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国家历史地理 史念海全集 第4卷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国家历史地理 史念海全集 第4卷](https://www.shukui.net/cover/36/30676143.jpg)
- 史念海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出版社
- ISBN:7010102603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822页
- 文件大小:159MB
- 文件页数:835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国家历史地理 史念海全集 第4卷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河山集四集2
陕西省在我国历史上的战略地位2
一、全国政治中心的转移及其战略地位的变化2
二、陕西省作为全国政治中心时期的战略地位10
三、全国政治中心东移后陕西的战略地位28
四、分裂割据时期陕西的战略地位45
附图一 陕西及其邻近地区古代军事通道及关隘分布图5
附图二 西安附近古代都城及周秦先世居地图7
附图三 西汉三辅及其邻近地区军事形势图11
附图四 唐代前期关内道及其邻近地区军事形势图18
附图五 唐代后期关内道及其邻近地区军事形势图21
附图六 东汉司隶校尉部西部及其邻近地区军事形势图30
附图七 西晋雍州及其邻近地区军事形势图33
附图八 北宋永兴军路及其邻近地区军事形势图37
附图九 明代陕北及其邻近地区军事形势图42
附图十 战国时期函谷关东西各国对立形势图47
附图十一 三国时期秦岭南北魏蜀对峙军事形势图49
附图十二 前秦与东晋在秦岭汉水间对立形势图52
附图十三 后秦与东晋夏国势力消长图53
附图十四 北魏与刘宋隔秦岭对立形势图55
附图十五 西魏与东魏及梁鼎立形势图56
附图十六 五代时期后梁、岐、前蜀诸国割据及秦岭南北形势图58
附图十七 南宋时期秦岭南北军事形势图60
陕西北部的地理特点和在历史上的军事价值62
一、陕西北部黄土高原的战略意义62
二、横山山脉控制权的争夺72
三、子午岭、黄龙山东西两方面的军事行动87
四、宋明时期陕西北部黄河两侧的设防102
附图一 横山山脉形势图64
附图二 子午岭形势图67
附图三 黄龙山形势图70
附图四 陕北长城图73
附图五 战国秦汉时期肤施与高奴形势图77
附图六 唐代中叶吐蕃进攻鄜州及夏州图79
附图七 北宋与西夏在陕北地区对峙形势图81
附图八 北宋与西夏永乐城之战图83
附图九 明代与鞑靼争夺横山山脉形势图84
附图十 明与鞑靼定边之战图86
附图十一 北宋时西夏越子午岭进攻庆阳图93
附图十二 清代中叶董志原回民军通过子午岭进攻陕北和关中图95
附图十三 明末李自成农民军与明军湫头之战图97
附图十四 清代中叶西捻军经过黄龙山东渡黄河路线图100
附图十五 明代中叶鞑靼小王子进攻朔应二州图107
附图十六 李自成农民军进攻陕北及北京图109
关中的历史军事地理113
一、群山环绕的关中平原113
二、函谷关和潼关及其南北各关与关中的防卫125
三、关中西北的门户:长武彬县地区和陇县千阳地区144
四、关中平原的防卫战162
附图一 关中形势图115
附图二 函谷关潼关形势图127
附图三 曹操与马超潼关之战图133
附图四 唐末黄巢起义军攻取长安之战图134
附图五 赤眉与新市平林下江诸路军进攻关中图136
附图六 金娄室进攻陕西图137
附图七 东晋刘裕与后秦姚泓潼关长安之战图143
附图八 南北朝后期高欢进攻关中图145
附图九 长武彬县地区和陇县汧阳地区形势图148
附图十 唐初突厥进攻关中图154
附图十一 东晋时期赫连勃勃进攻后秦图156
附图十二 唐初薛举薜仁杲父子进攻关中图157
附图十三 唐代吐蕃进攻关中及长安图160
附图十四 魏蜀五丈原之战图170
附图十五 东晋时期桓温与前秦白鹿原之战图172
附图十六 清代后期西捻军与清军西安十里铺之战图173
附图十七 宋金富平之战图175
附图十八 长安附近形势图176
附图十九 唐代郭子仪军与安禄山军香积寺之战图178
附图二十 1926年西安围城之战图180
秦岭巴山间在历史上的军事活动及其战地181
一、秦巴山地和秦岭巴山间诸盆地181
二、汉水上游的富庶和粮秣的供应195
三、秦巴山地的防守202
四、从陕南向四周各地的进攻223
附图一 秦巴山区形势图184
附图二 东晋时期前秦进攻魏兴襄阳图191
附图三 宋初王全斌灭后蜀图194
