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电子技术原理与应用 电路、数字系统、电子与电机 第3版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电子技术原理与应用 电路、数字系统、电子与电机 第3版](https://www.shukui.net/cover/32/34782000.jpg)
- (美)Allan R. Hambley著;夏琳,王艳萍,李黎明译 著
- 出版社: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 ISBN:7302121702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734页
- 文件大小:96MB
- 文件页数:755页
- 主题词:电子技术-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电子技术原理与应用 电路、数字系统、电子与电机 第3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部分 电路1
第1章 简介1
1.1 电子工程纵览2
1.1.1 电子工程分支3
1.1.2 为什么要学电子工程学5
1.2.1 电路总览6
1.2 电路、电流和电压6
1.1.3 本书内容6
1.2.3 电路7
1.2.2 流体类比7
1.2.4 电流8
1.2.6 直流电与交流电9
1.2.5 参考方向9
1.2.7 电流的双下标表示法10
1.2.9 参考极性11
1.2.8 电压11
1.2.11 开关12
1.2.10 电压的双下标表示12
1.3.1 关联参考方向13
1.3 功率与能量13
1.3.3 前缀14
1.3.2 能量计算14
1.4 基尔霍夫电流定律15
1.4.1 基尔霍夫电流定律的物理原理16
1.4.2 串联电路17
1.5 基尔霍夫电压定律18
1.5.2 并联电路19
1.5.1 基尔霍夫电压定律与能量守恒的关系19
1.6 电路元件简介20
1.6.3 理想电路元件和实际电路的对应方法21
1.6.2 独立电压源21
1.6.1 导线21
1.6.4 受控电压源22
1.6.6 受控电流源23
1.6.5 独立电流源23
1.6.7 电阻与欧姆定律24
1.6.10 与电阻相关的物理参数25
1.6.9 电阻25
1.6.8 电导25
1.6.11 计算电阻的功率26
1.6.12 电阻器和电阻28
1.7 电路简介29
2.1.1 串联电阻38
2.1 串联电阻和并联电阻38
第2章 电阻电路38
2.1.2 并联电阻39
2.2 应用串并联等效变换分析电路42
2.1.3 串并联电路42
2.2.1 串并联等效变换的电路分析法43
2.2.2 串联或者并联电路中使用热能元件控制功率45
2.3.1 分压电路46
2.3 分压电路和分流电路46
2.3.2 分流电路47
2.3.3 基于分压定理的电位转换器49
2.4.1 选取参考节点50
2.4 节点电压分析法50
2.4.3 根据节点电压求解元件电压51
2.4.2 选定节点电压51
2.4.4 根据节点电压列出KCL方程52
2.4.5 求解电路方程54
2.4.6 求解网络方程组55
2.4.7 含有电压源的电路57
2.4.8 含有受控源的电路59
2.5 网孔电流分析法62
2.5.2 写出求解网孔电流的方程64
2.5.1 选择网孔电流64
2.5.3 求解网孔电流方程65
2.5.4 含有电流源电路的网孔分析法66
2.5.5 包含受控源的电路68
2.6.1 戴维南等效电路70
2.6 戴维南等效电路和诺顿等效电路70
2.6.2 直接求戴维南等效电阻72
2.6.3 诺顿等效电路75
2.6.4 戴维南/诺顿等效电路的分析步骤76
2.6.4 电源变换78
2.6.5 最大功率转移79
2.7 叠加原理82
2.7.1 线性83
2.7.2 用叠加原理求解电路84
2.8 惠斯通电桥85
3.1 电容器97
第3章 电容器与电感器97
3.1.3 以电压方式表示电流99
3.1.2 以电压观点表示存储电荷99
3.1.1 流体类比99
3.1.4 以电流方式表示电压101
3.1.5 能量存储102
3.2.1 电容器的并联105
3.2 电容器的串并联105
3.2.2 电容器的串联106
