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环境生物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环境生物学
  • 耿春女,高阳俊,李丹主编;李彬,庄瑜佳副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
  • ISBN:9787516011614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289页
  • 文件大小:61MB
  • 文件页数:302页
  • 主题词:环境生物学-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环境生物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绪论1

1.1 环境科学概述1

1.1.1 环境科学的研究内容1

1.1.2 环境科学的发展历史1

1.2 生物学概述2

1.2.1 生物学的定义2

1.2.2 生物学的建立与发展2

1.3 环境生物学概述4

1.3.1 定义4

1.3.2 研究对象4

1.3.3 研究内容4

1.3.4 研究方法4

复习思考题5

第2章 生物学基础6

2.1 微生物6

2.1.1 概述6

2.1.2 微生物的命名9

2.1.3 微生物在生物界中的地位9

2.2 植物10

2.2.1 概述10

2.2.2 命名11

2.2.3 植物在生物界中的地位11

2.3 动物12

2.3.1 概述12

2.3.2 命名13

2.3.3 动物在生物界中的地位13

复习思考题13

第3章 生物和环境的互作14

3.1 微生物和环境的互作14

3.1.1 影响微生物生长繁殖的环境要素14

3.1.2 环境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24

3.1.3 微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抗性26

3.1.4 生物性污染对环境的影响29

3.1.5 微生物与生物环境间的相互关系32

3.2 植物和环境的互作36

3.2.1 影响植物生长的环境要素36

3.2.2 污染物对植物新陈代谢的影响41

3.2.3 污染物对植物生命活动的影响45

3.2.4 植物对污染物的排出46

3.2.5 植物对环境的适应与抗性47

3.2.6 植物及其产物对环境的影响50

3.3 动物和环境的互作51

3.3.1 影响动物生长的环境因素51

3.3.2 动物多样性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55

3.3.3 动物受污染环境影响的机制60

3.3.4 污染物对动物新陈代谢的影响61

3.3.5 污染物对动物生命活动的影响63

3.3.6 动物对污染物的排出64

3.3.7 动物及其产物对环境的影响67

复习思考题68

第4章 生物对污染物的响应和检测69

4.1 生物化学和分子水平70

4.1.1 污染物引发生物体的基因突变70

4.1.2 改变生物体的生化反应和代谢途径70

4.2 细胞和器官水平82

4.2.1 细胞与亚细胞水平的毒性效应82

4.2.2 污染物对器官的影响82

4.3 个体水平83

4.3.1 对动植物形态结构的影响83

4.3.2 对种子生活力的影响83

4.3.3 对动物生长、繁殖的影响84

4.4 种群及群落水平84

4.4.1 种群效应84

4.4.2 群落效应85

4.5 生态系统的响应86

4.5.1 生态系统结构86

4.5.2 生态系统功能86

复习思考题86

第5章 环境质量的生物监测与生物评价87

5.1 生物监测和环境质量评价87

5.1.1 生物监测的基本概念87

5.1.2 监测生物的选择88

5.1.3 生物对污染环境的监测与指示89

5.2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98

5.2.1 生态监测概述98

5.2.2 生态监测的特点99

5.2.3 生态监测技术100

5.2.4 生态监测方案102

5.3 化学品生态风险评价103

5.3.1 风险的基本概念103

5.3.2 风险评价与风险管理过程104

5.3.3 风险意识107

5.3.4 风险评价中的不确定因素108

5.3.5 风险评价的学科贡献108

5.4 环境污染物对人体健康损害的风险评价109

5.4.1 健康风险评价发展历程109

5.4.2 健康风险评价模式111

5.4.3 我国的健康风险评价114

5.4.4 某污染场地健康风险评价案例117

5.5 有害物理因素的生物学效应的评价125

