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巴蜀移民史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巴蜀移民史](https://www.shukui.net/cover/38/34722391.jpg)
- 谭红编著 著
- 出版社: 成都:巴蜀书社
- ISBN:780659809X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784页
- 文件大小:31MB
- 文件页数:811页
- 主题词:移民-历史-研究-四川省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巴蜀移民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1
序 隗瀛涛1
第一章 四川的自然概况及史前的人类活动遗迹1
第一节 四川的自然概况1
一、四川的地貌特点1
二、四川的气候特征2
三、四川的河流水系2
绪论 陈联德3
四、四川的植被与动物3
第二节 史前四川地区的人类活动遗迹3
一、四川周边地区原始人类活动的遗迹4
二、四川旧石器时代的人类活动的遗迹5
三、四川新石器时代的人类活动的遗迹6
第二章 巴蜀王国时期的人口迁徙8
第一节 蜀王国时期的移民8
一、蚕丛氏与蜀王国的建立8
二、杜宇氏、开明氏对蜀王国的贡献11
第二节 巴人入川13
一、巴人的来源13
二、巴王国的建立对川东地区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15
第三节 关于中原移民入巴蜀的传说18
一、从史料和出土文物考察蜀地与中原的联系18
二、从史料和传说考察巴地与中原的联系21
第一节 巴蜀民外迁23
一、秦灭巴蜀与蜀民南迁23
第三章 秦汉时期四川的移民活动23
二、蜀民迁徙路线、分布及影响25
三、巴人外迁27
第二节 秦移民入川27
一、秦移民入川的目的27
二、秦移民入川与移民的分布28
三、秦移民对四川的重大影响33
第三节 汉代四川的移民活动38
一、移民入蜀和蜀民外迁38
二、汉代对西南夷地区的开发44
三、两汉移民对巴蜀及西南夷的影响50
第一节 汉末三国时期四川的移民活动56
一、三辅移民入蜀56
第四章 汉末至南北朝时期四川的移民活动56
二、刘备入蜀与蜀汉政权的建立60
三、张鲁北迁与五斗米道北传中原66
四、蜀汉灭亡与蜀人外迁70
第二节 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四川移民活动74
一、六郡流民入蜀74
二、成汉前期巴蜀民外流80
三、僚人入蜀88
四、北人南迁与侨郡县的设立98
五、吐谷浑的迁徙104
第五章 隋唐五代四川的移民活动110
第一节 党项诸羌在川西高原的迁徙活动110
一、党项羌的壮大与迁徙110
三、吐蕃东侵与党项诸羌的迁徙活动111
二、党项羌归附唐王朝111
第二节 吐蕃移民迁入川西高原114
一、吐蕃王国的建立与向东扩张114
二、吐蕃王朝对川西高原的军事统治与人口迁徙115
三、战争带来的汉蕃之间的人口迁徙119
四、藏传佛教随吐蕃民族迁徙传入川西高原121
第三节 南诏对川西地区的人口掠夺122
一、南诏立国前后的概况122
二、南诏对川西地区人口的武力掠夺123
三、南诏掳掠汉人的目的和作用127
第四节 隋唐五代四川汉族地区的移民活动130
一、隋末中原移民避乱入川130
二、唐代四川的流民状况132
三、唐末五代北方移民入蜀134
第五节 隋唐五代时期中原移民对四川的贡献和影响144
一、前后蜀移民政权对四川政治的影响145
二、中原移民对四川手工业的贡献145
三、中原移民对四川文学艺术的影响147
四、移民对四川文化教育事业的贡献148
五、风俗习惯151
第六章 两宋时期四川的移民活动152
第一节 宋初蜀民外迁152
一、蜀帝、官吏及其家族的北迁153
二、北迁蜀民对宋初社会经济文化的作用155
第二节 北宋中后期四川的移民活动156
一、北宋四川土地制度与客户157
二、北宋时期四川的移民政策159
三、北宋四川井盐业的发展160
第三节 北宋末至南宋初期北方移民大量入川161
一、“靖康之难”与北方移民入川162
二、流民集团的形成与招抚策略164
三、两宋入川人口的数量、分布和影响166
第四节 南宋后期四川的移民活动169
一、南宋后期四川人口锐减的原因169
二、蜀民外迁的艰难历程173
三、外迁蜀民的大致分布和北方移民入川175
四、蜀民外迁的影响177
第一节 元代四川人口迁徙背景179
一、元初四川的人口损耗与州县减并179
第七章 蒙元时期四川的人口迁徙179
二、元朝政府治民方略的转变183
第二节 元代入川的民间自发移民190
