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现代网络技术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现代网络技术
  • (美)Craig Zacker著;王建华等译 著
  • 出版社: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 ISBN:7111103475
  • 出版时间:2002
  • 标注页数:614页
  • 文件大小:135MB
  • 文件页数:628页
  • 主题词:计算机网络(学科: 基本知识) 计算机网络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现代网络技术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部分 网络的基本概念1

第1章 什么是网络1

1.1 局域网1

1.1.1 基带与宽带的比较2

1.1.2 数据包交换与线路交换的比较2

1.2 网络与互联网2

1.2.1 电缆与网络拓扑3

1.2.3 编址技术4

1.2.2 介质访问控制4

1.2.4 中断器、网桥、交换机和路由器5

1.2.5 广域网5

1.2.6 协议和标准6

1.3 客户机与服务器6

第2章 OSI参考模型8

2.1 OSI模型的层与层之间的通信8

2.1.1 数据封装9

2.1.3 纵向通信10

2.1.2 横向通信10

2.1.4 有关数据封装的术语11

2.2 物理层11

2.2.1 物理层的技术规范12

2.2.2 物理层上的信号编码12

2.3 数据链路层14

2.3.1 地址15

2.3.2 介质访问控制15

2.3.3 协议指示符16

2.3.4 错误检测16

2.4 网络层16

2.4.1 路由选择17

2.4.2 数据分段18

2.4.3 面向连接的协议和无连接协议18

2.5 传输层19

2.5.1 协议服务的组合运行19

2.6 会话层20

2.5.2 传输层协议的功能20

2.6.1 对话控制21

2.6.2 对话的分隔22

2.7 表示层23

2.8 应用层24

2.9 协议组25

第二部分 网络硬件27

第3章 网卡27

3.1 网卡的功能27

3.2 网卡的特性29

3.2.1 全双工29

3.2.2 总线控制29

3.2.3 并行执行任务29

3.2.4 局域网的唤醒特性30

3.2.5 IEEE 802.1p标准30

3.3 选择网卡30

3.3.2 数据传输速度31

3.3.1 协议31

3.3.3 网络接口32

3.3.4 总线接口33

3.3.5 对硬件资源的要求35

3.3.6 对电源的要求36

3.3.7 服务器网卡与工作站网卡的对比36

3.3.8 家用网卡与办公室用的网卡38

3.3.9 网卡驱动程序39

4.1 电缆的特性40

第4章 网络电缆40

4.2 电缆的标准42

4.2.1 ANSI/TIA/EIA-T568-A标准42

4.2.2 ISOR 11801E 1995标准43

4.2.3 数据链路层协议标准43

4.3 同轴电缆43

4.3.1 粗缆以太网电缆44

4.3.2 细缆以太网电缆45

4.4 双绞线电缆46

4.3.3 ARCnet电缆46

4.3.4 有线电视电缆46

4.4.1 非屏蔽双绞线47

4.4.2 屏蔽双绞线52

4.5 光纤电缆52

4.5.1 光纤电缆的结构53

4.5.2 光纤电缆连接器54

4.5.3 光纤电缆与网络设计54

4.6 电缆的安装54

4.6.1 外装电缆的安装54

4.6.2 内装电缆的安装56

第5章 无线局域网59

5.1 无线网络技术的应用59

5.2 IEEE 802.11标准60

5.3 物理层61

5.3.1 物理层的拓扑61

5.3.3 物理层的帧63

5.3.2 物理层介质63

5.4 数据链路层65

5.4.1 数据链路层的帧65

5.4.2 介质访问控制67

5.5 IEEE 802.11的产品68

第6章 网络连接设备69

6.1 中继器69

6.2.1 无源集线器70

6.2 集线器70

6.2.2 中继集线器71

6.2.3 令牌环网的多站访问设备72

6.2.4 智能集线器72

6.2.5 集线器的配置72

6.2.6 选择集线器75

6.3 网桥76

6.3.1 透明网桥78

6.3.2 源路由网桥81

6.3.3 用网桥将以太网和令牌环网相连接83

6.4 路由器85

6.4.1 路由器的应用86

6.4.2 路由器的功能87

6.4.3 路由选择与ICMP协议93

6.4.4 路由选择协议93

6.5 交换机99

6.6 路由器与交换机技术的比较101

6.6.1 虚拟局域网101

6.6.2 第3层数据交换技术102

第7章 广域网103

