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墨江哈尼族自治县志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墨江哈尼族自治县志
  • 墨江哈尼族自治县志编纂委员会编纂 著
  • 出版社: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 ISBN:7222035818
  • 出版时间:2002
  • 标注页数:963页
  • 文件大小:56MB
  • 文件页数:1006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墨江哈尼族自治县志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凡例1

概述1

大事记10

第一编 地理62

第一章 建置62

第一节 区域位置62

第二节 建置沿革62

第三节 行政区划63

一 清朝时期63

二 民国时期63

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64

第四节 县城乡镇66

一 县城66

二 乡镇66

第二章 自然环境70

第一节 地质70

第二节 地貌71

一 中切中山丘陵墨江盆地71

二 中切中山河谷72

三 中山山地72

四 深切高中山峡谷72

第三节 气候73

一 温度73

二 雨量73

三 日照辐射74

四 湿度 蒸发量74

五 风霜74

第四节 土壤75

一 地带性土壤75

二 非地带性土壤75

第三章 山脉 水系77

第一节 山脉77

第二节 水系78

第四章 自然资源81

第一节 植物资源81

一 树种81

二 药材81

三 花卉82

四 粮食作物82

五 经济作物82

六 蔬菜82

七 果类82

八 食用菌82

第二节 动物资源83

一 兽类83

二 鸟类83

三 两栖爬行类83

四 昆虫类83

五 鱼类83

六 家畜家禽83

第三节 矿物资源84

一 金属84

二 非金属84

第四节 水资源85

第五章 自然灾害85

第一节 水、旱灾85

第二节 风、雹灾86

第三节 虫灾87

第四节 震灾87

第五节 其他灾害87

第二编 农牧业89

第一章 生产关系89

第一节 所有制89

一 封建地主经济所有制89

二 社会主义经济所有制90

第二节 经营体制90

一 个体经营90

二 互助合作运动90

三 人民公社90

四 联产承包责任制91

第二章 农业91

第一节 耕作制度91

一 稻田耕作制度91

二 旱地耕作制度92

第二节 农作物生产92

一 粮食作物92

二 油料作物95

三 经济作物95

四 蔬菜作物97

第三节 农艺农技98

一 土壤改良98

二 推广使用化肥99

三 良种培育及推广100

四 农田基本建设103

五 植保103

六 农技推广104

第四节 生产机具106

一 生产工具106

二 农用机械107

第三章 畜牧业108

第一节 畜禽品种及产量108

一 家畜108

二 家禽109

三 其他110

第二节 饲料饲草品种及产量110

一 饲料品种及产量110

二 配合饲料111

三 草山草场111

第三节 畜禽饲养方式方法与品种改良113

一 饲养方式方法113

二 畜禽品种改良推广114

第四节 畜禽疫病防治115

一 畜禽疫病115

二 重大疫情116

三 畜禽疫病的防治116

第四章 机构119

第一节 行政机构119

第二节 事业单位121

一 农业科学研究所121

二 种子管理站121

三 经济作物工作站121

四 农村经济经营管理站121

五 畜牧兽医站122

六 中央农业广播学校墨江分校122

第三编 林业123

第一章 森林资源123

第一节 面积和蓄积123

一 林地面积123

二 林木蓄积124

三 林木消长124

第二节 森林植被125

一 森林植被型125

二 灌木林植被型126

第三节 树种和林种126

一 植物种类126

二 林种128

第四节 森林动物资源129

一 兽类129

二 禽类129

三 爬行类129

四 昆虫类130

第二章 山林权属130

第一节 山林所有权130

一 国有林130

二 集体林130

三 自留山131

第二节 林权纠纷及处理131

一 县内纠纷131

二 县外纠纷131

第三章 造林育林133

第一节 造林133

一 采种育苗133

二 植树造林135

三 环境绿化137

第二节 森林管护137

一 育林137

二 森林防火138

三 制止乱砍滥伐、毁林开垦143

四 病虫害防治145

五 保护野生动物146

六 节能改灶147

第四章 林业生产148

第一节 木、竹材生产148

一 木材生产148

二 竹材生产151

第二节 紫胶生产153

一 原胶生产153

二 虫胶加工154

第三节 松脂155

一 资源155

二 采脂156

三 加工156

第四节 栲胶 橡胶158

一 栲胶158

二 橡胶159

