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信息组织理论与实践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信息组织理论与实践
  • 游春山,狄九凤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 ISBN:7301080422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465页
  • 文件大小:84MB
  • 文件页数:480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信息组织理论与实践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信息与信息组织1

1.1 关于信息的理解1

1.1.1 信息的起源及发展1

1.1.2 信息研究的基本定论2

1.1.3 关于信息分类不同层次4

1.1.4 信息的特征6

1.1.5 信息对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影响10

1.2 信息组织研究13

1.2.1 信息组织的含义13

1.2.2 信息组织的功能14

1.2.3 信息组织的必要性15

1.3 信息组织与信息检索16

1.3.1 信息组织与信息检索的互动16

1.3.2 信息组织的形式和检索策略18

1.4 信息组织的演进21

1.4.1 按职能划分的信息组织发展阶段21

1.4.2 按组织对象划分的信息组织发展阶段24

1.5 信息组织学研究26

1.5.1 信息组织面临的发展机遇和信息组织学的诞生26

1.5.2 信息组织学研究对象、目标与任务的界定27

1.5.3 信息组织学的学科体系划分29

1.5.4 信息组织学的相关学科30

第二章 信息组织原理35

2.1 信息组织的评判35

2.1.1 检全率35

2.1.2 检准率35

2.1.3 检索效率分析36

2.1.4 检索的大众化37

2.1.5 检索的成本分析37

2.2 信息组织的表达方式38

2.2.1 信息资源描述38

2.2.2 信息资源标引技术42

2.3 信息组织的方法44

2.3.1 信息组织的基本方法44

2.3.2 传统信息资源组织方法46

2.3.3 网络信息资源组织方法47

2.4 信息组织的控制与规范49

2.4.1 描述控制49

2.4.2 词汇控制51

2.4.3 句法控制53

第三章 信息描述58

3.1 信息描述及规范58

3.1.1 信息描述的含义与作用58

3.1.2 信息描述规范59

3.2 信息描述基本问题64

3.2.1 信息描述项目64

3.2.2 标识符69

3.2.3 著录格式71

3.2.4 著录级次73

3.2.5 著录标识74

3.2.6 著录用文字76

3.2.7 著录信息源与出版物版权页77

3.3 计算机编码技术81

3.3.1 计算机编码及其作用81

3.3.2 MARC格式82

3.4 信息描述工作85

3.4.1 信息描述工作的要求85

3.4.2 信息描述工作的方式86

第四章 信息描述基本方法89

4.1 普通图书结构及著录信息源89

4.1.1 普通图书的结构89

4.1.2 普通图书著录信息源91

4.2 题名与责任说明项92

4.2.1 正书名92

4.2.2 并列书名95

4.2.3 其他书名信息95

4.2.4 责任者及其说明97

4.2.5 机读目录格式101

4.3 版本项103

4.3.1 版次及其他版本形式103

4.3.2 与版本有关的责任说明104

4.4 出版发行项104

4.4.1 出版地或发行地105

4.4.2 出版、发行者106

4.4.3 出版发行年107

4.4.4 印制情况107

4.5 载体形态描述108

4.5.1 页数或卷(册)数108

4.5.2 图及其他形态细节109

4.5.3 尺寸109

4.5.4 附件109

4.6 丛编项110

4.6.1 丛书名及丛书责任说明111

4.6.2 丛书编号111

4.6.3 丛书标识及附属丛书名111

4.6.4 隶属于多种丛书112

4.7 附注项112

4.7.1 附注项著录的主要格式113

4.7.2 附注内容113

4.8 标准编号与获得方式115

4.8.1 国际标准书号与中国标准书号115

4.8.2 获得方式117

4.9 排检项118

4.10 检索点和规范文档119

4.10.1 检索点119

4.10.2 名称规范档123

第五章 《中图法》129

5.1 分类法概述129

5.1.1 分类法的意义129

5.1.2 分类法的类型132

5.2 《中图法》的编制理论与技术136

5.2.1 《中图法》编制原则136

5.2.2 基本序列与基本大类137

5.2.3 《中图法》的结构139

5.2.4 类目划分与排列141

5.2.5 类目关系及其显示146

5.2.6 类目涵义的划分与辨识148

5.3 标记符号与编号制度149

5.3.1 标记符号150

5.3.2 编号制度与标记技术157

5.4 《中图法》的组配技术163

5.4.1 通用复分表163

5.4.2 专类复分表171

5.4.3 类目之间的仿分174

5.4.4 冒号组配技术178

5.5 文献分类的一般方法180

5.5.1 分类标引的意义和要求180

