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佛教通史 第4卷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佛教通史 第4卷
  • 赖永海主编 著
  • 出版社: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 ISBN:7214063948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549页
  • 文件大小:22MB
  • 文件页数:563页
  • 主题词:佛教史-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佛教通史 第4卷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南北朝禅学1

第一节 晋宋时期禅经翻译与禅法传播1

一、鸠摩罗什与大乘禅法1

二、佛陀跋陀罗的禅系与禅法5

(一)佛陀跋陀罗的生平与禅法5

(二)佛陀跋陀罗的禅系传承10

三、昙摩密多——僧审的禅系与禅法16

(一)昙摩密多的生平与禅法16

(二)僧审及其弟子17

四、畺良耶舍的禅系与禅法19

第二节 梁陈时期的南方禅法20

一、梁陈南方禅法的传承22

二、宝志与傅翕的禅法传承23

第三节 勒那摩提与北朝禅学26

一、僧稠的禅系与禅法28

(一)僧稠的生平与弟子28

(二)僧稠的著作38

(三)僧稠一系的禅法思想39

二、僧实的禅系与禅法50

三、慧瓒的禅系与禅法53

第二章 两晋南北朝律学58

第一节 两晋时期的律典传译与律学初兴58

一、《十诵律》的翻译及其主要内容59

二、《摩诃僧祇律》的翻译及其主要内容62

三、《四分律》的翻译及其主要内容64

四、两晋十六国时期其他的律典翻译65

(一)两晋时翻译的几种律本65

(二)十六国时期的律学翻译68

(三)失传的律学翻译70

五、律学的初兴70

第二节 南朝的律学与律典翻译72

一、南朝的律典翻译72

(一)佛陀什及其《五分律》的翻译72

(二)僧伽跋陀罗与《善见律毗婆沙》73

(三)僧伽跋摩与《萨婆多部毗尼摩得勒伽》74

(四)真谛与《律二十二明了论》75

(五)南朝时期其他的律典翻译与律学撰述75

二、南朝的“十诵律学”76

(一)南朝的“十诵律师”77

(二)“十诵律学”的兴起与繁荣78

(三)《十诵律》在南方的流传81

三、比丘尼戒的重受和方等戒坛的建立82

(一)比丘尼戒的重受82

(二)方等戒坛的建立84

四、南朝的民间律学85

(一)律学在民间的传播85

(二)《净住子》的戒律学思想87

第三节 北朝的律学91

一、北朝的规范僧禁91

二、北朝戒律学著作的翻译94

三、北朝对《摩诃僧祇律》的研习95

四、“四分律师”的崛起98

(一)慧光律师的“搜扬新异”99

(二)慧光后学的高扬《四分律》100

第四节 南北朝时期的菩萨戒102

一、两晋时期菩萨戒经典的翻译103

(一)聂道真和敦煌三藏103

(二)鸠摩罗什与《梵网经》104

(三)昙无谶与《大般涅槃经》105

二、南朝时期的菩萨戒107

(一)南朝菩萨戒经典的翻译107

(二)慧思对菩萨戒仪的贡献108

三、南北朝时菩萨戒的流行和授受110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史著114

第一节 佛教经录的编纂114

一、两晋经录与道安《录》的出现115

二、南北朝时期的经录118

三、僧祐《出三藏记集》120

第二节 佛教史学的兴起及其主要著作125

一、杨衒之与《洛阳伽蓝记》125

二、《高僧传》、《名僧传》和《比丘尼传》129

三、《弘明集》与佛教史料学著作的编篡134

第三节 《佛国记》及其他西行游记137

一、《佛国记》的书名及版本137

二、《佛国记》之历史文化价值140

(一)《佛国记》与中外交通史研究141

(二)《佛国记》与西域史、印度史研究143

(三)《佛国记》与佛教史研究145

(四)《佛国记》的文学价值150

三、南北朝其他西行游记153

第四章 东晋南北朝时期的僧官、度僧制度和寺职155

第一节 东晋南北朝的僧官制度156

一、僧官制度的初创156

二、南朝的僧官制度164

三、北朝的僧官制度170

第二节 度僧制度175

一、僧籍175

二、南朝的敕度178

三、北朝的敕度与私度182

第三节 两晋南北朝的寺职187

一、寺主187

二、上座和维那190

三、三纲192

第五章 东晋南北朝寺院经济的兴起195

第一节 寺院经济的起因与寺僧的供给模式195

一、由“乞食”向“定居”的转化195

二、国家供给199

三、募化供给203

第二节 寺院的土地经营活动206

一、寺院地产的形成207

二、白徒、养女210

三、僧祇户、佛图户212

第三节 寺院的商业、借贷等经济活动及其效应213

一、商业活动213

二、借贷216

三、寺院的富庶及其效应218

第六章 汉魏两晋南北朝的三教关系与两次毁佛运动222

第一节 晋宋之际的因果报应之争222

一、业报轮回说与善恶报应说223

二、东晋时期的因果报应之争229