第五节 林副产品160

一 油料植物160

二 饮料植物161

三 果类162

四 药类 香料164

五 其他164

第五章 管理166

第一节 管理机构166

一 县级机构166

二 乡(镇)机构167

三 企业单位167

第二节 林政管理168

一 林权管理168

二 木材管理168

第四编 水利电力172

第一章 水利工程172

第一节 引水工程172

一 联珠大沟172

二 常南大沟172

三 光山大沟172

四 格牙大沟173

五 须立水库东西沟173

第二节 蓄水工程173

一 小(一)型水库173

二 小(二)型水库174

三 坝塘174

第三节 提灌工程176

一 提水工程176

二 抽水站177

第四节 饮水工程177

一 墨江自来水厂177

二 通关自来水站178

三 官厅饮水工程178

第二章 治理179

第一节 河道治理179

一 联珠河治理179

二 布竜河治理179

三 杩木河治理180

第二节 抗旱防洪180

一 机构180

二 抗旱防洪及设备181

第三节 主要病害失误工程181

第三章 管理182

第一节 机构182

一 县水电局182

二 乡(镇)水管站183

第二节 水利工程管理183

第三节 用水管理184

一 工业用水184

二 农业用水184

三 饮用水184

第四章 电力185

第一节 县办电力185

第二节 农村办电力186

第五编 工业188

第一章 矿业188

第一节 金属188

一 金188

二 银193

三 铁194

四 铜194

五 铅锌195

六 镍196

七 硅铁 锰铁196

第二节 非金属196

一 煤196

二 石膏197

三 石棉197

四 盐 滑石198

第二章 机械工业198

第一节 农业机械198

第二节 其他198

第三章 化学工业199

第一节 制糖199

第二节 松香 松节油199

第三节 栲胶200

第四节 虫胶200

第五节 橡胶200

第六节 造纸201

第七节 塑料制品201

一 聚氯乙烯鞋底201

二 油布202

第四章 电力工业202

第一节 火力发电202

第二节 水力发电202

一 菜园电站202

二 杩木河电站203

三 他郎河电站203

四 坝卡河电站204

五 农村小水电站205

第五章 建材工业205

第一节 水泥205

第二节 砖瓦206

一 砖瓦生产概况206

二 县砖瓦厂207

第三节 石灰 沙石208

一 石灰208

二 石料208

三 沙子208

第六章 轻手工业209

第一节 小五金209

一 农具209

二 生活用具210

第二节 织染 缝纫210

一 纺纱210

二 织布210

三 染布211

四 缝纫211

第三节 陶业212

第四节 竹木加工213

一 竹加工213

二 木加工214

第五节 食品工业215

一 酿酒215

二 制茶216

三 糕点 糖果217

四 酱菜217

第六节 印刷218

第七节 蜡烛 粉笔219

一 蜡烛219

二 粉笔219

第七章 管理221

第一节 管理机构221

一 工商科221

二 工业交通局221

三 手工业管理局223

四 城乡集体企业管理局223

第二节 管理224

一 原料管理224

二 技术管理225

三 工业布局与污染处理225

四 干部管理225

五 民主管理与监督225

六 生产管理226

七 产品质量管理226

八 财务管理226

九 安全生产管理226

十 工业企业调整改革227

第六编 交通运输228

第一章 道路228

第一节 驿道 津渡228

一 路线228

二 渡口229

第二节 公路231

一 国道231

二 省道231

三 县乡道231

四 乡村道232

五 专用道232

第三节 桥梁235

一 拱式桥235

二 梁式桥238

三 吊桥239

四 铁索桥240

第二章 运输240

第一节 人畜运输241

一 运输工具241

二 运输状况241

第二节 机动车运输243

一 汽车运输243

二 拖拉机运输246

第三节 运输单位246

一 县汽车运输公司246

二 企事业单位运输246

三 个体运输247

第三章 管理247

第一节 机构247

第二节 公路管理248

一 机构248

二 公路管养249

三 养路费征收250

四 路政管理251

第三节 营运管理251

一 民间运输管理251

二 汽车运输管理251

三 运价管理251

第四节 交通安全管理252

一 机构252

二 总检审253

三 交通安全宣传253

四 肇事处理253

第七编 邮电254

第一章 邮政254

第一节 机构254

一 邮驿254

二 邮政代办所254

三 邮电局 邮电所254

第二节 邮路257

一 县外邮路257

二 县内邮路258

第三节 发行与投递261

一 信函件261

二 包裹262

三 报刊发行264

第四节 其他业务266

一 汇兑266

二 邮政储蓄267

三 集邮268

第二章 电讯269

第一节 电报269

一 有线线路电报269

二 无线电路电报269