一、落籍四川的西北流民190
二、流入四川的西夏遗民193
三、流入川东的荆湖农户194
四、元末落籍四川的自发移民及其特点197
第三节 元朝政府行为的人口迁徙211
一、镇守四川的蒙古军队211
二、在川任职的外省籍官员215
三、元朝政府签发的军屯与民屯220
第四节 元代四川人口迁徙综合考察228
一、人口迁徙变化的特征分析228
二、民族的融合与同化232
三、元代四川移民后裔考察236
四、元代四川人口迁徙小结244
第八章 明代四川的移民活动247
第一节 明代四川移民的社会背景247
一、战乱和自然灾害对四川人口的影响247
二、明代四川移民的政策背景248
第二节 明代以前的夏政权时期移民251
一、明玉珍军队将士的来源与数量251
二、明玉珍将士落籍四川的经过254
三、夏政权时期的入川移民及其特点257
四、夏政权时期移民的分布与数量274
一、明初四川的人口状况278
第三节 明代洪武时期的政府移民278
二、洪武十年前州县的降省280
三、“奉旨入蜀”的湖广移民及其迁徙路线283
四、州县的复置与移民的分布287
五、方志族谱所载明初的移民家族290
第四节 明永乐至明后期的自发移民311
一、明永乐至明后期移民环境和移民政策的变化311
二、四川自发移民的流徙316
三、流民附籍四川与州县的增设322
四、方志族谱所载明永乐至明后期的移民家族328
第九章 明代四川的特殊移民群体371
第一节 明代以罪迁徙的特殊移民371
一、明代罪徙移民现象371
二、遭流刑贬谪被安置于四川的移民373
三、谪戍充军类人口迁徙376
第二节 明代四川卫所的移民380
一、明代卫所设置与移民的来源380
二、四川卫所分布与移民数量考察386
三、方志中的明代四川武官原籍统计401
四、方志族谱所载明代军籍移民家族403
第三节 四川卫所的屯田418
一、四川卫所屯田设置与屯军数量418
二、四川卫所屯田的分布与移民的落籍地423
三、四川卫所屯军的减少与转入民籍429
第四节 明代四川移民的综合考察438
一、移民主要迁出地:麻城孝感乡考辨438
二、明代四川移民的基本动因447
三、明代四川移民的迁徙路线448
四、明代四川移民数量考察与特点451
五、明代移民对四川经济文化发展的影响453
第十章 清代四川社会状况与移民政策457
第一节 明末清初四川的社会与人口状况457
一、明末清初四川政治经济的基本状况457
二、清政府对四川的态度和措施460
三、清初人口锐减和“湖广填四川”大移民的主要原因465
第二节 移民潮的出现与政府的管理措施473
一、移民入川与清政府移民政策的发展变化473
二、移民的管理与官员政绩484
第三节 清初四川地方行政机构的重建和公共事业的恢复498
一、行政机构的重建与地方官员的贡献498
二、公共设施的修复与移民的参与505
三、文化教育及地方慈善事业的振兴509
第十一章 清代移民迁移与人口增长518
第一节 移民的各种迁移活动518
一、移民入川通道与移民入川的第一站:重庆521
二、移民入川后的再迁移525
三、移民出川和复入川的迁移533
第二节 移民的地域来源538
一、从家谱记载考察移民的地域来源538
二、从方志材料考察移民的地域来源551
第三节 迁移缘由与迁移形式556
一、移民的动机、原因和类别556
二、移民迁移的形式569
一、人口的损灭579
第四节 移民的人口增加579
二、区域发展与分布584
三、移民人口增加情况595
四、四川移民人口增加总结604
第十二章 清代移民与四川社会和经济609
第一节 清代移民与四川经济发展609
一、移民与农业发展610
二、移民与手工业振兴622
三、移民与商业繁荣635
第二节 人口剧增所造成的问题647
一、生存问题与社会问题648
二、行政建制与管理问题651
三、经济问题655
四、土地资源问题659
第三节 汉族移民与少数民族地区的开发662
一、清代四川少数民族地区基本状况662
二、汉民族移民进入少数民族聚居区669
三、移民与民族地区经济开发674
四、移民与少数民族地区社会进步680
第十三章 清代移民与四川社会文化692
第一节 家族与移民认同692
一、家族在移民过程中的作用693
二、与原籍的联系:省亲和省墓697
三、新家族的诞生:族谱和祠堂700
第二节 会馆与移民社会710
一、移民会馆的设立和培修711
二、会馆的管理和活动721
三、会馆的竞争与合作729
四、地方官与会馆:官、民关系的一个侧面735
第三节 风俗与移民文化744
一、从“各俗其俗”到“渐归齐一”745
二、“俗尚浇薄”753
三、从“浑朴”到“文盛”760
第四节 宗教与移民信仰764
一、天主教和伊斯兰教在四川的传播764
二、会馆祀神767
三、民间道教和佛教信仰776
后记 谭红780
附表7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