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明代哲学史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明代哲学史
  • 张学智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 ISBN:7301047347
  • 出版时间:2000
  • 标注页数:734页
  • 文件大小:34MB
  • 文件页数:748页
  • 主题词:哲学史(地点: 中国 年代: 明代) 哲学史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明代哲学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曹端与明代理学的兴起1

一 太极理气1

二 诚与性命5

三 诚敬与仁8

第二章 薛瑄的河东之学与明代关中学者12

一 无极而太极,理一分殊12

二 知性与复性16

三 格物与居敬20

四 薛瑄与明代关中学者23

一 吴与弼的自治力行26

第三章 吴与弼的自治力行与胡居仁的主敬26

二 胡居仁的主敬29

三 胡居仁的理气心性诸说32

四 胡居仁对佛老的批评34

第四章 陈献章与心学的起始39

一 自得之学39

二 心与道俱的境界41

三 义理融液,操存洒落47

四 陈献章的诗学52

五 陈献章的弟子55

一 心体物不遗58

第五章 湛若水的“随处体认天理”及其学传58

二 随处体认天理62

三 湛若水与王阳明的辩论66

四 湛若水的学传71

第六章 王阳明的良知之学80

一 道德的凸显80

二 心外无理88

三 知行合一94

四 致良知101

五 四句教118

一 王龙溪的先天正心之学129

第七章 王龙溪的先天正心和钱德洪的后天诚意129

二 寂与感134

三 钱德洪的后天诚意之学140

第八章 黄绾的“艮止”与季本的“龙惕”146

一 “艮止”之旨146

二 对王阳明的批评151

三 季本的“龙惕”155

第九章 邹守益“戒惧”之旨及其家学160

一 “戒惧”宗旨160

二 对同门偏离王阳明本旨的批评164

三 邹守益的家学168

第十章 欧阳德的动静体用合一说171

一 良知与知觉的关系171

二 动静合一173

三 对体用合一的发挥176

第十一章 聂豹的归寂之学179

一 寂与感的对立179

二 与王门诸人的辩论183

三 归寂之学的推广188

一 主静宗旨191

第十二章 罗洪先对于归寂主静说的全面阐发191

二 对现成良知派的否定194

三 罗洪先一生理论发展过程及对江右学派的超出199

第十三章 王时槐的透性研几说204

一 虚静与生生204

二 透性208

三 研几212

第十四章 胡直对心学宗旨的发挥216

一 理不离乎心,存神过化217

二 物不外乎心,察之外无物222

一 知与性227

第十五章 李材的“止修”之学227

二 止修宗旨及其内在矛盾230

三 止修与艮止、归寂233

四 修身与治平236

第十六章 王艮及泰州之学的初创239

一 良知现成自在240

二 平民与精英244

三 淮南格物247

四 学与乐250

五 王艮弟子中的不同趋向252

一 大道只在此身256

第十七章 罗汝芳的“赤子良心”之学256

二 顺适当下259

三 天明与光景261

四 罗汝芳与王龙溪263

五 慎独与孝慈266

第十八章 耿定向的“不容已”之学268

一 “真机不容已”268

二 泰州平实之旨272

三 “学有三关”275

四 儒佛同一,佛为儒用278

第十九章 焦竑的儒释道三学283

一 儒家:知性复性283

二 佛家:儒释不二287

三 道家:以道补儒293

四 礼的形上学解释296

第二十章 李贽的童心说299

一 童心说:回到本真自我299

二 个体原则的突出306

三 清净本源311

四 李贽身后的影响315

第二十一章 罗钦顺的哲学思想318

一 理与气319

二 心与性324

三 对佛教和心学的批评330

四 格物论及与王阳明的争论337

第二十二章 王廷相的气论及其实证倾向342

一 太极道体342

二 性论348

三 修养论354

四 对佛道及理学诸家的批评358

一 气之混沦为天地万物之祖366

第二十三章 吴廷翰的哲学思想366

二 对心学的批评374

三 修养功夫论379

第二十四章 陈建《学蔀通辨》对朱子学的阐扬383

一 朱陆早同晚异384

二 儒释之辩390

第二十五章 顾宪成对朱子学阳明学的调和399

一 先天良知与后天功夫并重399

二 “无善无恶”辨406

三 小心——敬412

第二十六章 高攀龙的格物知本之学416

一 气、心、性、理417

二 格物与知本422

三 悟与修426

四 敬与顺乎自然429

第二十七章 刘宗周的诚意慎独之学434

一 道体434

二 意与诚意440

三 对王阳明及王门后学的批评446

四 心性与慎独451

第二十八章 黄宗羲对心学的总结459

一 理气合一,心性合一460

二 盈天地皆心463

三 四句教468

四 本体与功夫475

五 哲学史方法论480

六 《明夷待访录》中的政治思想487

第二十九章 陈确的哲学思想494

一 《大学》辨494

二 知行辨499

三 性善辨501

四 理欲辨505

五 丧葬辨508

第三十章 方以智的哲学思想512

一 学术渊源513

二 质测与通几515

三 气与火,太极与心521

四 一与二与三532

五 三教统合与打翻三谛546

第三十一章 王夫之的哲学思想552

一 太极:体用皆有而相胥以实552

二 天地之和与日新之化564

三 心与性579

四 知识论594

五 历史观607

六 治学方法论622

第三十二章 从四大高僧看明代佛教的融通趋势628

一 紫柏真可629

二 云栖袾宏638

三 憨山德清647

四 蕅益智旭650

第三十三章 明代道教哲学661

一 张宇初663

二 《性命圭旨》669

三 陆西星676

四 三一教的会三归一682

第三十四章 明末天主教的传入及与中国本土文化的碰撞687

一 天主688

二 灵魂697

三 伦理705

四 科学与思维方法718

本书引用书目版本731

后记734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