三 电报业务270

第二节 电话271

一 长途电话271

二 市话273

三 农话274

第三章 管理280

第一节 行政管理280

第二节 经济管理281

第三节 生产管理282

第四节 设备管理283

第八编 商业285

第一章 市场与体制285

第一节 市场285

一 县城市场285

二 乡镇市场286

第二节 经营体制288

一 私营商业288

二 集体商业289

三 国营商业290

第二章 购销291

第一节 采购291

一 农副产品采购291

二 工业品购进295

三 废旧物资回收296

第二节 销售298

一 批发零售298

二 统销300

三 专卖300

四 计划分配商品供应300

五 民族贸易300

六 奖售301

第三章 饮食服务业301

第一节 饮食业301

第二节 服务业302

一 旅店业302

二 其他服务业302

第四章 管理303

第一节 管理机构303

一 墨江县商会303

二 县商业局303

三 墨江县供销合作社304

第二节 经营管理307

一 计划编制307

二 财务308

第九编 粮油309

第一章 购销309

第一节 粮油购销演变309

第二节 征购310

一 征收和统购310

二 超购311

三 合同订购312

四 议购313

第三节 销售314

一 军粮供应314

二 市镇统销314

三 农村统销315

四 议销315

第二章 粮油加工317

第一节 粮食加工317

一 谷类317

二 麦类318

三 杂粮318

第二节 油料加工318

第三节 综合利用318

第三章 储运320

第一节 设施320

一 粮仓320

二 油罐321

第二节 储存321

一 粮油入库321

二 开展“四无粮仓”活动321

第三节 调拨322

第四章 管理324

第一节 机构324

第二节 粮油市场管理326

第十编 综合经济管理328

第一章 计划328

第一节 机构328

第二节 计划编制330

第三节 经济发展综述330

第四节 管理333

第二章 统计334

第一节 机构334

第二节 统计业务335

一 经常性业务335

二 其他统计业务337

第三章 审计340

第一节 机构340

第二节 审计管理340

第三节 审计事务所341

第四节 审计监督342

第四章 物价346

第一节 机构346

第二节 价格管理346

第三节 监督检查349

第五章 技术监督350

第一节 机构350

第二节 计量演变350

一 传统计量350

二 标准计量351

第三节 管理352

一 计量管理352

二 产品质量管理352

第六章 工商行政352

第一节 机构352

第二节 管理354

一 市场管理354

二 市场建设355

三 经济违法查处357

四 工商登记358

五 商标、广告及经济合同管理360

第七章 土地管理362

第一节 管理机构362

一 民国时期管理机构362

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管理机构362

第二节 土地制度363

一 土地所有制363

二 土地使用制364

三 土地使用制度改革365

第三节 土地资源利用、开发和保护365

一 资源和利用365

二 土地开发366

第四节 地籍、建设用地管理367

一 地籍管理367

二 建设用地管理377

第五节 法制建设与执法监察380

一 法制建设380

二 执法监察380

第十一编 财政税收382

第一章 财政382

第一节 收入382

一 农业税383

二 工商税384

三 企事业收入385

四 专款收入386

五 上级补助收入386

六 国家预算调节基金386

七 其他收入386

八 预算外收入387

第二节 支出389

一 经济建设支出390

二 文教、科学、卫生事业费支出390

三 行政管理费支出391

四 抚恤和社会救济392

五 价格补贴392

六 支援经济不发达地区发展资金393

七 专款支出393

八 其他支出393

九 预算外支出394

第三节 监督管理396

一 财政管理396

二 预、决算管理397

三 财务监督398

第二章 税务398

第一节 税制演变398

一 1949年税收规定398

二 统一税收398

三 修正税制398

四 改革工商税制399

五 全面试行工商税399

六 全面改革工商税制399

第二节 税收征管400

一 农业税征管400

二 工商税收征管400

第三节 税收减免401

一 农业税减免401

二 工商税减免402

第三章 机构403

第一节 财政机构403

一 县级机构403

二 乡镇机构405

第二节 税务机构406

一 县级机构406

二 乡镇机构408

第十二编 金融409

第一章 机构409

第一节 银行409

一 富滇银行墨江汇兑处409

二 中国人民银行墨江县支行409

三 中国农业银行墨江县支行411

四 中国建设银行墨江县支行411

五 交通银行墨江支行412

六 中国工商银行墨江支行412

第二节 其他金融机构413

一 民间金融机构413