3.3.1 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107
3.3 电容器的物理特性107
3.3.2 实际电容器108
3.3.4 寄生效应109
3.3.3 电解电容器109
3.4 电感器111
3.4.3 存储的能量112
3.4.2 以电压方式表示电流112
3.4.1 流体类比112
3.5 电感器的串联与并联116
3.6 实际电感器117
3.7 互感119
4.1.1 电容通过电阻的放电过程127
4.1 一阶RC电路127
第4章 电路的暂态分析127
4.1.2 直流电源通过电阻对电容的充电过程129
4.2 直流稳态131
4.3 RL电路133
4.4 含有电源的RC电路和RL电路137
4.4.1 微分方程的解138
4.4.2 求解步骤139
4.5.1 微分方程143
4.5 二阶电路143
4.5.3 二阶方程的求解144
4.5.2 机械模拟144
4.5.4 二阶电路的单位阶跃响应150
4.5.5 L和C并联的电路152
5.1 正弦电流和电压162
第5章 正弦稳态交流电路分析162
5.1.1 均方根值164
5.1.2 正弦量的有效值165
5.2 相量167
5.2.2 应用相量计算正弦量的相加168
5.2.1 相量定义168
5.2.3 正弦量相加的步骤169
5.2.4 相量的旋转矢量表示170
5.2.5 相位关系171
5.3.1 电感172
5.3 复数阻抗172
5.3.2 电容174
5.3.3 电阻175
5.4.2 应用相量和复数阻抗分析电路176
5.4.1 基尔霍夫定律的相量形式176
5.4 应用相量和复数阻抗分析电路176
5.4.4 网孔电流分析法180
5.4.3 节点电压分析法180
5.5 交流电路的功率181
5.5.2 电感负载的电流、电压和功率182
5.5.1 电阻负载的电流、电压和功率182
5.5.5 普通负载的功率计算184
5.5.4 无功功率的重要性184
5.5.3 电容负载的电流、电压和功率184
5.5.7 无功功率185
5.5.6 功率因数185
5.5.10 功率三角形186
5.5.9 单位186
5.5.8 视在功率186
5.5.11 另外的功率关系187
5.5.11 功率因数的修正191
5.6.1 戴维南等效电路192
5.6 戴维南等效电路和诺顿等效电路192
5.6.2 诺顿等效电路193
5.6.3 最大平均功率传输194
5.7 三相对称电路197
5.7.1 相序198
5.7.2 星形-星形连接199
5.7.3 功率200
5.7.5 线电压202
5.7.4 无功功率202
5.7.8 三角形-三角形连接205
5.7.7 星形连接和三角形连接的负载205
5.7.6 电源的三角形连接205
第6章 频率响应、波特图和共振218
6.1.1 傅里叶分析219
6.1 傅里叶分析、滤波器和传输函数219
6.1.2 方波的傅里叶级数220
6.1.3 滤波器221
6.1.4 传输函数222
6.1.6 有多个分量的输入信号223
6.1.5 一个实例:图示均衡器223
6.1.7 传输函数的实验求解法225
6.2.1 传输函数的幅值和相位波形图227
6.2 一阶低通滤波器227
6.2.2 传输函数的应用228
6.3 分贝、级间串联和对数频率坐标230
6.2.4 应用相量处理不同频率的分量230
6.2.3 一阶低通滤波器的应用230
6.3.1 二端口网络的级间串联232
6.3.2 对数频率坐标233
6.4 波特图235
6.5.1 传输函数的大小和相位238
6.5 一阶高通滤波器238
6.5.2 一阶高通滤波器的波特图239
6.5.3 计算机生成波特图241
6.6 串联谐振244
6.7 并联谐振249
6.8.1 理想滤波器251
6.8 理想滤波器和二阶滤波器251
6.8.3 一阶滤波器和二阶滤波器的比较253
6.8.2 二阶低通滤波器253
6.8.5 二阶带通滤波器254
6.8.4 二阶高通滤波器254
6.8.6 二阶带限滤波器(陷波滤波器)255
6.9 数字信号处理257
6.9.1 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257
6.9.3 数字低通滤波器259
6.9.2 数字滤波器259
6.9.4 其他数字滤波器260
6.9.6 如何使用DSP261