附图四 汉水上游农田水利图198
附图五 三国时期魏国曹真进攻蜀汉图204
附图六 三国时期魏国钟会邓艾灭蜀图205
附图七 南宋与金仙人关之战图209
附图八 刘备夏侯渊定军山之战图211
附图九 南宋初年金国取道福津进攻兴州图213
附图十 南北朝时期北魏元英进攻汉中图215
附图十一 清初吴三桂与清军在巴山南北战争图217
附图十二 刘宋时期萧思话与杨难当汉中之战图219
附图十三 三国时期诸葛亮北攻关中图225
附图十四 东晋时期司马勋进攻关中图226
附图十五 五代时期后蜀进攻关中图228
附图十六 南宋时期任天锡由金州进攻河南府图236
论战国时期称雄诸侯各国间的关系及其所受地理环境的影响240
一、地处四塞之间的秦国与其远交近攻的策略240
二、为黄河阻隔南北而土地又复瘠薄的韩国245
三、魏惠王的迁都与大梁所在地的河外的形势248
四、位于太行山东西的赵国251
五、保守色彩较浓的楚国253
六、海滨富庶的齐国255
七、崎岖一隅的燕国257
娄敬和汉朝的建都260
附图 西汉初年建都形势图268
函谷关和新函谷关269
一、弘农河畔的函谷关遗址269
二、函谷与函谷关271
三、战国秦汉时期函谷关的作用273
四、复原函谷关的地理形势274
五、新函谷关及其军事意义278
附图一 函谷关遗址形势图280
附图二 新函谷关地形图一281
附图三 新函谷关地形图二282
论雁门关283
一、雁门关的形势283
二、雁门关名称的溯源284
三、雁门郡的南移和雁门关的始见记载286
四、西陉关和东陉关288
五、西陉、壶峪和雁门292
附图一 雁门关形势图一295
附图二 雁门关形势图二296
与代县友人论雁门关书297
秦始皇直道遗迹的探索302
一、直道修筑的战略意义302
二、直道的起点303
三、子午岭南段上的直道及其遗迹304
四、子午岭北段上的直道及其遗迹306
五、鄂尔多斯草原的直道及其遗迹309
六、直道的修成及所起的作用311
附图一 秦直道图313
附图二 秦林光宫遗址及甘泉山图314
附图三 子午岭上秦直道图315
直道和甘泉宫遗迹质疑316
一、直道是否南北笔直317
二、经过肤施的大道,是秦始皇全国驰道的组成部分,与直道无关318
三、圣人道为赫连勃勃所修筑,并非直道325
四、汉文帝和汉武帝由甘泉的出巡,并非完全遵循直道327
五、直路县和除道县329
六、沮源关北沿子午岭西北行的道路不是秦通向西北的故道,也不是宋代的古道331
七、乾县南孔头村的宫殿遗迹并非甘泉宫的旧址332
八、结论337
九、余论338
附图 直道歧义图343
与友人论古桥门与秦直道书344
一、走马水与桥门344
二、阳周县故城347
三、驰道和直道348
四、蒙恬的驻地和直道的关系350
五、汉武帝的北巡和直道的走向351
六、圣人道和直道352
再与友人论古桥门与直道书354
壶口杂考358
一、论今吉县西南的壶口和今临汾县西南的壶口358
二、论今长治市东南的壶口和今黎城县东的壶口361
秦汉时期国内之交通路线367
一、绪言367
二、秦时之驰道及始皇巡狩之路线369
三、秦汉之际刘项兵争之路线373
四、吴楚七国构兵时行军之路线376
五、汉武帝巡狩之路线377
六、秦汉两代对于闽越之用兵及岭南之交通路线381
七、两汉时河西之交通路线386
八、两汉时东北诸郡及朝鲜之交通路线387
九、太史公之游踪389
十、东汉初年光武戡乱之路线391
十一、东汉初年诸帝巡狩之路线393
十二、秦汉时期国内经济都会之分布及其交通之路线396
附图一 秦代交通道路图404
附图二 秦汉之际刘项兵争行军路线图405
附图三 吴楚七国构兵时行军路线图406
附图四 西汉武帝及其以后时期国内交通路线图407
附图五 太史公游踪图408
附图六 东汉时期国内交通路线图409
附图七 秦汉时期经济都会及有关的交通道路图410
再论关中东部战国时期秦魏诸长城411
一、沙苑的自然形势与长城的修筑412
二、魏西长城并非由沙苑分成南北两段,洛阴城亦不在今大荔县霸城村413
三、今大荔县党川村以东及旧朝邑县的洛河左岸为魏西长城经过的地方419
四、郑县及阴晋间的长城423
五、秦简公的“堑洛”,有的地方只铲陡了洛河岸边,有的地方却也修筑了长城431
附图一 沙苑形势图436
附图二 槐远村沙层剖面图437
附图三 仁义村沙层剖面图437
河山集五集440
历史时期黄土高原沟壑的演变440
一、潼关古城、旧函谷关和宋代陵墓442
二、周原及周人的旧都,咸阳原及秦咸阳城、甘泉宫旧址,商原及魏西长城、万泉古城447
三、董志原和彭原古城、董志镇城以及洛川旧县和南村古城455
四、明长城沿线的柳树涧、二道峁、沙界沟和杨家城462
五、结论464
附图一 黄土高原上与沟壑演变有关的古代建筑遗址图469
附图二 旧函谷关附近沟壑图470
