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民俗学概论新编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邢莉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7303194063
- 出版时间:2016
- 标注页数:453页
- 文件大小:104MB
- 文件页数:472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民俗学概论新编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结论3
第一节 民俗文化的地位3
一、民俗文化是与生俱来的生活文化4
二、民俗文化是我国的根脉文化6
三、民俗文化传递着我国的文化基因9
第二节 多元一体的中国民俗文化14
一、“五方之民”与多元的民俗文化14
二、民俗文化的传播交融与多元一体20
三、“多民族一国民俗学”的意义22
第三节 民俗文化的多种价值25
一、民俗是民间知识的储藏库25
二、民俗文化的生态价值、哲学价值、审美价值29
三、民俗文化与现代生活的链接32
第四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民俗学的发展35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提出35
二、民俗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亲缘关系39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推进了民俗学科的发展43
第一章 民俗与民俗学49
第一节 民俗与民俗学的界定49
一、民俗与风俗辨析49
二、中外学术界对于“民俗”的探讨50
三、生活文化视域中的“民”55
第二节 民俗学的生活属性57
一、民俗学研究的是民众的日常生活世界57
二、民俗是民众意愿、知识和心意的表述60
三、日常生活世界视阈中的民俗研究63
第三节 民俗文化的特征70
一、民俗文化的时间性与空间性70
二、民俗文化的活态性与模式化72
三、民俗文化的群体性与个体表演74
四、民俗文化的地域性与民族特征75
五、民俗文化的传承性与传播特征79
第二章 民众的物质生活世界85
第一节 中国多元的生态环境与多元的生计方式85
一、多元的生态环境与生计方式的关系86
二、民众多元的生计方式87
第二节 农耕民族的物质生活民俗89
一、中国农业的多种类型89
二、多个农业民族的衣食住行习俗97
第三节 草原游牧民族的物质生活民俗100
一、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方式100
二、牧人的生产知识与生产技能103
三、牧人的衣食住行习俗104
第四节 采掘、狩猎、鱼捞、养殖的生活民俗106
一、采集的生活习俗106
二、狩猎的生活习俗108
三、捕鱼与养殖的生活民俗111
第五节 城市民俗学116
一、城市民俗学的提出116
二、城市民俗的特征121
第三章 民众的社会生活世界130
第一节 生命的礼仪生活130
一、人生礼仪的文化链131
二、人生礼仪的“过渡”意义142
三、人生礼仪的精神价值146
第二节 民间社会的节日生活148
一、民间节日的起源149
二、民间节日的特征154
三、节日的价值与民族认同161
第三节 民众的社会组织165
一、血缘型社会组织:家族的民俗165
二、地缘型社会组织:村落的民俗168
三、跨血缘与地缘的民间社会组织:民间社会习俗173
第四章 民众的艺术生活世界183
第一节 民间工艺:民众生活的智慧183
一、民间工艺:民间的一种生活形态183
二、民间工艺的特征187
三、民间工艺的美学观念191
第二节 民俗舞蹈:民众形体的表述193
一、民族民间舞蹈与民俗舞蹈辨析193
二、民间舞蹈与民众的生活世界196
三、民俗舞蹈的特征199
第三节 民间音乐:民众生活的乐曲201
一、民间音乐概念与分类201
二、民间音乐与民众生活的关系204
三、民间音乐的特征206
四、民间音乐研究的新动向210
第五章 民众的精神生活世界215
第一节 民间信仰的文化定位215
一、民间信仰的起源215
二、民间信仰是一种文化现象218
第二节 民间信仰的定义与结构223
一、民间信仰的定义223
二、民间诸神的分类226
三、民间祭祀仪式232
第三节 民间信仰的特征与社会功能236
一、民间信仰的特征237
二、民间信仰的功能241
第六章 民间叙事251
第一节 口头叙事251
一、口头叙事的定义及分类252
二、口头叙事的特征261
三、口头叙事的功能265
四、中国口头叙事的研究269
第二节 身体叙事271
一、身体叙事的定义271
二、身体叙事的分类及其特征274
三、身体叙事的功能279
四、中国身体叙事的研究283
第三节 民俗图像叙事285
一、民俗图像叙事的概念及其特征287
二、民俗图像叙事的分类288
三、民俗图像叙事模式及意义解读291
四、民俗图像叙事的功能296
第七章 民俗传承论301
第一节 传承与传统301
一、传承的基本含义301
二、传统与传承305
第二节 民俗传承的构成要素306
一、传承的主体与传承的客体307
二、民俗传承的“场”307
第三节 民俗传承的方式310
一、口头传承、行为传承、心理传承、文字传承310
二、群体传承和个体传承315
三、血缘传承、地缘传承、业缘传承316
第四节 民俗传承人及其重要地位320
一、何谓民俗传承人321
二、民俗传承人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重要地位322
第八章 民俗文化的传播、变迁与融合329
第一节 民俗文化的传播329
一、民俗文化传播的意义与传播学派329
二、民俗文化传播的过程332
第二节 民俗文化的变迁338
一、民俗文化变迁的含义338
二、民俗文化变迁的机制339
三、民俗文化的涵化342
四、当代社会转型与民俗变迁344
第三节 民俗文化的融合346
一、民俗文化融合的基本内涵347
二、民俗文化融合的路径348
三、当代语境下民俗文化的融合351
第九章 田野民俗志与田野作业359
第一节 民俗志概念的提出及意义359
一、民俗志概念的提出359
二、传统文献民俗志361
三、民俗志提出的背景363
第二节 田野民俗志的概念及特征366
一、田野民俗志的概念及意义366
二、民俗学田野调查的特征369
第三节 民俗学田野作业及民俗志的撰写372
一、田野作业前期的准备373
二、走进田野过程中的工作377
三、田野作业后期调查报告的撰写386
第十章 各国民俗学393
第一节 欧洲民俗学393
一、民俗学的兴起(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393
二、古典进化论时期(19世纪中至20世纪初)395
三、芬兰历史-地理学派时期(20世纪初至20世纪中叶)401
四、结构功能主义时期(20世纪中叶至20世纪60年代)403
五、反思民俗学时期(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407
第二节 美国民俗学412
一、创业期(19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初)412
二、附属期或搜集期(20世纪初至40年代)413
三、发展期(20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414
四、成熟期(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416
五、反思期与重建期(20世纪80年代至今)419
第三节 日本民俗学424
一、准备期(17世纪初至20世纪初)424
二、形成期(20世纪初至30年代)426
三、确立发展期(20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428
四、反思、转型期(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432
五、多样化时期(20世纪80年代至今)434
第四节 中国民俗学437
一、中国民俗学的肇始期(1918—1937)438
二、20世纪中期民俗学研究的开展(1949—1966)441
三、新时期民俗学学科建设(1976年至今)444
后记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