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现代课程与教学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现代课程与教学论
  • 黄甫全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 ISBN:9787107275418
  • 出版时间:2014
  • 标注页数:510页
  • 文件大小:92MB
  • 文件页数:535页
  • 主题词:课程-教学理论-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现代课程与教学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编 课程与教学概论2

第一章 绪论2

第一节 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框架2

一、核心术语2

二、基本概念5

第二节 课程与教学论的时代特征8

一、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8

二、大课程论11

三、学科特性12

第三节 课程与教学论的主要价值13

一、认识价值14

二、知识价值15

三、革新价值17

第四节 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方法论19

一、研究主体19

二、研究对象20

三、研究方法23

思考题26

第二章 课程与教学基础27

第一节 历史基础27

一、西方课程与教学的历史基础27

二、中国课程与教学的历史基础29

三、历史基础的研究与发展31

第二节 哲学基础32

一、西方课程与教学的哲学基础32

二、中国课程与教学的哲学基础34

三、哲学基础的研究与发展36

第三节 文化及社会基础36

一、文化及社会基础的意义37

二、文化及社会影响的特征38

三、文化及社会基础的基本内涵39

四、文化及社会基础的研究41

第四节 科学基础43

一、西方课程与教学的科学基础43

二、中国课程与教学的科学基础及其发展45

第五节 心理学基础47

一、西方课程与教学的心理学基础47

二、中国课程与教学的心理学基础及其发展48

思考题50

第三章 课程与教学概念51

第一节 课程与教学的影响因素51

一、课程与教学影响因素的种类51

二、课程与教学的主要影响因素53

第二节 课程层次54

一、决策层次54

二、运行层次55

第三节 课程的概念56

一、课程的词源57

二、课程的指称与组成58

三、课程的定义62

第四节 教学的概念66

一、教学的词源66

二、已有教学定义67

三、教学概念新探68

第五节 学习的概念70

一、学习的词源70

二、学习的指称与含义71

三、学习的定义72

四、学习的理论与类型73

思考题75

第四章 课程与教学理论76

第一节 课程与教学理论的产生与发展76

一、萌芽期76

二、建立期77

三、繁荣期78

四、课程与教学的经典学说80

第二节 西方课程与教学理论流派83

一、传统流派83

二、现代流派85

三、新兴流派88

第三节 中国课程与教学理论流派91

一、启发式教学91

二、主体性教学92

三、情境课程与教学93

四、概念重建主义课程与教学94

思考题96

第二编 课程与教学系统98

第五章 教育内容98

第一节 教育内容概述98

一、教育内容的概念98

二、教育内容的文化本性100

三、教育内容的构成102

第二节 一般教育内容105

一、教育知识的概念105

二、人文知识与科学知识107

三、几种新知识观109

第三节 具体教育内容112

一、体育内容112

二、智育内容113

三、德育内容116

四、课目教育内容117

思考题117

第六章 学生与教师118

第一节 学生与教师概述118

一、学生与教师概念118

二、师生关系122

三、学生与教师的权利与责任125

四、师生赋权和参与126

五、师生的课程经验129

第二节 学生成长130

一、学生特征130

二、学习理论133

三、学习结果135

第三节 教师发展138

一、教师发展的概念138

二、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140

思考题145

第七章 环境开发147

第一节 环境概述147

一、环境的概念147

二、环境的类型149

第二节 课程协作参与151

一、协作参与机制151

二、四大主题153

第三节 学校文化159

一、学校文化的概念159

二、教师文化取向160

三、校园文化160

四、隐性课程164

第四节 教育媒体166

一、教育媒体概述166

二、网络多媒体的开发与应用169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171

第五节 学习环境175

一、学习环境的概念175

二、班课学习环境的空间利用176

三、其他物理与心理因素178

思考题180

第三编 课程与教学过程183

第八章 课程研制过程183

第一节 课程研制概述183

一、课程研制的概念183

二、课程研制的阶段184

三、课程研制的参与者185

四、课程研制的特性187

五、课程改革188

第二节 课程结构192

一、课程结构概述192

二、课程类型194

三、课程结构原理199

第三节 课程研制过程原理204

一、课程研制原理204

二、课程研制过程结构206

思考题212

第九章 课程规划与设计213

第一节 课程规划213

一、课程规划的层次213

二、课程规划的步骤与任务215

第二节 课程设计218

一、课程设计的概念218

二、课程设计方式221

第三节 课程与教学资源224

一课程与教学资源的概念224

二、课程与教学资源的类型与要素225

三、课程与教学资源的开发227

第四节 课程与教学材料229

一、课程与教学材料概述229

二、课本概述232

三、课本的结构与标准234

四、课本的选择与使用235

思考题237

附录9-1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237

附录9-2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240

