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医学基础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医学基础
  • 王彩霞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ISBN:9787117124034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322页
  • 文件大小:21MB
  • 文件页数:337页
  • 主题词:中医医学基础-成人教育:高等教育-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医学基础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导论1

第一节 中国医药学发展概况1

一、中国医药学的起源1

二、中国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2

三、中国医药学临床各科的发展3

四、中药方剂学形成与发展5

五、针灸学的形成与发展6

第二节 中医药学的基本特点6

一、整体观念6

二、辨证论治8

三、恒动观念9

第三节 中西医结合的发展趋势10

一、中西医结合的发展现状10

二、中医药学国际交流与合作12

三、中西医结合展望13

第二章 阴阳五行学说15

第一节 阴阳学说15

一、阴阳的概念和特征15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16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19

第二节 五行学说21

一、五行的基本含义21

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23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25

第三章 藏象28

第一节 五脏29

一、心(附:心包络)29

二、肺32

三、脾35

四、肝38

五、肾(附:命门)42

第二节 六腑46

一、胆46

二、胃47

三、小肠48

四、大肠49

五、膀胱49

六、三焦50

第三节 奇恒之腑51

一、脑51

二、髓52

三、女子胞(附:精室)52

第四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54

一、脏与脏之间的关系54

二、腑与腑之间的关系58

三、脏与腑的关系58

第四章 气血精津液60

第一节 气60

一、气的基本概念60

二、气的生成61

三、气的功能62

四、气的运动64

五、气的分类64

第二节 血68

一、血的基本概念68

二、血的生成68

三、血的功能68

四、血的循行69

第三节 精70

一、精的基本概念70

二、精的生成70

三、精的功能70

第四节 津液71

一、津液的基本概念71

二、津液的代谢(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72

三、津液的功能73

第五节 气、血、精、津液的关系74

一、气和血的关系74

二、气与精的关系75

三、气与津液的关系75

四、血与精的关系76

五、血和津液的关系76

第五章 病因病机78

第一节 外感病因78

一、六淫78

二、疠气82

第二节 内伤病因82

一、七情内伤83

二、饮食失宜84

三、劳逸失度85

第三节 病理产物性因素86

一、痰饮86

二、瘀血87

三、结石88

第四节 其他病因89

一、外伤89

二、寄生虫90

第五节 基本病机90

一、发病机制91

二、基本病机96

第六章 诊法105

第一节 望诊105

一、全身望诊105

二、局部望诊108

三、望分泌物与排泄物112

四、望舌112

第二节 闻诊116

一、听声音116

二、嗅病气118

第三节 问诊118

一、问诊的方法及注意事项118

二、询问一般情况119

三、主诉119

四、现病史119

五、既往史126

六、个人生活史126

七、家族史126

第四节 切诊126

一、脉诊126

二、按诊130

第七章 辨证132

第一节 八纲辨证132

一、概述132

二、表里133

三、寒热134

四、虚实136

五、阴阳138

第二节 六经辨证140

一、概述140

二、六经病证的分类140

三、六经病的传变142

第三节 卫气营血辨证143

一、卫气营血证候分类143

二、卫气营血证候的传变规律144

第八章 防治原则145

第一节 预防疾病145

一、未病先防145

二、既病防变145

第二节 治则146

一、治病求本146

二、扶正与祛邪147

三、调整阴阳147

四、因时、因地、因人制宜148

第三节 治法148

一、汗法149

二、吐法149

三、下法149

