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文学史新讲 上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文学史新讲 上](https://www.shukui.net/cover/74/30759975.jpg)
- 王国璎著 著
- 出版社: 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 ISBN:9789570830576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582页
- 文件大小:71MB
- 文件页数:630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文学史新讲 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册1
总绪1
第一节 中国文学的传统特质3
一、历史悠久传统持续4
二、文学范围杂而不纯5
三、作品反映现实人生7
四、抒情诗是文学主流8
五、政教伦理色彩浓厚9
六、含蓄委婉韵味为高11
第二节 中国文学的发展大势12
一、形成期:先秦两汉12
二、成熟期:魏晋南北朝隋唐13
三、蜕变期:宋元明清14
第三节 中国文学的作者类型15
一、作者遍布各阶层15
二、文人士子为主干16
三、集体创作之普遍16
四、女性作者非主流17
第四节 中国文学的场域背景19
朝廷庙堂、山林田园、城市乡镇、闺中院内19
第一编 中国文学的源头——先秦文学23
第一章 绪说23
一、先秦文学的兴起背景23
(一)士阶层的崛起23
(二)思想蓬勃自由24
二、先秦文学的普遍特徵24
(一)尚实用,政治教化色彩浓郁24
(二)多非一人之作,作者难以确指24
(三)文史哲不分,文学与非文学并存25
第二章 古代神话27
第一节 绪说27
一、何谓「神话」27
二、相关文献28
(一)《山海经》十八卷28
(二)《楚辞》28
(三)《淮南子》28
(四)《穆天子传》六卷29
第二节 古代神话的主要类型29
一、创世神话30
(一)盤古开天辟地——宇宙的形成30
(二)女娲造人补天——人类的起源31
二、自然神话33
(一)共工怒触不周山——自然秩序的形成33
(二)夸父与日逐走——与自然争胜、抗衡35
(三)精卫木石填海——克服自然,改造自然36
三、英雄神话37
(一)羿射十日37
(二)鲧、禹治水39
(三)黄帝战蚩尤40
(四)刑天舞戚——与黄帝争神41
第三节 古代神话的传统特色42
一、记载零星片段,缺乏完整体系,影响叙事文学的发展42
二、原始意味浓厚,往往人兽同体,乃至物类变形者居多43
三、宇宙自然、生命死亡、功业伟绩为主要的内涵与关怀44
(一)与自然争胜,向权威挑战的挫折与憾恨44
(二)建功立业,遗爱人间,留名青史的向往45
(三)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执著与痴顽45
(四)时光流逝,生命短暂的恐惧与焦虑45
第四节 古代神话的演变趋势46
一、神话历史化46
二、神话寓言化48
三、神话神仙化49
第三章 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51
第一节 绪说51
一、《诗经》的名称、时代、地域、作者51
二、《诗经》的编订与分类52
(一)《诗经》的编订52
1.采诗说52
2.献诗说53
3.删诗说53
(二)《诗经》的分类53
三、《诗经》的应用与流传54
第二节 《诗经》的主题内涵55
一、先祖德业之颂美55
二、民族历史之追述57
三、君臣燕飨之乐歌59
四、农事活动之记录60
五、政治社会之怨刺61
六、征战行役之哀叹63
七、爱情婚姻之吟咏67
第三节 《诗经》之特色与传统的开创72
一、颂美怨刺吟咏情怀72
二、人间世界现实生活73
三、政治色彩道德意识73
四、感情基调温柔敦厚74
五、四言句式联章复沓74
六、赋比兴的修辞传统75
七、解读纷歧诗无达诂77
第四章 作家文学的开端——「楚辞」79
第一节 绪说79
一、何谓「楚辞」79
二、楚辞形成之背景80
(一)荊楚文化的孕育80
(二)楚声楚歌的滋养80
三、「楚辞」与屈原81
第二节 《楚辞》主要作品概览83
一、〈九歌〉——祭神歌舞剧的加工润色83
(一)名称来源与写作年代84
(二)篇章体制与所祀诸神84
1.祀天神者五篇84
2.祀地祇、人鬼者五篇84
(三)主题情调与香草花木85
1.离情相思的缠绵85
2.时光流逝的无奈86
3.伤感情调的徘徊88
4.香草花木的描绘88
二、〈离骚〉——第一篇自叙长篇抒情诗89
(一)题意与写作年代89
(二)内涵与结构组织90
1.序曲90
2.努力与挫败90
3.追求与幻灭91
(三)特色与传统开创93
1.抒情主人自我形象的塑造93
2.怀才不遇迁客逐臣的宣泄93
3.香草美人君臣男女的寄托94
4.上下求索追求母题的滥觞95
5.依次类举周游母题的开启96
6.神话传说丽辞典故的运用96
三、〈九章〉——迁客逐臣悲情的宣泄97
(一)名称、篇章真伪、写作年代97
(二)主题内涵97
四、〈天问〉——问苍天97
(一)题意与写作年代97
(二)内容与形式98
五、〈招魂〉——魂兮归来98
(一)作者、主旨、年代98
(二)内容与形式99
第三节 楚辞的流派与后继99
一、悲秋文学的滥觞——宋玉〈九辩〉100
