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城市规划史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城市规划史](https://www.shukui.net/cover/71/34447799.jpg)
- 汪德华著 著
- 出版社: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4151485
- 出版时间:2014
- 标注页数:790页
- 文件大小:143MB
- 文件页数:809页
- 主题词:城市规划-城市史-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城市规划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0 绪言1
0.1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辉煌及近现代遭遇的曲折2
0.1.1 中国古代文明与城市规划2
0.1.2 中国近代城市规划的发展与西方国家的侵入16
0.1.3 中国现代城市规划技术发展的特殊性20
0.2 欧美近现代规划技术的发展评述24
0.2.1 发展过程的简要回顾25
0.2.2 现代城市规划的主要任务29
0.2.3 近现代城市规划的主要理论及流派30
0.2.4 现代城市规划的基本方法34
0.3 现代中国城市规划的历史使命37
上篇 古代史(公元前约2070—公元1840年)40
1 夏、商、周时代40
1.1 历史渊源40
1.2 夏代的治水技术与城市的初期雏形44
1.3 商代的占卜迷信、正式的城市雏形和混乱的城市规划47
1.4 西周——奠定礼制城市规划理念时代51
1.4.1 奴隶制鼎盛期51
1.4.2 西周的国都52
1.4.3 《周易》对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影响53
1.4.4 《周礼》对城市规划的主要影响59
1.4.5 召公、周公的实践62
1.4.6 《周礼·考工记》与周代城市规划63
1.5 东周(包括春秋和战国两个时代)城市规划建设的多样化64
1.5.1 周代天子一统天下的终止64
1.5.2 东周时代城市建设的多样化64
1.5.3 《管子》的影响64
1.6 夏、商、周时代城市特征演变过程分析67
1.6.1 连续性与变异性67
1.6.2 九座都城遗址特征比较69
2 秦、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代74
2.1 秦代城市发展及规划74
2.2 汉代城市规划特点78
2.3 三国、两晋、南北朝规划技术的发展82
2.3.1 三国时代的城市规划83
2.3.2 两晋、南北朝时代的宗教与城市规划85
2.3.3 洛阳、建康两都城的规划建设86
3 隋、唐、两宋时代(及辽、西夏、金)90
3.1 隋代南北大运河的打通及其城市的大发展90
3.2 唐代的大统一和城市统一的规划建设制度91
3.3 两宋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城市规划设计的改革94
3.4 辽、西夏、金北方城市的规划建设技术98
3.5 隋、唐、宋时代城市规划的特点、特征和气质99
3.5.1 隋、唐时代城市规划的特点和成就99
3.5.2 宋代城市规划成就102
3.5.3 辽、金时代的建都活动102
4 元、明、清时代105
4.1 元代多民族文化互补并存及城市规划的创新105
4.2 明代登峰造极的城市规划礼制制度109
4.3 清代只维持了明代城市建设的状况113
4.3.1 清代与西方文化的对峙114
4.3.2 清代规划技术成就115
4.4 元、明、清时代城镇体系结构119
4.4.1 古代疆域城镇大调整、大演变之原因试析119
4.4.2 元、明、清时代城镇体系结构组成123
4.5 古代城镇布局演变127
5 古代城市规划文化思想的发展与演变129
5.1 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发展演变过程129
5.1.1 先秦规划思想多样化时代129
5.1.2 两汉之后规划思想一统局面的形成132
5.1.3 古代“相土法”渊源探索136
5.2 《周易》、《周礼》、《管子》城市规划主导思想137
5.2.1 《周易》——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基石137
5.2.2 《周礼》——古代礼制规划的范本140
5.2.3 《管子》——顺应天时地利的规划思想142
5.3 古代科学技术与城市规划148
5.3.1 农业、水利148
5.3.2 天文、历法149
5.3.3 测量学、数学152
5.3.4 军事科学、医药学152
5.4 哲学与规划思想的关系154
5.4.1 城乡面貌的鉴赏标准156
5.4.2 重要公共性建筑的理性表现157
5.4.3 古代居住观念剖析158
5.4.4 宗教和民俗的影响159
5.4.5 模拟和微缩160
5.4.6 筑城理论中的美学观念160
