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日据时代 台湾佛教文化发展史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日据时代 台湾佛教文化发展史](https://www.shukui.net/cover/47/33806222.jpg)
- 江灿腾著 著
- 出版社: 南天图书有限公司
- ISBN:9576385636
- 出版时间:2001
- 标注页数:639页
- 文件大小:40MB
- 文件页数:657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日据时代 台湾佛教文化发展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论1
本书的构思缘起1
关于日中台三地交涉史研究之检讨5
略说本书的撰述内容9
第一章 日本在台殖民统治初期的宗教政策与法制化的确立11
一、前言11
二、日本在台殖民统治初期的宗教行政惯例之奠基及其宗教法律的公与私之分际13
三、日本在台殖民统治初期的重要官方宗教调查与寺庙台帐之建立23
〔一〕日据初期在台殖民当局对挪用台人寺庙的状况调查23
〔二〕日据初期在台殖民当局对来台日僧的布教调查29
〔三〕日据初期在台殖民当局对台岛寺产调查与寺庙台帐的建立37
四、临时台湾旧惯调查会主导时期的宗教资料解读及其法制化设定之确立44
〔一〕临时台湾旧惯调查会的成立与宗教调查的作业流程44
1.后藤新平成立「临时台湾旧惯调查会」的原因44
2.法学家冈松参太郎在台湾旧惯调查中的学术任务及其实际执行过程45
3.法学家织田万在清国行政法中对清代国家祭祀与宗教的法治化诠释48
〔二〕冈松有关台湾旧惯调查的宗教资料解读及其法制化的确立50
1.冈松解读前即已存在官方有关台湾宗教事务的待解问题50
2.冈松有关台湾旧惯寺庙管理人的解释和法治化设定的解说51
3.冈松有关台湾旧惯寺庙性质和儒、佛宗教的属性解说54
4.冈松有关台湾斋教三派和斋堂性质法制化的设定解说64
五、本章小结74
第二章 日本在台殖民统治的同化措施与内台佛教的辩证发展81
一、前言81
二、「西来庵事件」爆发前的台湾佛教发展83
〔一〕日本佛教各宗派来台初期的布教状况83
1.日本佛教各宗派布教使的随军来台83
2.「大日本台湾佛教会」的筹组及其布教使命88
3.初期在台日僧布教的理想与落差96
〔二〕有关在台殖民统治初期「同化政策」的厘定问题104
1.过去学者对此问题研究成果的概述104
2.检讨与批评107
〔三〕日台佛教在「无方针政策」下的教势顿挫与转型117
1.「公私相克」下的佛教处境117
2.日台佛教发展的顿挫122
3.日台佛教平行发展与重新出发的转机136
三、「西来庵事件」爆发后的台湾佛教发展150
〔一〕继「儿玉、后藤」体制后的官方「同化方针」150
1.矢内原忠雄对历任台湾总督的政策评述150
2.「西来庵事件」的爆发及其对官方宗教行政措施的影响151
〔二〕台湾佛教组织的新变革155
1.有关「西来庵事件」之后新佛教组织的新旧论述155
2.台湾新佛教运动的出现及其影响159
3.台湾佛教中学林的重要教育功能及其导致的教派大分裂161
4.大分裂后的再分裂与全岛佛组织的重整166
第三章 日据时期台湾佛教新兴道场的加盟与疏离问题177
一、前言177
二、崛起于台湾北部的新兴佛教大道场及其内外发展的相关环境179
〔一〕台湾北部具备运作全台殖民统治权力与交通线的枢纽机制179
〔二〕大都会生活圈新佛教型态的出现与新兴道场的宗派隶属问题180
1.大都会区新佛教弘法的市场需求与华日僧的专业指导功能180
2.日华僧佛教专业知识的提供与隶属道场台僧法派的相互关连181
三、台湾北部曹洞系新道场经营与教派转型之一——崛起于基隆新港都、矿区和铁路交通线的新佛教道场182
〔一〕基隆月眉山灵泉寺派的崛起与转型182
1.灵泉寺的创立背景及师祖江善慧的早期佛教转型182
〔二〕鼓山临济与日本曹洞二派兼领的基隆「月眉山派」之崛起185
1.灵泉寺建寺经济来源185
2.江善慧的多元经营道场策略及其成效187
〔三〕「西来庵事件」爆发后的冲击及善慧的适应策略193
1.「西来庵事件」爆发后的冲击与策略193
2.台湾传统斋教徒在事件后的良民表态与筹组「爱国佛教会」195
3.事件前黄玉阶已拟妥《本岛人教会规则草案》的组织构想196
4.台湾佛寺与斋堂在「大演讲会」后出现的大分裂与改宗问题196
5.江善慧在日华僧之间「中介者」角色日益明显197