二、艳情文学的先河——〈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101
第四节 小结——从《诗经》到「楚辞」102
第五章 叙事文学的前驱——历史散文103
第一节 绪说103
一、何谓「散文」103
二、散文的萌芽——早期的文字记载104
(一)甲骨卜辞104
(二)铜器铭文104
(三)《周易》卦爻辞105
三、散文的雏形——《尚书》:第一部历史文献集106
(一)《尚书》的名称:性质、编订106
(二)今古文之分及伪古文《尚书》106
(三)《尚书》的文学价值106
第二节 历史散文的兴起与发展108
总趋势:由简而详,由质而文:由记事记言而叙事写人108
一、背景概述109
二、记事与记言的滥觞——《春秋》与《国语》109
(一)《春秋》概览——第一部史传散文,以记事为主109
1.名称与体例109
2.作者及成书年代110
3.文学特点110
(二)《国语》概览——第一部国别史,以记言为主111
1.名称与体例111
2.作者及成书年代111
3.文学特点111
三、叙事传统的奠定——《左传》与《战国策》113
(一)《左传》概览——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史,史传文学的滥觞113
1.作者及成书年代113
2.文学特点113
(二)《战国策》概览——第一部以策士活动与辩辞为主之史著118
1.名称、作者、年代118
2.文学特点118
第三节 小结120
第六章 说理文章的肇始——诸子散文123
第一节 绪说123
第二节 诸子散文的兴起与发展124
总趋势:由简而繁,由疏而密:由片段语录而长篇说理议论124
一、早期语录体——《论语》、《墨子》124
(一)《论语》概览124
1.成书与体例124
2.文学特点125
(二)《墨子》概览128
1.成书与体例128
2.文学特点128
二、语录体至说理文之桥樑《孟子》、《庄子》130
(一)《孟子》概览130
1.成书与体例130
2.文学特点130
(二)《庄子》概览133
1.成书与体例133
2.文学特点133
三、长篇论说文之开启——《荀子》、《韩非子》137
(一)《荀子》概览137
1.成书与体例137
2.文学特点137
(二)《韩非子》概览139
1.成书与体例139
2.文学特点140
第三节 小结142
第二编 中国文学的起步与飞跃——两汉文学145
第一章 绪说145
第二章 两汉辞赋的发展147
第一节 绪说147
一、「赋」与「辞赋」147
二、汉代辞赋的类型——骚体与散体148
第二节 汉代辞赋兴起的背景149
一、文体本身发展趋势149
二、帝国空前统一繁荣150
三、天子王侯奖励提倡150
第三节 汉代辞赋的发展与流变151
一、汉赋的形成——诗的赋化151
(一)骚体短赋的典范——楚骚馀绪151
1.怀才不遇之悲151
2.孤独寂寞之哀153
(二)骚体短赋的转变——句式散化154
(三)散体大赋的成熟——散文为主155
1.散韵结合,主客问答156
2.层层推进,篇幅渐长156
3.誇张解说之笔墨156
4.劝戒讽谕的意图157
二、汉赋的全盛——散体大赋157
(一)散体大赋的典范——体物图貌的特色157
(二)散体大赋的模拟——体物图貌的继承161
(三)骚体传统的延续——抒情言志的徘徊162
三、汉赋的转变——赋的诗化163
(一)散体大赋的没落163
(二)抒情小赋的兴起163
第四节 汉代辞赋的特色与文学地位——承传与开拓165
一、主题内涵方面165
(一)扩大文学作品题材范围165
(二)遥接《诗经》美刺传统166
(三)承扬「楚辞」不遇情怀166
二、艺术风貌方面167
(一)承继主客对话的布局167
(二)确立散韵兼备的行文168
(三)奠定状景写物的传统168
(四)肇始尚辞好藻的文风168
第三章 史传文学的楷模——司马迁《史记》171
第一节 绪说171
一、《史记》的作者与名称171
(一)作者及撰写缘起171
(二)名称及其由来173
二、《史记》的取材与体例173
(一)取材范围173
(二)体例开创173
第二节 《史记》的文学特色与影响174
一、第一部以「人」为本位的史传文学175
二、为古典小说格式体制与叙述模式立典范175
(一)格式体制175
1.传、记名篇176
2.开头与结尾176
3.序言与论赞177
(二)叙述模式178
1.第三人称与客观立场178
2.时间顺序与叙述角度179
3.连锁情节与线型结构179
三、为古典小说人物形象与性格塑造奠传统179
(一)外貌形态的点染180
(二)性格特徵的刻划181
1.对话言谈181
2.行动举止181
(三)人物类型的建立185
四、文笔疏宕从容,为唐宋「古文」立典范186
第四章 两汉诗歌的发展187
第一节 诗骚馀绪187
一、雅颂体的徘徊188
(一)祭祀燕飨之章——朝廷之乐188
(二)讽谕劝戒之章——人臣之诗190
二、楚歌体的回荡191
第二节 乐府新声192
一、乐府歌诗的产生193
(一)乐府官署设立193
(二)乐府歌诗界说194
二、乐府歌诗的类型194
(一)宗庙祭祀之章194
(二)流行民间之歌196
三、乐府歌诗的内涵情境196
(一)征战繇役之苦196
(二)恶吏豪强之讽197
(三)贫困孤苦之哀199
(四)爱情婚姻之怨199
(五)生命无常之悲201
四、乐府歌诗的文学成就——承传与开拓203
(一)承扬《诗经》写实精神203
(二)奠定社会讽谕诗之传统204
(三)突破《诗经》四言正体204
