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华家训 绣像本 第3册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华家训 绣像本 第3册
  • 郑宏峰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线装书局
  • ISBN:7801067920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708页
  • 文件大小:92MB
  • 文件页数:252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华家训 绣像本 第3册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册)1

颜氏家训1

卷第一 序致 教子 兄弟 后娶 治家2

序致第一2

教子第二3

兄弟第三7

后娶第四10

治家第五12

卷第二 风操 慕贤18

风操第六18

慕贤第七35

卷第三 勉学38

勉学第八38

卷第四 文章 名实 涉务56

文章第九56

名实第十69

涉务第十一72

卷第五 省事 止足 诫兵 养生 归心75

省事第十二75

止足第十三79

诫兵第十四81

养生第十五82

归心第十六84

卷第六 书证94

书证第十七94

卷第七 音辞 杂艺 终制117

书证第十八117

杂艺第十九122

终制第二十130

帝范133

帝范序134

一、君体篇135

二、建亲篇136

三、求贤篇137

四、审官篇139

五、纳谏篇140

六、去谗篇141

七、戒盈篇142

八、崇俭篇143

九、赏罚篇143

十、务农篇144

十一、阅武篇145

十二、崇文篇146

帝范后序147

温公家范149

治家150

祖156

父160

母161

侄167

兄167

弟170

夫174

妻177

妇184

妾187

乳母188

庭训格言191

防患未然 小心谨慎为上192

安若盘石 处变不惊192

采纳良言 闻过则改193

法令实施 身先士卒194

广开言路 体察民情194

消除悖逆 祸难上身194

善恶有报 天理难容194

躬行实践 学以致用195

取长补短 无往不利195

熟读典籍 开卷有益196

少壮须努力196

汲汲求学 方有所成197

只有实践出真知198

一米一线 当思来之不易198

尽心尽德才能尽孝198

熟读《孝经》 恪守孝道199

体贴君亲 忠出至诚199

儿孙绝不可好酒贪杯200

邪正善恶 观眼即知200

诫儿孙不可回顾斜视200

少成若天性 习惯成自然201

污秽之言 勿轻出自口201

条件不同 肠胃各异201

饮水卫生 养身之重202

得人心者得天下202

罚不附近 赏不遗远202

乱世中仁者才能真正无敌203

治心关键 首当克己203

忠言逆耳利于行204

偏好一艺 必为所溺204

有错能改 皆不当罪204

精通良方 治病救人205

用药贵在与病相宜205

养生之道 贵在饮食205

造屋以居住适宜为准206

有德之人见于细小206

圣人兴之事与古合207

古乐今曲 太和为本207

创业难 子孙不可易视208

不好奇物 养志修性209

学以致用 读书至要209

不忍舍处 方是得书真味209

进德修业 须从读书起210

修学尤不可半途而废210

一日之功 一日之益210

日进日新可谓盛德211

志于学乃圣人第一义211

敢于承担责任212

以恕存心 以敬处世212

深思熟虑 无憾无悔212

凡天下事 不可轻忽213

防微杜渐 处处留心213

身体力行不可懈慢213

人命关天 审之必详214

《书经》大法 从政必读214

存心养性莫过于读书216

兴观群怨 学《诗》为要216

《易经》不可轻易视之217

勤学好问 遍求名师218

善用下人 各负其责218

赏罚适度 方能御下218

但能心静即身凉219

食宜清淡 至老犹健219

蔬果熟后方可食219

酒乱身心 能饮不饮220

酒乱德性 不可不节220

顺适为安自然为孝221

至德要道莫如尽孝222

凡事究其本意222