6.9.5 简单的陷波滤波器261
第7章 逻辑电路274
第2部分 数字系统274
7.1 逻辑电路的基本概念275
7.1.3 数码276
7.1.2 正逻辑与负逻辑276
7.1.1 数字方式的优越性276
7.2.1 二进制数277
7.2 数据的二进制表示277
7.1.4 数字信息的传输277
7.1.5 数字信息处理系统的例子277
7.2.2 十进制数转换为二进制数278
7.2.3 二进制运算279
7.2.4 十六进制数和八进制数280
7.2.5 二-十进制码(BCD码)281
7.2.6 格雷码282
7.2.7 补码运算283
7.3 组合逻辑电路284
7.3.2 逻辑非门285
7.3.1 与门285
7.3.3 逻辑或门286
7.3.4 布尔代数287
7.3.5 布尔表达式的实现288
7.3.6 德摩根定律289
7.3.7 与非门、或非门和异或门290
7.3.8 与非门或者或非门的逻辑充分性291
7.4.1 和积实现292
7.4 逻辑电路综合292
7.4.2 积和实现293
7.4.3 译码器、编码器和转换器296
7.5 逻辑电路的最简化表示298
7.6.1 触发器301
7.6 时序逻辑电路301
7.6.2 串行输入并行输出的移位寄存器306
7.6.4 计数器307
7.6.3 并行输入串行输出的移位寄存器307
7.6.5 结束语308
8.1 计算机的组成318
第8章 微型计算机318
8.1.1 存储器319
8.1.3 总线320
8.1.2 程序320
8.2.1 RAM321
8.2 存储器类型321
8.1.4 输入/输出设备321
8.2.2 ROM322
8.3 数字过程控制器323
8.2.4 存储器的选择323
8.2.3 大容量存储器323
8.4 摩托罗拉68HC11/12326
8.4.1 68HC11微控制器的编程模型327
8.4.2 堆栈和堆栈指针寄存器329
8.5 摩托罗拉68HC11的指令集和寻址方式331
8.5.1 摩托罗拉68HC11的指令集332
8.5.2 扩展寻址335
8.5.4 内部寻址336
8.5.3 直接寻址336
8.5.7 相对寻址337
8.5.6 变址寻址337
8.5.5 立即寻址337
8.5.8 机器码和汇编程序338
8.6 汇编语言编程340
9.1.1 计算机仿真系统的回顾348
9.1 测量的概念及传感器348
第9章 计算机仿真系统348
9.1.2 传感器349
9.1.3 等效电路和负载效应350
9.1.5 可变电阻传感器351
9.1.4 带电流输出的传感器351
9.1.6 测量系统的误差352
9.2.1 单端输入放大器与差分放大器353
9.2 信号调节353
9.2.2 接地回路354
9.2.3 可选连接355
9.2.4 噪声356
9.3.2 混淆现象360
9.3.1 抽样率360
9.3 模数转换360
9.3.3 量化噪音361
9.4.1 虚拟的时频振荡分析器363
9.4 LabVIEW363
9.4.2 LabVIEW364
9.4.3 模拟数据源365
9.4.5 构建面板366
9.4.4 用VI计算平均值和均方根值366
9.4.7 增加直流和均方根值虚拟仪器371
9.4.6 程序运行371
第10章 二极管377
第3部 分电子学377
10.1 二极管的基本概念378
10.1.2 小信号硅二极管379
10.1.1 二极管物理结构的简单描述379
10.1.3 肖克利方程380
10.1.4 齐纳二极管381
10.2 二极管电路的负载线分析法382
10.3 齐纳二极管稳压电路384
10.3.2 复杂电路的负载线分析385
10.3.1 负载线的斜率385
10.4 理想二极管模型388
10.5 分段线性近似的二极管模型390
10.6.1 半波整流电路393
10.6 整流电路393
10.6.2 全波整流电路396
10.7.1 限幅电路397
10.7 波形变换电路397
10.7.2 钳位电路400
10.8 线性小信号等效电路402
10.8.1 电子电路中的电流电压符号404
10.8.2 压控衰减器405
11.1 放大器的基本概念415
第11章 放大器的规格及外部特性415
11.1.2 电压放大器模型417
11.1.1 公共接地符号417
11.1.4 功率增益418
11.1.3 电流增益418
11.2 级联放大器420
11.1.5 负载效应420