(四)标志叙事诗之趋向成熟204
(五)保存朴实无华语言风格205
第三节 五言流调——文人五言古诗205
一、「古诗十九首」绪说206
(一)名称之由来206
(二)作者与时代206
(三)论者之推崇207
二、「古诗十九首」的主要内涵208
(一)离情相思之苦208
(二)失志不遇之悲210
(三)人生无常之叹212
(四)及时行乐之思212
三、「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地位214
(一)标志五言诗体正式成熟214
(二)确立文人诗歌语言艺术214
1.遣词、造句214
2.意象、比喻215
3.典故、对比216
(三)奠定中国诗歌抒情特质217
(四)谱出中国诗歌悲哀基调218
第四节 其他无名氏五言古诗219
一、相传李陵、苏武赠答诗219
二、〈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或称〈孔雀东南飞〉220
第三编 乱世文人的心声——建安风骨与正始之音225
第一章 建安风骨——雅好慷慨225
第一节 绪说225
一、诗歌创作的蓬勃——彬彬之盛226
二、时代诗风的标志——建安风骨227
第二节 建安诗歌的发展脉络229
一、汉末乱离,慷慨悲歌229
二、邺下云集,新声腾涌234
(一)文人集团的形成234
(二)华辞丽藻的追求236
(三)尚情风气的昌盛237
第三节 建安诗歌的文学成就240
一、乐府旧题咏怀时事240
二、五言诗体蔚为主流241
三、文人雅辞痕迹渐显242
(一)典故运用以示意242
(二)炼字造句以逞才243
四、作者风格特色各异244
第二章 文学的自觉247
第一节 创作意识的自觉248
一、旨在抒情的创作意识248
(一)诗歌的抒情化248
(二)乐府的抒情化250
(三)辞赋的抒情化250
(四)应用文抒情化252
二、尚辞好藻的创作倾向253
三、作家个人风格的显现254
第二节 批评意识的自觉255
一、文体概念的形成——文体类别的区分255
二、文学本质的认识——文体特徵的探讨256
(一)文以气为主257
(二)诗赋欲丽257
第三章 正始之音——诗杂仙心259
第一节 绪说——正始之音的环境背景259
一、政治局面:恐怖黑暗259
二、时代思潮:崇尚老庄260
三、文学现象:诗杂仙心261
第二节 正始之音的双星——阮籍与嵇康261
一、阮旨遥深263
二、嵇志清峻264
第三节 正始之音的主要内涵266
一、乱世危惧之感266
二、幽独孤寂之情268
三、仙乡隐逸之企270
四、徬徨失路之悲271
第四节 正始之音的文学地位272
一、奠定咏怀组诗之体例272
二、脱离乐府民歌之模仿273
三、唱咏庄老玄虚之企慕273
四、建立隐晦曲折之诗风274
第四编 中国诗歌主要类型的形成——两晋南朝诗歌之发展277
第一章 绪说——环境背景277
一、文学批评理论兴盛277
(一)文体概念的产生277
(二)文体特徵的探讨278
(三)《文心雕龙》、《诗品》、《文选》问世279
1.刘勰《文心雕龙》279
2.锺嵘《诗品》280
3.萧统《昭明文选》281
二、文学独立观念初成282
(一)朝廷官方措施282
(二)崇尚文学成风283
(三)政教伦理淡化——声色大开283
三、多样诗歌类型建立284
第二章 拟古咏史之怀287
第一节 拟古诗的形成与发展287
一、所谓「拟古」287
二、「拟古诗」的序幕——汉魏288
(一)《诗经》四言体的模拟——西汉288
(二)「楚骚」与辞赋的模拟——两汉290
1.「楚骚体」的模拟290
2.「散体赋」的模拟290
(三)汉乐府与古诗的模拟——曹魏291
三、「拟古诗」的风行与演变——两晋南朝293
(一)四言正体的模拟293
(二)汉人作品的模拟297
1.〈四愁诗〉之模拟297
2.汉「古诗」之模拟298
(三)知名作家作品的模拟300
第二节 咏史诗的萌生与演变304
一、咏史诗界说304
二、咏史诗的萌生305
三、咏史诗的演变305
(一)历史的追述——檃括本传,不加藻饰306
(二)个人的抒怀——藉史抒怀,性情俱见307
第三章 绮情儿女之思311
第一节 君臣男女的寄托312
一、传统的形成312
二、文人的沿袭313
第二节 儿女私情的吟咏317
一、思妇游子之情317
二、对妻子的深情319
三、对亡妻的怀思320
第四章 仙隐玄虚之咏323
第一节 隐逸诗的风行与演变323
一、「隐逸」的概念323
二、隐逸诗界说324
三、隐逸诗的风行324
四、隐逸诗之典型及演变325
(一)向往隐逸的避世离俗325
(二)企慕隐逸的恬澹虚静326
(三)歌咏隐逸的逍遥自适327
五、隐逸诗的鼎盛及其大成328
(一)文人名士的隐逸情怀328
(二)躬耕隐士的隐逸情怀329
第二节 玄言诗的风行与告退331
一、玄言诗界说331
二、玄言诗的风行与特色332
三、玄言诗的类型与演变333
(一)玄虚之境的向往334
(二)玄理之思的阐明335
(三)玄远之趣的抒发337
四、玄言诗的馀响339
第三节 游仙诗的风行与演变340
一、游仙诗界说340
二、游仙诗的范畴340
三、游仙诗的风行341
四、游仙诗的类型342
(一)写列仙之趣342
(二)咏一己之怀342
五、游仙诗的演变342
(一)仙人长生的企慕342
(二)遨游仙境的向往344
(三)仙隐情怀的合流345
六、游仙诗的馀响347
第五章 田园山水之情349
第一节 田园诗的形成与接受349
一、田园诗界说350
二、田园诗的产生350
三、田园诗的典型风格351
