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台湾舞蹈史 上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台湾舞蹈史 上](https://www.shukui.net/cover/73/33880149.jpg)
- 李天民,余国芳著 著
- 出版社: 大卷文化有限公司
- ISBN:957308483X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1084页
- 文件大小:566MB
- 文件页数:1124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台湾舞蹈史 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前言1
第一编 史前篇3
第一章 纪元前的舞蹈——考古及推测之原始舞3
第一节 旧石器时代的舞蹈4
一、左镇人4
二、长滨文化4
第二节 新石器时代的舞蹈5
一、新石器早期一距今七千年至五千年前5
二、新石器中、晚期-6
第三节 铁器时代10
一、十三行文化11
二、万山岩雕中的原始舞蹈图像11
第四节 原始舞蹈的内容和形式12
本章结语14
第二编 古代篇17
第二章 十六世纪前的舞蹈——南岛先民之舞19
第一节 先秦时期传疑之舞20
第二节 汉魏时期关注之舞21
第三节 隋唐时期所见之舞23
第四节 宋元文献记述之舞26
第五节 明代经略时期之舞28
本章结语31
第三编 近代篇33
第三章 十七世纪前期的舞蹈——荷、西三十八年之舞35
第一节 入台的荷兰人及其舞蹈36
第二节 据台的西班牙人及其舞蹈37
第三节 传教士及对台湾舞蹈文化的影响39
第四节 荷西时期原住民的习俗舞40
第五节 海盗海商集团和汉移民的舞蹈42
本章结语44
第四章 十七世纪中后期的舞蹈——明郑二十二年之舞47
第一节 引入雅乐雅舞49
第二节 农隙武事之舞——武术、旗舞、刀枪舞、籐牌舞、宋江阵、跳鼓阵等的滥觞52
第三节 移民社会之舞54
第四节 平地和山区之舞56
本章结语59
第五章 十八、十九世纪的舞蹈——纳入清版图之舞61
第一节 推行礼仪之舞63
第二节 从移民到定居社会之舞69
一、清代的大移民70
二、特殊的社会结构和形态71
三、大陆文化的延伸和变异72
第三节 原住民社会之舞76
本章结语97
第六章二十世纪上半叶的舞蹈——日据五十年之舞99
第一节 安抚时期之舞102
一、大陆戏曲歌舞继续入台102
二、民俗舞蹈的保持和延续107
三、新式歌舞争奇斗艳109
四、文化运动及新歌舞111
第二节 皇民化之舞113
一、皇民化运动114
二、皇民奉公会的歌舞115
第三节 校园之舞117
一、日制的教育117
二、学校中的舞踊课118
三、学校歌舞的表演122
第四节 日本舞踊及对台的影响123
一、日本的舞踊和歌舞伎123
二、日本演艺舞团入台及影响124
第五节「高砂族」之舞127
一、日本时代的原住民127
二、田野调查记录之舞129
本章结语136
第四编 当代篇139
第七章 四十年代中后期的舞蹈——光复伊始之舞141
第一节 欢庆光复之舞142
第二节 戏剧歌舞的管理144
第三节 过渡期之舞145
第四节 建省后之舞147
第五节 培育舞蹈幼芽151
第六节 本土的第一代舞蹈家153
本章结语160