事之美 莫过于良言善行222

教子必严饬始善223

勤可持家 俭可养廉223

一丝一缕 来之不易224

以俭朴为乐 以知足为荣224

一人治天下 不能天下奉一人224

雷雨大作 莫躲树下225

己不能 勿断人之是非225

制器定音 考古准今225

(第二册)227

袁氏世范227

第一 睦亲227

性不可以强合227

人必贵于反思228

父子贵慈孝229

处家贵宽容230

父兄不可辩曲直230

人贵能处忍230

亲戚不可失欢231

家长尤当奉承231

顺适老人意232

孝行贵诚笃232

人不可不孝232

父母不可妄憎爱233

子弟须使有业234

子弟不可废学234

教子当在幼235

父母爱子贵均235

父母常念子贫236

父母多爱幼子236

舅姑当奉承237

同居贵怀公心237

同居长幼贵和238

兄弟贫富不齐238

分析财产贵公当238

同居不必私藏金宝239

兄弟贵相爱240

同居相处贵宽240

友爱弟侄241

和兄弟教善241

背后之言不可听242

亲戚不宜频假贷242

亲旧贫者随力周济243

子弟贪缪勿使仕宦244

家业兴替系子孙245

男女不可幼议婚245

议亲贵人物相当245

媒妁之言不可信246

分给财产务均平246

遗嘱公平维后患246

遗嘱之文宜预为247

第二 处己247

人之智识有高下247

处富贵不宜骄傲248

礼不可因人分轻重248

穷达自两途248

世事更变皆天理249

人生劳逸常相若250

忧患顺受则少安250

谋事难成则永久251

性有所偏在救失251

人行有长短251

人不可怀慢伪妒疑之心252

人贵忠信笃敬252

厚于责己而薄责人253

处事当无愧心253

为恶祷神为无益254

公平正直人之当然254

悔心为善之几254

恶事可戒而不可为255

小人当敬远255

老成之言更事多255

君子有过必思改256

言语贵简当256

觉人不善知自警256

正己可以正人257

浮言不足恤257

谀巽之言多奸诈258

凡事不为已甚258

言语虑后则少怨尤259

与人言语贵和颜259

与人交游和易260

才行高人自服260

居官居家本一理260

小人难责以忠信261

衣服不可侈异261

礼义制欲之大闲261

见得思义则无过262

子弟当谨交游262

兴废有定理263

节用有常理263

居官与居家264

周急贵乎当理264

不可轻受人恩265

受人恩惠当记省265

报怨以直乃公心265

暴吏害民必天诛266

民俗淳顽当求其实266

第三 治家267

宅舍关防贵周密267

山居须置庄佃267

夜间防盗宜警急267

防盗宜巡逻268

夜间逐盗宜详审268

富家少蓄金帛免招盗268

防盗宜多端269

刻剥招盗之由269

失物不可猜疑269

睦邻里以防不虞270

火起多从厨灶270

焙物宿火宜儆戒270

田家致火之由271

致火不一类271

小儿不可带金宝271

小儿不可临深271

亲宾不宜多强酒272

仆厮当取勤朴272

轻诈之仆不可蓄273

人物之性皆贪生273

求乳母令食失恩273

钱谷不可多借人274

债不可轻举274

税赋宜预办275

造桥修路宜助财力275

起造宜以渐经营275

朱子家训277

许汝霖家训283

序篇283

一、宴会篇284

二、衣服篇284

三、嫁娶篇285

四、凶丧篇286

五、安葬篇287

六、祭祀篇288

圣谕广训291

圣谕广训序291

一、敦孝弟以重人伦292

二、和乡党以息争讼295

三、重农桑以足衣食296

四、尚节俭以惜财用299

五、隆学校以端士习300

六、黜异端以崇正学302

七、讲法律以儆愚顽304

八、明礼让以厚风俗305

郑板桥家书308

雍正十年杭州韬光庵中寄舍弟墨308

焦山读书寄四弟墨309

焦山别峰庵雨无事寄舍弟墨310

仪真县江村茶社寄舍弟313

焦山双峰阁寄舍弟墨315

淮安舟中寄舍弟墨315

范县署中寄舍弟墨316

诫弟“务农”318

李鸿章家训321

致兄弟321

阅读经典研寻义理321

练书法应博采众长322

不必多写 只须有恒322

读书日久 自然受益323

诫弟自强自立323

修学不外乎是一个“恒”字323

术业有专攻324