(一)田园诗的主题内涵351
(二)田园诗的艺术风貌352
(三)田园诗与隐逸诗352
四、陶渊明田园诗举例353
五、陶渊明田园诗接受历程355
(一)东晋南朝时期——或忽视其诗,或赞其人德为主355
1.友人、史家、诗人356
2.文学评论家、文集编辑者357
(二)唐宋时期——兼美人德诗品,陶诗之评价臻至高峰358
第二节 山水诗的产生与流变360
一、山水诗界说360
二、山水诗的产生361
三、山水诗的典型及流变362
(一)山水与庄老名理并存362
(二)山水与宦游生涯共咏364
(三)山水与宫廷游宴同调365
四、山水诗的后续——山水与田园情趣合流367
第六章 咏物宫体之盛——「齐梁诗」369
第一节 后世论「齐梁诗」369
第二节 齐梁文人集团与诗坛现象372
一、文风的炽烈,文人集团蓬勃372
(一)齐竟陵王萧子良文人集团372
(二)梁武帝萧衍及昭明太子萧统文人集团373
(三)梁简文帝萧纲东宫时期文人集团373
二、文学集团化,共性多於个性374
三、文学的独立,无关政治教化374
四、诗歌的创作,追求唯美新变376
(一)语言:讲究辞采、对偶:声律,追求流畅易晓376
1.文辞追求流丽清新376
2.音韵注重声律谐美377
(二)形式:体裁多样,篇幅渐短377
(三)题材:咏物、宫体艳情鼎盛378
第三节 齐梁诗的发展概况378
一、开启创作的高峰——永明十年间378
二、承先启后的过渡——天监至中大通三十年间379
三、诗歌创作的鼎盛——萧纲入居东宫二十年间379
第四节 咏物诗的形成与特色380
一、咏物诗界说380
二、咏物诗的形成380
三、咏物诗的类型特徵381
(一)巧言切状:穷物之形,尽物之态,写物之美382
(二)指物呈形:无假题署,体物图貌,别无寄寓382
(三)即物达情:咏物寄意,感叹人生,流连闺思384
第五节 宫体诗的形成与特色385
一、宫体诗界说385
二、宫体诗的形成387
(一)吴歌西曲387
(二)汉魏旧曲388
三、宫体诗的类型特徵389
(一)侧重抒写情思389
(二)侧重描绘声色390
1.写女性容貌姿态390
2.写歌妓舞孃声色391
3.写宫中丽人日常生活镜头392
第六节 齐梁诗的重新评价393
一、开拓诗歌题材范围394
二、摆脱政治教化束缚394
三、奠定近体声律基础395
四、提供模态写物典范395
第五编 中国诗歌发展之高峰——唐诗发展演变历程及其馀波399
第一章 绪说399
第一节 唐诗简介399
第二节 唐诗繁荣的环境背景400
一、社会背景400
(一)南北统一,文化汇流400
(二)诗赋取士,庶族抬头401
(三)行卷求名,漫游成风402
二、时代思潮402
(一)任侠精神403
(二)宗儒思想403
(三)崇道信佛404
三、文学继承404
(一)形式体裁405
(二)题材内容405
(二)技巧风格405
第三节 唐诗的分期406
(一)「四唐」说之形成::——406
(二)安史之乱为分小嶺408
(二)其他不同的分期408
第二章 唐诗的前奏——隋诗概览411
第一节 绪说411
第二节 宫廷诗——隋诗主流412
第三节 非宫廷诗——抒情之章415
一、伤离意绪415
二、山水清音417
三、边塞悲情418
第四节 小结419
第三章 初唐诗坛——走向盛唐421
第一节 绪说421
一、观念上的误导421
二、观察上的偏颇422
第二节 宫廷诗人主掌诗坛——贞观前后422
一、齐梁馀响——体物写物423
(一)题材内容趋向雅正423
(二)意境气势趋向宏伟424
二、龙朔诗风——绮错婉媚,「上官体」风行425
三、宫廷之外——抒情述怀,表现自我426
(一)宫廷诗人羁旅行役之情426
(二)在野诗人避世隐逸之怀429
第三节 庶族诗人纷纷登场——武后时期430
一、「四杰」的革新431
(一)否定龙朔诗风431
(二)自我意识伸张432
(三)题材内容扩大432
(四)形式体裁多样435
二、陈子昂的复古436
(一)主张恢复汉魏风骨——重风骨、兴寄436
(二)写诗寄寓个人怀抱——指陈时政、慷慨悲歌437
三、沈、宋的声律438
第四章 盛唐之音441
第一节 绪说441
第二节 盛唐之音的始唱442
第三节 盛唐之音的主曲444
一、山水田园之吟咏444
(一)环境背景444
1.宦游生涯普遍444
2.崇隐风气盛行445
(二)诗歌类型445
1.山水与宦游生涯共咏445
2.山水与田园情趣合流446
二、边塞军旅之讴歌448
(一)环境背景448
1.拓边御边,争战频繁448
2.出塞从戎,蔚然成风448
(二)诗歌类型448
1建功立业的怀抱449
2.征夫戍士的悲情450
第四节 盛唐之音的高歌——李白452
一、表现自我,宣泄己情453
(一)以神奇幻境、丰富想像眩人耳目454
(二)以奔放感情、豪迈气势动人心魂456
二、乐府歌行,纵横驰骋458
(一)旧题乐府(古乐府)——挥洒自如458
(二)杂言歌行(新旧题乐府)——纵横驰骋460
第五节 盛唐之音的新声——杜甫463
一、生民黎元的关怀,朝政时局的讽谕464
二、表现艺术的开拓467
(一)发扬诗歌的叙事功能467
(二)开创议论入诗的传统469
(三)扩大律诗的表现范围472
1.以律诗写组诗473
2.为诗律创变化475
第五章 中唐风貌479
第一节 绪说479
第二节 大历诗风——盛唐馀音的徘徊480
一、追求清雅闲适——王孟的回响480
二、反映社会现实——杜甫的继承483
第三节 贞元、元和诗风——唐诗的「中兴」484
一、崇尚浅近通俗——元白诗派485
(一)以俗事俗语入诗485
