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天人集 历史地理学论集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天人集 历史地理学论集
  • 龚胜生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500480679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555页
  • 文件大小:38MB
  • 文件页数:574页
  • 主题词:历史地理-研究-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天人集 历史地理学论集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序言&朱士光1

第一部分 长江中游历史地理研究3

第一篇 两湖平原城镇发展的空间过程3

一 两湖平原城镇行政等级体系的演变4

二 两湖平原城镇发展的阶段特征8

三 两湖平原城镇空间分布的演变12

第二篇 湘阴县氏族移民地理研究19

一 湘阴县政区沿革与地理特点21

二 湘阴县外来氏族的迁入形式与来源地区23

三 湘阴县外来氏族移民的时空过程29

四 结论35

第三篇 明代湖广布政司田亩考实36

一 明代湖广布政司的田额是20多万顷37

二 明末湖广的实际耕地面积是95万顷42

三 明末湖广的土地清丈是有成效的45

第四篇 明清之际湘鄂赣地区的耕地结构及其梯度分布研究47

一 明清之际载籍耕地的分类48

二 湘鄂赣地区的耕地结构及其梯度分布规律50

三 水田比重与稻米生产57

第五篇 论“湖广熟,天下足”66

一 “湖广熟,天下足”谚语的起源67

二 “湖广熟,天下足”谚语在清代的流传70

三 “湖广熟”的实质71

四 “天下足”的实质77

五 “湖南熟,天下足”谚语的诠释80

六 “湖广熟,天下足”谚语反映的人地关系82

七 结论85

第六篇 18世纪两湖粮价时空特征研究86

一 18世纪两湖粮价之资料统计87

二 18世纪两湖粮价之时间变化88

三 18世纪两湖粮价之空间差异93

四 小结97

第七篇 从米价长期变化看清代两湖农业经济的发展102

一 清代两湖米价变化的长期趋势103

二 米价变化与农业经济中人地关系变化的关系109

三 米价长期上涨对民生的影响111

四 小结115

第八篇 唐代南阳地区驿道考述116

一 商山南阳道117

二 顺阳路122

三 三鸦路124

四 方城路125

第九篇 历史上南阳盆地的水路交通127

一 白河128

二 湍河129

三 唐河130

四 丹水131

五 运河131

六 结论134

第十篇 汉唐时期南阳地区农业地理研究135

一 先秦时期南阳地区的土地开发136

二 秦汉时期南阳地区的农业生产137

三 魏晋南北朝时期南阳地区的农业生产144

四 隋唐时期南阳地区的农业生产146

第十一篇 南阳菊考151

一 南阳菊变迁152

二 南阳菊产地153

三 南阳菊品种155

第二部分 地理学史与环境变迁研究159

第十二篇 《禹贡》中的秦岭淮河地理界线159

一 《禹贡》对秦岭淮河线的描述160

二 《禹贡》利用秦岭淮河线进行地理区划161

三 《禹贡》揭示了秦岭淮河线两侧环境差异165

第十三篇 《禹贡》地理学价值新论167

一 “九州”部分的地理学价值168

二 “导山”和“导水”部分的地理学价值172

三 “五服”部分的地理学价值173

第十四篇 汉魏京都赋的自然地理学价值177

一 地形地貌179

二 物候气候181

三 动物植物182

四 其他189

第十五篇 中国宋代以前矿泉的地理分布及其开发利用191

一 中国宋以前已开发利用矿泉的地理分布192

二 中国宋以前对矿泉资源的开发利用202

三 结论208

第十六篇 论我国“天下之中”的历史源流210

一 “天下之中”的源起211

二 洛阳为“天下之中”212

三 南襄盆地为“天下之中”214

四 结论217

第十七篇 唐长安城薪炭供销的初步研究219

一 长安城薪炭供销的管理220

二 唐长安年耗薪柴量的估计221

三 唐长安的薪炭产区及其运输225

四 樵采对森林及环境的破坏228

五 余论230

第十八篇 元明清北京城燃料供销系统研究232

一 元明清北京城燃料消费结构与消耗总量233