第十章 课程与教学目标245

第一节 课程与教学目标概述245

一、课程与教学目标的概念245

二、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功能246

三、教育目标的来源247

四、目标的筛选249

第二节 教育目标分类理论251

一、传统的目标分类251

二、布卢姆等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251

三、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理论253

四、我国的课程目标分类探索254

第三节 课程与教学目标设计256

一、课程与教学目标设计的基本程序256

二、课程与教学目标设计的基本步骤261

第四节 课程与教学目标表述263

一、行为目标的ABCD表述方法263

二、表意目标的表述方法264

三、内部过程与外显行为相结合的表述方法265

四、目标表述的系统化266

思考题267

第十一章 课程实施与组织268

第一节 课程实施概述268

一、课程实施的概念268

二、课程实施的取向与水平269

三、课程实施的影响因素270

四、悬空课程273

第二节 课程变迁274

一、课程变迁理论274

二、课程变迁类型275

三、课程变迁阻力276

四、课程变迁认同277

第三节 课程实施模式277

一、研究—开发—推广模式277

二、兰德变迁模式278

三、变迁阻力消除模式278

四、组织发展模式279

五、情境模式280

第四节 课程组织281

一、课程组织的含义281

二、课程组织的要素282

三、课程组织的主要途径283

思考题284

第十二章 校本课程开发285

第一节 校本课程开发概述285

一、课程管理体制285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概念288

第二节 校本课程开发过程291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模式291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流程293

三、校本课程开发的优点与局限294

第三节 校本课程开发趋势295

一、课程开发校本化296

二、学校特色课程开发297

三、补充课程开发300

四、微型课程开发302

思考题305

附录 微型课程实例305

第十三章 教学过程310

第一节 教学过程概述310

一、教学过程的概念310

二、教学过程的本质312

三、教学原则317

第二节 教学过程结构321

一、已有的理论与实践321

二、教学过程的基本环节323

第三节 班课互动326

一、班课互动研究的主题326

二、班课互动研究的方法329

三、班课互动研究的趋势331

思考题334

第十四章 教学方法与策略335

第一节 教学方法与策略概述335

一、有效教学的概念335

二、教学方法概述338

三、教学策略概述341

第二节 教学方法的特征与类型344

一、教学方法的层次特征344

二、教学方法的媒介特征346

三、教学方法的行为特征349

第三节 教学策略的层次与特征351

一、学习策略351

二、教授策略355

三、互动式教学策略358

思考题362

第十五章 学习方式363

第一节 学习方式概述363

一、教学模式的发展363

二、学习方式的概念365

第二节 内容定向型学习方式367

一、意义学习367

二、掌握学习370

三、发现学习371

四、问题式学习374

第三节 主体定向型学习方式376

一、自主学习376

二、合作学习378

三、合作活动学习380

第四节 整合型学习方式384

一、研究性学习384

二、媒介学习386

三、变易学习388

思考题391

第十六章 班课教学技能(上)392

第一节 班课教学技能概述392

一、班课教学技能的概念392

二、班课教学的产生与类型393

三、班课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397

四、班课教学的改革趋势400

第二节 班课教学规划402

一、班课教学规划的内容与种类402

二、班课教学规划的重点405

第三节 班课管理技能411

一、班课管理的概念412

二、班课管理的有效标准413

三、班课管理技能的主要领域415

思考题419

第十七章 班课教学技能(下)420

第一节 班课教学实施技能420

一、教师视角420

二、学生视角423

三、互动视角425

第二节 班课评估与评价429

一、学习为本评估429

二、班课评估与评价的基本原理434

三、班课评估的主要方法442

第三节 课案研制447

一、课案研制过程447

二、课案编制447

三、课案革新450

思考题451

附录17-1卡片式课案示例451

附录17-2条目式课案示例452

附录17-3表格式课案示例453

第十八章 课程与教学评价455

第一节 课程与教学评价概述455

一、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内涵、功能及发展455

二、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对象458

三、课程与教学评价的类型460

第二节 教材评价462

一、教材评价的含义与指标462

二、教材评价的过程、方法与工具464

第三节 学生学习评价与评估467

一、学生学习评价与评估概述467

二、学业成就测验470

三、表现性评估474

第四节 教师评价477

一、教师评价的概念477

二、教师招聘考核477

三、教师教学评价478

思考题483

第四编 课程与教学美学486

第十九章 课程与教学美学486

第一节 课程与教学美学概述486

一、课程与教学美学的概念486

二、课程与教学美学的发展489

三、教学艺术的概念490

第二节 常用的班课教学艺术493

一、导课艺术493

二、教授艺术495

三、组织艺术504

四、结课艺术505

第三节 教学艺术风格506

一、教学艺术风格的含义506

二、教学艺术风格的特点507

三、教学艺术风格的形成508

思考题51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