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古典文学研究辑刊 八编 第19册 清代桐城派古文之研究 上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曾永义主编;陈桂云著 著
- 出版社: 花木兰文化出版社
- ISBN:9863223955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179页
- 文件大小:30MB
- 文件页数:190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古典文学研究辑刊 八编 第19册 清代桐城派古文之研究 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册1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桐城派古文研究之动机、目的、范围与方法1
一、研究之动机与目的1
二、研究之范围与方法1
第二节 桐城派古文之界义2
一、「古文」之定义2
二、「桐城派」之得名6
三、「桐城派古文」释义8
第三节 前人研究成果述要(1908~2008)9
一、偏激抨击与全盘否定:20年代前期10
二、客观与理性的评价:20年代后期11
三、有系统的探讨:30年代末开始13
四、褒贬两极,争论不休:50~70年代17
五、揭开创新研究的序幕:70年代以后20
六、多元化角度进入专题研究之高峰:90年代以后22
七、近20年来,桐城派研究的几个重要方向25
八、前人研究重点分析31
第四节 尚待研究之方向34
第二章 桐城派古文成立背景37
第一节 撷取先秦两汉散文优良传统37
一、先秦时期(B.C 246以前)37
二、两汉时期(B.C 206~A.D 220)40
三、东汉散文各体大致齐备44
第二节 承继唐宋古文运动余波44
一、唐代古文运动的先驱45
二、中唐古文运动开端及领导者——韩愈、柳宗元48
三、韩柳的古文理论53
四、韩柳对古文运动的贡献61
五、北宋古文运动的酝酿64
六、北宋古文运动的完成74
第三节 发扬明代唐宋派的精神88
一、明代初期文风88
二、明代中叶复古运动89
三、晚明时期诸派竞起93
四、清初时期启桐城派之端绪95
第三章 桐城派的古文家及其古文创作119
第一节 康乾盛世之桐城三祖119
一、桐城派创始者——方苞120
二、桐城派中继者——刘大櫆125
三、桐城派集大成者——姚鼐128
第二节 清中期之姚门五大弟子130
一、鸦片战争之前夕130
二、刘开133
三、管同136
四、方东树137
五、姚莹139
六、梅曾亮143
第三节 清末民初之桐城后期诸子145
一、风雨西潮145
二、严复148
三、林纾151
四、姚永朴154
第四节 桐城派古文旁支——清中后期之阳湖派154
一、阳湖派之崛起154
二、乾嘉时期之阳湖二祖158
三、阳湖后学163
第五节 桐城派古文之流衍——湘乡派之中兴166
一、曾国藩167
二、张裕钊170
三、薛福成172
四、黎庶昌175
五、吴汝纶177
下册181
第四章 桐城派的古文理论181
第一节 桐城派之兴起181
一、时代背景与文坛风尚181
二、地域环境189
第二节 桐城三祖之古文理论190
一、方苞「义法」、「雅洁」说190
二、刘大櫆神气说198
三、姚鼐集大成209
第三节 在承袭中寻求突破的姚门弟子216
一、刘开216
二、管同220
三、方东树223
四、姚莹231
五、梅曾亮231
第四节 桐城后期三子之古文理论236
一、严复236
二、林纾237
三、姚永朴243
第五节 阳湖派古文理论247
一、张惠言247
二、恽敬250
三、陆继辂261
四、李兆洛262
五、阳湖派与桐城派之相异处265
第六节 湘乡派古文理论267
一、曾国藩267
二、张裕钊272
三、薛福成274
四、黎庶昌276
五、吴汝纶277
六、湘乡派与桐城派之相异处279
第七节 桐城派古文理论之优缺与毁誉280
一、古文理论的优点281
二、古文理论的缺点282
三、民初对桐城派之抨击声浪283
四、对于桐城派古文之毁誉296
第五章 桐城派学术思潮的演进303
第一节 与传统学术之激荡303
一、桐城文学与汉宋学303
二、桐城文学与时文——时文与古文相济为用311
三、桐城文学与骈文——骈散相成313
第二节 对西学东渐之态度及其贡献314
一、西学传播之途径314
二、出使见闻之实录——中西对比下的思索316
三、西方学术之译介324
第六章 桐城文学之选集与论著329
第一节 桐城文学选集329
一、姚鼐《古文辞类纂》330
二、曾国藩《经史百家杂钞》334
三、王先谦《续古文辞类纂》336
四、黎庶昌《续古文辞类纂》336
第二节 桐城文学理论总述337
一、林纾《春觉斋论文》337
二、姚永朴《文学研究法》338
第七章 桐城派之书院传播与影响341
第一节 桐城派之书院讲学风潮341
一、南方各省桐城文学流行之奠基者——姚鼐342
二、遍及全国桐城文学风潮之带领者——梅曾亮344
三、河北古文、新式教育之提倡地——莲池书院350
第二节 桐城派之影响352
一、对时代文风的影响352
二、对古文理论的影响——建立完整的古文理论体系355
三、对文化学术的影响357
第八章 结论361
一、对桐城派的总体评价361
二、桐城派在文学史上的地位364
三、本论文研究结果365
征引书目371
附录389
附录一:桐城派流变图391
附录二:桐城派代表性人物之图像392
附录三:桐城派古文名家之书影397
附录四:文献档案书影410
附录五:桐城派重要作家传略表424
附录六:桐城派代表性人物之重要著作430
附录七:桐城派重要作家之古文名作431
附录八:文体分类表442
附录九:清朝历史纪元表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