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国企改革若干问题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国企改革若干问题研究](https://www.shukui.net/cover/69/34531857.jpg)
- 本书编写组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 ISBN:9787513646697
- 出版时间:2017
- 标注页数:320页
- 文件大小:89MB
- 文件页数:338页
- 主题词:国企改革-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国企改革若干问题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前言1
第一章 国有企业发展与改革历程研究1
第一节 党的十八大召开前:我国国有企业发展与改革历程3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公营经济的形成与发展3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文革”前:国营企业的形成与发展6
三、“文革”时期:国营经济的混乱与整顿12
四、改革开放至党的十八大:国有企业机制、制度、体制创新14
第二节 党的十八大召开:国有企业改革进入新的历史时期19
一、全面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20
二、全面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22
三、全面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目标27
第三节 世界国有企业发展历程28
第二章 国有企业地位与作用研究31
第一节 国内外对国有企业地位与作用的相关研究33
一、马克思主义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33
二、西方经济学相关理论34
三、国内学者对国有企业的主要观点36
第二节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有企业的地位38
一、国有企业的属性38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基本国情对中国国有企业的要求39
三、国有企业的地位40
第三节 我国国有企业的功能作用42
一、经济层面42
二、社会层面45
三、政治层面46
第四节 我国国有企业的分类47
一、国有企业分类的意义47
二、国有企业分类的依据与原则49
三、商业类国有企业49
四、公益类国有企业51
第三章 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研究53
第一节 公司治理理论55
一、公司治理的产生55
二、公司治理的概念及内涵56
三、公司治理的相关理论57
第二节 国外国有企业的公司治理模式59
一、国有企业不同目标模式下的分类治理59
二、国有企业的治理结构及作用60
三、国外国有企业的治理机制62
第三节 我国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现状66
一、国有企业治理演变过程66
二、国有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67
三、我国国有企业的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70
四、我国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现状72
第四节 我国国有企业公司治理改革方向75
一、国有企业公司治理优化的基本原则75
二、国有企业公司治理优化的主要目标76
三、国有企业公司各治理主体的建设77
案例一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铺就新兴际华集团有限公司的“新兴之路”81
案例二 招商局集团有限公司按“管资本”要求打造高效总部83
第四章 国有企业人事劳动和薪酬制度改革研究85
第一节 国有企业劳动用工制度87
一、企业劳动用工制度相关理论87
二、我国国有企业劳动用工制度历史沿革91
三、我国国有企业劳动用工制度改革方向93
第二节 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管理95
一、我国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管理体制的历史沿革95
二、我国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管理现状96
三、改进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管理机制97
四、探索推进职业经理人制度99
第三节 国有企业薪酬制度106
一、企业薪酬制度一般理论106
二、国外企业薪酬制度主要模式112
三、我国国有企业薪酬制度情况116
四、我国国有企业薪酬制度的改革和完善120
案例一 中国中化集团公司按照市场化要求,持之以恒推进“三项制度”改革123
案例二 中国通号卡斯柯公司深化“三项制度”改革,全面提升人才队伍核心竞争力126
第五章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研究129
第一节 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有关理论分析131
一、混合所有制经济相关概念界定131
二、有关理论分析135
第二节 西方国家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比较分析139
一、推行分类改革,完善监管体系139
二、保证国家控制权,维护国家利益140
三、完善公司治理,推进国有企业改革141
四、鼓励私人企业,留足发展空间142
五、保障社会福利,缓解社会问题143
第三节 我国经济体制变迁中混合所有制经济的表现形式144
一、第一个阶段144
二、第二个阶段145
三、第三个阶段146
四、第四个阶段147
第四节 积极稳妥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148
一、国有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目标原则148
二、国有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主要做法和经验154
三、分类分层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158
案例一 中国东方航空集团公司积极推动东航物流混合所有制改革162
案例二 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探索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164
第六章 国有资本布局和结构调整研究169
第一节 国有资本布局和结构调整的理论分析171
一、国有企业布局和结构的内涵172
二、国有经济的责任使命与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方向173
第二节 国有资本布局结构的现状175
一、面临的形势175
二、存在的问题176
第三节 国有资本布局结构调整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177
一、指导思想177
二、基本原则178
三、主要目标178
四、重点工作179
第四节 国有企业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182
一、加大布局结构调整力度,提高国有资本配置效率183
二、积极推进“瘦身健体”,促进企业提质增效186
三、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企业转型升级189
案例一 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去产能做表率,依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结构促升级191
案例二 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整合聚焦、转型发展,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193
第七章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研究197
第一节 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历史沿革199
一、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历程199
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取得的基本认识201
第二节 国外国有企业监管模式比较分析203
一、监督和治理国有企业的框架结构203
二、不同国家国有企业所有权模式比较205
第三节 以管资本为主加快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210
一、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的重大意义210
二、深入研究和把握以管资本为主的内涵211
三、以管资本为主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基本原则213
四、积极推进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215
第四节 国有资本投资与运营公司217
一、改组组建两类公司是国资国企改革的重要举措218
二、两类公司基本概念、主要特征和功能定位219
三、不同类型公司的区别和联系221
四、国资监管机构与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的职责边界223
五、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运营公司试点探索226
第五节 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228
一、国有企业收益分配制度的历史沿革228
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的基本框架229
三、完善国有资本收益分享制度的政策取向233
案例一 上海市突出管资本,重点企业国有资产监管迈上新台阶236
案例二 中粮集团有限公司以“管资本”为核心,深化国有资本投资公司改革238
案例三 国家开发投资公司改革激活力转型探新路241
案例四 中国诚通探索国有资本专业化市场化运作实践244
第八章 国有资产监督体系研究249
第一节 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的基本要素251
一、监督对象与内容251
二、监督原则252
三、监督方式252
第二节 部分国家国有资产监督情况254
一、国会监督254
二、政府监督254
第三节 建立健全我国企业国有资产监督体系257
一、企业内部监督257
二、国有资产出资人监督261
三、国有资产外部监督263
四、国有资产社会监督264
第四节 国有企业容错机制266
一、推进国有企业的试错式改革必须建立容错机制266
二、“三个区分开来”为国有企业建立容错机制指明了方向267
三、容错机制的前提条件268
四、容错机制的内容和程序270
案例一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加强监督,防止国有资产流失272
案例二 国家电网公司强化风险管控体系,筑牢国资国企改革风险防线274
第九章国有企业党的建设研究277
第一节 国有企业党的建设理论综述279
一、深刻认识加强国有企业党的建设的重要意义279
二、国有企业党的建设有关制度规定280
三、国有企业党的建设的主要目标、总体要求和重点内容284
四、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企业党的建设取得的成绩286
第二节 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党组织的领导作用289
一、深刻认识国有企业党组织发挥领导作用的基本要求290
二、国有企业党组织领导作用确立的历史脉络291
三、国有企业党组织发挥领导作用的思路与举措292
四、国有企业党组织发挥领导作用取得的明显成效294
第三节 加强国有企业反腐倡廉建设295
一、深刻认识国有企业反腐倡廉的重要意义296
二、加强国有企业反腐倡廉建设的具体措施和途径297
三、国有企业反腐倡廉建设取得的成效301
案例一 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发挥两个“核心”作用,为世界一流企业铸“根”固“魂”302
案例二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推进量化考评,落实党建责任,促进深化改革305
案例三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强化落实党建责任,筑牢国企改革基石307
参考文献310
后记318
本书编写组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