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分子创伤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王正国,付小兵,周元国主编 著
- 出版社: 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 ISBN:7533524179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798页
- 文件大小:95MB
- 文件页数:822页
- 主题词:分子生物学-应用-创伤外科学-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分子创伤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创伤学概述1
一、创伤学的概念1
二、创伤学发展简史1
第二节 分子创伤学的概念和研究内容3
一、分子生物学的概念和研究内容3
二、分子创伤学的概念和研究内容5
第三节 分子创伤学研究的意义及前景8
一、分子创伤学研究的意义8
二、分子创伤学研究的前景9
第二章 分子创伤学基础理论11
第一节 遗传及遗传物质11
一、染色体的形成11
二、中心法则及其发展15
三、遗传一般规律16
四、基因印迹18
第二节 遗传物质的复制19
一、基因组DNA复制19
三、DNA损伤与修复25
二、线粒体DNA复制25
第三节 转录过程及调控28
一、转录过程28
二、逆转录34
三、转录的拼接及mRNA修饰35
四、转录的调控40
第四节 蛋白质翻译及调控46
一、蛋白质的翻译46
二、蛋白质翻译后的修饰53
三、翻译及翻译后的调控54
第五节 基因组与蛋白质组56
一、基因组的概念56
二、几种主要基因组的特征56
三、基因组学60
四、蛋白质组及蛋白质组学61
第六节 信号及信号受体65
一、信号的定义及其分类65
二、信号受体及其分类66
三、信号转导通路概述69
第七节 离子通道71
一、电压门控离子通道72
二、配基门控离子通道72
三、机械力门控的离子通道73
四、离子通道与疾病74
第八节 G蛋白介导的信号传导及其调节74
一、G蛋白介导的信号通路76
二、G蛋白介导的信号通路的内源性调节81
三、小G蛋白介导的信号通路83
四、G蛋白与疾病86
第九节 酪氨酸蛋白激酶途径87
一、蛋白酪氨酸激酶的组成87
二、蛋白酪氨酸激酶受体的结构与功能89
三、蛋白酪氨酸激酶介导的信号通路90
第十节 丝/苏氨酸蛋白激酶型受体途径91
一、丝/苏氨酸蛋白激酶型受体超家族的组成结构与功能91
第十二节 核转录因子在信号转导中的作用及意义102
二、核转录因子的作用机制104
二、信号转导途径的相互交叉105
第十三节 细胞内信号转导的特征和相互作用105
一、级联传递105
三、蛋白质的磷酸化与去磷酸化106
第三章 分子创伤学研究常用技术和方法108
第一节 细胞与分子病理学常用技术108
一、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108
二、亲和组织化学技术111
三、常用放射免疫技术114
四、其他特殊染色及标记技术116
一、Northern Blot杂交和斑点杂交技术118
第二节 基因表达的定量分析方法118
二、原位杂交及原位PCR120
三、RT-PCR及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121
四、核酸液相杂交125
五、免疫印迹技术126
六、基因芯片技术126
第三节 调控基因表达的原理与方法128
一、基因表达的活化与增强128
二、外源基因导入的方法130
三、Decoy技术132
第四节 反义技术133
一、反义DNA与反义RNA133
二、核酶134
三、反义寡肽135
四、肽核酸135
第五节 RNA干扰技术137
一、RNAi的作用机制137
五、用siRNA实现基因沉默的主要途径138
四、启动子区RNAi技术138
三、编码区RNAi技术138
二、RNAi的应用138
第六节 基因克隆的策略与方法141
一、基因组计划与后基因组时代141
二、基因克隆策略与相关技术142
三、基因功能研究方法147
第七节 基因敲除技术简介及其在创伤研究中的应用148
一、基因敲除小鼠的概念和基本方法148
二、基因敲除技术的应用154
一、凝胶阻滞实验156
第八节 其他技术与方法156
二、酵母杂交系统159
三、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术163
第四章 严重创伤应激反应的分子机制167
第一节 严重创伤应激反应及应激不良167
一、创伤应激的主要变化167
二、创伤应激不良173
三、几种主要的应激性疾病173
四、应激不良的防治原则174
一、即刻早期基因175
第二节 严重创伤主要应激反应分子及其作用175
二、应激活化蛋白激酶177
三、热休克蛋白家族178
四、糖皮质激素受体在创伤应激中的反应特点及作用183
五、核因子κB在创伤应激中反应特点及作用189
第三节 创伤应激反应不良的分子机制193
一、HPA轴反应不良的分子机制193