第八章 五十年代的舞蹈—探索与战斗之舞161
第一节 启动台湾舞蹈新纪元:163
一「花木兰」的舞蹈创举164
二台湾省青年服务团文教工作大队的舞蹈活动181
三舞蹈的劲旅尖兵186
1.省党部文化工作队的舞蹈活动188
2.公路党部文化工作队的舞蹈活动190
3.其他文化工作队的舞蹈活动191
第二节 革命的艺术战斗晚会192
一、充满战斗内容的表演192
二、新颖的战斗形式:206
三、救国团对战斗舞蹈的推动217
四、克难运动中的舞蹈演出220
第三节 推行民族舞蹈223
一、倡导民族舞蹈224
二、成立民族舞蹈推行委员会225
三、首次民族舞蹈示范演出229
四、初期确定的民族舞蹈形式236
第四节 舞蹈有了自己的节日239
一、确定「五五」舞蹈节239
二、加强舞蹈基础建设241
三、建立艺校和民族舞蹈理论讲座、舞团243
第五节 开展民族舞蹈大竞赛249
一、舞蹈竞赛的意义249
二、首届、二届竞赛之盛况250
三、舞蹈竞赛走向制度化270
第六节 采集和改进山地歌舞277
一、考察和采集山地歌舞280
二、山地歌舞的整理和改良285
三、山地歌舞风靡全台292
第七节 起步中的芭蕾303
一、「芭蕾」之译名304
二、教授「芭蕾」之舞蹈研究所305
第八节 民间舞蹈社和娱乐性歌舞团312
一、限制教舞的风波312
二、舞蹈研究所(社)纷纷成立314
三、舞蹈研究所的活动,各种舞蹈会上的表演316
四、歌舞剧演出的尝试322
五、民营娱乐歌舞团兴起与变迁326
六、台湾夜总会的舞蹈336
第九节 与国外的舞蹈交流340
一、日本舞踊界来台访问341
二、美国舞蹈输入台湾1
三、韩国艺术团访台345
四、舞蹈家纷赴国外宣扬中华文化347
第十节 舞蹈服务业的萌动与繁盛349
一、试制芭蕾舞鞋350
二、开发舞蹈服饰351
三、舞蹈服务业的演化352
第十一节 舞蹈园地的开拓人354
一 不是舞蹈家的开拓人&何志浩355
二、开创舞蹈教育的姊妹&高梓高棪356
三、垦拓台湾舞蹈逾半世纪的伉俪&李天民、余国芳358
四、力闢蹊径的舞蹈博士&刘凤学365
五、戏曲舞蹈家&梁秀娟368
六、学校舞蹈教育家&潘香凝368
七、「青梅竹马」儿童舞蹈创新者&刘玉芝369
八、原籍日本的舞蹈家&李惠美369
本章结语370
第九章 六十年代的舞蹈——普及与民族之舞373
第一节 艺工队和文化队的舞蹈374
一、军中的康乐活动374
二、国军康乐队大竞赛375
三、国军新文艺运动和文艺金像奖383
四、文化工作队依然活跃400
第二节 中华民族舞蹈竞赛兴旺普及和提升403
一、舞蹈竞赛的普及与赛况403
二、强调舞蹈的民族性409
三、近似命题之比赛423
四、决赛在各地轮流举办429
第三节 舞蹈欣赏和表演会457
一、定期的舞蹈欣赏会457
二、花团锦簇的舞蹈发表和表演会461
三、节庆和纪念会之舞蹈演出464
第四节 土风舞与中国联欢舞的兴起472
一、「土风舞」的兴起472
(一)土风舞的源起472
(二)土风舞的正式引进473
(三)土风舞的普及与创新478
(四)推行台湾土风舞具有贡献者478
二、「中国联欢舞」的出现481
(一)中国联欢舞之由来481
(二)中国联欢舞之编制482
(三)中国联欢舞示范讲习与推广485
(四)万人联欢舞大会及影响486
三、康辅活动中的「唱和跳」501
第五节 观光舞蹈和电影舞蹈504
一、开创舞蹈文化观光先河504
二、观光舞蹈的实验性演出510
三、夜总会的观光舞蹈520
四、电影与舞蹈524
