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内燃机与林用车辆理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内燃机与林用车辆理论
  • 南京林产学院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 ISBN:15046·1010
  • 出版时间:1982
  • 标注页数:517页
  • 文件大小:30MB
  • 文件页数:525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内燃机与林用车辆理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第一篇 内燃机理论与计算5

第一章 内燃机的热力学基础5

第一节 工质及其基本状态参数5

一、温度5

二、压力6

三、比容8

第二节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式和混合气体8

一、理想气体与实际气体8

二、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式及其应用9

三、道尔顿定律11

四、混合气体的成分表示法和相互换算11

五、混合气体的分压力计算13

六、混合气体的平均分子量及气体常数计算13

第三节 气体的比热及热量计算14

一、定比热14

二、定容比热与定压比热15

三、变比热16

四、混合气体的比热17

一、热力学第一定律,热与功的当量关系20

第四节 热力学第一定律20

二、热力学第一定律解析式,内能和外功21

三、稳定流动能量方程式,焓23

四、熵和温熵图27

第五节 气体的热力过程29

一、有关过程的基本概念29

二、定容过程29

三、定压过程31

四、等温过程32

五、绝热过程33

六、多变过程36

第六节 热力学第二定律和循环热效率38

一、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内容38

二、卡诺循环及其热效率的分析40

第七节 气体的流动41

一、气体在喷管中流动的基本规律42

二、气体在喷管中流动的基本特性42

三、气体的流速和流量的基本计算公式44

四、绝热节流48

一、概述49

第八节 内燃机的理论循环49

二、定容加热循环(奥图循环)50

三、定压加热循环(狄塞尔循环)51

四、混合加热循环(萨巴德循环)52

第二章 燃料与燃烧55

第一节 内燃机的燃料55

一、内燃机燃料的一般知识55

二、汽油的使用性能57

三、柴油的使用特性59

一、气相燃烧反应61

第二节 燃料燃烧的基本概念61

二、链式反应62

三、烃的氧化反应63

第三节 燃烧热化学64

一、燃烧所必需的空气量64

二、燃烧前后工质莫尔数变化及分子改变系数66

三、燃料与可燃混合气的热值69

第三章 内燃机的性能指标和实际工作过程70

第一节 内燃机的动力性和经济性指标70

一、指示指标71

二、有效指标73

三、机械损失及其测定75

第二节 四冲程内燃机的实际工作过程76

一、换气过程和换气损失76

二、进气过程及影响过程的诸因素79

三、压缩过程83

四、燃烧过程84

五、膨胀过程87

六、排气过程88

第三节 二冲程内燃机的实际工作过程89

第四节 内燃机的进气增压91

一、机械增压91

二、废气涡轮增压92

第五节 内燃机的热平衡95

第四章 汽油机的燃烧过程96

第一节 汽油机燃烧过程的分析96

一、正常燃烧96

二、不正常燃烧98

一、压缩比的影响99

第二节 影响燃烧过程的因素99

二、混合气成分的影响100

三、点火提前角的影响100

四、转速和负荷的影响102

第二节 汽油机的燃烧室103

一、燃烧室结构设计要求103

二、典型燃烧室结构的分析104

第五章 柴油机的燃烧过程106

第一节 柴油机混合气的形成106

一、概述106

二、燃料的喷雾107

三、气流运动108

第二节 柴油机燃烧过程的分析110

一、柴油机的燃烧过程110

二、影响燃烧过程的主要因素112

一、直接喷射式燃烧室114

第三节 柴油机的燃烧室114

二、分隔式燃烧室117

三、国内燃烧室的发展和造型119