二、交感神经反应不良的分子机制195
三、巨噬细胞快速应激反应不良的分子机制196
四、创伤胰岛素抵抗的分子机制197
第五章 缺血、缺氧以及休克反应的分子机制201
第一节 严重创伤后线粒体能量代谢改变的分子机制201
一、正常细胞的能量代谢与分子调控201
二、严重创伤后代谢变化的特点205
三、创伤后机体糖代谢的改变与分子调控206
四、创伤后脂肪代谢的改变及分子调控207
五、线粒体氧化磷酸化与质子回漏208
一、线粒体DNA概述211
第二节 严重创伤缺血缺氧后线粒体编码基因的改变与修复211
二、缺血缺氧后线粒体编码基因的改变213
三、线粒体基因损伤的修复215
四、线粒体靶向治疗216
第三节 线粒体膜损害在创伤后缺血缺氧所致的细胞坏死与凋亡中的作用219
一、严重创伤后线粒体结构与功能损害219
二、严重创伤后线粒体结构与功能损害的分子机制220
三、线粒体损害在创伤后缺血缺氧所致的细胞坏死与凋亡中的作用及其机制224
一、创伤早期缺血缺氧时核因子活化及细胞因子表达229
第四节 严重创伤缺血缺氧与失控性炎症反应的关系229
分子机制232
三、缺血、缺氧与失控性炎症反应的关系241
四、缺血、缺氧损害与失控性炎症反应的防治措施241
第五节 严重创伤后缺血缺氧损害的耐受性及其分子机制246
一、严重创伤后组织器官对缺血缺氧耐受性的差异246
二、严重创伤后组织器官缺血缺氧耐受性差异的分子机制247
第六节 严重创伤缺血缺氧时主要内源性保护蛋白的变化及其意义254
一、严重创伤后缺氧诱导因子的变化及其意义254
三、严重创伤后组织器官缺血缺氧损害耐受性差异的临床意义254
二、严重创伤后热休克蛋白的变化及其对缺血缺氧的保护作用256
第六章 创伤感染发生的分子机制262
第一节 创伤感染的分子基础262
一、微生物致病的遗传学基础262
二、致病基因表达与致病性的关系267
三、黏附定植与感染268
四、细菌生物膜与感染270
第二节 创伤感染发生的受体机制271
一、清道夫受体272
三、Toll样受体278
四、内毒素相关受体的相互作用及其与跨膜信号转导的关系285
第三节 创伤感染发生的信号转导机制287
一、创伤感染后MAPK信号转导通路的改变及意义287
二、创伤感染后JAK-STAT信号通路的改变及意义291
三、创伤感染后SOCS的改变及意义292
四、创伤感染后核因子-κB的改变及意义294
五、金黄色葡萄球菌脓毒症的信号转导机制294
第四节 创伤感染发生的基因表达调控机制296
一、炎性细胞凋亡及其在严重创伤中的生物学意义299
二、严重创伤中炎性细胞凋亡的诱导、识别与清除299
第五节 炎性细胞凋亡与感染299
三、严重创伤早期炎性细胞的凋亡规律302
四、严重创伤早期炎性细胞凋亡与肠源性感染304
第六节 创伤感染防治的新策略304
一、新型抗生素——细菌内毒素合成抑制剂305
二、阻断内毒素与其受体结合的拮抗剂306
三、中和内毒素作用的制剂309
四、抗细胞因子疗法312
五、活化蛋白C312
第七章 创伤后免疫功能紊乱的分子机制316
第一节 严重创伤后免疫功能紊乱的一般规律316
第二节 严重创伤后免疫反应低下的分子机制317
一、抑制因子学说317
二、抑制性细胞学说320
第三节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及其相关概念321
一、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321
三、神经-内分泌-免疫功能网络紊乱学说321
二、CARS和MARS323
第四节 创伤后巨噬细胞活化的分子机制324
一、内毒素受体324
二、Fcγ受体326
三、G-蛋白偶联受体327
四、整合素327
五、细胞因子受体328
六、趋化因子受体330
七、清道夫受体331
八、甘露糖受体332
第五节 创伤后淋巴细胞活化的分子机制332
一、淋巴细胞的活化过程与机制333
二、创伤后淋巴细胞功能受抑334
三、创伤后淋巴细胞的活化334
四、创伤后T淋巴细胞亚群Th1/Th2的转变及其意义336
五、严重创伤后淋巴细胞功能受抑与活化337
第六节 创伤后补体系统活化及介导炎症放大的分子机制338
三、感染的免疫治疗353
第一节 常见细胞因子的分类和检测362
一、细胞因子的分类362
第八章 细胞因子及其他因子在创伤诊断和预后判断中的意义362
二、细胞因子的检测363
第二节 创伤后细胞因子的变化364
一、创伤与白细胞介素364
二、其他细胞因子371
第三节 细胞因子等在创伤后并发症预警及预后判断中的意义374
一、细胞因子及其受体在创伤后并发症预警及预后判断中的意义374
二、黏附分子及其他蛋白在创伤后并发症预警及预后判断中的意义375
第九章 创伤反应差异性分子遗传学基础379
第一节 基因多态性概述379
一、基因组分子多态及基因多态性380
二、基因多态性的研究方法384
三、基因多态性的生物学意义389
第二节 创伤反应个体差异性的遗传学基础390
一、创伤耐受性易感性差异的实验研究391
二、创伤反应差异的分子遗传学基础393
第三节 组织、器官创伤反应差异性的分子基础398
一、肺损伤差异性的分子遗传学基础398
二、肝损伤差异性403
第四节 创伤修复差异性的分子基础404