第六节 发展中的舞蹈团体533
一、成立中华民族舞蹈学会533
二、日益兴旺的舞蹈研究社541
第七节 开创舞蹈学府和史论研究545
一、高等舞蹈学府的建立545
台湾的第一个舞蹈科(中国文化学院)546
公立的第一个舞蹈科(国立台湾艺术专科学校)557
二、舞蹈史论研究的起步563
第八节 舞蹈的输入和输出565
一、国外来台的舞蹈团565
二、华侨和华裔舞蹈团的献演570
三、成功的舞蹈演出573
舞蹈家出国教学和访问演出573
1968年墨西哥奥林匹克世运会·世界文化展览——组「中华民国舞蹈团」赴会573
本章结语582
第十章 七十年代的舞蹈——引进与现代之舞585
第一节 自强活动之舞586
一、自强活动的意义586
二、艺工队、文宣队、文艺队的自强活动587
三、多种形式自强舞蹈晚会588
四、自强舞的创作和表演589
第二节 民族舞蹈推进中的新课题593
一、对民族舞蹈之探讨593
二、寓意深远的制作与演出595
三、美哉中华,舞蹈的历史597
四、民族舞蹈登上大雅之堂608
五、边疆舞的收集与改编614
六、创立自己的国舞617
第三节 山地舞受到重视623
一、展开系统的田野调查623
二、综合性的表演624
三、原住民舞蹈比赛625
四、山地歌舞展627
五、文化村之建设和活动629
第四节 土风舞方兴未艾632
一、土风舞的队伍不断扩大632
二、创作内容日益丰富633
三、土风舞之活动635
第五节 芭蕾舞水准之提昇638
一、外国芭蕾舞团对台之影响638
二、各种小品和选粹的演出638
三、芭蕾舞展639
四、全幕芭蕾本土版的尝试640
第六节 现代舞在台湾的崛起642
一、现代舞之解释642
二、国外现代舞团之引入和影响644
三、台湾现代舞之启航646
四、云门舞集和新古典舞团651
第七节 文艺的推展和活动658
一、举办文艺季659
二、开展艺术服务社会活动661
三、舞蹈社团的辅导及活动664
四、各种形式的舞蹈演出666
五、恢复娱乐歌舞团的申办670
六、设立舞蹈「飞凤奖」·七十年代舞蹈「飞凤奖」得奖者671
李昌霞、江金凤、简子爱、杨桂香、王丽珠、林淑蕙、宓克琳(义大利神父)( 1976年)673
施德蕾、李英秀、卢锡良(1977年)674
陈隆兰、蒋啸琴、林克美、锺千代、张淑华、柯丽美(1978年)杨素珍、许惠美、李慧美、温淑美、朱秀华、郭惠良、张淑珠、罗楚莹(1979年)674
姚明丽、黄丽薰、蔡翠钗、谌琼华(1980年)674
第八节 舞蹈竞赛之改进和丰富677
一、新的竞赛内容和方式677
二、舞蹈类别新诠释677
三、分区轮流举办赛事679
四、历年竞赛举例(1970-1979)680
第九节 舞蹈担负起国民外交使命718
一、出国演出的管理718
二、代表国家的舞蹈使者721
(一)1970年日本大阪万国博览会「中国日」——组「中华民国访日艺术团」722
(二)中华少年国剧团728
(三)中华乐舞艺术团728
(四)中国文化学院「华冈舞蹈团」734
(五)国立台湾艺专「中华舞蹈团」736
三、青年友好访问团之舞741
四、其他民间歌舞团的出访746
五、国外来台的舞蹈团演出呈多样化750
本章结语757
第十一章 八十年代的舞蹈——开放与多元之舞759
第一节 民族舞蹈展新姿760
一、展现出舞蹈的不同风格和内涵760
二、在舞展中显示多元性、综合性762
三、民族舞剧融入新元素765
四、「传统与创新」舞蹈发表会767
五、延续原住民舞蹈风采773
第二节 现代舞呈现多元风貌779