(二)为改革时弊写诗486
(三)以身边琐事入诗488
(四)叙事诗臻至成熟490
二、讲求险奇怪诞——韩孟诗派492
(一)意境构思:光怪陆离,虚幻荒诞492
(二)语言艺术:造语险怪,以文为诗495
三、清新豪峻,幽冷孤峭——独特诗风诗人举例495
(一)晚唐怀古咏史之序幕——刘禹锡495
(二)盛唐山水田园之卒章——柳宗元496
第六章 晚唐夕晖499
第一节 绪说499
一、辞藻骈俪的偏爱499
二、哀伤情调的沈湎500
第二节 大中诗坛500
一、历史往昔的缅怀500
二、爱情主题的吟咏503
三、审美趣味的变新504
第三节 唐末诗坛505
一、社会写实的回响506
二、淡泊冷漠的表露507
三、绮情艳思的追求508
第七章 唐诗的馀波荡漾511
第一节 宋诗的承传与开拓511
一、「唐诗」与「宋诗」512
二、宋诗的自成一家513
(一)叙述痕迹的普遍513
(二)日常生活的关怀514
(三)社会意识的增强514
(四)说理议论的好尚515
(五)悲哀人生的扬弃515
(六)平淡宁静的追求516
三、宋诗的发展大势517
(一)唐诗的追随模仿——宋初三体517
1.「白体」518
2.「晚唐体」519
3.「西昆体」520
(二)宋诗的风格初成——欧阳修、梅尧臣、苏舜钦521
1.悲哀的扬弃与平淡的追求521
2.视野的扩大与叙述的倾向522
(三)宋诗的风格确立——王安石、苏轼、黄庭坚523
(四)宋诗的南渡情怀527
(五)宋诗的尾声馀响——永嘉四灵与江湖诗派531
第二节 金元诗的发展大势535
一、金诗的发展轨迹536
(一)金诗的发轫——「借才异代」536
(二)金诗的成熟——「国朝文派」537
1.苍劲豪宕538
2.清幽冷寂539
(三)金诗的繁荣——南渡诗坛539
1.含蓄蕴藉540
2.奇崛峭硬540
(四)金诗的卒章——元好问的总结541
二、元诗的发展轨迹543
(一)元诗的初起545
1.前朝影响——宋金诗馀绪545
2.新声初奏——唐音的回响545
(二)元诗的鼎盛547
1.元音始倡548
2.元诗主流549
(三)元诗的夕晖——铁崖体554
第三节 明清诗的发展大势——中国古典诗歌的卒章557
一、明诗的发展历程——宗唐与复古557
(一)明诗的发端——宗唐之始558
(二)明诗的鼎盛——诗必盛唐560
(三)明诗的夕晖——独抒性灵562
(四)明诗的尾声——义士之歌565
二、清诗的发展历程568
(一)清诗的始唱——易代情怀与国朝情韵569
1.易代情怀569
2.国朝情韵571
(二)清诗的鼎盛——理论与创作的继承与翻新573
(三)清诗的夕晖——哀輓之音576
(四)清诗的尾声——诗界革命与新派诗579
1.「诗界革命」579
2.「新派诗」580
下册585
第六编 散体古文发展之高峰——唐宋古文的盛行及其后续585
第一章 绪说585
一、散体古文的骈化586
二、「骈文」与「古文」587
三、中唐「古文运动」588
第二章 唐前骈文的兴盛591
第一节 魏晋骈文的成体593
第二节 南朝骈文的风行597
第三章 文章复古的主张603
第一节 骈辞俪句的排斥603
第二节 文以载道的鼓吹605
第四章 唐代古文的发展607
第一节 南朝骈俪的馀绪——初唐607
第二节 由骈至散的过渡——盛唐609
第三节 散体古文的风行——中唐613
一、文起八代之衰——韩愈613
(一)理论的提出614
1.文以明道——文章宗旨614
2.气盛言宜——作者修养614
3.不平则鸣——创作缘起615
4陈言务去与文从字顺——语言革新616
(二)古文的实践616
1.论说杂文616
2.书牍赠序618
3.碑铭哀祭620
二、山水小品之宗——柳宗元621
(一)理论的呼应621
(二)古文的实践622
1.山水游记622
2.寓言小品625
3.杂体传记626
三、畅晓平易之文——白居易、刘禹锡630
第四节 散体古文的式微——韩柳之后632
第五节 骈俪文章的复甦——晚唐文坛634
第五章 宋代古文的复兴637
第一节 晚唐文风的馀波——宋初文坛637
第二节 古文复兴的序幕——范仲淹639
第三节 古文风格的确立641
一、平易自然——欧阳修642
二、挥洒自如——苏轼645
三、慷慨悲怆——陆游、文天祥650
四、情深意婉——李清照652
第四节 笔记小品的风行655
一、体式形成656
二、撰述成风657
三、诗话兴起659
第六章 古文地位的巩固——金元明清散体古文663
第一节 金元古文的宗唐宗宋664
一、金代散体古文的发展——金文的宗唐宗宋664
(一)异代文风的延续——金初文坛665
(二)本土作家的兴起——国朝文坛667
(三)南渡文风的隆盛——南渡文坛669
(四)流落异代的卒章——金亡前后671
二、元代散体古文的发展——元文的宗唐宗宋674
(一)出入韩欧,遥追汉魏——中统、至元文坛676
(二)盛世文章,和平雅正——延祐前后文坛678
(三)秦汉唐宋,调和融会——元末文坛679
(四)雅俗并重——锺嗣成〈录鬼簿自序〉681
第二节 明清古文的耀眼夕晖683
一、明代古文的发展——文人化、个性化684
(一)谨慎平稳的笔墨——明初文坛685
1.宗经师古,文以明道——开国文臣之文686
2.雍容典雅,点缀升平——台阁文臣之文689
(二)复古声浪的潮涌——中叶文坛691
1.文必秦汉,拟古成风——前后七子之文692
2.师法唐宋,直据胸臆——归有光之文695
(三)个人情性的流露——晚明文坛697
1.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公安竟陵之文698