5.5 宗教——城市文化特性的媒介161
5.5.1 我国古代宗教发展简述161
5.5.2 佛教对我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影响163
5.5.3 道教对古代城市规划的影响169
5.6 文艺思想与城市规划171
5.6.1 古代文学艺术与城市规划共通的特征171
5.6.2 古代文学艺术对城市规划的影响175
5.6.3 继承和发扬古代文学艺术传统178
5.7 古代居住形态与居住文化179
5.7.1 古代居住建筑发展特征179
5.7.2 古代居住建筑文化及其延续180
5.8 风水堪舆学与城市规划——风水学的影响183
5.8.1 商代——风水学处在朦胧状态184
5.8.2 西周——原始风水学萌芽184
5.8.3 东周、春秋——风水学呈多样化发展185
5.8.4 秦、汉——风水学大量吸收天文观测和天体探索成果,同时,受天人感应哲理影响,迷信成分大大增加186
5.8.5 三国、两晋、南北朝——风水学渗进环境形胜观念,宗教意识进一步强化186
5.8.6 隋、唐、宋、元——风水学开始向民间广泛发展186
5.8.7 明、清——风水学不断完善、深化、成熟,迷信成分大增187
5.8.8 风水学与山水城市观的形成191
5.9 整体环境规划——一种古老的规划方法197
5.9.1 万里长城与文化197
5.9.2 寺庙的存在与建筑群的整体环境美198
5.9.3 城市建筑环境与诗歌文化198
6 山水文化城市规划取得的成就200
6.1 中国山水文化的形成与发展200
6.1.1 山文化203
6.1.2 水文化208
6.1.3 山水文化与城市规划中的人文性215
6.2 山文化城市规划220
6.2.1 山岳文化220
6.2.2 山镇文化221
6.2.3 山文化与城市规划222
6.2.4 山与城市的关系224
6.3 水文化城市规划232
6.3.1 水文化的传播232
6.3.2 水文化的分布及类型235
6.3.3 水文化城市的成因及影响243
6.3.4 水文化与城市规划的关系243
6.4 山水文化城市形态特征250
6.4.1 山水文化在城市中的表现特性250
6.4.2 山水城市由山水文化所培育251
6.5 寺、观山水文化集聚城镇的规划252
6.5.1 寺、观集聚城镇的布局特点253
6.5.2 寺、观集聚区特殊的规划建设思想256
6.5.3 寺、观集聚区文化与山岳文化的联系256
6.5.4 石窟寺文化与山岳文化、寺庙文化的关系258
6.6 山水文化城市布局特点258
6.6.1 洛阳与长安(咸阳、西安)258
6.6.2 金陵(建康、南京)273
6.6.3 东京(汴州、开封)277
6.6.4 临安(杭州)278
6.6.5 大都(北京)281
6.6.6 苏州(阖闾、平江)285
6.6.7 扬州286
6.6.8 嘉州(乐山)287
6.6.9 润州(镇江、丹阳)290
6.6.10 越州(会稽、山阴、绍兴)292
6.6.11 温州(永嘉)293
6.6.12 福州293
6.6.13 济南295
6.6.14 桂州(桂林)297
6.6.15 常熟(常昭)299
6.6.16 灌县(都江堰)300
6.6.17 山海关301
6.6.18 甪直303
7 园居规划设计的演化及其成因307
7.1 私家园居307
7.2 发展演变历史308
7.3 唐、宋时期园居规划特点311
7.4 设计特性318
7.5 成因与功绩324
7.6 皇家园居327
7.7 皇家园居设计特征328
7.7.1 北京明、清皇城御苑——西苑三海328
7.7.2 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及“外八庙”340
8 城市设计方法的改进与完善347
8.1 设计方法发展评介347
8.1.1 院落串联布局法347
8.1.2 分区搭接统一法358
8.1.3 融合自然法360
8.1.4 对比、对仗法368
8.1.5 综合归类选择法376
8.1.6 高台、高阁、高楼突现法380
8.1.7 城市设计评定标准之探讨391
8.2 城市设计层次特点396
8.2.1 层次的多样性、特殊性、变化性396
8.2.2 层次组成398
8.2.3 典型层次399
8.2.4 层次的运用402
8.2.5 设计层次的“数”、“象”与“意”402
8.2.6 苏州网师园复合式层次403
8.2.7 北京清漪园中惠山园层次的改变403
8.3 城市设计形态特点415
8.3.1 形态表现方式416
8.3.2 立意对塑造形态的重要性416
8.3.3 形态与图符数理关系417
8.3.4 形态与社会、自然之间关系417
8.3.5 杭州西湖小瀛洲(三潭印月)前后设计形态对比418
8.3.6 承德避暑山庄与嘉兴烟雨楼改建423
8.3.7 北京清漪园(颐和园)形态423
9 古代城市规划技术特征449
9.1 古代城市规划技术发展概况449
9.1.1 古代城市规划特征449
9.1.2 古代风水学与城市规划的关系450
9.1.3 古代城市规划发展演变轴451
9.2 理性组合(人与自然)规划之主要特征451
9.2.1 理性组合城市规划451
9.2.2 古代城市规划文化属性453
9.3 古代集约城市模式的表现形态453