一、老舞团的新型态779
二、佼佼者自立门户781
三、归国者带回的新面向784
四、前卫和小剧场运动786
五、新生代之新创作789
六、来自香港的现代舞790
第三节 台湾芭蕾的转折791
一、推出芭蕾名剧791
二、成立新的芭蕾舞团793
三、开创中国的芭蕾舞795
开创中国芭蕾舞795
首演中国芭蕾舞剧-「龙宫奇缘」(晚霞)(马思聰作曲)795
第四节 台湾土风舞获得社会和国际公认804
一、休闲的普及活动804
二、社区土风舞观摩804
三、大专院校的土风舞807
四、土风舞走出国门811
第五节 三军舞蹈活动的变化812
一、舞艺提昇增加艺术性、娱乐性813
二、国军新文艺「金像奖」813
三、劳军和军民联欢之舞819
第六节 文艺节之舞蹈820
一、全国文艺季之舞展820
二、台北市艺术节之活动836
三、舞蹈节之盛会839
四、举办国际艺术节850
第七节 艺术归乡文化拜拜860
一、艺术归乡之活动860
二、假日广场之表演862
三、民俗艺术的推展864
四、祭孔与祭祖之舞868
释奠礼之舞868
祭祖盛典之舞869
第八节 舞蹈比赛之改进与实况876
一、1980年,中华民族舞蹈比赛实况876
二、1981年,中华民族舞蹈比赛实况878
三、1983年,1984年中华民族舞蹈赛况878
四、1985年,1986年中华民族舞蹈赛况880
五、1986年,1987年中华民族舞蹈赛况881
六、1988年,1989年中华民族舞蹈赛况883
第九节 文化建设和舞蹈奖项884
一、文建会和两厅院对舞蹈的影响884
二、教育部设立民族艺术薪传奖886
三、八十年代舞蹈「飞凤奖」得奖者890
张秀琴、许金祝、陈玉秀、王丽琴、叶振华、陈春惠、谢翠娟、郭美江(1981年)891
吴金树、周惠丹、吴素芬、蔡光代、潘美云、郭穗莲、张秀如(1982年)892
黄健、石玉娇、陈富美、江映碧、林世雯、胡松德(1983年)894
陈云庆、李维、廖末喜、侯美金、谢美世(1984年)895
伍曼丽、刘黎瑛、蔡丽华、张鸿云、万裕民、洪仁威(1985年)896
陈智惠、蔡淑苗、林淑玉、林丽珍、李致慧、王玉英(1986年)898
赖春满、易天华、林淑祯、刘清雯(1987年)899
赖惠真、徐玉珍、曾素珍、朱丽姬、胡民山(1989年)900
第十节 台湾舞步跳遍世界901
一、活跃的中国青年友好访问团之舞901
二、大专院校舞蹈团出访905
三、赴国外参加舞蹈节和比赛907
四、五大洲舞团带来的新经验908
本章结语921
第十二章 九十年代的舞蹈——迈向新世纪的舞蹈923
第一节 民族舞蹈的再开发924
一、努力从源头汲取925
二、创作精緻的新舞蹈902
三、仿古之重建和创作931
四、挖掘本土资源933
(一)、原住民舞蹈文化受到重视933
(二)、编纂「台湾原住民舞蹈集成」934
(三)、乡土民俗的推展941
五、乡土民俗艺术之研究941
六、原住民成立舞团943
七、各具特色的其他民族舞团949
第二节 追寻台湾芭蕾的创作952
一、力求跳脱传统巢臼952
二、寻找本土的新模式957
三、立足硬鞋基础上的探索959
四、爵士登上舞台961
五、其他舞团的芭蕾演出963
第三节 现代舞百花绽放966
一、向深层次追求探索966
二、回归自然与东方身体观970
三、本土和关注社会诉求之舞976
四、舞蹈剧场的新浪潮980
五、跨界和实验性的演出986
第四节 民间舞蹈社团的综合演出994
一、参与文艺季的演出994
二、舞蹈节之献演995
三、传统民艺舞大展示999
