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李大钊和冯玉祥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阎稚新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解放军出版社
- ISBN:3185·61
- 出版时间:1987
- 标注页数:309页
- 文件大小:11MB
- 文件页数:319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李大钊和冯玉祥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一、李大钊、冯玉祥南苑会谈与冯玉祥转向革命1
1.党的反帝反封建军阀纲领与李大钊的革命活动1
2.李大钊、冯玉祥南苑会谈11
3.冯玉祥、胡景翼、孙岳秘密联盟15
4.第二次直奉战争与冯玉祥北京政变21
二、国民军的兴起与党的“联合国民军”方针33
5.国民军在北伐战争中的战略地位33
6.党“联合国民军反对段张”的方针37
三、李大钊说服冯玉祥经营西北边陲46
7.冯玉祥政治受挫与被迫下野46
8.李大钊劝说冯玉祥西北屯恳戍边49
四、李大钊、冯玉祥协议创建国民军政治工作55
9.李大钊为冯玉祥疏通国际关系与促进苏联援冯55
10.冯玉祥委托李大钊领导国民军政治工作与创办西北军干校60
11.李大钊、冯玉祥与“五卅”运动65
五、李大钊与胡景翼和国民二军71
12.李大钊、胡景翼北京会晤与开封会谈71
13.李大钊帮助国民二军与王若飞创办北方联合军校79
14.李大钊领导和开展河南工农运动83
15.李大钊二赴开封与力挽中原危机86
六、李大钊策动郭松龄联冯倒奉92
16.全国革命高潮与党的反奉统一战线92
17.李大钊策动郭松龄倒戈反奉97
18.郭松龄、冯玉祥反奉密约99
19.郭松龄直捣奉天与国民军击破李景林105
20.郭军功败垂成与李大钊悼念郭松龄111
七、党援助国民军大沽抗日与“三一八”惨案125
21.直奉“讨赤联军”与党的联合战线主张125
22.日舰炮轰大沽口与国民军英勇反击128
23.人民群众反对英、日、张、吴运动与“三一八”惨案133
八、李大钊、蔡和森、刘伯坚配合争取冯玉祥141
24.李大钊亲自安排冯玉祥出访苏联141
25.冯玉祥在苏联参观访问147
26.蔡和森、刘伯坚对冯玉祥的争取工作155
27.苏联和共产国际领导人会见冯玉祥与斯大林援冯决策160
九、李大钊制定进军西北的战略方针与敦促冯玉祥回国168
28.南口战役及李大钊分析其失败原因168
29.李大钊敦促冯玉祥回国与进军西北的战略方针175
30.冯玉祥决心回国重震军威177
十、李大钊、刘伯坚帮助冯玉祥五原誓师和开拓国民军建设新局面183
31.刘伯坚帮助冯玉祥五原誓师183
32.刘伯坚库伦报告与党的国民军工作方针189
33.李大钊、刘伯坚和国民军政治工作新局面197
34.李大钊提出“固甘、援陕、联晋、图豫”的行动方针199
十一、李大钊联络阎锡山援冯反奉202
35.阎锡山参加“讨赤联军”反冯的历史经过202
36.党的“联合阎锡山”与“四省联合抗奉”方针206
37.李大钊争取阎锡山联冯反奉208
十二、冯玉祥西进援陕与解围西安213
38.杨虎城、魏野畴与西安保卫战213
39.冯玉祥进军陕西与西安解围220
十三、共产党人帮助冯玉祥建立西北革命政权224
40.以共产党人为核心的军政府——国民军联军驻陕总司令部224
41.西北最高政权机关——国民军联军总部及其军政实施226
十四、党领导创办“第二黄埔”——中山军事学校233
42.中山军事学校与北方“军校网”233
43.革命熔炉——中山学院236
十五、李大钊为“组织共产党军”而斗争239
44.李大钊直接领导的“张兆丰师”239
45.邓小平、史可轩共建的“许权中旅”242
46.党掌握着连队官兵的“石谦旅”244
十六、李大钊敦促冯玉祥出兵长安、会师郑州248
47.李大钊密函建议冯玉祥出师东征248
48.冯玉祥誓师西安与会师郑州250
十七、冯玉祥率国民军官兵痛悼李大钊252
49.李大钊英勇就义252
50.西北军民痛悼李大钊256
十八、党对冯玉祥将军的历史评价259
51.党中央领导同志对冯玉祥的评价与赞扬259
52.党和中央领导同志对冯玉祥亲属的关怀263
53.冯玉祥将军的亲笔遗嘱269
54.历史地看待冯玉祥走过的一段弯路273
结束语281
附录:《李大钊和冯玉祥》大事记285
注释299
后记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