四、台湾北部临济宗新道场经营及教派转型之一——崛起于淡水河南岸交通线及郊区优美丘陵地的新佛教道场198
〔一〕台北五股观音山凌云禅寺的崛起与转型198
1.理解台湾佛教大法派需有的认知心理准备198
2.建寺缘起199
3.沈本圆的经营策略及成就201
4.正式成为临济系妙心寺的下游寺院202
五、台湾北部曹洞系新道场经营与教派转型之二——崛起于番汉交界新垦区、樟脑产地、客家生活圈、可藉纵贯铁路交通线辅助的新佛教道场206
〔一〕新竹大湖郡观音山法云禅寺派的崛起与转型206
1.关于法云寺的创立者林觉力生平的史料考辨206
2.来台后林觉力发展事业的过程、处境和策略215
3.林觉力对佛教女徒的教育及其对法云寺派佛教事业发展的助缘219
六、台湾北部临济系新道场经营及教派转型之二——崛起于狮头山新佛寺观光区、樟脑产地、闽客交集圈、可藉纵贯铁路交通线辅助的新佛教道场222
〔一〕新竹南庄狮头山金刚禅寺222
1.张妙禅早年相关事迹考订223
2.张妙禅的佛教事业之开展及其遭遇困境226
3.张妙禅派下林玠宗的改宗分歧问题231
4.张妙禅派下赖耀禅的改宗分歧问题237
5.张妙禅派下施斌宗的改宗分歧问题241
七、本章小结255
第四章「日华亲善」架构下的台日中三角国际佛教交流——以大正昭和之际「东亚佛教联合会」为中心259
一、前言259
二、「东亚佛教联合会」的在日召开260
〔一〕「东亚佛教联合会」召开原因261
1.远因之一:中国布教权争议的后续发展261
2.远因之二:缓和「五四运动」后高涨的反日浪潮264
3.一个近因:大虚的佛教事业之牵线266
〔二〕日本佛教代表团的会外联谊活动273
1.与「支那内学院」的交流273
2.对中华「佛化新青年会」的观察与肯定275
三、「东亚佛教联合会」在日召开的经过285
〔一〕日本方面的会前筹备工作285
〔二〕「中华佛教代表团」的筹组和出席287
〔三〕大陆代表对台湾代表权的异议及其解决292
〔四〕台湾佛教代表在「东亚佛教联合会」的发言294
〔五〕「东亚佛教联合会」的会议结论298
四、中华「佛化新青年会」代表来台交流及其作用300
〔一〕中华「佛化新青年会」代表两次来台交流300
〔二〕中华「佛化新青年会」的新佛教理念之移入306
〔三〕台湾佛教界对中华「佛化新青年会」新佛教理念的回应316
五、本章小结321
第五章 日据时期台湾知识份子回应新思潮所带来新旧佛艺创作的歧途发展问题325
一、前言325
二、有关张妙禅的保守才艺表现及其创作评介327
〔一〕有关张妙禅所持宗教观念的检讨327
〔二〕有关张妙禅师承、保守才艺类型及其作品评论332
三、黄土水与艋舺龙山寺的「释迦出山像」——台湾日据时期新佛教艺术风格的探索337
〔一〕问题的提出337
〔二〕黄土水早年的生活和佛雕的关联性339
〔三〕黄土水被保送「东京美术学校」所涉及的周边问题——兼论日台二地社会对美术认知的差距342
〔四〕黄土水在「东京美术学校」的深造与在「高砂寮」的孤立所反映的文化理念冲突问题345
〔五〕返归台湾本土风格的黄土水与「释迦出土像」的制作352
〔六〕「释迦出土像」的本土文化风格之界定及其所代表的佛教史意义358
四、本章小结——黄土水的佛艺创新经验对战后的典范意义365
第六章 日据时期台湾新佛教运动的开展与儒释知识社群的冲突——以「台湾马丁路德」林德林的新佛教事业为中心367
一、前言367
二、「中教事件」爆发的前因及相关史料解读368
〔一〕问题意识与研究预设368
〔二〕呜鼓集所见林、张前期的纠葛和黄卧松的背景说明369
〔三〕黄卧松说明的可靠性检证及其存在的问题点372
〔四〕原始文献全貌及相关问题的初步解读372
1.林德林批张的原始文献全貌372
2.早期文献与黄卧松解说之关连性及其论点转移问题375
3.黄、林关于林是否批张的不同表述及其相关疑点376
4.林德临批儒风波可能肇因早期批张后遗症的问题分析377
三、林德林新佛教事业的开展及其潜在的儒佛冲突意识380
〔一〕曾景来赞扬林氏新佛教事业与林批张心理的辩证发展382
〔二〕林德林的新佛教运动崛起于台中市的相关背景及其所面临的压力385
〔三〕李添春眼中林德林的新佛事业及顿挫原因386
四、「中教事件」初期报道的纠葛问题390
〔一〕揭发人张淑子与林德林之交往390
〔二〕林澄波、郑松筠的澄清391
〔三〕「市民之声」、「犯众怒」对林、郑澄清的反驳392
〔四〕「人必自侮」对张淑子的强烈批评393
〔五〕「斩妖剑」对内情的新揭露394
五、「中教事件」风波扩大与《鸣鼓集》之出版396
〔一〕批僧大将黄卧松与彰化「崇文社」396