一、创伤愈合相关基因404
三、脑损伤差异性404
二、无瘢痕愈合的分子遗传学基础405
第五节 创伤反应差异性研究的意义及存在的问题与对策407
第一节 急性肺损伤和ARDS发病的分子机制411
一、肺泡Ⅱ型细胞与肺损伤的关系411
第十章 严重创伤后器官功能障碍发生的分子机制411
二、急性肺损伤的基因学研究413
三、ALI和ARDS实验室诊断指标及预测因子414
四、ALI和ARDS治疗新方法的研究414
第二节 创伤后急性肾功能障碍415
一、创伤后急性肾功能障碍的分子机制416
二、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技术418
第三节 创伤后急性肝功能障碍419
一、创伤后急性肝细胞损伤的细胞和分子机制419
二、创伤后急性肝功能障碍治疗进展423
第四节 创伤后胃肠道功能障碍424
一、创伤后胃肠道功能障碍的分子机制425
二、创伤后急性胃黏膜损害发生的分子机制427
第五节 创伤后凝血-抗凝-纤溶功能障碍429
一、创伤及感染后凝血-抗凝-纤溶功能障碍的分子机制429
二、早期抗凝治疗新策略和新药物431
第六节 创伤后急性脑功能障碍432
一、即刻早期基因创伤性激活432
二、钙离子通道创伤性活化433
三、脑创伤后兴奋性氨基酸的变化435
四、脑创伤后炎性介质的激活436
五、创伤后脑内啡肽的激活437
第七节 创伤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439
一、创伤后MODS发病的细胞和分子机制439
二、创伤后MODS诊断和治疗新技术454
第一节 创伤修复与组织再生的几个重要概念459
一、对创伤修复的现代认识及研究热点459
第十一章 创伤修复的分子机制459
二、与创伤修复和组织再生有关的几个基本概念461
三、创伤愈合的基本类型463
一、炎症反应期的基本病理生理过程与分子调控机制464
二、肉芽组织增生期的基本病理生理过程与分子调控机制464
第二节 创伤修复与组织再生的基本病理生理过程464
三、再上皮化的基本病理生理过程与分子调控机制465
四、瘢痕形成与组织改建期的基本病理生理过程与分子调控机制465
五、以细胞外基质成分的沉积与降解为主的检测指标469
六、参与多种创伤反应的细胞因子/生长因子及其受体表达水平的检测469
第四节 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及调节与创伤修复470
一、细胞周期及其调节470
二、细胞凋亡及其调节472
三、创伤修复过程中与细胞周期及细胞凋亡相关的分子机制476
第五节 创伤愈合的基因学研究479
一、创面愈合相关基因学研究概况479
二、创面愈合中与应激和炎症浸润相关的基因482
三、肉芽组织充填及再上皮化过程相关的基因483
四、真皮重塑过程中的相关基因484
五、创面愈合过程中细胞内信号对相关基因的影响485
第六节 生长因子调控内脏缺血性损伤修复的作用及分子机制489
一、促进受损内脏器官损伤主动修复的现代概念489
二、外用生长因子促进受损内脏损伤主动修复的理论基础490
三、外用生长因子促进受损内脏器官修复的实验证据493
第七节 骨损伤修复的分子机制495
一、骨折愈合的自然过程495
四、外用生长因子促进内脏损伤修复存在的问题及展望495
二、骨创伤修复中骨基质蛋白成分的变化及作用496
三、骨折修复过程中生长因子的表达和作用498
第八节 组织工程的分子生物学基础502
一、概述502
二、种子细胞研究中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505
三、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研究中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508
第一节 创伤难愈的机制与促愈512
一、创伤愈合的几个环节及其相互关系512
第十二章 创伤愈合异常的分子机制512
二、创伤难愈的主要原因与发生机制520
第二节 放射损伤对创伤愈合的影响及其机制523
一、放射损伤对创伤愈合速度和质量的影响523
三、对难愈创伤的医学处理及其治疗机制523
二、放射损伤对创伤愈合诸因素的影响524
三、合并放射损伤的创伤难愈机制526
第三节 糖尿病对创伤愈合的影响及其机制526
一、糖尿病创面难愈的细胞生物学基础527
二、糖尿病创面难愈机制中生长因子的特性及作用529
三、糖尿病创面难愈与细胞凋亡530
四、糖尿病创面难愈与信号转导531
第四节 干细胞及其对促进创面愈合的作用533
一、干细胞的概念及其在创伤医学中的意义533
二、胚胎干细胞与创面修复538
三、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创面修复540
四、表皮干细胞与汗腺、毛囊再生545
五、其他组织多能干细胞549
第五节 瘢痕过度增生551
一、瘢痕过度增生的一般概念551
二、瘢痕的分类554
三、瘢痕过度增生的细胞与分子机制555
第一节 生长因子与创伤修复概述575
一、生长因子的基本概念575
第十三章 生长因子与创伤修复575
二、生长因子的作用机制576