11.3 功率供给及效率423
11.4.1 电流放大器模型426
11.4 其他放大器模型426
11.4.2 互导放大器模型427
11.4.3 互阻放大器模型428
11.5.2 高、低输出电阻的应用430
11.5.1 高、低输入阻抗的应用430
11.5 放大器阻抗在不同应用下的重要性430
11.5.3 特定阻抗的应用431
11.6 理想放大器432
11.7 频率响应433
11.7.2 交流耦合和直流耦合434
11.7.1 增益是频率的函数434
11.7.4 半功率频率和通频带436
11.7.3 高频段436
11.8.1 幅度失真437
11.8 线性波形失真437
11.7.5 宽带及窄带放大器437
11.8.2 相位失真438
11.8.3 不失真放大要求440
11.9 脉冲响应441
11.8.4 线性失真时的增益的定义441
11.9.1 上升时间442
11.9.3 平顶降落443
11.9.2 过调和二次过调443
11.10 传输特性和非线性失真444
11.11 差动放大器447
11.11.2 CMRR的测量方法449
11.11.1 共模抑制比CMRR449
11.12.1 偏置电流的影响451
11.12 失调电压、偏置电流和失调电流451
11.12.2 平衡电路452
12.1.1 概述463
12.1 NMOS管和PMOS管463
第12章 场效应管463
12.2.2 工作在夹断区464
12.2.3 工作在可变电阻区465
12.1.5 可变电阻区和饱和区的分界线467
12.1.4 工作在饱和区467
12.1.6 沟道长度的影响469
12.1.7 PMOS管470
12.2 简单NMOS管放大电路的负载线分析法471
12.3 偏置电路474
12.4 小信号等效电路477
12.4.2 较复杂的等效电路478
12.4.1 跨导与Q点、元件参数的关系478
12.4.3 跨导和漏极电阻的偏导表达式479
12.5 共源放大器480
12.5.2 电压增益481
12.5.1 小信号等效电路481
12.5.4 输出电阻482
12.5.3 输入电阻482
12.6.1 小信号等效电路484
12.6 源极跟随器484
12.6.4 输出电阻485
12.6.3 输入电阻485
12.6.2 电压增益485
12.7.2 CMOS与非门488
12.7.1 CMOS反相器488
12.7 CMOS逻辑门488
12.7.3 CMOS或非门490
13.1 电流与电压的关系497
第13章 双极型晶体管497
13.1.3 特性方程498
13.1.2 电流流体分析498
13.2 共射特性500
13.3.1 输入电路的分析502
13.3 共射放大器的负载线分析法502
13.3.2 输出电路的分析503
13.3.3 非线性失真504
13.4 pnp晶体管508
13.5.1 放大区模型510
13.5 大信号直流电路模型510
13.5.3 截止区模型511
13.5.2 饱和区模型511
13.6 晶体管电路的大信号直流分析法512
13.6.1 偏置电路设计的应用514
13.6.2 四电阻偏置电路的分析516
13.7 小信号等效电路519
13.8 共射放大电路521
13.8.2 电压增益523
13.8.1 小信号等效电路523
13.8.5 输出阻抗524
13.8.4 电流增益和功率增益524
13.8.3 输入阻抗524
13.9.1 小信号等效电路526
13.9 射极跟随器526
13.9.4 输出阻抗528
13.9.3 输入阻抗528
13.9.2 电压增益528
14.1 理想运算放大器538
第14章 运算放大器538
14.2.1 基本反相器540
14.2 反相放大器540
14.2.3 反相器电路的变形542
14.2.2 虚地的概念542
14.3 同相放大器546
14.2.4 正反馈546
14.4 简单放大器的设计549
14.5.2 增益和带宽限制554
14.5.1 输入和输出阻抗554
14.5 运算放大器线性工作区的非理想性554
14.5.3 闭环带宽555
14.5.4 增益带宽积556
14.6.1 输出电压摆动557
14.6 非线性限制557
14.6.2 输出电流限制559
14.6.3 回转率限制560
14.6.4 全功率带宽561
14.7.1 三个直流非理想性562
14.7 直流非理想性562
14.7.2 偏置电流影响的抵消565