第六章 二冲程内燃机的换气过程120

第一节 二冲程内燃机的换气过程及其配气的改善122

一、二冲程内燃机的换气过程122

二、二冲程内燃机配气的改善124

三、换气口的通过能力参数126

一、气缸扫气方式128

第二节 气缸扫气方式和扫气效率128

二、扫气效率130

第三节 换气口尺寸的计算136

一、换气口尺寸的计算137

二、换气口的布置与形状142

第七章 内燃机的使用特性145

第一节 速度特性曲线与分析145

一、汽油机的速度特性145

第二节 负荷特性曲线与分析152

一、汽油机的负荷特性153

二、柴油机的负荷特性154

第三节 调速特性曲线155

一、汽油机的调速特性155

二、柴油机的调速特性157

第四节 万有特性曲线158

二、柴油机的速度特性160

第五节 内燃机功率的标定160

一、功率标定160

二、大气状况变化时功率的换算160

第八章 曲柄连杆机构运动学与动力学161

第一节 曲柄连杆机构运动学161

一、活塞的位移162

二、活塞运动的速度163

三、活塞运动的加速度164

四、连杆的运动规律167

第二节 曲柄连杆机构动力学168

一、曲柄连杆机构运动件质量的换算169

二、作用在曲柄连杆机构上的力与力矩170

三、曲柄销轴颈上的负荷176

四、曲轴主轴颈上的负荷178

五、连杆轴承和主轴承上的负荷181

第三节 内燃机的平衡182

一、单缸内燃机的平衡182

二、双缸内燃机的平衡185

三、三缸内燃机的平衡188

四、四缸内燃机的平衡189

五、六缸内燃机的平衡190

六、保证内燃机平衡性的技术要求191

第四节 飞轮的计算192

一、内燃机扭矩的均匀性192

二、飞轮转动惯量的确定193

三、飞轮的计算195

四、飞轮的验算196

第九章 曲柄连杆机构的结构设计与计算199

第一节 活塞组的结构设计与计算201

一、活塞201

二、活塞销210

三、活塞环213

第二节 连杆组的结构设计与计算222

一、连杆223

二、连杆螺栓232

第三节 曲轴的结构设计与计算235

第四节 轴瓦的结构设计与计算241

一、轴瓦的常用材料241

二、轴瓦的结构设计与计算243

一、气缸盖246

第五节 机体零件的结构设计246

二、缸体曲轴箱248

三、气缸套249

第十章 配气机构的计算251

第一节 配气机构的总体布置251

一、配气机构主要参数的确定251

二、气门的布置与排列253

三、凸轮轴的布置和驱动257

一、廓线形状简单的凸轮设计258

第二节 凸轮外形设计258

二、函数凸轮267

三、凸轮的计算精度和加工精度272

第三节 凸轮轴与气门驱动件273

一、凸轮轴的设计273

二、挺柱、推杆和摇臂277

第四节 气门组282

一、气门、气门座和气门导管的设计282

二、气门弹簧的设计286

第一节 内燃机冷却系概述290

第十一章 内燃机的冷却与润滑290

一、水冷系的组成和特点291

二、风冷系的组成和特点292

第二节 风冷系统的散热基础293

一、气缸和气缸盖的热状态及其适宜温度293

二、冷却介质必须带走的热量及所需散热面积的估算296

三、气缸的传热过程298

四、散热片的传热300

第三节 缸体散热片尺寸参数的确定302

一、理想散热片的剖面形状302

二、实用散热片的剖面形状304

三、散热片的计算306

第四节 风冷系主要部件的选用307

一、冷却风量和风速的确定308

二、风扇的种类及其选择309

第五节 内燃机的润滑系310

一、内燃机使用的机油311

二、润滑系的组成313

三、润滑系主要部件的选用314

第一节 内燃机的选型与主要参数的选择319

第十二章 内燃机的选型与设计程序319

一、内燃机的选型320

二、内燃机主要参数的选择321

第二节 内燃机设计的一般程序323

第二篇 林用车辆理论325

第十三章 轮式车辆的总体动力学325

第一节 轮式车辆的行驶原理325

第二节 车轮的运动学和动力学326

一、车轮运动学326

二、车轮的动力学328

三、滚动阻力及其影响因素331

第三节 轮式车辆附着性能334

一、附着系数和附着力334

二、影响附着系数的因素337

第四节 轮式车辆的总体动力学338

一、轮式车辆上所受的外力338

二、轮式车辆车轮上的法向反作用力342

