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创新型国家建设:理论读本与实践发展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创新型国家建设:理论读本与实践发展](https://www.shukui.net/cover/16/32544066.jpg)
- 陈劲,张学文编 著
-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 ISBN: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378页
- 文件大小:35MB
- 文件页数:389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创新型国家建设:理论读本与实践发展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创新型国家战略的提出:背景和重大意义1
1.1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背景1
1.1.1国际背景:创新型经济与全球化竞争1
1.1.2国内背景:变革发展模式5
1.2我国离创新型国家有多远12
1.2.1国际比较12
1.2.2存在的差距14
1.2.3面临的机遇16
1.3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提出17
1.4重大意义: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伟大实践19
1.4.1创新型国家建设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19
1.4.2创新型国家建设是科学发展观的伟大实践28
第2章 创新型国家的基本理论与国际经验32
2.1创新型国家的内涵32
2.2创新型国家的特征33
2.2.1社会特征33
2.2.2共性特征33
2.3典型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历程与经验36
2.3.1美国的创新型国家建设37
2.3.2日本的创新型国家建设49
2.3.3英国的创新型国家建设56
2.3.4芬兰的创新型国家建设61
2.3.5韩国的创新型国家建设69
2.4主要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总体经验与借鉴75
第3章 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础和特色80
3.1我国作为发展中大国的基础80
3.1.1经济基础81
3.1.2科技基础92
3.1.3人力资源基础100
3.2我国作为转型国家的经验104
3.2.1经验一: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105
3.2.2经验二:政府职能的定位转变107
3.2.3经验三: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完美结合107
3.2.4经验四:渐进式经济转型模式108
3.3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优势110
3.3.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民主优势111
3.3.2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优势114
3.3.3科技人力资源优势115
3.3.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116
第4章 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框架120
4.1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根本目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120
4.2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方针125
4.2.1总体战略方针125
4.2.2具体的战略方针127
4.3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总体部署131
4.4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路径131
4.4.1原始创新路径132
4.4.2集成创新路径134
4.4.3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路径135
第5章 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制度和政策体系138
5.1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制度体系138
5.1.1知识产权制度138
5.1.2国家科技奖励制度145
5.1.3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154
5.2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政策体系157
5.2.1财政投入政策157
5.2.2税收激励政策158
5.2.3金融支持政策159
5.2.4政府采购政策160
5.2.5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政策162
5.2.6创造和保护知识产权政策162
5.2.7人才培养政策164
5.2.8教育与科普政策165
5.2.9科技创新基地与平台政策166
5.2.10加强统筹协调政策167
5.2.11促进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的政策167
5.2.12开放式创新与产学研合作政策171
第6章 创新型国家建设中的创新型人才培养174
6.1创新型人才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根本174
6.2科技创新关键在人才177
6.3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内涵和特征179
6.3.1创新型人才的内涵179
6.3.2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特征181
6.4创新型科技人才的成长规律184
6.5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原则与途径185
6.5.1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原则185
6.5.2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途径187
第7章 创新型国家建设中创新文化的培育193
7.1创新文化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基础193
7.2创新文化的内涵和作用196
7.2.1创新文化的内涵196
7.2.2创新文化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的作用197
7.3培育创新文化的原则200
7.4创新文化培育的基本途径202
第8章 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平台:国家创新体系210
8.1国家创新体系理论210
8.1.1国家创新体系的提出210
8.1.2国家创新系统的内涵211
8.1.3国家创新系统的结构和功能212
8.2主要发达国家的创新系统213
8.2.1美国的创新体系214
8.2.2日本的国家创新体系221
8.2.3芬兰的国家创新体系224
8.3构建中国特色的国家创新体系227
8.3.1中国国家创新体系的形成和演化228
8.3.2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特征230
8.3.3构建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的战略框架233
第9章 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载体:区域创新体系236
9.1区域创新体系理论框架236
9.1.1区域创新体系的提出236
9.1.2区域创新系统的内涵237
9.1.3区域创新体系的构成239
9.1.4区域创新系统的类型239
9.1.5区域创新系统的政策含义241
9.2区域创新体系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载体245
9.3中国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248
9.3.1构建中国特色区域创新体系的战略意义248
9.3.2中国三大典型的区域创新体系249
9.4三大区域创新体系的经验268
第10章 创新型国家建设的主战场:产业创新270
10.1产业创新的内涵与特征270
10.1.1产业创新的内涵270
10.1.2产业创新的特征271
10.2产业创新系统:实现产业创新的关键272
10.3产业创新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主战场273
10.4产业创新的国际比较276
10.4.1美国的产业创新276
10.4.2日本的产业创新279
10.4.3德国的产业创新282
10.4.4韩国的产业创新285
10.4.5意大利的产业创新288
10.4.6比较与启示290
10.5我国新时期的产业创新战略292
10.5.1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292
10.5.2加快发展服务业295
第11章 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核心主体:创新型企业297
11.1创新型企业的内涵与特征297
11.1.1创新型企业的内涵297
11.1.2创新型企业的特征299
11.2国际典型创新型企业301
11.2.1苹果公司的创新303
11.2.2 Google公司的创新306
11.2.3丰田汽车的创新308
11.2.4 IBM:创新——不变的商业模式309
11.2.5诺基亚:以人为本的创新310
11.3我国创新型企业的典型案例311
11.3.1海尔:家电产业的创新型企业311
11.3.2宝刚:钢铁行业的创新型企业323
11.3.3中集:国际海运行业的创新型企业331
11.3.4中兴:通信产业的创新型企业338
11.3.5吉利:汽车产业的创新型企业342
11.4我国的创新型企业建设工程353
11.4.1实施技术创新引导工程354
11.4.2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357
11.5构建创新型企业的机制与策略360
11.5.1构建创新型企业的机制360
11.5.2建设创新型企业的策略363
参考文献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