二 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墨江支公司413

三 信用合作社414

第二章 货币415

第一节 货币种类415

一 金属币415

二 纸币417

三 布钞417

第二节 货币流通418

一 流通体制418

二 货币流通量418

第三章 存款419

第一节 对公存款419

一 机关、群众团体、部队存款419

二 企业存款419

三 财政存款419

四 农村存款419

第二节 储蓄420

一 银行储蓄420

二 信用社储蓄421

三 邮政储蓄421

第四章 贷款422

第一节 民间借贷422

第二节 银行贷款422

一 工业贷款422

二 商业贷款424

三 农业贷款426

第五章 拨款429

第一节 基本建设拨款430

一 生产建设拨款430

二 非生产建设拨款430

第二节 农业拨款431

第六章 结算431

第一节 同城结算431

一 支票431

二 付款委托书432

三 托收无承付432

第二节 异地结算432

一 汇兑432

二 托收承付433

三 委托银行收款433

第七章 国库433

第一节 国库收纳434

第二节 国库支拨434

第三节 债券434

第八章 保险435

第一节 保险种类435

一 财产保险435

二 人身保险436

第二节 理赔436

第十三编 城乡建设与环境保护438

第一章 机构438

第一节 行政机构438

一 墨江县实业所438

二 墨江县建设局438

三 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局438

第二节 企事业单位440

第二章 县城建设440

第一节 城池 公署440

一 城池440

二 公署441

第二节 市政建设443

一 街道443

二 排水防洪444

第三节 公共设施446

一 文体设施446

二 教育设施447

三 医疗卫生设施448

四 生活设施449

五 商业服务设施450

六 交通运输设施451

第四节 安全设施451

一 防空451

二 防震452

三 消防453

第五节 房屋建设453

一 公房建设453

二 集体所有制自管房建设453

三 私房建设454

第三章 乡(镇)村建设454

第一节 房屋建设454

一 住房建设454

二 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民居建筑455

第二节 道路建设456

一 公路456

二 驿道456

第三节 水电建设457

一 农田水利建设457

二 人畜饮水建设457

三 发供电457

第四节 乡(镇)驻地建设458

一 通关镇建设458

二 其他乡(镇)驻地建设459

第四章 房地产管理460

第一节 普查460

一 普查领导机构460

二 普查结果460

三 发换房产证460

第二节 管理460

一 公房管理460

二 私房管理462

第三节 建设用地管理463

一 管理机构463

二 建设用地审批463

三 清理滥占耕地、非农业用地违章建房464

第五章 环境保护465

第一节 环境状况及环保机构465

一 环境状况465

二 环保机构466

第二节 环境污染466

一 主要污染源466

二 污染源调查466

第三节 综合治理470

一 污染源治理470

二 环保宣传教育471

三 实行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471

四 保护自然生态环境472

第十四编 党派群团475

第一章 民国时期党派社团475

第一节 中国国民党475

一 中国国民党墨江县地方组织475

二 中国国民党在墨江县的活动476

第二节 其他党派476

一 中国三民主义青年团476

二 其他党派477

第三节 社会团体477

一 墨江县妇女会477

二 墨江县商会478

三 墨江县农会478

四 其他社团478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479

第一节 墨江地下党的早期革命活动479

一 地下党支部的建立和组织农民暴动479

二 抗日战争时期地下党的活动480

三 解放战争时期地下党的活动480

四 墨江人民反蒋自卫军的建立和墨江县城的解放481

第二节 县委483

一 中国共产党墨江县工作委员会483

二 中国共产党墨江县委员会483

三 中国共产党墨江县历次代表大会483

附:中共墨江县委历届常务委员会委员名录485

第三节 党组 党委486

一 党组486

二 党委486

第四节 基层组织487

第五节 县委工作机构487

一 县委办公室487

二 组织部490

三 宣传部493

四 群众动运工作部496

五 中共墨江哈尼族自治县纪律检查委员会496

六 统战部497

七 保密委员会499

八 财贸部499

九 农村工作部499

十 县直机关党委500

十一 县委党校501

十二 政法委员会502

十三 党史征集办公室503

十四 老干部局504

