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张文勋文集 第3卷 《文心雕龙》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张文勋文集 第3卷 《文心雕龙》研究](https://www.shukui.net/cover/57/33296197.jpg)
- 张文勋著 著
- 出版社: 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香港文化传播事务所
- ISBN:7810682083
- 出版时间:2000
- 标注页数:731页
- 文件大小:28MB
- 文件页数:759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张文勋文集 第3卷 《文心雕龙》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辑 《文心雕龙》探秘前言1
一 刘勰其人1
二 《文心》其书4
三 旗帜高擎7
四 诗骚并举11
五 文笔之议14
六 文体辨析17
七 时空超越20
八 陶钧文思23
九 风格多样26
十 才学兼备29
十一 风清骨峻32
十二 因革通变35
十三 形生势成38
十四 情文并茂41
十五 提炼剪裁44
十六 诗与音乐47
十七 对偶艺术51
十八 比喻暗示54
十九 夸张描写57
二十 篇章结构60
二一 字斟句酌63
二二 含蓄之美66
二三 画龙点睛69
二四 引经据典72
二五 时代烙印75
二六 情景交融78
二七 神用象通81
二八 作家修养84
二九 文品人品87
三十 鉴赏批评90
第二辑 刘勰的文学史论引言95
第一章 文学发展史总论98
第一节 “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文原于道”辨98
第二节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文学发展史观107
第三节 “蔚映十代,辞采九变”——我国古代文学发展史的轮廓116
第二章 先秦文学121
第一节 “渊哉铄乎,群言之祖”——《五经》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121
第二节 “民生而志,咏歌所含”——古代歌谣131
第三节 “四始彪炳,六义环深”——《诗经》135
第四节 “不有屈原,岂见《离骚》”——屈原及其作品143
第五节 “英才特达,炳曜垂文”——先秦诸子散文及其它151
第三章 秦、汉文学156
第一节 “秦皇灭典,亦造仙诗”——秦代文学157
第二节 “铺采擒文,体物写志”——汉赋160
第三节 “五言流调,清丽居宗”——汉代的五言诗176
第四节 “诗为乐心,声为乐体”——两汉乐府民歌180
第五节 “依经以树则,附圣以居宗”——史传文学及其它187
第四章 建安、正始文学198
第一节 “志深而笔长,梗概而多气”——建安文学总评198
第二节 “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建安时期的作家作品204
第三节 “正始明道,诗杂仙心”——正始文学216
第五章 两晋及宋、齐文学224
第一节 “晋世群才,稍入轻绮”——西晋文学225
第二节 “江左篇制,溺乎玄风”——东晋文学238
第三节 “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宋、齐文学242
第四节 “声有飞沉,响有双迭”——声律说对宋、齐文学之影响249
后记258
第三辑 《文心雕龙》论集《文心雕龙》的写作及其历史地位263
《文心雕龙》的基本思想281
漫谈刘勰文学观的哲学思想基础294
《文心雕龙》的文学史观305
《文心雕龙》的理论体系323
兼解以俱通,随时而适用——《文心雕龙·原道》再议342
刘勰“原道”思想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历史辐射354
刘勰美学思想面面观372
《文心雕龙》中关于形象思维和比兴手法的论述385
刘勰论语言文字和音律对偶的运用394
中国《文心雕龙》研究的历史回顾403
云南《文心雕龙》研究的先驱452
第四辑 《文心雕龙》研究史序&王运熙461
绪论464
第一章 《文心雕龙》的产生及其影响475
第一节 《文心雕龙》的文化渊源475
一、儒学文化渊源476
二、道家文化渊源478
三、佛家文化渊源481
第二节 《文心雕龙》对前人文论、诗论的总结和继承486
一、缘情说的确立488
二、想像论的发挥489
三、意象论的发展490
四、风格论的形成491
五、声律说的影响493
第三节 《文心雕龙》的历史地位及其影响495
一、理论的系统性495
二、理论的深刻性496
三、理论的实践性499
第二章 隋唐至宋代的《文心雕龙》研究503
第一节 概述503
第二节 隋唐时期《文心雕龙》的影响和研究505
一、史学家的著录和评论506
二、一些作家文人的征引和评论509
三、日本弘法大师与《文心雕龙》511
第三节 《文心雕龙》在宋代的影响514
一、著录和介绍514
二、选录和引用516