2.性灵小品,神遥旨永——晚明小品之葩701
二、清代古文的发展——学者化、学术化704
(一)遗民情怀的抒发——清初文坛704
1.学人之文705
2.文人之文707
(二)盛世气象的展现——中叶文坛710
1.桐城派兴起711
2.阳湖派随行713
3.性灵之夕照715
4.骈文之回响717
(三)衰世士子的心声——晚清文坛719
第七编 文言短篇小说发展之高峰——唐人传奇及其后续725
第一章 绪说725
一、「小说」的概念725
二、「传奇」的定义728
第二章 唐传奇的先声——魏晋六朝笔记小说731
第一节 小说观念的觉醒731
一、虚构意识的萌芽732
二、娱乐功能的体认733
第二节 笔记小说的类型734
一、志怪小说735
二、志人小说737
第三章 唐传奇的开拓与创新741
第一节 作者创作的自觉,由纪实转向虚构741
第二节 旨趣意境的创新,题材内容的扩大742
一、神异故事——初唐传奇的过渡色泽743
(一)叙述者面目的浮现743
(二)志怪与传记的结合744
(三)志怪与传奇的结合747
二、论世故事——盛唐传奇的正式成熟749
三、爱情故事——中唐传奇的杰出表现752
四、侠义故事——晚唐传奇,武侠小说的滥觞759
第三节 艺术风貌与写作传统762
一、体制特色——传记为体762
二、语言风格——讲究文采763
三、叙述角度——第三人称764
四、情节结构——曲折有致766
五、人物塑造——类型鲜明767
第四章 唐传奇的后续769
第一节 继承与转变——两宋文言短篇小说769
一、历史人物的传奇770
二、笔记小说的复甦770
三、世俗趣味的渗入772
第二节 夕阳的馀晖——明清文言短篇小说774
一、传奇小说复兴,诗词韵文涌入774
二、传奇志怪融合,抒情意味增浓——蒲松龄《聊斋志异》775
第八编 唐宋词的发展演变及馀响783
第一章 绪说783
一、何谓「词」783
二、词的产生785
三、民间流行歌词——敦煌曲子词786
四、文人按拍填词——中唐文人词788
第二章 词为「艳科」的形成与蜕变——晚唐五代词791
第一节 花间词派的产生——晚唐与西蜀词791
一、艳情闺思的吟咏792
二、软媚词风的奠定793
三、个人情怀的流露796
第二节 抒情意味的增浓——南唐词798
一、幽微心境的吟咏798
二、声色游乐的沉醉801
三、家国人生的悲慨——诗化的开端803
第三章 宋词的茁长与演变——北宋词805
第一节 前期的茁长——真宗朝后期至仁宗朝806
一、南唐词风的延伸——富贵闲雅气象806
二、慢词长调的兴起——宋词的「新声」809
三、世俗情味的流露——赋化的开端811
第二节 后期的演变——英宗朝至靖康之变前夕815
一、言志传统的形成——豪放词风开启,词的诗化815
二、花间遗韵的回荡——婉约词风确立,词的深化819
三、铺叙勾勒的发扬——婉约词派高峰,词的赋化821
第四章 宋词的极盛与渐衰——南宋词825
第一节 宋词的极盛——宋金对峙至宋蒙联合灭金826
一、飘泊流离的哀伤——南渡词人的情怀826
二、忧国志士的悲愤——豪放词派的形成831
三、遁世隐逸的讴歌——元人散曲的先声837
第二节 宋词的渐衰:宋蒙对峙时期至南宋灭亡839
一、艳情雅趣的融合——词的雅化839
二、时代伤痕的低吟843
三、亡国之痛的哀鸣846
第五章 宋词的馀响——金元明清词851
第一节 金元词的回音851
一、金词的发展概况851
(一)金初词坛——黍离之悲、隐逸之思852
1.黍离之悲852
2.隐逸之思853
(二)中叶词坛——雄劲刚健之气、高朗清逸之风853
1雄劲刚健之气854
2.高朗清逸之风854
(三)南渡以后——雄劲清逸之发扬、深婉豪迈集大成855
1.雄劲清逸之发扬855
2.深婉豪迈集大成856
二、元词的发展概况858
(一)前期词坛——宋金馀风858
1.北人风情——豪爽高迈859
2.南人情怀——含蓄婉约859
(二)后期词坛——雅词再兴860
第二节 明清词的夕照861
一、明词的发展概况862
(一)明初词坛——入仕新朝的异代情怀862
(二)中叶词坛——豪壮清丽的徘徊顾盼863
(三)晚明词坛——云间词派的末代悲歌865
二、清词的耀眼夕晖866
(一)清初词坛——遗民情怀,流派纷呈867
1.遗民情怀867
2.流派纷呈869
(二)中叶词坛——浙西阳羡馀响,常州词派兴起874
1.浙西阳羡的馀响874
2.常州词派的兴起876
(三)晚清词坛——忧患情怀,衰世悲音878
1.忧患情怀878
2.衰世悲音879
第九编 元散曲之兴起发展及后续883
第一章 绪说883
一、散曲的名称883
二、散曲的体式883
(一)小令883
(二)套数884
三、散曲的衬字885
四、散曲的用韵886
五、散曲的语言886
六、元散曲总集887
第二章 散曲风格的形成889
第一节 散曲曲乐风格之形成889
一、北曲声情的特徵889
二、曲乐风格的形成890
(一)传统词调的变化890
(二)俗谣俚曲的流行890
(三)胡乐番曲的输入891
第二节 散曲文学特质之形成892
一、评家对曲的描述892
二、散曲的文学特质894
第三章 元散曲发展大势897
第一节 散曲的初起——词曲界限未明,词曲同体897
第二节 散曲的始盛——勾栏作家活跃,本色确立902
第三节 散曲的鼎盛——创作流派形成,名家辈出908
一、豪放派作品举例910
二、清丽派作品举例918
第四节 散曲之衰落——作品诗化雅化,作家锐减923
第四章 元人散曲的后续——明清散曲929
第一节 明散曲的复兴929