第六节 县委重大活动504

一 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1949.8~1956)504

二 社会主义建设十年(1957~1966)508

三 “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5~1976.10)512

四 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1978~1993)516

第三章 群众团体519

第一节 县总工会519

一 机构沿革519

二 组织520

三 工会工作520

四 历次工代会521

第二节 共青团 少先队521

一 共青团县委521

二 少年先锋队524

第三节 妇女联合会524

一 机构沿革524

二 妇女组织和干部525

三 历届妇女代表大会526

四 妇女工作526

第四节 农会527

第五节 工商业联合会528

第六节 科学技术协会528

第十五编 政权 政协530

第一章 权力机关530

第一节 民国时期权力机关530

一 墨江县参议会530

二 省参议会议员选举530

三 “国大”代表选举531

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权力机关531

一 历届人民代表大会531

二 第七届以后历届人代会暨常务委员会532

三 县人大常委会工作机构533

四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533

五 历届云南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533

第三节 县人大常委会主要工作534

一 立法534

二 监督535

三 其他工作536

四 建立各种规章制度536

第二章 政权537

第一节 元、明、清政权537

一 他郎寨长官司537

二 恭顺州537

三 他郎抚彝厅538

第二节 民国时期政权541

一 县政权541

二 区、乡政权542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权543

一 县政权543

二 区、乡政权545

第四节 政务活动546

一 民国时期政务活动546

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政务活动551

第五节 专项工作558

一 三胞工作558

二 地方志编纂560

三 档案560

四 信访561

第三章 政治协商561

第一节 组织沿革561

一 各族各界人民代表会议561

二 政协墨江哈尼族自治县委员会562

三 县政协办事机构564

第二节 履行职能564

一 会务活动564

二 参观考察活动565

三 接待“三胞”,开展联谊活动565

四 其他活动565

第三节 参政议政565

一 参政565

二 议政566

三 接受上级政协部门的视察指导567

四 制度建设567

五 提案工作567

第十六编 公安 检察 审判 司法569

第一章 公安569

第一节 机构569

一 巡警局 警察局569

二 公安局569

三 派出机构572

第二节 打击各种犯罪活动572

一 清匪反霸572

二 镇压反革命运动572

三 取缔反动党团和反动会道门572

四 禁烟573

五 禁赌575

六 打击刑事犯罪575

第三节 治安管理576

一 治安保卫组织576

二 公共场所管理576

三 特种行业管理576

四 危险物品管理577

五 枪支弹药管理577

六 户籍管理577

七 社会监改578

八 消防578

第四节 看守所管理580

一 监所580

二 人犯的教育和改造580

三 人犯生活及卫生管理580

四 人犯越狱逃跑与死亡事件581

五 收容审查581

第二章 检察581

第一节 机构581

第二节 检察工作584

一 刑事检察584

二 经济检察584

三 法纪检察585

四 监所检察585

五 控告申诉检察585

六 税务检察586

七 其他工作586

第三章 审判587

第一节 机构587

一 法院587

二 派出机构590

第二节 审判工作590

一 刑事审判590

二 民事审判593

三 经济审判596

四 行政审判596

五 告诉申诉审理597

六 执行活动599

七 诉外调解599

第三节 陪审599

第四章 司法600

第一节 机构600

一 行政事业机构600

二 基层调解组织601

第二节 法制教育602

一 法制宣传602

二 普及法律常识602

第三节 调解603

一 民间纠纷调解603

二 预防纠纷激化604

三 民间纠纷处理604

第四节 律师事务604

一 刑事辩护、代理604

二 民事、行政、经济诉讼代理605

三 非诉讼代理605

四 担任法律顾问605

五 法律咨询、代书605

第五节 公证和法律服务606

一 公证606

二 法律服务607

第十七编 军事608

第一章 军事机构及驻军608

第一节 机构608