练书应探寻本原325

知恩图报周济亲族327

做文章应讲究含蓄雍容328

劝弟勿将功名存于心329

凡事须经磨难方能成功329

养生之术,不可不谈330

谕子侄332

读书作文宜从记叙文开始332

读文章须一气读完333

求学须有恒心 适时学西文334

民族须振兴 落后必挨打334

法度当随时势为变迁335

身病,志气不少衰337

张之洞家训338

一、立身处世当以忠孝为先338

二、刻苦求学 勿沾恶习340

三、求学当以节俭为第一要义342

四、旧学为体 新学为用344

历代家训精华选编346

曹操家训346

一、诸儿令346

二、诫子植346

三、曹植私出开司马门下令347

四、内戒令347

五、遗令348

赵光义家训349

一、饬戒皇后349

二、敦劝子弟349

王演畴家训350

一、期会款式350

二、讲约规条351

三、周咨族众351

四、讥察正供352

五、平情息讼352

六、矜恤孤苦352

七、禁戢闲谈353

李暠家训354

一、手令诫诸子354

二、勖诸子355

张英家训356

一、天道造物,必无两全356

二、砚以世计,墨以时计,笔以日计357

三、一言一动皆思益人358

刘备:遗诏敕刘禅358

韦玄成:诫子孙359

严复:诫子文理兼通360

严复:诫子旅游要具备历史、地理知识362

白居易:知足常乐363

梁商:敕子冀等364

徐勉:诫子崧365

姚崇:遗令诫子孙368

朱舜水:谕诸孙370

杨继盛:诫子“孝顺”372

杨继盛:诫子周济“同族贫寒”374

李应升:诫子“孝以事亲”375

敬姜:论劳逸376

崔卢氏:不能忠清,何以戴天履地378

郑泳:通礼378

赵咨:敕子胤380

韩愈:只有勤学才能成为有用之才382

公孙侨:舍不为坛383

徐皇后:希圣者昌,踵弊者亡384

左宗棠:诫子用功读书385

郑大和:郑氏规范388

王守仁:为人应努力立志求学389

嵇康:家诫391

叶梦得:旦必读书393

诸葛亮:诫外甥394

元稹:诲侄等事395

颜延之:庭诰398

欧阳修:诲学说399

徐媛:训子书400

洪亮吉:与子书401

王修:诫子书403

陶渊明:与子俨等疏404

东方朔:诫子406

刘向:戒子歆书407

王祥:训子孙遗令408

郑玄:诫子益恩书410

陆游:放翁家训411

马援:诫兄子严、敦书413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414

司马谈:命子迁415

蔡襄:福州五戒416

刘邦:手敕太子418

霍韬:教子务农420

柳玭:家训421

家颐:教子语423

邵雍:诫子孙424

羊祜:诫子书425

吕本中:要向先贤学习,要以先贤为榜样426

林则徐:诫子学稼431

范质:诫子侄诗432

范仲淹:诫诸子及弟侄434

贾昌朝:诫子孙436

吕祖谦:为人必须勤学、节俭和善于待人接物437

范纯仁:俭可助廉,恕可成德440

瞿式耜:名节攸关,不可权宜行事441

杨椿:临行诫子孙442

倭仁:示曜云两侄443

倭仁:示曜侄446

胡安国:与子寅书447

魏禧:谕子449

唐甄:诲子450

万斯同:谕侄451

章学诚:为学须专一453

朱熹:与长子受之453

张履祥:训子“延师教子”456

孙奇逢:示尚儿及淳、溥两孙457

孙奇逢:语子立雅458

彭玉麟:戒奢侈,崇俭实459

彭玉麟:要钱多何用460

俞樾:诫女不畏吃苦461

庞尚鹏:诫子弟崇厚德462

傅山:训子侄463

梅文鼎:送仲弟文鼐入城读书序465

蒲松龄:与诸侄书466

袁枚:诫子弟“不求科名”467

谢启昆:训子侄文470

(第三册)473

曾国藩家训473

立志修身474

人生惟有恒是第一美德474

人生有难耐之处时,忍字当头476

勤思善问,日有所进477

不宜显露锋芒479

处乱世要以戒奢侈为首480

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482

学识一般,断难成功482

吾平生吃四大堑,不敢自诩有本领484

做人行事以除傲字为重485

做任何事都应有始有终486

力除傲气,乃有进步487

迁善改过,修德读书489

大器晚成,不必忧虑491