二 元明清北京城燃料供销系统及其管理237

三 元明清北京城的燃料生产区域及其运输240

四 燃料樵采对环境的破坏244

第十九篇 清代两湖地区人口压力下的生态环境恶化及其对策247

一 人口压力的发生及其表现248

二 人口压力发生区和缓冲区251

三 缓冲人口压力的措施253

四 土地过度开垦的恶果256

五 对生态环境恶化原因的认识及其相应的防患措施262

六 结语266

第二十篇 江汉—洞庭湖平原湿地的历史变迁与可持续利用268

一 2200年前江汉—洞庭湖平原的原始湿地景观269

二 江汉—洞庭湖平原自然湿地生态的变迁270

三 江汉—洞庭湖平原湿地可持续利用的建议275

第二十一篇 长江中游洪灾的历史地理考察279

一 长江中游历史上洪灾的形成机理280

二 长江中游历史上防治水灾的主张与绩效282

三 长江中游现代洪灾的病理分析283

四 长江中游洪水灾害的历史启迪285

第三部分 中国历史医学地理学研究289

第二十二篇 历史医学地理学刍议289

一 问题的提出:为什么要发展历史医学地理学290

二 历史医学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与领域293

三 研究历史医学地理学的理论基础296

四 研究历史医学地理学的原则与方法299

五 研究历史医学地理学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303

第二十三篇 “非典”流行的地球伦理学思考307

一 “非典”是人与自然协同进化的产物309

二 “非典”是人类群落的一个天敌310

三 “非典”是人类改造自然所获得的副产品312

四 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走健康可持续发展之路315

第二十四篇 中国先秦两汉的医学地理学思想318

一 先秦两汉时期的疾病地理思想319

二 先秦两汉时期的健康地理思想326

三 结论332

第二十五篇 两千年来中国瘴病的分布变迁334

一 瘴病分布与地理环境的关系336

二 历史时期瘴病分布的变迁336

三 瘴病的影响及其变迁原因346

四 结论349

第二十六篇 两千年来中国地甲病的分布变迁351

一 中国古代对地甲病及其与环境关系的认识352

二 中国古代地甲病的主要流行地区355

三 中国古代地甲病的分布变迁与社会经济危害362

第二十七篇 中国疫灾的时空分布变迁规律367

一 材料与方法368

二 结果与分析372

三 结论378

第二十八篇 中国先秦两汉时期疟疾地理研究379

一 先秦两汉时期疟疾的流行与危害381

二 先秦两汉时期疟疾的地理分布384

三 结论386

第二十九篇 魏晋南北朝疫灾时空分布规律研究388

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疫灾序列389

二 魏晋南北朝时期疫灾的时间分布407

三 魏晋南北朝时期疫灾的空间分布411

四 结语416

第三十篇 隋唐五代时期疫灾地理研究417

一 隋唐五代时期的疫灾背景与主要疫病种群418

二 隋唐五代时期的疫灾时间序列420

三 隋唐五代时期疫灾的时空分布433

四 结语441

第三十一篇 湖北瘟疫灾害的时空分布规律442

一 湖北疫灾流行的时间序列443

二 湖北疫灾流行的时空变迁456

三 结论462

第三十二篇 中国古代房室养生术——来自自然的启迪464

一 房室养生术的起源465

二 房室养生术的特点466

三 天人感应——自然的启迪468

第三十三篇 中国古代长寿点区的地理分布及其环境背景研究470

一 中国古代对自然环境与健康长寿关系的认识471

二 中国古代的寿命地域分异观475

三 中国古代长寿区及其环境背景个案分析481

四 结论489

第三十四篇 川渝地区百岁老人地理分布及其长寿区的形成原因491

一 川渝地区百岁老人的空间分布492

二 川渝地区百岁老人比率的空间差异494

三 川渝地区长寿区类型及其形成原因497

主要参考文献501

一 正史类501

二 实录类502

三 奏疏类502

四 类书类502

五 别史类503

六 地志类504

七 医籍类513

八 文集类514

九 汇编类515

十 著作类516

十一 论文类521

地名索引528

后记55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