四、和法150

五、温法150

六、清法150

七、补法150

八、消法151

第九章 方药基础152

第一节 中药学基础152

一、中药学基本知识152

二、常用中药157

第二节 方剂学基础198

一、方剂学基本知识198

二、常用方剂200

第十章 常见病的辨证治疗218

第一节 感冒218

一、病因病机218

二、诊断要点218

三、辨证论治218

四、预防调护219

第二节 咳嗽219

一、病因病机220

二、诊断要点220

三、辨证论治220

四、预防调护222

第三节 喘证222

一、病因病机222

二、诊断要点223

三、辨证论治223

四、预防调护224

第四节 心悸224

一、病因病机225

二、诊断要点225

三、辨证论治225

四、预防调护227

第五节 胸痹227

一、病因病机227

二、诊断要点228

三、辨证论治228

四、预防调护230

第六节 胃痛230

一、病因病机230

二、诊断要点230

三、辨证论治231

四、预防调护232

第七节 泄泻232

一、病因病机233

二、诊断要点233

三、辨证论治233

四、预防调护234

第八节 便秘235

一、病因病机235

二、诊断要点235

三、辨证论治235

四、预防调护237

第九节 黄疸237

一、病因病机237

二、诊断要点237

三、辨证论治238

四、预防调护239

第十节 鼓胀239

一、病因病机239

二、诊断要点240

三、辨证论治240

四、预防调护241

第十一节 腰痛242

一、病因病机242

二、诊断要点242

三、辨证论治242

四、预防调护243

第十二节 水肿244

一、病因病机244

二、诊断要点244

三、辨证论治244

四、预防调护246

第十三节 遗精246

一、病因病机246

二、诊断要点247

三、辨证论治247

四、预防调护248

第十四节 淋证248

一、病因病机248

二、诊断要点248

三、辨证论治248

四、预防调护250

第十五节 眩晕250

一、病因病机250

二、诊断要点251

三、辨证论治251

四、预防调护252

第十六节 头痛252

一、病因病机252

二、诊断要点253

三、辨证论治253

四、预防调护255

第十七节 癫狂255

一、病因病机255

二、诊断要点255

三、辨证论治256

四、预防调护257

第十八节 郁证257

一、病因病机257

二、诊断要点258

三、辨证论治258

四、预防调护259

第十九节 不寐259

一、病因病机259

二、诊断要点260

三、辨证论治260

四、预防调护261

第二十节 消渴261

一、病因病机261

二、诊断要点262

三、辨证论治262

四、预防调护263

第二十一节 中风263

一、病因病机263

二、诊断要点264

三、辨证论治264

四、预防调护265

第二十二节 痹证265

一、病因病机266

二、诊断要点266

三、辨证论治266

四、预防调护268

第二十三节 痿证268

一、病因病机268

二、诊断要点269

三、辨证论治269

四、预防调护270

第二十四节 痛经270

一、病因病机270

二、诊断要点271

三、辨证论治271

四、预防调护272

第二十五节 崩漏272

一、病因病机273

二、诊断要点273

三、辨证论治273

四、预防调护274

第二十六节 不孕症274

一、病因病机275

二、诊断要点275

三、辨证论治275

四、预防调护276

第二十七节 耳鸣(耳聋)276

一、病因病机277

二、诊断要点277

三、辨证论治277

四、预防调护278

第二十八节 牙痛278

一、病因病机279

二、诊断要点279

三、辨证论治279

四、预防调护280

第十一章 针灸治疗基础281

第一节 经络的概念、组成及作用281

一、经络的概念281

二、经络系统281

三、经络的作用283

四、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283

第二节 十二经脉285

一、十二经脉的名称285

二、十二经脉在体表分布的规律286

三、十二经脉表里络属关系286

四、十二经脉与脏腑器官的属络关系286

五、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与交接规律287

六、十二经脉的循环流注次序287

七、十二经脉的循行及常用腧穴288

第三节 奇经八脉305

一、奇经八脉的概念及功能305

二、奇经八脉的循行及常用腧穴306

第四节 常见病的针灸治疗313

一、中风313

二、眩晕(附:高血压)314

三、头痛(附:三叉神经痛)315

四、面瘫317

五、腰痛318

六、胃痛318

七、月经不调319

八、痛经320

九、晕厥321

十、抽搐322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