附图三 宋真宗永定陵附近沟壑图471
附图四 现代周原沟壑图472
附图五 咸阳原上沟壑图473
附图六 甘泉宫旧址附近沟壑图474
附图七 商原沟壑图475
附图八 万泉古城两侧沟壑图476
附图九 董志原图477
附图十 彭原古城周围沟壑图478
附图十一 柳树涧附近沟壑图479
附图十二 二道峁附近沟壑图480
附图十三 沙界沟附近沟壑图481
森林地区的变迁及其影响482
一、远古时期的森林地区482
二、历代对于森林的摧毁485
三、森林被毁后的影响488
历史时期森林变迁的研究及有关的一些问题492
一、史料的搜集与分析、使用493
二、文字记载和实地考察相结合495
三、运用现代考古学与地理学的研究手段及其研究成果497
四、为当前的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501
新秦中考504
一、河南地和新秦中504
二、元朔二年后新秦中皆在汉朝版图之内,与匈奴无涉512
三、浑怀等四障的解释524
四、居住于新秦中的一些族类528
五、小结530
附图 新秦中图533
河南浚县大伾山西部古河道考534
一、现在大伾山周围的地形535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淇河故道537
三、大伾山西无黄河河道542
四、宿胥口和宿胥故渎的问题551
五、大伾山西古河道断流的时期555
附图一 大伾山周围地貌图557
附图二 申店—田王庄水文地质剖面图558
附图三 卫贤—胡岸水文地质剖面图559
附图四 北关朱王楼水文地质剖面图560
附图五 孙庄—南韩庄水文地质剖面图561
附图六 熊坡—田庄水文地质剖面图562
附图七 席营—李福营水文地质剖面图563
隋唐时期重要的自然环境的变迁及其与人为作用的关系564
一、长安附近的水道及灌溉网的形成564
二、黄河下游富庶地区的变化567
三、长江下游太湖区域农田水利的发达571
四、半农半牧地区的利用及部分段落疆界的变化573
五、长江口外的海岸及扬州的繁荣575
附图一 唐代长安附近水道及灌溉网图579
附图二 隋唐时期黄河下游富庶地区图580
附图三 唐代长江下游太湖区域农田水利图581
附图四 唐代半农半牧地区图582
附图五 唐代扬州及长江口南北海岸图583
论唐代前期陇右道的东部地区584
一、陇右道的自然环境585
二、陇右道农林牧地区的分布589
三、陇右道的主要物产597
四、陇右道的人口603
五、丝绸之路的作用和影响610
六、对于唐代前期陇右道富庶程度的衡量617
七、陇右道的军事形势629
八、小结637
附图一 唐代陇右道东部略图641
附图二 唐代前期陇右道东部农林牧分布图642
附图三 唐代陇右道东部主要物产分布图643
附图四 唐贞观时期陇右道东部人口分布图644
附图五 唐天宝时期陇右道东部人口分布图645
附图六 唐代天宝时期陇右道东部各州人口密度图646
附图七 唐代前期陇右道军事形势图647
河西与敦煌648
一、远古时期有关河西的记载及其解释648
二、独特的自然环境及其演变650
三、居住于河西的族类和人口数字的增损655
四、农牧业和城市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成效665
五、经过河西的交通道路675
开元天宝时期长安的文化686
一、文化的繁荣建立在经济繁荣的基础上686
二、长安多诗人690
三、曲江、杏园和慈恩寺693
四、书法和绘画696
五、音乐和舞蹈700
六、小结705
附图 唐代长安城图707
两《唐书》列传人物本贯的地理分布708
一、唐代人物本贯分布的轮廓709
二、唐代初年长安及关陇的人物710
三、唐代初年的山东人物713
四、唐代前期的将相和关西关东717
五、唐代世族居地的聚散723
六、唐代前期和后期人物本贯地理分布的变迁731
附录740
附表一 唐代前期人物本贯分布表740
附表二 唐代后期人物本贯分布表757
附图一 唐各道人物分布及前后期比例图774
附图二 唐前期人物籍贯分布图775
附图三 唐后期人物籍贯分布图775
唐代前期关东地区尚武风气的溯源776
一、永嘉乱离后关东羌胡诸族杂居地区的坞壁组织777
二、北魏和北齐籍隶关东西的将帅和武臣783
三、魏齐和隋代参预中枢的关东将军789
四、结论793
后记794
隋唐时期域外地理的探索及世界认识的再扩大796
一、魏晋以来域外交往的回顾796
二、隋唐时期的域外探索800
三、隋唐时期通往域外的道路803
四、贾耽所记从边州入四夷的道路806
五、隋唐时期世界认识的再扩大813
附图 隋唐时期域外形势图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