一 清代军事机构608

二 民国时期军事机构610

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军事机构610

第二节 驻军616

一 清代驻军616

二 民国时期驻军616

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驻军616

第三节 地方武装617

一 清代及民国地方武装617

二 反蒋武装618

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地方武装618

第二章 兵事618

第一节 清代重要兵事618

一 田四浪农民起义618

二 他郎厅城争夺战619

三 征剿王波委619

四 征剿陈定邦619

第二节 民国时期重要兵事620

一 征剿杨发昌620

二 征剿临(安)、(石)屏股匪620

三 墨江农民暴动620

四 解放墨江县城之战621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主要兵事621

一 官厅之战621

二 回龙街之战622

三 剿匪平叛622

第三章 兵役623

第一节 募兵、征兵制623

一 募兵制623

二 征兵制624

第二节 兵役制624

一 志愿兵役制624

二 义务兵役制624

三 预备役626

第四章 民兵626

第一节 组织626

第二节 武器装备和设施627

一 武器装备627

二 设施628

第三节 参战支前和参加社会主义建设628

一 参战支前628

二 参加社会主义建设628

三 协助公安机关维护社会治安629

第四节 思想教育与军事训练629

一 思想教育629

二 军事训练630

第十八编 民族631

第一章 哈尼族631

第一节 族源 支系631

第二节 人口分布631

第三节 语言 文字631

第四节 饮食 居住632

第五节 生产活动632

第六节 服饰632

第七节 婚姻 丧葬633

一 婚姻633

二 丧葬634

第八节 祭祀634

第九节 节日 禁忌635

一 节日635

二 禁忌635

第二章 其他民族636

第一节 汉族636

一 族源636

二 人口分布636

三 语言 文字636

四 服饰636

五 饮食 居住636

六 婚姻 丧葬637

七 节日 禁忌637

第二节 彝族637

第三节 傣族638

第四节 拉祜族639

第五节 布朗族640

第六节 回族640

第七节 瑶族641

第三章 宗教641

第一节 原始宗教641

一 日、月、星神崇拜641

二 风神、雷神崇拜642

三 土地神崇拜642

四 树神崇拜642

五 祖先崇拜642

六 灵物崇拜642

七 鬼神崇拜642

第二节 伊斯兰教、基督教传播642

第三节 基督教643

一 神召会643

二 安息会643

三 内地会644

四 同心会644

第四节 伊斯兰教644

第五节 道教645

第六节 佛教645

第四章 民族事务645

第一节 1949年以后的民族工作645

第二节 民族区域自治646

第三节 民族干部培养647

第四节 扶持民族贫困乡647

第十九编 方言人口 计划生育 人民生活649

第一章 方言649

第一节 语音649

一 声母649

二 韵母649

三 声调650

四 音变650

第二节 词汇655

一 墨江方言分类词汇655

二 谚语667

三 歇后语669

第三节 语法671

一 “阿”(A55)字的用法671

二 特殊形容词“捯(tA?31)”的用法672

三 助词“得(t?55)”、 “呢(in55)”及动词“掉”的用法672

四 副词“怪(kuaeE213)”、“扎实(t??A31??31)”、“罢(PA231)”的用法673

五 表示被动的“着(t?o31)”,相当于普通话的昌词“被”674

六 特殊句式674

第四节 少数民族语言674

第二章 人口与计划生育688

第一节 人口688

一 人口变动688

二 人口结构689

第二节 计划生育690

一 机构690

二 宣传教育690

三 政策措施691

第三章 人民生活693

第一节 农民生活693

第二节 职工生活694

第二十编 民政696

第一章 机构及职能696

第一节 机构696

一 县民政科(局)696

二 民政局股室设置697

三 乡镇机构698

四 直属单位698

第二节 工作范围698

第二章 社会救济699

第一节 灾害救济699

第二节 社会贫困救济701

一 生产救济701

二 治病救济701

三 春夏荒救济702

四 冬寒衣被救济704

五 移民安置救济704

六 精减退职老职工救济、补助705

七 扶贫706

八 其他救济706

第三章 社会福利707

第一节 五保户供养707

一 城镇供养707

二 农村分散供养707

三 集中供养708

第二节 残疾人福利709

一 机构709

二 残疾人事务710

第三节 福利生产710

一 福利生产社710

二 墨江福利社711

第四节 有奖募捐711

第四章 优抚安置 军供接待711

