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区域产业竞争力比较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区域产业竞争力比较研究](https://www.shukui.net/cover/63/35106891.jpg)
- 王燕,谢蕊蕊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514138375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248页
- 文件大小:57MB
- 文件页数:263页
- 主题词:区域经济-产业经济-竞争力-对比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区域产业竞争力比较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概述1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1
一、本书的研究背景1
二、本书的研究目标3
三、本书的研究意义4
第二节 区域产业竞争力的内涵5
一、竞争力5
二、国家竞争力和区域竞争力7
三、产业竞争力8
四、区域产业竞争力8
第三节 区域产业竞争力研究框架10
一、研究的总体思路10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11
三、研究的基本方法13
第二章 竞争力来源理论与评价模型14
第一节 竞争力来源的优势理论14
一、绝对优势理论14
二、比较优势理论16
三、要素禀赋理论16
四、竞争优势理论17
第二节 竞争力来源的效率理论18
一、马克思的生产率理论18
二、古典经济学的效率理论19
三、新古典经济学的效率理论20
四、其他相关效率理论21
第三节 竞争力来源的集聚理论22
一、外部经济理论22
二、最佳集聚规模理论23
三、规模经济理论24
四、产业集群理论25
第四节 竞争力来源的创新理论26
一、新古典学派的创新理论26
二、新熊彼特学派的创新理论27
三、诺斯的制度创新理论28
四、国家创新系统理论29
第五节 国家竞争力评价模型30
一、IMD国家竞争力评价模型30
二、WEF国家竞争力评价模型32
三、亚拉威国家竞争力评价模型33
四、中国人民大学国家竞争力评价模型35
第六节 产业竞争力评价模型36
一、波特钻石模型36
二、芮明杰钻石修正模型39
三、Dong-Sung Cho的九要素模型40
四、金碚工业竞争力模型42
第七节 竞争力来源理论及评价模型述评43
一、竞争力来源理论述评43
二、竞争力评价模型述评44
第三章 区域产业竞争力动态循环系统和累积模型46
第一节 区域产业竞争力形成的动态循环系统46
一、区域产业竞争力动态循环系统的构建思路46
二、区域产业竞争力动态循环系统的理论框架47
三、区域产业竞争力动态循环系统的主要特点49
第二节 区域产业竞争力动态循环子系统及影响因素49
一、环境竞争力子系统及影响因素49
二、要素竞争力子系统及影响因素51
三、效率竞争力子系统及影响因素51
四、显性竞争力子系统及影响因素53
五、持续竞争力子系统及影响因素53
第三节 区域产业竞争力差异性的循环累积模型56
一、区域产业差异性的来源56
二、区域产业竞争力差异性的效应分析58
三、区域产业竞争力差异性的累积模型59
第四章 区域产业竞争力评价的指标体系和方法61
第一节 区域产业竞争力评价的指标体系61
一、区域产业竞争力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61
二、区域产业竞争力指标的构成62
三、区域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69
第二节 区域产业竞争力评价的AHP方法71
一、AHP方法简介71
二、AHP方法计算步骤71
三、基于AHP方法的区域产业竞争力指标权重72
第三节 区域产业竞争力评价的ANP方法76
一、ANP方法计算步骤76
二、基于ANP方法的区域产业竞争力评价模型78
三、基于ANP方法的区域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权重80
第四节 区域产业竞争力的GE矩阵评价方法85
一、GE矩阵简介85
二、区域产业竞争力发展度—持续度模型86
三、基于发展度—持续度矩阵的战略导向88
第五节 区域产业竞争力差异性分析的空间计量方法89
一、空间计量经济方法概述89
二、空间效应的来源90
三、空间效应的测度90
第五章 我国区域产业政策环境与发展特征93
第一节 我国工业与服务业的政策环境93
一、我国工业发展的政策环境93
二、我国服务业发展的政策环境101
第二节 我国工业发展现状与动态趋势107
一、我国工业总体发展现状107