7.1 广域网的连接103

7.2 远程通信简介104

7.2.1 广域网的使用105

7.2.2 选择一种WAN技术106

7.3 PSTN连接107

7.4 租用线路108

7.4.1 租用线路的类型109

7.4.2 租用线路使用的硬件110

7.4.3 租用线路的应用111

7.5 ISDN112

7.5.1 ISDN服务113

7.5.2 ISDN的通信113

7.5.3 ISDN使用的硬件114

7.6 DSL115

7.7.1 帧中继117

7.7 数据包交换服务117

7.7.2 ATM120

7.7.3 ATM的结构122

7.7.4 ATM存在的缺点125

第8章 服务器技术127

8.1 购买服务器127

8.2 使用多个处理器129

8.2.1 并行处理129

8.2.2 服务器群机系统132

8.3 服务器的存储器技术135

8.3.1 SCSI与IDE的比较136

8.3.2 使用RAID138

8.3.3 使用分级存储器管理方式144

8.3.4 Fibre Channel网络144

8.3.5 网络存储器子系统147

第9章 如何进行网络的设计150

9.1 网络设计概述150

9.1.1 确定建立网络的理由150

9.1.2 寻求设计思路的认可151

9.2 如何设计家庭网络或小型办事处网络151

9.2.1 选择计算机152

9.2.2 选择网络协议152

9.2.3 对网络进行扩充154

9.3 设计互联网154

9.3.1 网段与主干网154

9.3.2 连接远程网络157

9.3.3 安排设备的位置158

9.4 网络设计的最后步骤159

第三部分 网络协议161

第10章 以太网协议的基本知识161

10.1 以太网协议的定义161

10.1.1 以太网标准161

10.1.2 CSMA/CD164

10.1.3 100Base-FX物理层的指导原则168

10.1.4 以太网帧179

10.2 全双工以太网184

10.2.1 全双工以太网运行的要求185

10.2.2 全双工以太网的数据流控制185

10.2.3 全双工以太网的应用186

第11章 快速以太网与千兆位以太网187

11.1 快速以太网187

11.1.1 物理层选项187

11.1.2 电缆长度的限制189

11.1.3 自动协商192

11.2 千兆位以太网193

11.2.1 千兆位以太网的结构194

11.2.2 介质访问控制194

11.2.3 千兆位以太网的介质独立接口195

11.2.4 物理层196

11.3 以太网的升级198

11.3.1 增加工作站198

11.3.2 升级为快速以太网199

11.4.1 以太网的故障200

11.4 以太网的故障诊断200

11.4.2 确定问题的所在201

11.5 100VG-AnyLAN202

11.5.1 LLC子层203

11.5.2 MAC和RMAC子层203

11.5.3 物理非专用介质子层205

11.5.4 非专用介质接口子层205

11.5.5 物理专用介质子层205

11.5.7 100VG-AnyLAN的使用问题206

11.5.6 专用介质接口206

第12章 令牌传递协议207

12.1 令牌环网协议207

12.1.1 令牌环网的物理层207

12.1.2 令牌的传递211

12.1.3 令牌环网的帧215

12.1.4 令牌环网中出现的错误218

12.1 FDDI219

12.2.1 FDDI的拓扑220

12.2.2 FDDI子系统222

12.2.3 FDDI-II227

第13章 TCP/IP228

13.1 TCP/IP的特点228

13.2 TCP/IP的结构229

13.2.1 TC/IP协议组229

13.2.2 IP地址230

13.2.3 子网掩码230

13.2.4 IP地址的注册231

13.2.5 特殊IP地址233

13.2.6 子网分割233

13.2.7 端口与套接字235

13.2.8 TCP/IP的命令系统236

13.3 TCP/IP协议236

13.3.1 SLIP和PPP236

13.3.2 SLIP237

13.3.3 PPP238

13.3.4 ARP244

13.3.5 IP247

13.3.6 IPv6252

13.3.7 ICMP253

13.3.8 UDP257

13.3.9 TCP258

第14章 NetWare的协议264

14.1 数据链路层协议264

14.2 网际数据包交换协议265

14.3 顺序数据包交换协议267

14.4 NetWare核心协议268

14.4.1 NCP请求信息268

14.4.2 NCP应答消息269

14.4.3 NetWare核心数据包突发协议270

14.5 服务通知协议274

14.5.1 SAP请求消息帧274

14.5.2 SAP应答消息帧275

14.5.3 SAP存在的问题276