四、专题性舞蹈活动1002
五、快乐缤纷的儿童舞蹈活动1004
1.彩色世界变变变的儿童舞蹈活动1004
2.「童心·童玩·舞童年」联合舞展1007
3.活跃的儿童舞蹈世界1008
第五节 大专院校舞蹈科系1010
一、舞蹈工作者的摇篮1010
二、中国文化大学舞蹈学糸1011
三、台湾艺术大学舞蹈学糸1012
四、台北艺术大学舞蹈学糸1016
五、台湾体育学院舞蹈学糸1018
六、台南女子技术学院舞蹈学糸1019
七、台北体育学院舞蹈学糸1020
第六节 转型中的台湾区中华民族舞蹈竞赛1020
一、出现存废危机1020
二、应变中的措施1021
三、改进的办法1022
四、应变中的小插曲1023
五、历年台湾区中华民族舞蹈比赛成果1024
第七节 新型的舞蹈赛事和活动1025
一、全民舞蹈新世纪1025
二、武林至尊舞蹈创作比赛1031
三、优良传统民族舞蹈比赛1032
四、舞跃大地舞蹈创作比赛1035
第八节 舞蹈奖项及得主1040
一、民族艺术薪传奖1040
二、文艺协会文艺奖章1041
三、九十年代舞蹈「飞凤奖」1043
张淑媖、王淑美、洪淑玲、张雪白(1991年)1043
王广生、赖秀峰、陈华(1993年)1043
游好彦、刘品丽、何丽美、刘绍炉、张月珍、苏明珠、杨桂娟、李超、魏沛霖、赖泱漩(1994年)1045
陈克宁、郑碧如、林秀贞、颜翠珍、赖素娟、周美伶、王琼瑢( 1995年)蔡雪慧、许春香、卢翠滋、李燕萍(1996年)1047
黄丽华、陈丽莉(1997年)1049
陈清美、丁翠苓、王俪娟、陈学绵、简淑茵、张肇壮、杜美锦(1998年)1050
阎仲玲、阎中媛、苏丽英、周美燕、孙翠玲、欧阳慧珍、陈丽娟、林淑惠(1999年)1050
郑维怜、王湘瑾、萧如玲、李佳璟、黄美惠、杨淑芬(2000年)1054
张永煜、杜玉玲、锺百合(2001年)1054
许仁上、林淑敏、林郁晶、潘丽君(2002年)1054
曾照薰、黄美兰、洪惠昭、罗雅柔、游月说、吴贞霖、郑月锂、杨智强(2003年)1054
李清秀、陈永佳、萧君玲(2004年)1054
四、从事舞蹈教学成绩优异贡献奖(2000年)1054
第九节 地球村之舞蹈交流1056
一、舞蹈交流之开放1056
二、外国芭蕾的经典风姿1057
三、后现代的强烈冲击1061
四、外国民俗舞团的启示1065
五、在国际上打出知名度1068
六、两岸的舞蹈交流1070
本章结语1078
结语1081
第十三章 原住民的歌舞风情——台湾传统舞蹈之一1
第一节 阿美族歌舞风情9
一、祈神歌舞11
二、缅怀先民歌舞14
三、首领之舞17
四、农事祭仪之舞18
五、捕鱼歌舞22
六、筑屋歌舞23
七、成年和晋级之歌舞24
八、招赘歌舞27
九、迎宾歌舞29
十、休闲自娱歌舞29
十一、木鼓之舞31
十二、服饰与歌舞32
第二节 布农族歌舞风情34
一、栗祭歌舞39
二、狩猎歌舞41
三、出草祭之歌舞42
四、射耳祭歌舞43
五、平安祭歌舞45
六、婴儿祭歌舞46
七、婚事歌舞47
八、布农杵舞48
第三节 卑南族歌舞风情49
一、农耕祭仪歌舞53
二、猴祭之歌舞56
三、大狩猎祭歌舞57
四、会所之歌舞59
五、勇士之舞61
六、妇女互助歌舞62
七、成婚之歌舞64
八、女巫之舞66
九、游戏歌舞67
第四节 泰雅族歌舞风情68
一、农事歌舞78
二、出猎歌舞80
三、英雄之舞81
四、迎娶歌舞82
五、吸烟饮酒歌舞84
六、黥面之舞86
七、祭灵与驱邪歌舞87
八、口簧琴歌舞88
九、联欢歌舞90