做人要自抑、内敛492

乐极生悲,物极必反493

自修之道,莫过于养心494

有恒、有志、有见识498

力戒牢骚500

进德修业二者不可或缺501

时刻谨记“劳”“谦”“廉”502

开口议人短长是极骄极傲的表现503

虚心、实力、勤苦、谨慎八字504

俭而奢易,喜而俭难505

莫贪大方与豪爽506

惟勤俭二字能持久507

以勤苦为本,谦逊为人508

求精不求阔,脚踏实地509

能勤能敬,使人有智510

望两弟以勤俭自持,以忠恕教子512

傲惰两字败人513

将浮躁处大加收敛514

头脑清醒,不求功名516

只有名实相符的功名方可长久517

立身之道在于求强的时机518

有恒则事事能成,无恒则一事无成520

戒骄满520

大处让人,乃是真谦、真厚521

不可贪爱奢华,不可惯习懒惰523

在“忍气”二字上加倍用功524

在外以谦谨二字为重525

能勤能敬,未有不兴者526

立德 立功 立言527

家中不可染上骄逸二字528

志大才疏,有心无力,无可为529

规模远大,综理密微531

为人处世要常怀愧意533

刚柔并济,柔中显刚534

愚者暗于成事,智者见于未萌535

迁善改过,修德读书536

虽处顺境,每多抑郁537

大名之名不可强求538

艰苦则筋骨渐强,娇养则精力愈弱也539

未有钱多而子弟不骄者也,力戒钱多骄奢540

凡事皆当存谨慎俭朴之见541

戒骄奢淫逸四字542

切忌骄傲之气543

勤则兴,惰则败544

不近情理之言,决不必信546

苟能立志,何事不可为?546

凡事皆注重“专”字诀548

做好人第一要讲道义549

光明豁达,有识有趣552

我很器重有才之人553

由俭入奢,易于下水,由奢反俭,难于登天554

处世交友557

人败,离不开“逸”字557

不贪财、不失信、不自是558

陈作梅将起程入湘560

焦躁则心绪不佳561

宁国危急不能往救562

谢弟友爱关切之情563

拟分别进攻庐州及宁国564

不可多求人566

宁愿别人占我便益,不可我占人的便益568

付银千两至家,以四百两馈赠戚族570

不贪财,不取巧,不沽名,不骄盈572

应牢记“悔”字“硬”字诀573

训练兵勇必须常讲常辩573

与人分名则长福之道576

诚心待人,不能丢掉良知577

常存敬畏之心578

威严、大度之人可以为师580

吾家正盛,多救济孤儿寡母582

求父亲为楚善叔谋一安居588

在挫折面前切不可一蹶不振590

凡办公事,须深谋远虑591

考妣改葬事不可缓593

孙福屡望附案一保595

携归书籍望妥慎清理596

各勉其所长,各戒其所短597

心平气和最重要598

方寸中有一定之权衡599

教官最为清苦,我家不可不体谅601

不能与骄奢作威的人结亲602

袁漱六弃世604

处世应能立能达,不怨不尤605

以爱民为第一要义606

尽心做事勤俭节约608

择友须择志向远大者609

与人交往,要注意自己不足之处610

接管前门内教贫户子弟之义塾611

在京同乡穷苦无依,接在家中居住612

拟聘罗研生教子侄613

父亲切莫干预公事615

用人不率冗,存心不自满616

从“畏慎”二字中培养刚毅之气616

对待父母官要若即若离617

与衙门有关的事最好不要过问618

救济危难时一无所有的人618

救济贫困的人不可不做619

吾自入官即思置义田,赡救贫民621

有人告官,我家不必参与622

处世遵循以人为善的原则623

不能与人融洽相处,很难成事624

近日可移营进逼桐城625

王开炳在此将重用之626

粮弹均切望量入为出627

近世保人亦有多少为难处628

北岸处处吃紧上海军事顺利630

唐鹤九所寄挽联极佳631

讲师要把勤奋专心放在首位631

谨慎身边最熟悉的人632

送礼不宜过厚634

识人用人635

脚踏实地是用人之本636

广选贤能,谨慎交友636

养才比用才更重要637

因人制宜,知人善任638

区分“平日至友”与“患难之友”640

选将三要:坚忍、言明、不贪641

虽有区别,但情贵动人644

少指责别人是为人根本647

观人四法:讲信用、无官气、有条理、少大话649

鲍军初九初十日大胜650

要请严格而又有恒心的人为师651

希庵论事稳妥可与多商652

学习办大事而不露声色的人653

德才兼备可委重任655