1.《鸣鼓集》编辑人黄卧松396
2.「崇文社」宗旨与社务397
〔二〕「中教事件」扩大之因400
1.佛教三大老的声明400
2.「崇文社」后续的几种可能回应策略401
〔三〕《鸣鼓集》批僧文献的出版402
1.黄卧松的编辑动机402
2.《鸣鼓集》的出版409
3.《鸣鼓集》的材料与排佛意识型态412
六、《鸣鼓集》的排佛意识及其反映问题417
〔一〕旧式儒生的社会阶层意识及其文化的危机感419
〔二〕旧式儒生的转型困难与社会失落感的茫然悲愤420
〔三〕传统派排佛论的变貌与扩散之一424
1.传统派排佛论的历史渊源424
2.传统派排佛论对日据台湾旧式儒生的影响427
3.传统派排佛论应用在日据台湾社会所面临之困境432
〔四〕传统派排佛论的变貌与扩散之二432
1.「他者」的批评与奴隶意识432
2.黄卧松批佛意识型态之透视433
〔五〕黄卧松批佛之恶质化发展435
1.以贬抑与嘲讽为批评的主调435
2.玩弄「借红旗反红旗」的辟佛把戏435
3.如何判断黄卧松是正批评或反批评436
4.批评意识的负面发展438
〔六〕对批评对象误解的负面批评两例440
1.对王兆麟致力女性家政教育的误解441
2.对林云英争取婚姻与宗教自由的冷漠和嘲讽445
七、日据台湾儒释知识社群冲突下的异类艺文表现451
〔一〕日据时期反佛教的色情文学之种类、特殊性及史料出处452
〔二〕「新滑稽吟社」的各期诗题和相关作者453
〔三〕《鸣鼓集》新滑稽反佛教色情诗歌的始作俑者455
〔四〕佛教三大老的联名函与《鸣鼓集》的凌辱意识之高涨458
〔五〕新滑稽反佛教色情诗歌之创作难题465
〔六〕俚俗诗歌表现法的优越性467
〔七〕「诗魔」的创作野心470
〔八〕后期反佛教色情诗歌创作转型及难局471
〔九〕反佛色情文学历史渊源之推定473
〔十〕佛教知识社群的反驳与批判儒学的兴起479
1.驹泽大学台湾学生会的组织与成员479
2.驹大台湾学生会对「中教事件」的反应与批判儒学的兴起483
八、本章小结487
第七章 日据时期台湾佛教的长期教派性格与战后的转型489
一、前言489
二、日据时期前的高雄大岗山超峰寺492
〔一〕新旧超峰寺的问题493
〔二〕超峰寺的地理环境与建寺沿革494
三、「大岗山派」的崛起与道场经营策略500
〔一〕「大岗山派」的开创者:周义敏、林永定由开元寺入主超峰寺500
〔二〕林永定与二大道场的经营策略505
〔三〕林永定担任「住持」兼「管理人」的问题508
〔四〕日据初期台湾斋姑角色的变迁问题510
〔五〕龙湖庵佛教女性道场的特质问题512
〔六〕林永定的建寺措施及成效514
四、「大岗山派」的源流、及其隶属寺院的分类与分布519
〔一〕「大岗山派」的法派源流与考辨519
1.日僧及宗教事务官吏对台僧的法派与禅法之批评519
2.大陆禅宗法脉的回溯与台湾禅宗的传承问题521
3.「大岗山派」的法派特质与定义内涵527
〔二〕「大岗山派」寺院的分类与分布532
五、「大岗山派」在日据后期的被迫转型533
〔一〕从诗中透视林永定的内心世界534
〔二〕日据后期「大岗山派」的僧教育问题与林永定的适应之道535
〔三〕关于超峰寺的新大伽蓝改建计划537
〔四〕林慧云比丘对龙湖庵的创立沿革说明538
〔五〕高执德讲师对龙湖庵禅净双修的强烈批判540
〔六〕林永定圆寂前的僧众改造问题544
〔七〕梁开吉与「大岗山派」皇民化佛教的改造544
六、旧「大岗山派」在战后初期的重建548
〔一〕新旧超峰寺的聚散与发展548
〔二〕旧「大岗山派」的重建与转型553
1.旧超峰寺的战后发展553
2.新超峰寺的战后发展555
3.龙湖庵的战后发展557
4.莲峰寺的战后发展563
〔三〕关于「临济宗大岗山大本山法脉组织联谊会」的筹组及其失败问题564
七、新「大岗山派」佛教势力的崛起566
〔一〕新「大岗山派」的名词与内涵566
〔二〕新「大岗山派」崛起与高雄市的战后佛教环境567
〔三〕永达、开证系的道场祳营与弘法活动570
1.义永寺的创立570
2.宏法寺的开创及其附属寺院的经营574
3.开证及门下诸师的弘法事实579
〔四〕其它系统的道场经营及其特色586
1.高雄内惟龙泉寺与释永隆系统586
2.高雄左营兴隆净寺与天乙尼、心淳尼系统587
3.高雄县田寮乡日月禅寺与释圆宗系统588
八、本章小结590
第八章 结论593
附录600
1.名词释义600
2.台湾佛寺建筑美学的百年思维602
3.徘回在中日佛教的继承与断裂之间612
参考及征引书目619
后记——感激与期待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