(一)罗含与孙盛的论争229

(二)慧远与桓玄的论争232

(三)慧远与戴逵的论争234

三、刘宋时期的因果报应之争238

(一)何承天与颜延之的论争238

(二)白黑之争242

(三)何承天与宗炳、刘少府的论争246

第二节 晋宋齐梁时期的形神之争248

一、“补特伽罗”与神灵不灭249

(一)印度佛教关于轮回主体的认识249

(二)中国传统的“神灵不灭”说251

二、晋宋之际的形神之争253

(一)慧远以前的形神之争253

(二)慧远的“形尽神不灭”说255

(三)宗炳与何承天等人的争论259

(四)郑鲜之的“神不灭”论262

三、齐梁之际的形神之争264

(一)范缜与《神灭论》264

(二)沈约与《难范缜神灭论》268

(三)萧琛与《难神灭论》269

(四)曹思文与《难神灭论》271

(五)形神之争的历史评价273

第三节 佛道二教的夷夏之争275

一、中国传统夷夏观的演变275

二、南朝的夷夏之争278

(一)顾欢《夷夏论》与夷夏之争279

(二)《三破论》与夷夏之争286

三、北朝的夷夏之争292

(一)北周武帝时期的佛道之争292

(二)甄鸾的《笑道论》294

(三)道安的《二教论》296

第四节 沙门不敬王者之争299

一、佛教戒律与儒家伦理的冲突300

二、东晋朝廷关于沙门不敬王者的争论304

(一)庾冰与何充等人的争论304

(二)桓玄与王谧等人的争论306

(三)慧远的《沙门不敬王者论》309

第五节 《老子化胡经》与佛道之争314

一、《老子化胡经》的形成315

二、《老子化胡经》的核心问题319

(一)关于老子的出生年代320

(二)关于老子如何化胡322

(三)佛教方面的回应324

第六节 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灭佛与佛道之争328

一、北魏太武帝的宗教政策及其灭佛运动328

二、北周武帝的宗教政策及其灭佛运动338

三、末法意识及其效应345

第七节 佛道交融与玄佛合流349

一、神仙道教对早期佛教的影响349

(一)汉晋时期的佛陀观350

(二)早期佛教的神通传教353

二、“格义”与玄佛合流357

(一)“格义”的本义和引申义357

(二)“格义”的基本模式360

(三)“格义佛教”362

三、早期的三教融合思想365

(一)三教兼用论366

(二)内外相资论367

(三)殊途同归论369

第七章 魏晋南北朝佛教徒的信仰与生活372

第一节 佛教忏法的形成372

一、道安的僧尼轨范与悔过法372

二、南北朝的唱导376

三、斋会与悔过378

四、六朝礼忏仪的形成382

五、陈真观与《梁皇忏》的形成384

第二节 佛教素食传统的形成391

一、素食传统的经典依据391

二、梁武帝以前僧尼素食的传统393

三、周颙、沈约的素食思想397

四、梁武帝《断酒肉文》的思想401

(一)齐梁时代佛教的弊端与梁武帝自身的生活态度401

(二)断酒肉法会的经过404

(三)《断酒肉文》的内容与思想407

第三节 南北朝佛教的社邑与慈善事业411

一、南北朝佛教的社邑411

二、南北朝佛教的福田思想415

三、南北朝佛教的慈善事业417

第四节 南北朝的《法华经》信仰423

一、《法华经》的三昧思想423

二、《思惟略要法》的“法华三昧”观法427

三、《普贤观经》的忏悔思想428

四、《法华经》信仰的流行情况430

五、慧思的《法华经安乐行义》435

第五节 南北朝的药师佛、观音信仰和舍利信仰440

一、南北朝的药师佛信仰440

二、南北朝的观世音信仰443

(一)观世音译名与观世音经典的传入444

(二)南北朝的观音信仰446

三、南北朝的舍利信仰447

第八章 汉魏两晋南北朝的中国佛教文化艺术454

第一节 汉魏两晋时期的佛教造像455

一、西域地区的佛教造像455

二、楼兰地区的佛教造像456

三、高昌地区的佛教造像457

四、早期的南方造像459

第二节 汉魏两晋时期的佛教书法、绘画460

一、克孜尔千佛洞的壁画461

二、中原地区的佛教绘画465

三、汉魏两晋时期佛教书法470

(一)僧人书法473

(二)士人佛书475

第四节 汉魏两晋时期的佛教建筑477

第五节 南北朝时期的佛教雕塑483

一、莫高窟483

二、云冈石窟487

三、天龙山石窟495

四、响堂山石窟498

五、麦积山石窟500

六、龙门石窟504

七、炳灵寺石窟506

第六节 南北朝佛教绘画510

一、莫高窟壁画511

(一)北凉的敦煌壁画512

(二)西魏的敦煌壁画514

二、麦积山石窟壁画516

三、炳灵寺石窟壁画519

(一)西秦时期(385—431)的壁画519

(二)北周时期(557—581)的壁画524

四、南北朝时期士人佛画524

第七节 南北朝时期的佛教书法530

一、南北朝时期佛教书法530

(一)僧人书法531

(二)士人佛书533

二、佛教写经与刻石534

第八节 南北朝时期佛教建筑538

一、寺院建筑类型539

二、佛塔建筑类型542

(一)木构的楼阁式塔543

(二)砖造的密檐式塔544

(三)单层式佛塔545

人名索引546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