第一节 拥军优属711

一 拥军711

二 优属712

第二节 安置715

一 复员退伍军人安置715

二 军队离退休干部、职工安置718

第三节 抚恤718

一 牺牲、病故抚恤718

二 革命伤残人员抚恤719

第四节 烈士褒扬720

第五节 军供接待721

一 墨江军供站721

二 通关军供站721

第五章 社会行政管理722

第一节 行政区划管理722

一 报批办理722

二 解决边界纠纷722

第二节 婚姻管理722

一 婚俗722

二 贯彻执行《婚姻法》723

三 婚姻登记723

第三节 麻风病管理725

第四节 收容遣送726

第五节 殡葬管理727

一 丧俗727

二 殡葬改革728

第六节 地名管理728

一 机构728

二 地名普查729

三 地名补查和资料更新729

四 地名普查经费729

第七节 社团登记管理730

第八节 财务管理733

一 民政事业费733

二 财务制度735

第二十一编 劳动人事736

第一章 机构和管理736

第一节 机构736

第二节 干部管理738

一 来源738

二 考核738

三 管理 任免739

四 调配739

五 奖惩739

六 专业技术干部740

七 大中专毕业生及军队转业干部的接收安置740

八 人才交流管理740

第三节 职工管理742

一 管理742

二 职工招收742

三 精简下放和收回743

第四节 社会就业和社会劳动力管理744

一 社会就业管理744

二 社会劳动力管理744

第二章 工资福利744

第一节 工资744

一 工资制度改革744

二 工资形式745

第二节 职工福利746

第三章 编制工作746

第一节 机构746

第二节 编制747

第四章 劳动保护749

第一节 安全生产749

一 机构人员749

二 安全生产检查749

三 锅炉压力容器安全监察750

四 工伤事故的调查与处理750

五 安全生产法规宣传教育和专业技术培训750

第二节 保护751

第二十二编 教育753

第一章 旧制教育753

第一节 学宫753

第二节 义学753

第三节 书院753

第四节 私塾754

第二章 幼儿教育756

第一节 发展沿革756

第二节 课程设置及教学设备756

第三章 小学教育756

第一节 发展沿革756

第二节 学校管理759

第三节 学制演变760

第四节 课程设置760

第五节 教学方法762

附:部分小学简介763

一 墨江县城小学763

二 坝溜乡小学763

第四章 中学教育764

第一节 发展沿革764

第二节 学校管理767

第三节 学制演变768

第四节 课程设置768

第五节 教学方法770

附:部分中学简介770

一 墨江县第一中学770

二 景星乡初级中学771

第五章 师范教育772

第一节 简易师范772

第二节 教师进修学校772

第六章 职业技术教育773

第一节 农业中学773

第二节 职业中学774

第七章 成人教育776

第一节 民众教育776

第二节 扫盲教育776

第三节 职工业余教育778

第八章 教师队伍778

第一节 师资778

第二节 工资待遇779

第三节 政治待遇780

第九章 行政管理781

第一节 管理机构781

一 清代机构781

二 民国时期机构783

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机构784

第二节 经费及管理785

第二十三编 文化艺术 体育 广播 电视787

第一章 文化艺术787

第一节 创作787

一 文学创作787

二 艺术创作788

第二节 文艺演出790

一 专业演出790

二 业余及民间演出791

第三节 民间文艺792

一 民间文学792

二 民间音乐舞蹈792

第四节 报刊793

一 《墨江报》793

二 《阿墨江》793

三 《珠山诗刊》793

第五节 文物 古迹 风景名胜793

一 文物古迹793

二 风景名胜795

第六节 文化机构及群众团体797

一 行政管理机构797

二 企事业单位797

第二章 体育801

第一节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801

一 项目801

二 比赛和成绩802

第二节 学校体育802

一 管理802

二 教学803

三 课外体育活动803

四 运动竞赛804

第三节 社会体育804

一 职工体育804

二 农民体育805

三 老年体育805

四 伤残人体育806

第四节 竞技体育807

一 田径807

二 体操807

三 球类808

四 游泳 射击811

五 棋类811

第五节 管理812

一 机构812

二 体育经费及场地设施813

第三章 广播 电视813

第一节 广播813

第二节 电视815

第三节 机构815

第二十四编 医药卫生816

第一章 机构沿革816

第一节 行政机构816

第二节 医药卫生团体817

一 墨江县医师公会817

二 墨江县国药商业同业公会818

三 墨江县卫生工作者协会818

第二章 医疗818

第一节 疾病医治818

