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考试史文献集成 第1卷-第2卷 先秦至南北朝 隋唐五代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考试史文献集成 第1卷-第2卷 先秦至南北朝 隋唐五代
  • 杨学为总主编;张海鹏,孙培青卷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ISBN:7040062402
  • 出版时间:2003
  • 标注页数:862页
  • 文件大小:69MB
  • 文件页数:878页
  • 主题词:考试制度-历史-中国-先秦~隋唐时代-史料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考试史文献集成 第1卷-第2卷 先秦至南北朝 隋唐五代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编 先秦时期7

第一章 早期的选贤举能与学校考试7

一、选贤举能与贡士考察7

先秦至南北朝卷7

二、学校考试21

第二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招贤养士和学校考试23

一、招贤养士与察能23

二、学校考试39

一、察举和察举考试43

1.举贤良对策43

第一章 西汉时期的察举考试和学校考试43

第二编 秦汉时期43

2.察孝廉65

3.举试秀才70

4.试明经72

5.举博士73

6.举荐试吏77

7.举试其他人才86

8.评价、综述90

二、学校考试94

第二章 东汉时期的察举考试和学校考试99

一、察举考试99

1.举贤良对策99

2.察孝廉试经109

3.举试秀才121

4.举明经课试123

5.选试博士125

6.举试童子郎132

7.举试其他专门人才133

8.综论136

二、学校考试141

1.太学、宫邸学、鸿都门学141

2.郡国学、县学144

3.私学145

第三编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157

第一章 三国两晋时期的选官和学校考试157

一、察举考试157

1.举贤良对策157

2.察孝廉试经161

3.举试秀才167

4.选试博士172

5.举试其他专门人才178

6.综论179

二、九品中正制184

1.九品中正制的选官方法184

2.九品中正制的弊端189

三、学校考试192

1.太学、国学、郡县学192

2.私学194

1.举贤良、文学196

2.察孝廉196

一、察举考试196

第二章 十六国、北朝时期的选官和学校考试196

3.举秀才198

4.荐举205

5.举明经206

6.综述207

二、九品中正制211

三、学校考试215

1.太学、国子学、中书学215

3.东庠、西序、崇文、私学218

2.小学、律学、史学218

4.郡学(地方学校)219

第三章 南朝时期的选官和学校考试222

一、察举考试222

1.察孝廉222

2.举秀才224

3.举明经229

4.选博士229

5.举试贤良、文学及其他人才232

6.荐举233

7.综述236

二、九品中正制239

1.九品中正制的选官方法239

2.九品中正制的弊端243

三、学校考试245

1.国学、太学245

2.专门学校256

3.地方官学259

4.私学260

(一)隋国子寺273

一、组织机构与职能273

(二)唐国子监273

隋唐五代卷273

第一编 学校考试273

第一章 国子监273

二、教学内容与考试276

三、入学考试279

四、旬试与月试280

五、岁试281

六、大成生考试282

七、其他282

二、唐政府部门附属学校285

(一)弘文馆、崇文馆285

一、隋政府部门附属学校285

第二章 政府部门附属学校285

(二)崇玄学287

(三)天文学288

(四)音乐学校289

(五)医药学校291

(六)兽医学校292

(七)工艺学校292

(九)教坊293

(八)习艺馆293

第三章 地方学校295

一、隋代地方学校295

(一)州郡县学的主管部门295

(二)州郡县学的考试295

二、唐代地方学校296

(一)府州县学的设置与主管部门296

(二)府州县学的考试298

一、隋代考试制度的初创303

第一章 考试制度的沿革303

第二编 科举考试303

二、唐五代考试制度的发展完善305

第二章 考试机构及其职能310

一、隋代考试机构及其职能310

二、唐代考试机构及其职能310

(一)地方主持贡举考试的机构310

(二)中央主持贡举考试的机构311

(三)主考官313

(一)考试科目渐次形成327

一、隋代考试科目327

第三章 考试科目327

(二)秀才科328

(三)进士科329

(四)明经科330

(五)孝廉科330

二、唐五代考试科目331

(一)常科331

1.总叙331

2.秀才科336

3.明经科337

4.进士科344

5.明法科351

6.明书科352

7.明算科352

8.三礼科353

9.开元礼科353

10.三传科354