第四节 刘勰“原道”思想对唐宋文学思想的影响517
一、初唐文学家和史学家论“道”518
二、唐代古文运动的“文以明道”思想519
三、宋代古文运动的“文以载道”思想521
第三章 元、明时期的《文心雕龙》研究523
第一节 文学思想的变化与《文心雕龙》研究的兴起523
一、复古思潮与“明道”传统524
二、性灵与情性524
三、格调辨体与刘勰的体性说525
四、文体研究525
第二节 版本与序跋526
一、《文心雕龙》的元、明版本526
二、序、跋对《文心雕龙》的评论529
第三节 征引和评论535
一、评点536
二、品评537
三、采摭和引用539
第四章 清代的《文心雕龙》研究541
第一节 著录、征引和考证校注541
一、著录541
二、征引542
三、考证和校注543
第二节 序跋与品评544
一、孙梅和章学诚的评论545
二、沈叔埏和李执中的两篇《〈文心雕龙〉赋》547
三、刘开、刘毓崧和张松孙的评论549
第三节 黄注与纪评552
一、黄叔琳《文心雕龙辑注》552
二、纪昀的《文心雕龙》评点553
第五章 民国时期的《文心雕龙》研究558
第一节 注释和札记专著559
一、李详的《文心雕龙补注》559
二、黄侃的《文心雕龙札记》560
三、范文澜的《文心雕龙注》566
第二节 文学批评史中的研究571
一、陈钟凡的《中国文学批评史》571
二、罗根泽的《中国文学批评史》573
三、朱东润的《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574
四、傅庚生的《中国文学批评史通论》575
第三节 《文心雕龙》评论文章577
一、概述577
二、杨鸿烈的《文心雕龙的研究》578
三、吴熙的《刘勰研究》和徐善行的《革命文学的——文心雕龙》579
四、刘节的《刘勰评传》和梁绳祎的《文学批评家刘彦和评传》581
五、其它论文584
第六章 新中国成立后“龙学”的勃兴588
第一节 校注和翻译589
一、杨明照及其《文心雕龙校注》和《文心雕龙校注拾遗》590
二、刘永济《文心雕龙校释》592
三、《文心雕龙》今注今译594
第二节 文学史、文学批评史中对《文心雕龙》的研究596
一、郭绍虞的《中国文学批评史》和《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批评史》(上册)596
二、刘大杰的《中国文学发展史》和他主编的《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册)598
三、其它一些《中国文学史》中对《文心雕龙》的评论600
第三节 专题研究和讨论602
一、对《文心雕龙》的总体研究603
二、关于刘勰的世界观的讨论606
三、关于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讨论608
四、关于风格和风骨及其它一些问题的讨论611
第七章 新时期“龙学”的蓬勃发展(上)615
第一节 中国《文心雕龙》学会的成立及学术活动的开展617
一、学会成立617
二、学会历次年会及学术活动620
三、《文心雕龙》国际学术研讨会622
四、《文心雕龙学刊》及其它625
第二节 校注、翻译和疏证630
一、校注类631
二、注释、翻译类633
三、诠释类636
四、疏证类637
第三节 研究论著639
一、理论研究专著639
二、研究论文集643
三、文学批评史、美学史中的论述646
第八章 新时期“龙学”的蓬勃发展(下)651
第一节 关于刘勰的生平、家世和生卒年的研究651
一、刘勰的生平和家世651
二、关于刘勰生卒年的考证653
三、关于刘勰基本思想的讨论655
第二节 关于刘勰文学理论的几个基本问题661
一、关于《文心雕龙》理论体系的讨论661
二、关于刘勰“原道”思想的讨论666
三、关于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讨论675
第三节 关于《文心雕龙》的“创作论”及其它679
一、关于《文心雕龙》的创作理论679
二、关于文学与现实的关系问题682
三、关于文学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683
四、对《文心雕龙》的总体评价684
第九章 台、港《文心雕龙》研究688
第一节 台湾“龙学”五十年概览688
一、起步十年(1951-1960)689
二、大发展的十年(1961-1970)690
三、成果累累的十年(1971-1980)692
四、向纵深发展的十五年(1981-1995)694
第二节 台湾“龙学”主要学者及其论著696
一、张立斋和李景溁等696
二、沈谦、黄春贵、王金凌等698
三、黄锦鋐、李曰刚、王更生等701
四、台湾“龙学”后起之秀705
第三节 香港“龙学”简介707
一、饶宗颐及其《文心雕龙与佛教》等论文708
二、石垒及其《〈文心雕龙〉佛道义疏证》709
三、陈耀南、黄维樑的“龙学”论著709
附录一 民国时期(1911~1949年)《文心雕龙》研究著述索引713
附录二 《文心雕龙》’88国际研讨会论文总目录718
附录三 中日学者《文心雕龙》学术讨论会论文目录721
附录四 台湾《文心雕龙》研究著作目录724
后记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