一、北曲馀响与南曲初兴——明初曲坛929
二、南曲北曲风格的分流——中叶曲坛931
三、散曲词化与婉丽成风——晚明曲坛933
第二节 清散曲的式微934
一、元北曲风味的因袭——清初曲坛934
二、清雅与婉丽的追摹——中叶曲坛935
三、劝世与讽世的回荡——晚清曲坛936
第十编 中国戏曲发展之双峰——元杂剧与明清传奇941
第一章 元杂剧绪说941
一、「戏剧」与「戏曲」941
二、元杂剧的名称942
三、元杂剧作家及作品942
第二章 元杂剧的先声——中国戏曲的萌生与形成947
第一节 先秦巫觋歌舞与俳优调笑——中国戏曲的起源948
一、巫觋歌舞以媚鬼神——乐神之用948
二、俳优调笑以娱耳目——娱人之用950
第二节 两汉魏晋南北朝表演艺术——中国戏曲的萌芽951
一、两汉角觝戏《东海黄公》951
二、蜀汉《慈潜讼阋》与曹魏《辽东妖妇》952
(一)蜀汉倡优的扮演952
(二)曹魏倡优的扮演953
三、北齐《兰陵王入阵曲》与《踏谣娘》合歌舞以演一事954
第三节 唐代歌舞戏与参军戏的故事表演——中国戏曲的诞生955
一、唐代歌舞戏——歌舞与角觝合流955
二、唐代参军戏——滑稽对话为调笑958
第四节 宋金杂剧与诸宫调——中国戏曲的成型961
一、宋金杂剧流行961
(一)宋杂剧961
(二)金院本963
二、诸宫调的说唱964
第三章 元杂剧兴盛的环境背景969
一、文士儒生投身戏曲,提高杂剧表演素质969
二、瓦舍文化蓬勃繁荣,提供杂剧发展空间971
三、蒙古贵族爱好提倡,推动杂剧表演盛行972
第四章 元杂剧的发展历程975
第一节 发展分期问题975
第二节 元杂剧的初兴976
一、北方都会为活动重镇——北曲传统的形成977
二、作家作品的时代心声978
(一)时代忧患愤世之情——公案剧、绿林剧978
(二)时局的批判与感怀——历史剧的盛行980
(三)神仙道化的文士情怀——度脱剧的初兴985
第三节 元杂剧的鼎盛986
一、题材内容的演变986
(一)男女爱情的歌咏吟唱987
(二)仙道度脱的世俗趣味989
(三)文人事迹的缅怀寄托992
二、曲辞文采的重视,风格情味的雅化994
三、作家与演员南迁997
第四节 元杂剧的衰微998
一、杂剧活动中心南移998
二、科举恢复,作家减少,作品雅化999
三、杂剧本身体制的局限999
第五章 元杂剧的体制特徵1001
一、每本四折或加楔子1001
二、人物角色分门别类1002
三、音乐演唱但凭规矩1003
四、表演动作以「科」提示1005
五、题目正名总括大旨1006
第六章 元杂剧的文学特质1009
一、起承转合的单线结构1009
二、散韵兼备的语言艺术1010
(一)曲辞的文学功能1013
(二)宾白的文学功能1014
三、强调典型的人物形象1015
四、悲喜相杂的生命情调1016
五、抒情写意的创作意图1018
六、相因相袭的故事题材1019
第七章 明清传奇的茁长演变1021
第一节 绪说1021
一、杂剧的边缘化1021
二、「传奇」之定名1022
第二节 明清传奇的雏形1023
一、由南戏到传奇1023
二、元末四大南戏1024
(一)《荊钗记》概览1024
(二)《白兔记》概览1025
(三)《拜月亭记》概览1026
(四)《杀狗记》概览1027
三、高明《琵琶记》——传奇之祖1028
第八章 明传奇的兴隆与发展1033
第一节 由民间到文坛——明初1034
一、文人参与创作1034
二、体制逐渐定型1034
三、教化宗旨显著1036
第二节 由成熟到繁盛——中叶以后1037
一、主题内涵扩大1038
二、昆山声腔奠定1041
三、笔沾诙谐风趣1042
四、文辞趋向典丽1045
第三节 明传奇的高峰——晚明1047
一、大家名著出现——汤显祖《牡丹亭》1047
(一)剧情离奇1048
(二)接受广泛1049
(三)情之至也1050
(四)曲辞优美1054
二、风格流派形成1055
三、曲论著作丰硕1056
第九章 清传奇的全盛与渐衰1059
第一节 传奇全盛的标志1059
一、专业作家崛起1060
二、内涵旨趣多端1061
三、理论蓬勃新颖1063
第二节 洪升《长生殿》1064
一、爱情与时局合流1065
二、文辞清丽兼通俗1067
第三节 孔尚任《桃花扇》1070
一、离合与兴亡同悲1070
二、结构与主题环扣1071
三、人物形象的突破1073
第四节 传奇的尾声——中国戏曲发展的夕阳1077
一、昆曲的衰落与地方戏崛起1077
二、剧本案头化与搬演折子化1079
(一)剧本案头化1079
(二)搬演折子化1081
三、京剧的兴起1083
第十一编 白话短篇小说之发展与后继1087
第一章 绪说1087
一、「文言」与「白话」1087
二、作者、读者、作品1087
(一)作者态度1088
(二)读者对象1088
(二)作品内涵风格1088
第二章 白话短篇小说的前驱——敦煌变文与话本1091
第一节 变文的兴起1091
一、「俗讲」与「讲经文」1092
二、「转变」与「变文」1093
第二节 变文的文学特徵1094
一、变文的类型1095
(一)宗教变文宣扬佛教教义1095
(二)世俗变文脱离佛教教义1095
1.历史故事变文1095
2.民间传说变文1096
3.当代人物事迹变文1096
二、变文的体制1096
三、变文的叙事1097
(一)誇张变形,想像神奇的描述1097
(二)故事人物,注意性格的塑造1097
第三节 唐代说话与敦煌话本1098
一、唐代说话1098
二、敦煌话本1100
第三章 白话短篇小说的形成——宋元话本1101
第一节 宋代民间说话伎艺1101