5.5.2 文献分类工作程序181

5.5.3 文献分类基本规则183

5.5.4 各种主题形式文献的分类规则186

5.5.5 不同出版形式、编制体例文献的分类规则190

5.6 同类书的区分与书次号的编制191

5.6.1 同类书区分的意义191

5.6.2 种次号及其编制法193

5.6.3 著者号及其编制法194

5.6.4 辅助区分号195

第六章 国内外主要分类法及评介198

6.1 《杜威十进分类法》198

6.1.1 发展概况198

6.1.2 类表结构199

6.1.3 修订和管理202

6.1.4 简要评价202

6.2 《国际十进分类法》203

6.2.1 发展概况203

6.2.2 类表结构204

6.2.3 修订和管理207

6.2.4 简要评价208

6.3 《美国国会图书馆图书分类法》209

6.3.1 发展概况209

6.3.2 类目体系210

6.3.3 LCC的标记211

6.3.4 LCC的修订和管理212

6.3.5 简要评价213

6.4 《冒号分类法》214

6.4.1 发展概况214

6.4.2 分面分类理论215

6.4.3 类表结构217

6.4.4 标记符号220

6.4.5 简要评价221

6.5 《中国图书馆分类法》222

6.5.1 发展概况222

6.5.2 类目体系223

6.5.3 管理225

6.5.4 简要评价226

第七章 主题法228

7.1 主题法概述228

7.2 主题法的类型229

7.2.1 标题法230

7.2.2 元词法237

7.2.3 叙词法238

7.2.4 关键词描述语言246

7.3 国内外主要主题词表介绍252

7.3.1 《汉语主题词表》252

7.3.2 《中国分类主题词表》259

7.3.3 《美国国会标题表》266

7.3.4 《医学标题表》273

第八章 主题标引280

8.1 主题标引概述280

8.1.1 主题标引与分类标引的异同280

8.1.2 标引方式282

8.2 主题标引方法284

8.2.1 主题分析284

8.2.2 主题概念的转换292

8.2.3 标识的确定295

8.3 主题标引规则304

8.3.1 主题标引的基本规则304

8.3.2 各种主题、信息资源类型的标引310

第九章 自然语言标引327

9.1 自然语言标引概述327

9.2 文本检索329

9.2.1 文本检索的发展329

9.2.2 文本检索技术331

9.3 后控词表338

9.3.1 后控词表的概念338

9.3.2 后控词表的特点339

9.3.3 后控词表的控制内容和结构340

9.3.4 后控词表的编制342

9.4 自动标引347

9.4.1 发展概况347

9.4.2 自动主题标引349

9.4.3 自动分类352

9.4.4 汉语切词问题360

9.5 自然语言与控制语言性能及两者结合的趋势361

9.5.1 自然语言与控制语言的比较361

9.5.2 自然语言与受控语言结合的趋势364

第十章 网络信息资源组织368

10.1 网络信息资源组织概述368

10.1.1 网络信息资源的界定368

10.1.2 网络信息资源的类型369

10.1.3 网络信息资源组织的特点373

10.1.4 网络信息资源的组织模式376

10.2 网络信息资源分类组织379

10.2.1 现有文献分类法在网络信息组织中的应用380

10.2.2 用于网络信息组织的自编分类系统382

10.2.3 网络信息资源分类体系的建立386

10.2.4 Yahoo!网站分类实例388

10.3 网络信息资源主题组织392

10.3.1 网络信息资源主题组织的特征393

10.3.2 网络资源主题组织系统的类型394

10.3.3 主题法在网络信息资源组织中的应用397

10.3.4 现有主题词表的网络应用402

10.4 网络搜索引擎406

10.4.1 网络搜索引擎的诞生与发展406

10.4.2 搜索引擎的系统结构407

10.4.3 搜索引擎的关键词法411

10.4.4 网络搜索引擎实例413

10.4.5 搜索引擎的评价418

10.4.6 利用主题组织对搜索引擎进行改造420

第十一章 知识组织与展望424

11.1 由信息组织到知识组织424

11.1.1 信息与知识的关系425

11.1.2 知识组织的发展426

11.1.3 知识组织的内涵428

11.1.4 知识组织的研究对象和范围429

11.1.5 知识组织的一般方法431

11.1.6 知识组织的意义432

11.2 图书馆的知识组织434

11.2.1 图书馆知识组织对象434

11.2.2 图书馆知识组织技术435

11.2.3 图书馆知识组织的方式438

11.3 企业的知识组织440

11.3.1 企业知识组织对象441

11.3.2 企业知识组织技术442

11.4 知识管理与知识创新446

11.4.1 知识管理与信息管理的关系447

11.4.2 知识管理发展历程、代表人物和理论447

11.4.3 知识管理内容449

11.4.4 知识管理模式450

11.4.5 隐性知识451

11.4.6 知识管理的实际工作454

11.5 信息组织新技术456

11.5.1 网格技术456

11.5.2 信息自组织458

11.5.3 信息构建460

11.5.4 信息过滤技术462

参考文献464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