三、生长因子的生物学作用576
四、生长因子与创伤修复577
一、血小板来源的生长因子家族578
二、血小板来源的生长因子受体578
第二节 血小板来源的生长因子578
三、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579
四、血小板来源生长因子的作用和创伤修复579
五、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的作用和创伤修复580
第三节 表皮细胞生长因子581
一、表皮细胞生长因子家族581
二、表皮细胞生长因子的受体582
三、表皮细胞生长因子的作用和创伤修复582
一、转化生长因子β583
二、转化生长因子β的受体583
第四节 转化生长因子β583
三、转化生长因子β的作用和创伤修复584
第五节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585
一、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家族585
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受体586
三、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作用和创伤修复586
第六节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588
一、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家族588
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的受体589
三、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的作用和创伤修复590
第七节 神经肽与创面愈合590
二、感觉神经肽对伤口愈合的影响591
三、神经肽调控伤口愈合的机制591
一、周围神经的神经肽特点591
四、神经肽与生长因子、细胞因子在损伤修复中的网络作用593
第八节 创伤修复中生长因子的临床应用596
一、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在创伤修复中的应用596
二、表皮生长因子在创伤修复中的应用604
三、生长因子应用的问题和展望606
第一节 中枢神经损伤发生的分子机制609
一、脑损伤的分子机制609
第十四章 中枢与周围神经损伤与再生的分子机制609
二、脊髓损伤的分子机制617
三、中枢神经再生的分子机制623
第二节 周围神经损伤发生的分子机制632
一、周围神经的解剖和生理632
二、周围神经损伤的分子机制633
三、周围神经损伤后溃变与再生的相关机制640
第三节 神经营养因子与周围神经再生645
一、神经营养因子的分类与作用645
二、神经趋化性在周围神经再生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647
三、进一步研究展望651
第四节 失神经骨骼肌萎缩的分子生物学基础及其防治652
一、失神经骨骼肌萎缩的分子生物学基础652
二、失神经骨骼肌萎缩防治的研究进展658
三、进一步的研究展望及临床应用前景660
一、基因工程定义662
第一节 基因工程概述662
二、基因工程原理及流程662
第十五章 创伤的基因治疗及基因工程产品应用662
第二节 基因工程产品的应用668
一、基因工程疫苗668
二、基因工程抗体669
三、基因工程药物670
四、基因工程与组织工程的联合670
第三节 创伤的基因治疗671
一、基因治疗简介671
五、转基因动物671
二、创伤基因治疗概述673
三、转基因在修复神经损伤中的作用674
四、生长因子与创面愈合的基因治疗676
五、骨损伤的基因治疗685
六、其他创伤的转基因治疗689
七、存在的问题和展望690
第一节 创伤医学预防的基础694
一、创伤医学预防的概念694
第十六章 创伤医学预防的分子生物学基础694
二、创伤医学预防的分子生物学基础——基因谱695
一、具有冒险倾向的行为学预防696
二、强化创伤耐受相关基因的作用,降低创伤的损伤程度696
第二节 创伤医学预防的措施696
四、纠正创伤相关基因缺陷与创伤预防697
第三节 创伤医学预防的意义697
三、增强机体抗损伤的防御机制697
第一节 生物信息学概述699
一、生物信息学的含义及其发展简史699
第十七章 生物信息学与分子创伤学研究699
二、生物信息学的研究内容及最新发展701
第二节 生物信息学数据库与查询703
一、核酸数据库704
二、蛋白质序列数据库711
三、结构数据库712
四、创伤数据库713
五、其他数据库714
第三节 生物信息学应用715
一、序列差异及同源性比较715
二、基因组序列信息分析722
三、结构模拟及功能预测725
四、功能基因组相关信息分析727
五、引物及探针设计729
六、生物信息学在创伤研究中的实例731
中文索引733
英文索引766
二、CD14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