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自我心理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自我心理学](https://www.shukui.net/cover/75/30737642.jpg)
- 郭本禹,郭慧,王东著 著
- 出版社: 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 ISBN:9787533455378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394页
- 文件大小:36MB
- 文件页数:459页
- 主题词:精神分析-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自我心理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言1
第一章 斯皮茨的学术生平和思想来源40
第一节 斯皮茨的学术生平40
第二节 斯皮茨的思想来源44
一、生物学和进化论的影响44
二、精神分析的影响45
三、皮亚杰儿童心理学的影响47
四、格式塔心理学的影响48
第二章 自我形成理论52
第一节 斯皮茨理论的关键概念52
一、心理适应52
二、成熟与发展52
三、心理组织者54
四、客体关系与情感氛围56
五、母育的剥夺与住院致病症57
六、自我心理学57
第二节 斯皮茨理论的研究方法58
一、临床观察法与实验法的结合58
二、测验法60
三、电影法61
第三节 三个心理指征62
一、微笑反应62
二、8个月的焦虑63
三、15个月的摇头64
第四节 三个心理组织者65
一、第一个心理组织者65
二、第二个心理组织者67
三、第三个心理组织者67
第五节 客体与客体关系68
一、前客体的形成68
二、客体与客体关系的建立69
三、客体关系的进一步发展70
第六节 心理发展的阶段71
一、心理发展的三个阶段71
二、心理发展阶段的实验证明78
第七节 心理发展的动力80
一、攻击驱力80
二、驱力的中性化82
第三章 斯皮茨的心理机制的生理原型说84
第一节 自我形成的早期原型84
一、REM睡眠85
二、深度睡眠86
三、微笑与躁乱87
第二节 自我防御的生理原型90
第三节 情绪的原型93
一、情绪原型的发展94
二、情绪表现的发展95
三、客体关系的作用98
第四章 儿童精神病理学说及其治疗观100
第一节 儿童精神病理学100
一、异常的客体关系:两种婴儿精神病理100
二、不当的客体关系103
三、不足的客体关系112
第二节 基于病理学研究的自体性欲活动117
一、三种自体性欲活动117
二、玩弄性器行为121
三、摇摆活动122
四、玩屎行为123
五、自体性欲活动与客体关系性质124
第三节 依恋性抑郁案例125
一、案例样本126
二、案例症状127
三、案例分析129
四、案例的治疗干预131
第四节 心理治疗方法132
一、心理治疗技术132
二、婴儿的心理治疗137
三、青少年或成人的依恋性治疗144
四、社会历史视野下的心理治疗146
第五章 对斯皮茨理论的总体评价148
第一节 斯皮茨理论的主要贡献148
一、对自我心理学的贡献148
二、对儿童精神分析的贡献149
三、对研究方法的革新150
四、对儿童心理健康和心理疾病领域的贡献151
第二节 斯皮茨理论的主要局限152
一、理论前提的生物性152
二、研究对象的局限性152
三、理论内容的简单化153
四、治疗方法的局限性153
第三节 斯皮茨理论的主要影响154
一、对精神分析领域的影响154
二、对儿童教养实践的影响154
三、对多学科领域的影响155
第六章 玛勒的学术生平与思想来源157
第一节 玛勒的生平与著作157
一、童年与少年157
二、求学生涯161
三、维也纳精神分析圈:爱与恨165
四、美国生活168
五、玛勒的著作171
第二节 玛勒的思想来源172
一、生物学的影响172
二、皮亚杰理论的影响173
三、精神分析的影响174
第七章 玛勒的儿童心理学理论177
第一节 玛勒理论的研究方法177
一、研究情境设置177
二、研究方法178
第二节 玛勒理论的核心概念181
一、心理诞生182
二、客体关系182
三、共生、分离与个体化184
四、存在感与同一性186
五、相互给线索186
第三节 心理发展的阶段187
一、分离-个体化的准备时期189
二、分离-个体化时期194
第四节 儿童发展阶段的案例209
一、布鲁斯案例210
二、唐娜案例216
三、泰迪案例222
四、萨姆案例232
五、案例启示238
第五节 心理发展的动力239
一、对驱力和能量中性化的解释240
二、心理发展中力比多投注的转变241
第八章 玛勒的儿童精神病理学说及其治疗观244
第一节 两种儿童精神病244
一、儿童自闭性精神病244
二、儿童共生性精神病247
三、两种儿童精神病的关系250
第二节 儿童精神病的案例分析250
一、洛塔案例251
二、斯坦利案例253
三、阿罗案例258
第三节 儿童精神病的治疗观261
一、治疗目标262
二、三方治疗模式263
三、治疗阶段264
第九章 对玛勒理论的总体评价267
第一节 玛勒理论的主要贡献267
一、促进了精神分析由驱力模式向自我模式的转变267
二、促进了精神分析由驱力模式向关系模式的转变268
三、促成了从成人精神分析向儿童精神分析的转变269
四、开创了三方治疗模式270
第二节 玛勒理论的主要局限270
一、没有从根本上突破传统的驱力理论270
二、理论带有假设成分271
三、理论带有生物学化倾向271
四、没有涉及俄狄浦斯时期及其后的心理发展272
第三节 玛勒理论的主要影响272
一、对精神分析发展心理学的影响272
二、对依恋理论的影响273
三、分离-个体化理论的具体影响274
第十章 雅可布森的学术生平与思想来源275
第一节 雅可布森的学术生平275
一、早年时代:学习与生活275
二、德国期间:事业的奠基277
三、美国期间:事业的顶峰282
第二节 雅可布森的思想来源284
一、社会背景284
二、精神分析的影响285
第十一章 雅克布森的整合性自我心理学理论292
第一节 自我的整合观292
第二节 自我的形成295
第三节 超我的形成297
一、施虐惩罚层面298
二、理想化层面300
三、整合内化层面301
第四节 认同的发展302
一、自体意象与客体意象的融合和早期认同类型303
二、儿童发现同一性和客体关系304
三、儿童发现性别同一性并建构自我307
第五节 心理发展阶段310
一、婴儿早期311
二、前俄狄浦斯期312
三、俄狄浦斯期315
四、潜伏期318
五、青春期321
第十二章 雅克布森的抑郁症病理学及其治疗323
第一节 抑郁症的病理与症状323
第二节 抑郁症的防御机制与治疗326
第三节 治疗案例332
一、佩吉案例332
二、玛丽案例345
三、保罗案例350
第四节 对抑郁症患者治疗效果的跟踪调查354
第十三章 对雅可布森理论的总体评价359
第一节 雅可布森理论的主要贡献359
一、丰富了自我心理学的理论内涵359
二、提出了一个包容性的自我整合模式360
三、推动了客体关系理论的发展361
四、开创了抑郁症的系统研究和治疗方法362
五、反对传统精神分析对女性的歧视363
第二节 雅可布森理论的主要局限364
一、没有完全走出弗洛伊德的生物学化倾向364
二、仅依靠成人的回忆推出个体的早期发展366
三、只依靠积累的临床经验得出正常儿童的心理发展路径367
四、仅限于对抑郁症患者的治疗且疗程过长367
五、著作语言晦涩、理论抽象复杂且缺乏清晰性368
第三节 雅可布森理论的主要影响368
一、相互影响了同时代自我心理学家斯皮茨和玛勒368
二、明显影响了客体关系理论家克恩伯格369
三、实际影响了自体心理学家科胡特371
参考文献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