脏腑病机206

四、经络病机217

五、气血津精病机220

六、外感热病病机225

第四节 疾病传变与转归229

一、外感疾病的传变230

二、内伤疾病的传变233

三、疾病转归235

第六章 辨证论治238

第一节 辨证论治238

一、病、证、症238

二、辨证论治239

第二节 诊法理论240

一、诊病原理240

二、诊法原则241

三、诊病方法242

四、辨证审机250

第三节 治则治法255

一、治疗原则256

二、治法258

第四节 方药理论264

一、药物理论264

二、方剂理论274

第七章 体质与养生防病286

第一节 体质学说286

一、体质的内涵287

二、影响体质的因素288

三、中医对体质的分类291

四、体质学说的临床应用296

第二节 养生学说299

一、生命节律与养生的目的意义299

二、养生的基本原则301

三、养生方法304

第三节 治未病理论313

一、“治未病”理念的形成与确立313

二、“治未病”的内涵和具体内容314

三、“治未病”理论的学术意义316

附篇 五运六气学说简介320

一、五运六气学说的基本学术原理320

二、五运六气学说的基本概念和推演方法321

三、运气推演的主要内容328

四、运气学说的临床运用337

五、运气学说学术价值的发掘与利用340

主要参考文献343

邓铁涛后记34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