三、带悬挂机具对轮式车辆工作时的法向反作用力的影响345

第十四章 履带式车辆的总体动力学347

一、履带行走机构的运动学348

第一节 履带行走机构的运动学和动力学348

二、履带行走机构的动力学351

第二节 履带式车辆的附着性能356

第三节 履带式车辆总体动力学358

一、履带式车辆上所受的外力358

二、履带式车辆的牵引平衡方程式359

第十五章 车辆的稳定性360

第一节 轮式车辆的纵向稳定性360

一、轮式车辆在纵坡上的静态稳定性361

二、轮式车辆工作时的纵向稳定性363

三、受附着力限制时的轮式车辆纵向稳定性366

四、带有悬挂式机具的轮式车辆的纵向稳定性367

第二节 履带式车辆的纵向稳定性369

一、履带式车辆在纵坡上的静态稳定性370

二、带有牵引机具的履带式车辆工作时的纵向稳定性371

三、带有悬挂机具的履带式车辆工作时的纵向稳定性372

第三节 车辆的横向稳定性375

第四节 装卸车辆的稳定性377

一、叉式装卸车的稳定性377

二、装载机的稳定性380

三、铰接式装载机的转向稳定性386

第十六章 车辆的液力传动389

第一节 液力偶合器的工作原理389

一、液力偶合器的工作原理389

二、液力偶合器的原始特性392

三、液力偶合器与发动机的共同工作395

第二节 液力变矩器工作原理及特性396

一、液力变矩器的工作原理398

二、液力变矩器的原始特性402

三、液力变矩器与发动机共同工作405

四、液力变矩器的透过性407

五、液力变矩器内的高传动比低效率区域及提高矩器效率的方法408

六、液力变矩器与发动机匹配409

第十七章 车辆的牵引性能413

第一节 车辆的动力性能413

一、车辆的牵引平衡413

二、车辆的动力特性416

三、车辆的加速性能419

一、车辆的功率平衡422

第二节 车辆的功率平衡及牵引效率422

二、车辆的牵引效率424

三、车辆的牵引特性曲线425

第三节 车辆的牵引计算430

一、运输型车辆的牵引计算430

二、牵引型车辆牵引计算步骤439

三、液力机械传动系传动比的选择449

第十八章 车辆的制动性能452

第一节 车辆的制动过程452

一、车辆制动过程与受力分析452

二、车辆制动平衡方程式454

三、车辆制动性能的评价指标455

第二节 影响车辆制动性能的因素457

一、重量参数的影响457

二、制动方式的影响458

三、使用条件的影响459

第十九章 车辆的燃料经济性459

第一节 牵引型车辆燃料经济性及其影响因素459

一、牵引型车辆燃料经济性的评价指标459

二、影响牵引型车辆燃料经济性的因素460

一、运输型车辆燃料经济性的评价指标461

第二节 运输型车辆燃料经济性及其影响因素461

二、影响运输车辆燃料经济性的因素463

第三节 装有液力传动的车辆的燃料经济性466

第二十章 车辆的转向理论467

第一节 轮式车辆的转向理论468

一、轮式车辆的转向运动学468

二、轮式车辆转向动力学470

三、轮式车辆转向阻力矩472

四、差速器对车辆性能的影响474

第二节 履带式车辆的转向理论475

一、履带式车辆的转向运动学476

二、履带式车辆的转向动力学477

第三节 履带式车辆的转向能力478

一、受限于附着力的转向能力478

二、受限于发动机功率的转向能力479

第四节 履带式车辆上几种转向机构的性能480

一、转向离合器式转向机构480

二、单级行星转向机构483

三、双差速器式转向机构484

四、对履带式车辆转向机构的综合评价488

第二十一章 车辆的通过性490

第一节 车辆通过性的几何参数490

第二节 车辆通过性的支承与牵引参数492

一、单位压力492

二、最大动力因素493

三、相对附着重量?494

第三节 四轮驱动的寄生功率495

第二十二章 车辆总体布置概论496

一、运输型轮式车辆497

第一节 车辆的选型497

二、牵引型车辆型式的确定498

第二节 各总成在车辆上的布置499

一、运输型轮式车辆各总成的布置499

二、牵引型轮式车辆各总成的布置504

三、四轮驱动车辆的布置特点507

四、牵引型履带式车辆布置特点510

第三节 总体布置计算与运动校核513

一、总体布置计算513

二、车辆的运动校核51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