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教育心理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教育心理学
  • 张大均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 ISBN:7107131192
  • 出版时间:1999
  • 标注页数:470页
  • 文件大小:7MB
  • 文件页数:487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教育心理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体系1

一、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1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3

三、教育心理学的学科体系4

第二节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7

一、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7

二、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变量11

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4

四、教育心理学研究的科学化18

第三节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21

一、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21

二、苏联教育心理学的发展24

三、中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26

四、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27

第二章 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32

第一节 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32

一、心理发展的实质及其一般特点32

二、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34

三、教育与心理发展的关系36

第二节 学习的结构与类型45

一、学习及其结构45

二、学习的分类51

三、学生学习特点53

第三节 国外学习理论55

一、行为派的学习观55

二、认知派的学习观58

三、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学习理论61

四、人本主义的学习观65

五、建构主义的学习观66

第三章 学习动机68

第一节 动机与学习68

一、动机的基本因素与作用68

二、动机与学习70

三、学习动机73

第二节 学习动机的激发75

一、外在动机及其激发75

二、内在动机及其激发81

第三节 学习动机的培养88

一、成就动机及其训练88

二、对成就行为的归因及其训练92

三、自我效能感的培养98

第四章 知识的掌握102

第一节 概述102

一、知识掌握的概念102

二、知识的表征与种类103

三、知识掌握的过程107

四、知识掌握的意义108

第二节 知识的获得109

一、知识同化的一般条件109

二、下位学习110

三、上位学习111

四、并列结合学习112

第三节 知识的保持112

一、记忆的种类与特征113

二、知识的遗忘及其原因114

三、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的保持119

第四节 知识的迁移与应用123

一、迁移的概念123

二、迁移理论124

三、促进知识迁移的条件126

四、知识的应用与迁移128

第五章 技能的形成130

第一节 概述130

一、技能的概念130

二、技能的种类132

三、动作技能与智力技能的关系134

第二节 动作技能的形成135

一、动作技能的理论135

二、动作技能形成的标志138

三、动作技能形成阶段139

四、动作技能的培养140

第三节 智力技能的形成144

一、智力技能的理论144

二、智力技能形成的特征150

三、智力技能的培养150

第六章 问题解决与创造力培养154

第一节 概述154

一、什么是问题解决和创造力154

二、问题解决和创造力的特征158

三、问题解决与创造力的关系160

四、中小学生创造力的特点160

第二节 问题解决161

一、问题解决的心理过程161

二、问题解决的思维策略164

三、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165

四、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170

第三节 创造力的培养172

一、创造力的本质172

二、创造力的测量175

三、创造力的培养179

第七章 学习策略185

第一节 概述185

一、学习策略的概念185

二、学习策略的成分与层次189

第二节 几种主要的学习策略191

一、理解和保持知识的策略191

二、应用知识的解题策略195

三、监控策略202

第三节 学习策略的教学205

一、学习策略教学的主要原则205

二、学习策略教学内容的确定208

三、学习策略教学的技术208

第八章 品德及其形成211

第一节 品德概述211

一、品德与道德的关系211

二、品德心理结构213

第二节 品德的发展216

一、国外有关品德发展的理论216

二、国内有关品德发展的研究220

三、影响品德形成发展的外部因素225

第三节 品德态度的形成与改变228

一、品德态度概述229

二、品德态度的形成与改变232

第四节 过错行为和不良品德的转化与矫正234

一、过错行为与品德不良的特征234

二、过错行为和品德不良的原因分析235

三、过错行为和品德不良的矫正237

第九章 心理健康教育242

第一节 心理健康概述242

一、心理健康的概念242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244

三、中小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246

四、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253

第二节 心理评估255

一、心理评估及其意义255

二、心理测验259

三、评估性会谈264

四、其他方法265

第三节 心理辅导267

一、心理辅导及其目标267

二、心理辅导的基本原则268

三、影响学生行为改变的方法270

四、辅导策略的综合运用275

第十章 美育心理277

第一节 美育心理概述277

一、美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277

二、美育心理学的对象和任务279

三、美育心理学的简史281

第二节 青少年审美心理的发展与培养284

一、青少年的审美心理结构284

二、青少年审美心理过程286

三、青少年审美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290

四、青少年审美认知的发展294

第三节 美育的心理效应、途径和方法298

一、美育的直接心理效应298

二、美育的间接心理效应300

三、实现美育心理效应的途径和方法304

第十一章 教师心理311

第一节 教师的职业心理311

一、教师的职业活动结构311

二、教师的职业心理特征315

三、教师的职业角色317

第二节 教师的心理素质320

一、教师的情感特征320

二、教师的意志品质323

三、教师的职业兴趣324

四、教师的智力与教育能力325

五、教师的人格特征329

六、教师的教育信念333

第三节 教师的威信与教育成效335

一、教师威信的形成335

二、教师威信的维护和发展338

三、教师威信对教育成效的影响339

第四节 教师的成长与发展340

一、教师成长的历程340

二、专家型教师341

三、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345

第一节 概述350

一、教学设计的涵义350

第十二章 教学设计的心理学问题350

二、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351

三、教学设计观352

四、教学设计的基本程序353

第二节 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355

一、教学目标设计的心理学理论与技术355

二、教学对象的分析与教学内容的分析和组织362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的选择与运用369

四、教学效果的评价374

第三节 不同知识类型与不同课型的教学设计377

一、不同知识类型的教学设计377

二、不同课型的教学设计380

一、认知差异与教育385

第一节 心理差异与教育385

第十三章 学生的心理差异与因材施教385

二、人格差异与教育391

三、性别差异与教学395

第二节 优生与差生的对比分析397

一、优生和差生学习差异的认知因素分析397

二、优生和差生学习差异的人格因素分析401

三、差生的教育措施403

第三节 面向差异的主要教学方法408

一、个别化教学系统408

二、自学辅导教学方法409

三、掌握学习410

四、分层教学412

五、以电脑为基础的学习413

一、班级中的人际关系414

第一节 班集体与人际关系414

第十四章 班级中的人际关系414

二、班集体及其形成415

三、班集体的群体规范与目标418

第二节 同伴关系420

一、同伴关系及类型420

二、同伴关系的作用421

三、非正式群体423

第三节 师生关系427

一、师生互动过程与师生交往427

二、教师对学生的理解429

三、教师对学生的期待432

四、教师对学生的指导436

一、教学交往的涵义439

第一节 教学交往概述439

第十五章 教学交往与课堂互动439

二、教学交往的基本类型441

三、教学交往的原则443

第二节 师生交往的心理结构与功能445

一、师生交往的心理结构445

二、师生交往的心理功能446

第三节 教学交往的特征与条件453

一、教学交往的特征453

二、教学交往的条件455

第四节 课堂教学互动461

一、课堂教学互动的基本特征461

二、课堂教学互动的基本模式462

三、课堂教学互动的基本条件465

主要参考文献468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