第15章 NetBIOS、NetBEUI和服务器消息块协议277

15.1 NetBIOS277

15.2 NetBEUI帧279

15.2.1 名字管理协议281

15.2.2 服户数据报协议283

15.2.3 诊断和监控协议283

15.2.4 会话管理协议284

15.3.1 SMB消息288

15.3 服务器消息块协议288

15.3.2 SMB的通信289

第四部分 网络操作系统295

第16章 Windows 2000与Windows NT295

16.1 Windows操作系统在企业应用领域中的作用295

16.2 Windows操作系统的版本296

16.2.1 Windows NT/2000产品概述296

16.2.2 服务软件包297

16.3 操作系统概述298

16.3.1 内核模式组件299

16.3.2 服户模式组件301

16.3.3 服务程序302

16.4 Windows网络组件的结构303

16.4.1 NDIS接口304

16.4.2 传输驱动程序接口305

16.4.3 Workstation服务程序305

16.4.5 绑定306

16.4.4 Servere服务程序306

16.4.6 API307

16.5 文件系统307

16.5.1 FAT16308

16.5.2 FAT32309

16.5.3 NTFS309

16.5.4 Windows注册表310

16.6.3 微软公司的DNS服务程序314

16.6.4 Windows因特网命名服务程序314

16.6.1 Active Directory314

16.6.2 微软公司的DHCP服务程序314

16.6 Windows的选项网络服务程序314

16.6.5 NetWare网关服务程序315

16.6.6 路由选择和远程访问服务程序315

16.6.7 网络地址转换服务程序316

16.6.8 公布式文件系统316

16.6.9 因特网信息服务程序316

16.6.12 IntelliMirror317

16.6.10 负载平衡服务程序317

16.6.11 Microsoft群机服务器317

16.6.13 服务质量318

16.6.14 Windows支持的终端服务程序318

第17章 Active Directory319

17.1 Active Directory的结构319

17.1.1 对象的类型320

17.1.2 对象的命名321

17.1.3 域、域树和域树林322

17.1.4 DNS与Active Directory323

17.1.5 全局目录服务器324

17.2 部署Active Directory324

17.2.1 建立域控制器324

17.2.2 目录的复制325

17.2.3 站点326

17.3.1 对域、域树和域树林进行规划330

17.3 设计Active Directory330

17.3.2 对象的命名332

17.3.3 从Windows NT 4.0进行升级332

17.4 管理Active Directory334

第18章 Windows NT的域336

18.1 域控制器337

18.2 数据库的复制337

18.2.2 修改复制参数338

18.2.1 了解数据库复制的过程338

18.3 域之间的信赖关系339

18.3.1 建立域之间的信赖关系339

18.3.2 组织信赖关系340

18.3.3 查看信赖关系343

18.4 登录到网络343

18.4.1 查找域控制器344

18.4.2 中继身份验证344

18.5 选择符合需要的目录服务系统345

19.1 NetWare在企业网络中的作用346

第19章 Novell NetWare346

19.2 NetWare的版本347

19.2.1 NetWare 2.x348

19.2.2 NetWare 3.x348

19.2.3 NetWare 4.x349

19.2.4 intraNetWare349

19.2.5 NetWare4.2350

19.2.6 NetWare5.1350

19.3 NetWare的安装351

19.3.1 硬盘驱动程序351

19.3.2 网卡驱动程序和协议驱动程序352

19.3.3 建立NCF文件352

19.3.4 NetWare的更新353

19.4 NetWare的存储器子系统353

19.4.1 硬盘分配块354

19.4.2 DET与FAT355

19.4.3 名字空间356

19.4.4 文件系统的改进357

19.4.5 Novell存储服务程序357

19.5 关于NetWare的其他信息357

第20章 Novell目录服务系统358

20.1 NDS的结构358

20.1.1 容器对象与叶对象360

20.1.2 对象与属性360

20.1.3 NDS对象的命名361

20.1.4 分区和复制拷贝364

20.2 NDS目录树的设计369