二、我国工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动态趋势110
三、我国工业发展的比较优势和劣势113
第三节 我国服务业发展现状及动态趋势117
一、我国服务业发展现状117
二、我国服务业发展动态趋势122
三、我国服务业发展的区域特征127
第六章 我国区域工业竞争力的实证分析131
第一节 我国区域工业竞争力子系统比较分析131
一、我国区域工业环境竞争力评价131
二、我国区域工业要素竞争力评价133
三、我国区域工业效率竞争力评价135
四、我国区域工业显性竞争力评价137
五、我国区域工业持续竞争力评价139
第二节 我国区域工业综合竞争力比较分析146
一、我国各省工业综合竞争力评价146
二、东、中、西三大地带间工业综合竞争力比较148
三、基于动态循环模型的我国区域工业竞争力分类148
第三节 我国区域工业竞争力的发展度—持续度二维评价150
一、我国各省工业竞争力二维评价分类结果150
二、我国各省工业竞争力二维矩阵分析152
第四节 我国区域工业存在的问题与制约因素153
一、我国各省工业竞争力存在的突出问题153
二、我国区域工业竞争力提升面临的制约因素158
第七章 我国区域服务业竞争力评价的实证分析163
第一节 我国区域服务业竞争力子系统比较分析163
一、我国区域服务业要素竞争力评价163
二、我国区域服务业效率竞争力评价165
三、我国区域服务业显性竞争力评价167
四、我国区域服务业持续竞争力评价169
第二节 我国区域服务业综合竞争力比较分析171
一、我国各省服务业综合竞争力评价结果及其总体分析171
二、东、中、西三大地带服务业综合竞争力的比较分析173
三、基于动态循环模型的我国区域服务业竞争力分类分析174
第三节 区域服务业竞争力发展度—持续度二维评价175
一、区域服务业发展度—持续度二维评价矩阵175
二、区域服务业发展度—持续度二维评价分类177
第四节 我国区域服务业存在的问题与制约因素177
一、我国服务业发展存在的共性问题177
二、我国东部地区服务业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180
三、我国中部地区服务业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184
四、我国西部地区服务业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187
五、我国区域服务业竞争力提升面临的制约因素189
第八章 我国区域产业竞争力的差异性分析192
第一节 我国区域工业非均衡发展历程及特点192
一、我国区域工业非均衡发展战略192
二、我国区域工业非均衡发展的效应分析194
三、我国区域工业非均衡发展的主要特征196
第二节 我国区域工业的差异性及其分解198
一、基于Theil系数的差异性衡量和分解方法198
二、我国区域工业差异性的描述性分析及其变化趋势199
三、我国区域工业综合竞争力和子系统竞争力的差异性203
四、基于Theil系数的我国区域工业差异性的分解204
第三节 基于ESDA的我国区域工业竞争力空间计量分析206
一、我国区域工业综合竞争力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206
二、我国区域工业综合竞争力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209
第四节 我国区域服务业竞争力差异性分析213
一、我国区域服务业竞争力差异性及分解214
二、我国区域服务业竞争力的空间相关性分析214
第九章 我国区域产业竞争力的提升与协调发展220
第一节 我国区域工业竞争力提升的主要途径220
一、优化区域工业发展环境220
二、提高资源吸引和占有能力221
三、专业化发展战略221
四、技术创新战略222
第二节 我国不同类型区域工业竞争力提升的着力点222
一、东部沿海地区提升竞争力的着力点222
二、中部和东北部地区提升竞争力的着力点225
三、大西北和大西南地区竞争力提升的着力点228
第三节 我国区域工业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实施路径231
一、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提出的原因231
二、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的内涵和特点233
三、促进我国区域产业非均衡协调发展的建议235
第四节 我国区域服务业竞争力提升的基本对策239
一、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239
二、努力培育新兴服务业241
三、建立健全服务业人才培养体系241
参考文献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