第五节 赛夏族歌舞风情91
一、迎灵之舞103
二、延灵之舞103
三、娱灵祭之舞104
四、逐灵祭之舞105
五、送灵祭之舞106
六、观光性「矮灵祭」歌舞108
第六节 鲁凯族歌舞风情110
一、族源歌舞119
二、收穫歌舞120
三、出猎之歌舞122
四、馘首之舞124
五、勇士之舞126
六、巫师祭舞126
七、恋爱和婚嫁之歌舞128
八、教育示警之歌舞130
九、自娱游戏之歌舞131
第七节邹(曹)族歌舞风情133
一、祭神歌舞142
二、「玛雅斯比」祭仪之歌舞144
三、播种祭歌舞147
四、收获祭歌舞149
五、圣火歌舞151
六、团结之歌舞152
七、青年勇士之舞153
八、幽默讽之舞155
第八节 排湾族歌舞风情155
一、五年祭之歌舞165
二、农事祭歌舞171
三、丰收祭歌舞173
四、人生礼仪之歌舞176
五、英雄与出征之舞180
六、巫师之舞186
第九节 达悟(雅美)族歌舞风情184
一、农作与丰收祭歌舞193
二、造船与船下水之歌舞195
三、捕鱼祭之歌舞198
四、新屋落成之歌舞200
五、嫁娶之歌舞202
六、休闲自娱之歌舞203
七、达悟(雅美)精神舞(勇士舞)204
八、甩发歌舞205
第十节 邵族歌舞风情207
第十一节 平埔族歌舞遗存216
第十四章 汉族舞蹈的移植和创新—台湾传统舞蹈之二227
概述1
第一节「艺阵」中之舞234
、狮阵236
、龙阵239
、八家将241
、宋江阵243
、跳鼓阵244
、车鼓弄245
、牛犁阵246
、高跷阵247
、布马阵248
、七响阵249
、斗牛阵250
、凉伞锣鼓阵251
、麒麟阵251
、水族阵251
、龙凤狮阵252
、将爷阵252
、竹马阵253
、歌仔阵253
、桃花过渡254
、十二婆姐阵255
、挽茶阵256
、七番弄256
、大仙俑仔阵257
、十三太保阵257
、水牛阵258
、烧酒仙258
、电子琴花车259
第二节 传统舞蹈中之「古典舞」、「民俗舞」259
、礼容舞260
、霓裳羽衣舞261
、飞天舞261
、天女散花262
、伎乐天女263
、凤舞264
、拂舞265
、袖舞266
、绸舞266
、盘舞267
、莲舞268
、扇舞269
、旗舞269
、剑舞271
、刀舞271
、枪舞273
、锺馗舞274
、马鞭舞274
、刘海儿戏金蟾(钱)275
、棍舞275
、连厢舞276
、凤阳花鼓277
、太平鼓舞277
、小放牛(牧童与姑娘)278
、手绢舞278
、老背少279
、扑蝶舞279
、蚌舞280
、灯舞281
、旱船舞282
、采茶舞283
、彩球舞284
、刺绣舞284
、圈舞(环舞)285
、木屐舞、农家乐286
、嘉宾讌舞286
第三节 其他民族的民俗舞蹈287
、新疆舞287
、萨满舞288
、藏族舞蹈290
、蒙古族舞蹈291
、苗族舞蹈(跳月)293
、板凳舞293
本章结语295
第十五章 戏曲舞蹈——台湾传统舞蹈之三295
第一节 戏曲的沿革与舞蹈295
一、戏曲的起源295
二、戏曲的表演形式-戏曲舞蹈296
三、戏曲的音乐298
四、戏曲的行当、脸谱、行头300
五、戏曲的舞台303
六、戏曲的程式化和虚拟性304
七、台湾传统的戏曲306
第二节 歌舞小戏309
第三节 台湾流传的大戏313
一、南管戏之舞313
二、九甲戏之舞317
三、北管戏之舞318
四、客家采茶戏之舞323
五、歌仔戏之舞326
六、京戏之戏曲舞蹈338
七、豫剧之戏曲舞353
八、粤剧之戏曲舞355