20.2.1 目录树的设计原则369

20.2.2 目录树的平衡372

20.3 建立NDS目录树372

20.3.1 对象命名约定373

20.3.2 对象之间的关系373

20.3.3 使用别名373

20.3.5 使用组对象374

20.3.6 安全等价对象与机构职位对象374

20.3.4 使用模板374

20.3.7 bindery的移植375

20.3.8 合并目录树375

20.4 NDS的安全性问题375

20.4.1 对象和属性访问权376

20.4.2 访问权的继承376

第21章 Unix378

21.1 Unix系统运行的基本原则378

21.2 Unix的结构379

21.3 Unix的版本381

21.3.1 Unix System V381

21.3.2 BSD Unix382

21.3.3 Sun公司的Solaris383

21.3.4 Linux383

21.4 Unix的网络组件384

21.5 使用远程操作命令384

21.5.1 Berkeley远程命令385

21.5.2 DARPA命令386

21.6 网络文件系统387

21.7 客户机/服务器的网络运行模式389

第22章 网络客户程序390

22.1 Windows网络客户程序391

22.1.1 Windows网络组件的结构391

22.1.2 Windows客户程序的版本393

22.2 NetWare客户程序395

22.2.1 NetWare与16位Windows395

22.2.2 NetWare与Windows95/98/Me396

22.2.3 NetWare与Windows NT/2000398

22.3 Macintosh客户程序400

22.3.1 将Macintosh系统连接到Windows网络400

22.3.2 将Macintosh系统连接到NetWare网络401

22.4 Unix客户程序403

23.1.1 RARP405

23.1 DHCP的由来405

第23章 DHCP405

第五部分 网络连接服务程序405

23.1.2 BOOTP406

23.2 DHCP要达到的目标406

23.2.1 IP地址的分配407

22.2.2 TCP/IP客户机的配置408

23.3 DHCP的结构408

23.3.1 DHCP数据包的结构408

23.3.2 DHCP的选项410

23.3.3 DHCP的通信414

23.3.4 中继代理419

23.4 各种DHCP产品420

23.5 微软公司的DHCP Server420

23.5.1 建立地址范围420

23.5.2 服务器到客户机的消息传输422

23.5.3 微软公司的客户机实用程序422

23.5.5 DHCP地址租用期423

23.5.4 支持的客户程序选项423

23.5.6 DHCP服务器的移植424

23.5.7 DHCP的维护424

23.5.8 Windows 2000与DHCP425

第24章 WINS和NetBIOS的名字转换427

24.1 NetBIOS名字427

24.2.1 LMHOSTS名字注册法429

24.2.2 广播名字注册法429

24.2 名字注册的方法429

24.2.3 WINS名字注册法430

24.3 名字转换方法432

24.3.1 NetBIOS名字的高速缓存转换法432

24.3.2 LMHOSTS名字转换法433

24.3.3 广播名字转换法433

24.3.4 WINS名字转换法434

24.4 WINS与互联网浏览434

24.5 节点类型435

24.5.1 微软公司定义的节点类型436

24.5.2 设置节点类型437

24.6 NetBT消息的格式438

24.6.1 Header部分438

24.6.2 Question部分440

24.6.3 Resource Record部分440

24.7 NetBIOS名字服务程序运行事务的举例441

24.8 使用LMHOSTS名字转换法444

24.9 使用广播名字转换法445

24.10 使用WINS名字转换法446

24.10.1 WINS的数据复制446

24.10.2 WINS服务器的结构446

24.10.3 WINS代理447

第25章 域名系统448

25.1 主机表448

25.1.1 主机表存在的问题448

25.1.2 DNS的目的449

25.2 域的命名450

25.2.1 顶层域451

25.2.2 第二层域453

25.2.3 子域453

25.3 DNS的功能454

25.3.1 资源记录454

25.3.2 DNS名字转换455

25.3.3 逆向名字转换459

25.3.4 DNS名字的注册460

25.3.5 区域信息的传输461

25.4 DNS的消息传输462

25.4.1 DNS消息的Header部分462

25.4.2 DNS消息的Question部分463