一 中医818

二 西医820

三 民间草医820

第二节 医疗单位820

一 县级医疗单位820

二 乡(镇)医疗单位826

三 其他医疗单位827

四 企事业单位、学校医务室827

第三章 卫生防疫828

第一节 卫生防疫机构828

一 墨江县卫生防疫站828

二 墨江县皮肤病防治站828

第二节 传染病防治830

一 疟疾830

二 痢疾830

三 病毒性肝炎830

四 伤寒831

五 麻疹831

六 百日咳831

七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831

八 结核病832

第三节 预防接种和计划免疫832

一 预防接种832

二 计划免疫832

第四节 地方病防治833

一 地方性甲状腺肿833

二 钩虫病及其他肠道寄生虫病833

第五节 卫生监督监测834

一 食品卫生监督监测834

二 其他卫生监督监测835

第四章 妇幼保健836

第一节 妇幼保健机构836

第二节 妇女保健836

一 新法接生836

二 妇女病防治837

第三节 儿童保健838

第四节 妇幼卫生基础服务合作项目839

第五章 爱国卫生及健康教育839

第一节 爱国卫生运动839

一 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839

二 环境卫生839

三 除害灭病840

第二节 健康教育841

第六章 医药医政841

第一节 医药841

一 经营单位841

二 地产药材841

三 药材分布状况842

第二节 药政842

一 药政管理机构842

二 药政管理843

第七章 医学教育843

第一节 县卫生干部进修学校843

一 沿革843

二 办学情况844

第二节 培训班844

一 初级卫生人员训练班844

二 接生员训练班844

三 赤脚医生、乡村医生培训班844

四 新针新医学习班844

五 中草药学习班844

六 在职人员三基训练班844

第三节 中专、职业医士班845

一 中专医士班845

二 职业医士班845

第四节 中西医结合的“西学中班”845

第二十五编 科学技术846

第一章 组织846

第一节 管理机构846

一 县科学技术委员会846

二 部门管理机构847

三 乡(镇)科学技术委员会847

第二节 推广服务机构847

一 科技推广网络847

二 技术推广服务单位847

第三节 群众团体848

一 县科学技术协会848

二 科技专业学(协)会848

三 乡(镇)科学技术协会848

四 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研究会)849

五 工矿科技群众组织849

第二章 队伍849

第一节 科学技术人员849

一 来源和培养849

二 分布和结构850

第二节 管理850

一 落实知识分子政策850

二 改善工作和生活条件850

三 职后教育850

四 评定技术职称851

五 表彰和奖励851

第三节 少数民族科技人员852

第三章 管理852

第一节 方针政策852

第二节 体制改革853

一 企业、集体、个人办科技853

二 横向引进853

三 放宽政策 鼓励创收853

四 农业技术承包854

第三节 规划与成果管理854

一 长远规划854

二 年度计划854

三 成果管理854

第四章 活动855

第一节 学术交流855

一 学术讨论856

二 学术讲座856

三 报刊和论文856

四 技术竞赛857

五 咨询857

第二节 科技普及858

一 科技知识宣传858

二 农业技术推广858

三 农民技术教育860

四 青少年科技活动861

第三节 设备与经费861

一 设备861

二 经费861

第五章 技术推广及成果862

第一节 技术推广862

一 农业技术862

二 工程技术866

三 医药卫生技术868

第二节 科技成果871

人物874

人物传874

何为874

许鸣端874

孙世恒875

田政875

杨春华876

张佑之876

刘维垣876

庾恩荣876

卫奎章877

卫奎斗877

庾恩旸877

庾恩锡878

杨德源879

李时880

孙幼良880

卫奎壁881

王开霖881

段宗承882

杨默霞882

孙德齐883

聂长庆884

卫秉礼884

曾福光885

许自贤885

李子忠885

黄公敌886

陈家麟886

秦树声887

熊文和887

王继周888

陈庭禧888

王子臣889

杨东城890

起铁890

杨智敏891

卢修棁891

王宗白892

彭景然893

罗忠明893

邓从宽893

人物录894

一 革命烈士名录894

二 获省厅级以上表彰的英雄模范名录898

人物表902

一 职官表902

二 副高职以上科技人员表911

三 墨江籍在外工作副处级以上人员表915

附录921

一 文献资料921

二 诗词947

墨江哈尼族自治县志编纂始末95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