九、其他地方戏之戏曲舞360
第十六章 宗教舞蹈——台湾传统舞蹈之四365
第一节 儒教与舞蹈368
一、儒教的形成和演变369
二、儒礼之乐舞374
第二节 佛教与舞蹈385
一、佛教的形成及演变385
二、佛教之乐舞390
第三节 道教与舞蹈399
一、道教的形成与演变399
二、道教之乐舞404
第四节 回教之舞蹈413
一、回教413
二、伊斯兰的宗教节日415
第五节 基督教天主教与舞蹈416
第六节 民间其他信仰之舞421
一、祭奠无缘孤魂之仪式421
二、送王船422
三、「五营神兵」424
四、城隍爷出巡425
五、妈祖遶境进香427
六、炸财神爷(炸寒单爷)429
七、巫觋之舞430
本章结语432
第十七章 现代社会娱乐舞蹈——交际舞、标准舞、流行舞435
第一节 近代、现代社会的交际舞436
一、早期的交际舞436
二、交际舞进入公众的舞厅438
三、交际舞推展到全世界440
第二节 国际标准舞443
一、国际标准舞的由来和赛事443
二、摩登舞444
三、拉丁舞445
第三节 其他现代流行舞蹈447
一、爵士舞Jazz Dance448
二、摇摆舞Swing Dance448
三、摇滚舞Rock and Roll Dance449
四、扭扭舞The Twist450
五、阿哥哥舞、灵魂舞450
六、迪斯可舞Disco451
七、哈瑟舞Hustle451
八、霹雳舞Break Dance452
九、查尔斯登舞Charleston453
十、柏青架The Pzchngz453
十一、马苓薯舞The Potatoes453
十二、泳舞454
第四节 台湾交际舞的沧桑和兴旺454
一、特区和地下舞厅之舞455
二、解禁的前前后后459
三、参加国际竞技舞活动468
四、派系林立赛事如潮471
五、舞步的演化和创造(许仁上、金澎、吴佩倩)484
六、狂热的街头舞蹈——街舞489
第五节 大专院校的舞蹈锦标赛495
一、国际标准舞495
二、啦啦队和大会舞507
第十八章 舞蹈教育与出版512
第一节 国民中、小学的舞蹈教育520
一、国民小学舞蹈教育521
二、国民中学舞蹈教育522
三、高级中学舞蹈教育523
第二节 国民中、小学舞蹈实验班524
一、国民小学舞蹈实验班527
二、国民中学舞蹈实验班533
三、高中舞蹈实验班536
四、舞蹈教育的师资及毕业趋向540
第三节 民俗技艺教育544
一、中华民俗技艺训练中心之教育545
二、国立复兴剧艺实验学校综艺科之教育546
三、国民中小学之乡土艺术教育548
第四节 大专院校的舞蹈教育552
一、中国文化大学舞蹈学系553
二、国立台湾艺术大学舞蹈学系556
三、国立台北艺术大学舞蹈学系561
四、国立台湾体育学院体育舞蹈学系565
五、台南女子技术学院舞蹈学系566
六、台北市立体育学院舞蹈学系567
第五节 舞蹈教学成果展示567
一、成果展示的意义和实践567
二、附属舞团的活动570
第六节 社会之舞蹈教育579
一、舞蹈研究所、研究社、舞蹈班之沿革581
二、各时期主要之舞蹈所、社、班584
第七节 学前舞蹈之教育593
一、学前舞蹈教育之意义593
二、起步阶段的幼儿舞蹈594
三、幼稚教育走上正轨597
四、幼儿启发舞蹈与韵律操600
第八节 舞蹈书刊、论文、舞蹈音乐之出版606
结语623
参考书目627
第五编 附录637
台湾区中华民族舞蹈比赛决赛秩序册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