9.3.1 古代集约式城市453
9.3.2 集约城市发展历程454
9.3.3 集约城市设计454
9.3.4 中国与欧洲古代城市规划文化思想差异456
9.4 对世界城市规划文化思想的影响457
9.4.1 柔性设计系统的建立与完善457
9.4.2 理性设计系统之拓展463
9.4.3 对比、对仗思辨设计技术与应用466
9.4.4 设计科技文化遗产传播468
中篇 近代史(1840—1949年)473
10 近代城市规划建设发展473
10.1 近代重大历史事件及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476
10.2 近代铁路建设与城市布局480
10.3 受铁路和港口修建的影响而繁荣的城市布局484
10.4 近代中国城市规划技术发展的评介490
10.4.1 自主式城市规划技术的发展490
10.4.2 输入性(或称侵入性)城市规划技术的发展497
10.5 近代规划设计人才培养及教育事业发展502
10.6 近代优秀城市设计实例506
10.6.1 近代(1840—01949年)里程碑城市设计507
10.6.2 近代各地出现的优秀城市设计509
10.7 近代城市规划技术发展过程509
11 近代中国典型城市的规划建设513
11.1 厦门513
11.1.1 鼓浪屿岛的规划建设514
11.1.2 旧区最早全面开发和实施有效管理515
11.1.3 集美学村和厦门大学规划建设516
11.2 广州517
11.3 上海519
11.4 北京529
11.5 武汉537
11.6 南京538
11.7 太原542
11.8 南通543
11.9 青岛545
11.10 沈阳548
11.11 大连553
11.12 长春556
11.13 哈尔滨558
11.14 福州559
下篇 现代史(1949—2012年)562
12 中国现代城市规划发展历程562
12.1 新中国成立后城市规划发展概况562
12.2 20世纪50年代城市规划进展570
12.3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城市规划进展572
12.4 20世纪80年代城市规划的发展573
12.5 1990—2004年城市规划情况581
12.5.1 新一轮总体规划的修订在全国逐步开展582
12.5.2 城市总体规划实施情况583
12.5.3 苏州工业园区(原称中新工业园区)规划情况587
12.6 2004—2012年城市规划的发展588
12.6.1 城市规划实施589
12.6.2 城市规划编制情况601
12.6.3 城市规划立法及技术规范制定602
12.6.4 城市规划管理进展及遇到的挑战603
13 现代中国城市规划606
13.1 20世纪50年代城市规划606
13.1.1 兰州606
13.1.2 洛阳607
13.1.3 西安609
13.1.4 包头610
13.1.5 沈阳611
13.1.6 太原617
13.1.7 长春618
13.1.8 哈尔滨620
13.2 20世纪六七十年代重要城市规划621
13.2.1 唐山621
13.2.2 攀枝花624
13.2.3 石河子624
13.3.2 0世纪80年代重要城市规划625
13.3.1 北京625
13.3.2 深圳647
13.3.3 天津651
13.3.4 大连654
13.3.5 南京656
13.3.6 苏州659
13.3.7 杭州667
13.3.8 合肥669
13.3.9 银川672
13.3.10 厦门673
13.4 1990—2004年城市规划675
13.4.1 上海676
13.4.2 重庆690
13.4.3 青岛694
13.4.4 广州696
13.5 2004—2012年的城市规划建设698
13.5.1 苏州及昆山698
13.5.2 宜昌及长江三峡枢纽工程城镇700
14 中国城市规划60年发展回顾701
14.1 城市规划工作主要经验之探讨701
14.1.1 市场经济发展与城市规划的关系705
14.1.2 房地产市场与城市规划709
14.1.3 规划、建设、管理的三者关系711
14.1.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城市规划与管理技术的特点及存在问题711
14.2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的演变713
14.3 城镇体系规划的逐步开展716
14.4 居住区及住宅小区规划经验720
14.5 城市综合防灾规划及地下空间开发利用726
14.6 旧区更新与改建730
14.7 历史文化名城及近代优秀建筑保护回顾与进展734
14.8 优秀城市设计工程简介740
14.8.1 改革开放前(1949—1980年)里程碑城市设计740
14.8.2 改革开放初期(1980—2000年)里程碑城市设计743
14.8.3 改革开放近期(2000—2012年)优秀工程设计752
14.9 规划管理重要地位的确立756
14.10 中国城市规划走向世界760
附录761
主要参考文献768
图表索引771
后记7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