办大事者,以多选替手为第一义656

善于藏而不露656

鲍军必须援救南岸657

天下虽乱法律不可全废658

新勇能打悍敌为慰659

李秀成现不知窜何处660

调鲍军援江西661

弟围安庆事关剥复之机662

湖北江西军情危急664

浮梁十二日失守664

派鲍超赴景德会剿665

幸勿轻敌致误666

夷务和议已成667

鲍张两军日内均未开仗668

应听中丞及左季调度669

按兵不动是上策670

任用曾纪仁671

诸弟不适合练团带勇671

勉勤俭耕读673

敌扰祁门欲解安庆之围675

东征应照我之札办事676

众议安庆守壕之法甚善677

治家方略677

以奢为尚,败家气象677

祖父丧事,不收礼金680

祖父母寿具必须年年加漆682

我居乡守旧样,不参半点官宦气习684

教子侄当引入正大一路685

家,方是安身立命之所686

订八好六恼之家规687

优秀的家规才能维系家庭的长久688

嫁女当孝顺公婆689

吾夫妇要劳苦谨慎,以为各房之榜样690

改葬先人,不可存一丝求富贵之念691

欣慰家中妇女纺缋,子侄勤学692

八字家训693

望家中勿买田,略积钱,以备急需694

祖母葬后,风水大好,万万不可改葬696

嫁女号泣,奠礼三献,丧事用乐,皆俗礼之失697

借钱四十千,付至家用699

不可敬远亲而慢近邻700

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701

严教子侄勤敬和701

勿忘先世之勤俭703

家务之事,大房唱,四房和,家风自厚703

唯有孝顺、友爱才能使家庭祥和704

兄弟间要勤慎谦和,雍睦习劳705

吉凶同处,忧喜交加706

大官人家买田,造屋是可愧恨之事707

世家子弟染富贵习气,难成大器708

(第四册)709

求取胜道709

成功,先学会战胜绝境709

爱发牢骚之人,气量都很小710

抓住时机,稳扎稳打712

时刻想到成功之难713

进退开合,变化不测714

人生适意之时,莫错失715

切不可凡事不恒,屡责不改717

为人脚踏实地,决不投机取巧719

看准目标,将局面扩大721

心无杂念,一心向志722

求人不如求己723

精神愈用愈出,智慧愈苦愈明723

受挫辱之时,定要咬牙励志726

决不可无强毅之气727

切忌模仿大家口吻,耻笑别人729

每天都有进步,才能迈向成功731

拒绝懒惰、不思进取733

常冥心于无用735

不要让自己一辈子躲在避风港737

运筹帷幄,一切尽在掌握738

危难之时,只有靠自己739

谨慎对待自己的名望740

不求速不求全也741

凡办大事,皆有成功之路可寻742

天时、地立、人和,才能成大事743

愈挫愈勇,愈挫愈强745

细心做事747

德无成,业无成,已可深耻矣749

以诚相待,同心协力750

欲速不达,稳中求胜751

总以习勤劳为第一义,谦谨为第二义753

从政为官754

“耐劳忍气”是我为官之道754

兢兢业业,杜绝滋长自以为是755

向来不给地方官送礼757

为官妙在浑不识世态758

随时做好归乡的打算760

江西操办水师一切顺利762

用人不率冗,存心不自满763

尽应尽之职,办应办之事764

时时都有颠覆坠落的顾虑765

礼部繁忙,盼有人帮办寓中琐事766

破格升授翰林院侍讲767

不必爱刁民不必敬劣绅769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770

皖南人食人肉,每斤卖百二十文772

做官为发财是一种耻辱773

为官第一要义:耐烦776

论盐务及米粮运解778

做大官之人,时刻保留危机感779

不居大位享大名780

以民为本,惩除贪官污吏781

力除官气,严裁浮费783

为官一日,处风波一时784

江南与英夷议抚,又需二千一百万两785

情愿吃亏,万不可与人打官司787

严谴顺斋后,后患会加深788

沅弟到任须打造强兵790

少泉于初十日抵苏州791

不可轻易出头露面干涉公事792

谨慎对待饷盐招商章程794

袁漱六放苏州府知府794

推减权欲,晚年好收场796

长傲、多言是官场之大忌796

弟任富省之督抚,款项当谨慎节俭798

借银五十两过年799

以劳苦为第一要义800

十三日奏请辞职801

询顺斋一案是否中辍802