14.8 差动放大器和仪器放大器566
14.9 积分器和微分器567
14.10.2 巴特沃斯传输特性570
14.10.1 有源滤波器的特点570
14.10 有源滤波器570
第15章 磁路与变压器583
第4部分 电机学583
15.1 磁场584
15.1.1 右手定则585
15.1.2 运动电荷在磁场中受到的力586
15.1.4 磁链与法拉第定律587
15.1.3 载流导线在磁场中所受到的力587
15.1.5 导体切割磁场产生感生电动势588
15.1.6 磁场强度和安培定律589
15.2 磁路592
15.3 电感与互感597
15.3.1 互感598
15.3.3 互感的电路方程599
15.3.2 带“·”端599
15.4 磁性材料600
15.4.2 铁损602
15.4.1 能量计算602
15.4.4 磁场中储存的能量603
15.4.3 涡流损耗603
15.5.1 电压变化比604
15.5 理想变压器604
15.5.3 理想变压器的功率606
15.5.2 电流变化比606
15.5.4 变压器的机械比拟:杠杆607
15.5.5 阻抗变换608
15.6 实际变压器610
15.6.1 变压器模型的几种形式611
15.6.2 电压变化率和效率612
16.1.1 基本结构622
16.1 电动机概述622
第16章 直流电机622
16.1.4 直流电动机624
16.1.3 交流电动机624
16.1.2 电枢和励磁绕组624
16.1.5 损耗、额定功率和效率625
16.1.6 转矩与速度特性626
16.1.7 转差率627
16.1.10 并励直流电动机的运行特性628
16.1.9 感应电动机运行特性628
16.1.8 同步电动机的机械特性628
16.1.11 串励直流电动机的运行特性629
16.2 直流电机的工作原理630
16.2.2 直流电机当发电机运行631
16.2.1 直流电机当电动机运行631
16.3.1 转子和定子的结构635
16.3 旋转直流电机635
16.3.2 感生电动势和换向636
16.3.3 直流电机的等效电路638
16.3.4 磁化曲线639
16.4 并励和他励直流电动机640
16.4.2 转矩速度特性641
16.4.1 功率流程图641
16.4.4 永磁式电动机644
16.4.3 他励直流电动机644
16.5 串励直流电动机645
16.6.2 改变直流电压源调速648
16.6.1 改变电枢端电压调速648
16.6 直流电动机的调速648
16.6.5 改变电枢回路中的外串电阻以调速650
16.6.4 励磁电路开路的危险650
16.6.3 改变励磁电流调速650
16.7.2 并励直流发电机652
16.7.1 他励直流发电机652
16.7 直流发电机652
16.7.4 性能计算654
16.7.3 复励直流发电机654
17.1.1 旋转定子磁场663
17.1 三相感应电动机663
第17章 交流电机663
17.1.2 同步转速666
17.1.3 鼠笼式感应电机667
17.1.5 转子电感对转矩的影响668
17.1.4 转差率和转差频率668
17.1.6 转矩-速度特性669
17.2 感应电动机的等效电路和性能计算670
17.2.3 相位与线电压、线电流671
17.2.2 感应电动机的等效电路671
17.2.1 转子等效电路671
17.2.4 功率和转矩计算672
17.2.6 感应电动机的选择678
17.2.5 绕线式转子感应电机678
17.3.1 汽车交流发电机679
17.3 同步电机679
17.3.4 磁场成分680
17.3.3 电度角680
17.3.2 同步电动机680
17.3.5 等效电路681
17.3.6 功率因数的补偿682
17.3.7 带可变负载而励磁电流不变的运行情况684
17.3.8 带恒定负载和励磁电流改变的运行状态686
17.3.10 起动方法688
17.3.9 临界转矩688
17.4.1 基本单相感应电动机689
17.4 单相电动机689
17.4.2 辅助绕组691
17.5 步进电动机和无刷直流电动机692
17.4.3 罩极式电动机692
附录A 复数699
附录B 色环电阻及标称值706
附录C 工程基础考试708
附录D 计算机辅助电路分析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