5.5.1 噪声污染控制125

5.5.2 振动污染及其控制126

5.5.3 放射性污染防治127

5.5.4 电磁辐射污染防治128

5.5.5 环境热污染及其防治129

5.5.6 环境光污染及其防治130

复习思考题132

第6章 环境污染物的生物修复技术总论133

6.1 微生物在生物修复过程中的作用133

6.1.1 污染物的微生物分解与固定133

6.1.2 微生物基础代谢活动的变异134

6.1.3 微生物的营养需求136

6.1.4 微生物活性及其生态指示137

6.1.5 土著微生物的适应性137

6.2 生物修复有效性的影响因素分析139

6.2.1 污染物种类与浓度的影响140

6.2.2 影响污染物生物降解的物理化学因素141

6.2.3 影响污染物生物降解的生物因素142

6.3 生物修复的场地条件142

6.3.1 场地基本要求142

6.3.2 自然生物修复及其场地条件144

6.3.3 工程生物修复及其场地条件146

6.4 生物修复过程的评价147

6.4.1 样品测定148

6.4.2 细菌总数148

6.4.3 原生动物数150

6.4.4 细菌活性率151

6.4.5 细菌的适应性151

6.4.6 无机碳浓度152

6.5 原位生物修复152

6.5.1 生物净化与生物修复152

6.5.2 微生物的原位修复153

6.5.3 原位生物降解示范技术154

6.5.4 原位生物修复的环境条件154

6.6 异位生物修复155

6.7 生物修复应注意的几个重要问题157

6.7.1 生物修复技术难以去除的污染物157

6.7.2 表面活性剂对有机污染物生物降解的影响161

6.7.3 生物有效性及其改善164

6.7.4 生物进化及其利用164

复习思考题165

第7章 环境污染物的生物修复——水环境166

7.1 概述166

7.1.1 水环境中的微生物166

7.1.2 水环境中的植物168

7.1.3 水环境中的动物170

7.1.4 污水的生物处理基础171

7.2 废水的好氧生物处理172

7.2.1 概述172

7.2.2 活性污泥法172

7.2.3 生物膜法179

7.3 废水的厌氧生物处理184

7.3.1 概述184

7.3.2 厌氧滤池188

7.3.3 升流式厌氧污泥床反应器(UASB)190

7.3.4 厌氧流化床192

7.3.5 厌氧折流板反应器194

7.3.6 上流式厌氧污泥床-滤层反应器(UBF)195

7.3.7 EGSB厌氧反应器196

7.3.8 IC厌氧反应器199

7.3.9 两相厌氧生物处理技术203

7.4 废水生物脱氮除磷206

7.4.1 废水生物脱氮206

7.4.2 废水生物除磷211

7.5 污水回用216

7.5.1 回用概况216

7.5.2 污水回用工艺219

7.5.3 污水回用的问题和前景222

7.6 污水生态工程处理技术222

7.6.1 概论222

7.6.2 稳定塘223

7.6.3 土地处理225

7.6.4 湿地生态处理系统228

7.6.5 生态浮床230

复习思考题242

第8章 环境污染物的生物修复——大气243

8.1 概述243

8.1.1 空气中的微生物243

8.1.2 废气微生物处理原理244

8.1.3 参与废气处理的微生物244

8.1.4 废气生物处理方法245

8.2 大气污染物的微生物处理249

8.2.1 煤炭微生物脱硫249

8.2.2 微生物烟气脱硫250

8.2.3 微生物去除H2S252

8.2.4 微生物去除NH3253

8.2.5 微生物去除甲硫醇废气254

8.2.6 微生物去除NOx254

8.3 植物对气态污染物的净化255

8.3.1 植物对气态污染物的净化作用255

8.3.2 植物对气态污染物的指示作用256

8.3.3 指示气态污染物的植物种类256

8.3.4 指示植物受害症状257

复习思考题258

第9章 环境污染物的生物修复——污染场地259

9.1 堆肥261

9.1.1 好氧堆肥法261

9.1.2 厌氧堆肥法265

9.1.3 案例266

9.2 生物通风267

9.2.1 定义267

9.2.2 发展史267

9.2.3 影响生物通风的因素268

9.2.4 生物通风技术的强化270

9.2.5 生物通风的优势和应用限制270

9.2.6 生物通风理论研究271

9.3 植物修复274

9.3.1 定义274

9.3.2 基本类型274

9.3.3 植物对重金属超常吸收的机制279

9.3.4 案例283

9.4 自然降解283

9.4.1 定义283

9.4.2 主要类型283

9.4.3 优点和限制287

复习思考题287

参考文献288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