奉谕旨弟调湖北巡抚804

处处为百姓提供方便805

在旺盛时做好衰落的打算805

徽州被围攻但保守无忧806

奉旨赴山东进剿808

函知天使致祭礼仪809

凡邻盐入我淮引地区当取重税810

皖南设粥厅救济饥民812

功成身退,见好就收,善于退隐,愈急愈好812

拟派员赴里下河等地税捐813

四方兵日日增加,令人担忧814

治军统兵815

治军须脚踏实地815

不能以仁慈误了大事816

以夔府之行否相商817

援吉之行不得遽变818

望将外濠赶紧修好819

令鲍军由太湖等处上行819

建德敌已分支犯鄱阳820

望修垒壕以资固守820

以杀人为事,实在心寒822

沅弟克复金陵,功在社稷823

目前安庆兵力决不能分散824

询黄城尚有敌否824

徽州敌逃避一空825

围城之法扎营不宜太近825

近日即赴河口进兵826

奉谕赴蜀剿敌827

军中戒惰漫喧杂之象828

衢州解危831

到吉安后宜守不宜攻832

瑞郡官军屡获大胜834

望询老国宗称谓等835

弟兵力嫌单请成营往助837

倘若自己不威猛,事事被人欺侮837

靖港战败,移寓妙高峰838

大局日益恶化,我如坐针毡840

望坚后壕守而不战841

以有诸贤弟为荣842

宜速来助我843

扎营不宜离城太近843

望率所部来瑞与温并军845

告处置敌尸之方847

闻通山武昌等处失守847

已请左军回景德镇防守847

请鲍成两军进扎高桥岭848

沅弟现围菱湖敌垒849

诸事皆不顺手,只得委曲徐图850

制胜之道,在人而不在器851

将才应具备的四大特点852

六合溧水失守854

进兵须由自己做主855

述近日官军战况857

黟县于初五日克复857

胡军扎石牌不动859

敌若来犯责竹庄等守之859

法国不服天津之事,前来挑战860

生擒英兵百人,大快人心861

待投诚者,两点从宽,两点从严863

不能在毫无准备之下匆匆开战864

安庆敌尚可支三四礼拜864

复奏兵力太单难以入蜀865

景德镇相持如常866

胜克斋于天长败挫867

目前不克抽拔数营赴吉868

带兵应以杀敌为志868

此时以围攻安庆为要869

以火蛋打击簰上之贼必有效870

望往鲍营察其军情871

建德之贼屡为我创871

在军中决不稍肥私橐872

敌近日较往年多数倍873

须下令将降敌速遣开874

闽中敌势渐松874

拟率部进剿崇安875

读书习文877

学问无穷尽,成功需永恒877

日日自省、时时自制,日后必是有用之才879

学作文应循序渐进881

学书法须从赵法入门882

读书要专一耐久883

立志要有包容万民万物的气量884

善读书者,须视书如水887

写字作文宜模仿古人间架889

坚持看、读、写、作“四法”890

切不可浪费光阴892

学诗不可读选本892

志向要比名次重要得多893

学习没有捷径,只有靠专心致志895

两弟考运不好,不必挂怀,要力求业精900

读书能培养超群离俗的情趣901

陶诗使人胸襟广大,寄托遥深902

看读写作四者缺一不可904

诗文若非迥绝群伦不足以当大家之目905

以精确之训诂作古茂之文章905

诗文应从短处苦下工夫907

作文应效法古人之“珠圆玉润”908

读书应注意广泛涉猎909

读《汉书》之道910

每日必看史温经,不必急于赴试911

学习久了,自然能从中获得益处913

无恒心者,难成大事917

文章贵在气势919

看书一定要加以选择919

打通困难,便是好汉921

读书是世家的招牌,是礼义的旗帜922

学诗须讲究声调,学字须讲求墨色923

养生保健924

须心平气和924

起早是长寿金丹926

要起早,要勤洗脚926

顺其自然是最好的养生之道927

切忌恼怒,以养肝疾929

病以自养自医为主,不靠药力挽救929

南人体虚者,入京多患胁气疼痛930

陶冶性情,一生都受用不尽932

每日饭后走数千步933

养生之本为养心934

养生与力学缺一不可935

家传养生事935

服补药太多会致疾937

养生家惟恐出汗938

用心太过会导致失眠939

放心静养,不可怀忿怄气940

告养生五事941

透悟人生是最好一剂药方942

补药并不能养老94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