一、说话成专业1101
二、说话分门类1102
第二节 话本的编写与刊行1103
一、话本的编写1103
二、话本的刊行1104
(一)讲史话本——平话1104
(二)小说话本——小说/短书1105
1.《京本通俗小说》(八篇)1105
2.《清平山堂话本》(二十九篇)1105
第三节 宋元小说话本的文学特色1106
一、叙述语气1106
二、体制形式1108
(一)入话1108
(二)正话1110
(三)篇尾1111
三、题材内涵1113
四、情节结构1114
(一)纵向单线结构1114
(二)情节曲折取胜1114
五、人物塑造1115
(一)肖像描写1115
(二)性格刻划1116
第四章 白话短篇小说的繁荣——晚明「拟话本」涌现1119
一、专业文人作家的出现1119
二、以读者为对象的创作1120
三、品质提升与数量激增1120
第五章 白话短篇小说的成熟——《三言》与《二拍》1123
第一节 整齐美观的篇目1123
第二节 题材内容的因革1125
一、爱情婚姻1125
二、公案罪行1127
三、盗贼侠义1128
四、历史人物1130
五、神仙鬼怪1131
第三节 说话传统的沿袭1132
一、叙述语气1132
二、体制形式1133
1.入话1133
2.正话1134
3.篇尾1134
三、夹杂韵文1135
第四节 情节结构与人物形象1135
一、情节结构之经营1135
二、人物形象之塑造1136
第六章 白话短篇小说的后继1139
一、明末代表作1139
(一)周清原《西湖二集》1139
(二)席浪仙《石点头》1140
二、清初代表作1140
(一)李渔《无声戏》、《连城璧》、《十二楼》1140
(二)《鸳鸯针》、《醉醒石》1141
第十二编 明清长篇章回小说发展历程1145
第一章 绪说1145
第一节 章回小说的体制特徵1146
一、楔子开端1146
二、分章标回1146
三、叙事结构1148
第二节 章回小说发展总趋向1149
一、整体风格——逐渐摆脱话本格局,增强文学性,完成文学化1149
二、题材内容——历史、神话走向现实社会人生与家庭日常生活1149
三、人物形象——由强调人物之间的群体意识走向标榜个体意识1149
四、价值取向——对传统伦理道德由推崇走向批评,甚至意图颠覆1150
第二章 章回小说的前驱——宋元话本1151
第一节 讲史话本——平话1151
一、《新编五代史平话》(残本)1151
二、《全相平话五种》(日本内阁文库藏)1152
三、《大宋宣和遗事》(南宋人编写,元人增益)1152
第二节 说经话本1153
一、《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日本高山寺藏)1153
二、元末《西游记平话》(片段)1154
(一)「梦斩泾河龙」1154
(二)「车迟国斗胜」1154
第三节 小说话本1154
青面兽、花和尚、武行者1154
第四节 杂剧剧本1155
三国故事剧目、水浒故事剧目、西游记杂剧剧目1155
第三章 章回小说的问世与定型——元末明初至明中叶1157
第一节 历史演义《三国演义》——第一部章回小说1157
一、成书经过:《三国志通俗演义》到《三国演义》1157
二、《三国演义》概览1162
第二节 英雄传奇《水浒传》1162
一、英雄传奇与历史演义1162
二、版本演变1163
(一)繁本1163
(二)简本1163
(三)杨定见本1164
(四)金圣叹本1164
三、《水浒传》概览1164
第四章 章回小说的繁荣——嘉靖、万历年间1171
第一节 通俗小说地位的提升1171
一、前卫文人士子推崇通俗小说1171
二、小说的撰写与刊行臻至高峰1172
第二节 神魔小说《西游记》——第一部具诙谐趣味之作1172
一、与诗话本、平话本比照1173
二、《西游记》概览1174
第三节 世情小说《金瓶梅》——第一部个人独自经营之作1177
一、流传与刊行1178
(一)万历本《新刻金瓶梅词话》一百回1178
(二)崇祯本《新刻绣像原本金瓶梅》一百回1178
(三)《张竹坡批评金瓶梅》一百回1178
二、《金瓶梅》概览1179
三、小说史上的意义1180
(一)题材内容1180
(二)作品立意1181
(三)人物塑造1181
(四)结构组织1182
第五章 章回小说的鼎盛——明末清初至晚清1185
第一节 才子佳人小说的涌现1185
一、绪说1185
(一)内涵旨趣1186
(二)人物形象1187
(三)格式体制1188
(四)作者身分1188
二、代表作概览1188
(一)《平山冷燕》1188
(二)《玉娇梨》1189
(三)《好逑传》1190
第二节 讽刺小说《儒林外史》——第一部针对文士儒生行径之作1192
一、《儒林外史》概览1192
二、小说史上的意义1194
第三节 人情小说《红楼梦》——第一部含有浓厚自传意味之作1195
一、版本与流传1195
二、《红楼梦》概览1196
三、小说史上的意义1198
(一)题材内容1198
(二)作品立意1199
(三)人物塑造1200
(四)结构组织1201
第六章 章回小说的夕阳——晚清谴责小说的风行1203
第一节 谴责小说风行的背景1203
一、西方政经文化的冲击1203
二、小说政教功能的倡导1204
三、小说刊物的风起云涌1205
第二节 四大谴责小说概览1206
一、《官场现形记》1206
二、《二十年目睹之怪现象》1207
三、《老残游记》1209
四、《孽海花》1212
后记1217
参考书目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