12.道举科355

11.三史科355

13.孝廉科357

14.孝悌力田科358

15.童子科359

16.万言科363

17.弘文崇文生举364

18.斋郎简试364

(二)制科366

1.制举诏令366

2.制举科目379

3.制科及第381

(三)武科391

1.常科391

2.制科392

附:备考读物394

(一)各种备考读物394

(二)白居易《策林》396

第四章 考试过程422

一、考试一般过程422

(一)县考试州府覆试424

1.贡举人须由州府考送与拔解424

二、府州县考试424

2.分科考送426

3.考试内容与场次427

4.考试等第与举送名额428

(二)合格者解送430

1.行乡饮酒礼430

(一)应试的资格条件432

1.资格条件的若干规定432

三、省试432

2.随计入京应试432

2.须隶所在官学然后举434

3.应试的各色人物435

(二)求荐438

1.请谒求知己438

2.获得名人公荐456

(三)试前手续与仪式461

1.尚书省集中461

①纳文解461

②贡举人互保461

2.贡士朝见462

3.贡举人谒先师463

4.贡举人试前纳卷464

四、殿试465

(一)殿试事例465

(二)试前训令467

第五章 考试命题与评卷469

一、命题469

(一)诗471

1.府、州、监考试诗卷471

二、各类试题与试卷471

2.进士考试诗卷473

(二)赋484

1.府试赋卷484

2.进士考试赋卷485

(三)策509

1.府州试策509

2.常科试策511

①秀才511

②明经511

③进士514

④道举525

⑤弘文崇文生举526

3.制科试策526

①制策526

②策对530

4.其他582

(四)书583

(五)表583

三、评卷标准583

(一)常科的考场589

一、考场设置589

第六章 考试管理589

(二)制科的考场590

二、指派贡举考试官591

三、考场条规592

(一)试卷印发592

(二)考场管理592

(三)帖经及经义当众考定593

(四)夜试给烛594

(五)查卷与陈诉595

四、呈榜597

五、试卷送中书详覆598

六、重试600

七、别头试603

八、当朝重臣子弟避嫌604

九、两都试贡举人及因故停试605

(一)两都试人605

(二)因故权停606

一○、考试不实者法办608

一一、科举考试中舞弊种种610

一二、科场案615

一三、其他623

第七章 考试录取与出路625

一、录取名额与等第625

(一)常科录取名额625

1.录取名额的变动625

2.登科记总目630

(二)制科的录取635

(三)录取标准与等第638

1.标准与实际掌握638

2.等第642

(一)放榜643

二、考试放榜与谢恩庆贺643

(二)谢主司645

(三)过中书都堂648

(四)新进士期集庆宴活动649

1.宴集649

2.题名653

三、录取后的出路654

(一)进士的出路654

1.平选入仕654

①平选京官654

②平选外官657

2.辟署使府661

3.应制科或吏部科目670

4.仕途升迁670

5.隐居民间677

(二)明经的出路678

1.平选入仕678

①平选京官678

②平选外官679

4.仕途升迁681

3.应制科或其他科目681

2.辟署使府681

(三)明法的出路683

(四)三礼、三传、三史的出路684

(五)开元礼的出路684

(六)道举的出路684

(七)童子(神童)科出路685

(八)制科的出路685

1.授京官685

2.授外官687

(九)勅赐及第690

3.辟署使府690

4.仕途升迁690

四、其他692

(一)考试及第世家692

1.兄弟进士(明经)692

2.父子进士(明经)694

3.进士(明经)家族696

4.父子、兄弟制举及第700

3.常科、制科连中701

2.制科连中701

1.常科连中701

(二)考试连中者701

4.常科、制科、吏部科目连中703

(三)考场久困者704

(四)纳钱给出身706

第三编 官员铨试709

第一章 铨试机构及其职能709

一、隋代铨试机构与主选官709

二、唐代铨试机构710

三、唐代铨试主选官717

第二章 铨试科目727

一、总叙727

二、科目728

(一)试判入等728

(二)博学宏词731

(三)书判拔萃737

第三章 铨试内容与形式741

一、总叙741

二、命题742

(一)博学宏词诗743

三、各类试题与试卷743

(二)博学宏词赋744

(三)命判751

(四)论754

(五)议755

(六)铭755

第四章 铨试管理756

一、铨试条规756

二、入试资格772

三、铨试出路774

五、铨试舞弊与处罚776

四、铨试考场管理776

六、铨试暂停783

第四编 时人评议787

第一章 选才任官的标准787

第二章 考试制度利弊与改革的建议798

第三章 时论杂记820

附一 特殊考试826

附二 隋唐考试制度对日本的影响832

附三 后人对隋唐考试的评论840

附录 第一卷、第二卷引用书目85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