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孙中山国家建设思想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林家有著 著
- 出版社: 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218088969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657页
- 文件大小:147MB
- 文件页数:666页
- 主题词:孙中山(1866~1925)-国家建设-思想评论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孙中山国家建设思想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论1
第一章 孙中山对近代中国发展道路的反思4
一、孙中山与近代中国的前途4
孙中山对中国国情的认识4
孙中山对世情的了解23
在中国“只有革命化,才能近代化”45
二、孙中山对近代中国发展进程的回顾58
孙中山对洋务派“中体西用”观的评论59
孙中山对维新派“君主立宪”主张的批评69
孙中山对清末“新政”的态度77
第二章 孙中山国家建设思想的产生、形成及其理论架构87
一、孙中山近代化国家建设思想的产生87
比较国内外不同环境,产生改良祖国的愿望87
欧美、日本近代化发展的启迪99
香港、澳门社会发展对孙中山的影响128
二、孙中山近代化国家建设思想的形成138
《上李鸿章书》与改革中国的初步设想138
“振兴中华”与中国的富强146
“三民主义”思想的确立与中国近代化建设思想的形成152
三、孙中山近代化国家建设思想的理论架构160
政体演变与民众的调适160
民主政治与社会的转型168
在共和体制下的经济重构175
人的素质与社会的文明发展181
第三章 孙中山与中国近代化国家建设的模式188
一、曾国藩、李鸿章等为代表的洋务派的近代化国家建设模式188
物质层面的变革——洋务新政188
“自强求富”的建设方针194
“中体西用”的文化建设模式208
二、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近代化国家建设模式212
文化层面的变革——“启蒙与新民”212
由上而下的体制内渐进革新220
君主立宪与社会改良226
三、慈禧为代表的清朝统治阶级“新政”近代化国家建设模式234
清末“新政”的国内外环境234
“新政”期间政治、经济、教育方面的革新措施240
清末“新政”对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影响246
四、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近代化国家建设模式252
社会变革必先变心——转换思想252
“以革命开民智”——启蒙与救亡260
改变政制与改变社会——“双改变”模式268
告别皇帝与告别君主专制统治276
第四章 孙中山与近代中国政治的转型281
一、政治民主化思想281
政治民主化思想的核心281
革命的程序与政权建设287
权能区分学说的实质298
中央与地方政权机制305
地方自治学说314
二、政党政治思想322
政党政治思想的演变322
政党的模式与职能331
政党改组与政党联盟342
三、民主法制思想348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制定与政治制度的转型348
人权思想的确立355
“五权宪法”的实质368
国权与民权并重377
国家自由与个人自由384
第五章 孙中山的经济建设思想392
一、农业近代化建设思想392
提倡科学种田——“治本于农”392
整治水道河渠——“人事补天工”399
实现农业机械化——“耕耨有器”405
实现农村、农民的共同发展与富裕408
二、工业近代化建设思想427
发展以铁路为中心的交通运输业427
发展“关键及根本工业”与“本部工业”434
三、振兴商业的建设思想442
转变“农本商末”观念442
推行“国政与商政并兴”政策446
“节制资本”与商业发展的误区451
四、重视服务行业的发展思想459
发展中国饮食业460
从学医与行医看孙中山开设医院行善救人的思想464
福利慈善事业的发展与社会的和谐幸福470
第六章 孙中山与中国的国防建设476
一、没有军就没有权476
依靠会党发不了家476
依靠军阀吃够苦头481
二、学习苏俄 政治建军488
陆军军官学校的创建488
国民党军的建立493
东征的胜利与革命武装的发展496
三、振兴海军 注重海防498
“海军实为富强之基”498
海军与海权502
海军与港口的建设505
四、不能没有航空业和空军507
第七章 孙中山与近代中国文化的发展路向510
一、在传统与近代之间选择510
对民族文化的认识510
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调和主张518
文化的出路——融合与互补523
二、科学与人文精神的合一528
物质文明与“心性”文明建设同步528
人文精神与科学相互促进535
三、人才的造就541
“学问为立国根本”541
教育与社会的进步548
造就立志做大事的人民公仆553
第八章 孙中山与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560
一、政治体制的演变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变迁560
从封建帝制到共和政治的变革560
民族国家的构建568
中华民族自觉实体的形成586
民族国家观念的形成与统一意识的认同600
反抗侵略与维护国家主权观念的树立607
二、城市的建设与社会结构的变迁612
中国城市近代化的设想612
城市功能结构的变迁621
城市与乡村的相互促进626
三、改造国民性与社会的转型631
提高国民素质,树立社会新风631
加强社会公德意识的建设,实现“天下为公”638
建设高度文明的大同理想社会644
主要参考文献650
后记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