25.4.3 DNS信息的Resource Record部分464

25.4.4 DNS消息的表示法465

25.4.5 名字转换的消息467

25.4.6 根名字服务器的查找469

25.4.7 区域信息传输的消息469

25.5.1 外包DNS服务471

25.5 获取NDS服务471

25.5.2 运行你自己的DNS服务器472

第六部分 网络服务程序475

第26章 因特网服务程序475

26.1 Web服务器475

26.1.1 为什么要运行自己的Web服务器475

26.1.2 选择Web服务器476

26.1.3 HTML482

26.1.4 HTTP483

26.2 FTP服务器490

26.2.1 FTP命令491

26.2.2 FTP应答代码493

26.2.3 FTP的消息传输495

26.3 e-mail496

26.3.1 e-mail地址496

26.3.2 e-mail客户机与服务器497

26.3.3 简单邮件传输协议498

26.3.4 邮局协议502

26.3.5 因特网邮件访问协议503

第27章 网络打印504

27.1 网络打印需要解决的问题504

27.1.1 打印作业的假脱机504

27.1.2 打印机的连接504

27.1.3 选择打印机505

27.1.4 选择操作系统506

27.1.5 选择打印服务器506

27.1.6 打印机的管理507

27.2 Windows下的网络打印508

27.2.1 Windows下的网络打印过程508

27.2.2 Windows下的打印机的配置509

27.3 NetWare下的网络打印512

27.3.1 Novell分布式打印服务程序513

27.3.2 NetWare下的打印机配置514

27.4 Unix下的网络打印515

28.1 选择ISP517

第28章 连接因特网517

28.1.1 连接的类型519

28.1.2 对带宽的需求523

28.1.3 因特网服务525

28.2 因特网路由器528

28.2.1 软件路由器528

28.2.2 硬件路由器529

28.3 对客户机的要求530

第29章 网络安全问题531

29.1 确保文件系统的安全531

29.1.1 Windows 2000/NT的安全模式531

29.1.2 Windows 2000/NT的文件系统访问许可权533

29.1.3 NetWare的文件系统访问许可权538

29.1.4 Unix文件系统的访问许可权541

29.2 检验用户身份542

29.2.1 FTP用户身份验证542

29.2.2 Kerberos542

29.2.3 数字证书544

29.3 保护网络通信的安全545

29.2.4 采用令牌的身份验证与仿生学身份验证545

29.3.1 IPsec协议546

29.3.2 SSL549

29.4 防火墙551

29.4.1 数据包过滤器552

29.4.2 网络地址转换552

29.4.3 代理服务器553

29.4.5 综合使用各种防火墙技术554

29.4.4 线路层上的网关554

第七部分 网络管理555

第30章 Windows网络的管理555

30.1 查找应用程序和数据556

30.1.1 基于服务器的操作系统556

30.1.2 基于服务器的应用程序556

30.1.3 存放数据文件557

30.2.1 驱动器映射558

30.2 控制工作站的环境558

30.2.2 用户配置文件559

30.3 控制工作站的注册表563

30.3.1 使用系统策略563

30.3.2 远程注册表编辑569

30.3.3 Windows 2000的组策略569

第31章 网络管理与故障诊断工具571

31.1 操作系统的实用程序571

31.1.1 Windows实用程序571

31.1.2 TCP/IP实用程序580

31.2 网络分析器587

31.2.1 对数据进行过滤588

31.2.2 网络分析器代理588

31.2.3 信息分析589

31.2.4 协议分析589

31.3 电缆测试仪590

31.4 网络管理591

第32章 数据的备份593

32.1 用于数据备份的硬件594

32.1.1 做好备份数据容量的计划安排595

32.1.2 磁带驱动器的接口595

32.1.3 磁带的容量596

32.1.4 磁带技术598

32.1.5 磁带自动换带机603

32.2 数据备份软件604

32.2.1 选择备份对象605

32.2.2 使用备份代理程序608

32.2.3 对打开的文件进行备份609

32.2.4 从灾难性故障中进行数据恢复610

32.2.5 备份作业的调度610

32.2.6 介质的循环使用611

32.3 数据备份的管理612

32.3.1 事件日志612

32.3.2 执行文件的还原612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