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宗教·政治·民族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余敦康,吕大吉,牟钟鉴,张践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7500448201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274页
- 文件大小:16MB
- 文件页数:297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宗教·政治·民族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篇 中国宗教与政治1
第一章 中国政教关系的历史演进3
一 氏族社会4
二 宗法宗族社会9
(一)宗族社会的创立时期(夏、商)9
(二)宗族社会的鼎盛时期(西周)12
(三)宗族社会的转型时期(春秋战国)14
(一)家族社会的确立时期(秦汉)21
三 宗法家族社会21
(二)家族社会的调整时期(魏晋南北朝)25
(三)家族社会的鼎盛时期(隋唐宋元)29
(四)家族社会的衰落时期(明清)32
四 公民社会的开端(民国)37
第二章 关于政治与宗教的理论思考41
一 政治学的基本概念41
(一)利益、权力、统治、管理和斗争42
(二)大政治的理念47
(一)宗教的要素与本质48
二 宗教学的基本概念48
(二)宗教要素及其在政教关系中的作用49
第三章 宗教与政治统治52
一 宗教观念与政治文化53
(一)君权神授与政治的合法性53
(二)宗法性宗教与等级社会制度56
(三)虚幻的平等和现实的剥削关系58
二 宗教活动的政治参与60
(一)间接参与政治活动60
(二)直接参与政治活动63
三 宗教组织与政治统治64
(一)宗教组织与政治关系的类型65
(二)宗教领袖的政治作用72
第四章 宗教与政治管理80
一 宗教观念的政治整合作用82
(一)群体凝聚作用82
(二)行为规范作用83
(三)心理消解作用85
(四)制约君权作用87
二 宗教活动的政治调节作用90
(一)参与政治决策90
(二)调节人际关系92
(三)传播政治文化94
(四)推动礼乐教化95
三 政府对宗教观念的控制96
(一)和而不同的指导思想96
(二)思想观念的冲突与融合97
(三)对异端思想的排斥和禁止99
四 政府对宗教组织和活动的管理100
(一)扶植提倡100
(二)强化管理103
(三)控制规模104
(四)限制活动106
(五)武力干预108
第五章 宗教与政治斗争111
一 宗教观念与政治革命112
(一)平等观念113
(二)平均观念114
(三)末世与来世观念116
(四)怀疑观念118
(五)献身观念120
(六)神异观念122
二 宗教组织与政治革命123
(一)聚集革命力量123
(二)组织革命队伍125
(三)发动武装起义127
(四)建立革命政权128
(五)支持革命运动129
三 宗教与政治争夺130
(一)制造地方割据131
(二)参与权力争夺132
(三)制造国家分裂133
第六章 中国宗教与政治关系的历史特点138
下篇 中国宗教与民族143
第一章 中国原始宗教形态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结构145
一 原始宗教的多样性是中国宗教文化丰富多彩的根源146
二 原始宗教的一致性是中华民族凝聚的心理基础153
(一)祖先崇拜与中国文化的宗法性153
(二)天神崇拜的超越性和兼容性157
第二章 关于民族共同体的若干问题164
一 斯大林的“民族定义”165
二 民族一词的翻译问题167
三 对民族定义的修正与发展169
四 民族共同体的定义172
第三章 宗教在民族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174
一 宗教对于民族地域的影响174
(一)地域与民族的形成174
(二)宗教在共同地域形成方面的影响175
二 宗教对于民族经济生活的影响177
(一)民族的“经济文化类型”177
(二)宗教类型对民族经济的不同影响179
(三)外来宗教对民族经济的影响181
三 宗教与民族语言183
(一)语言是民族的重要标志183
(二)宗教对民族语言的重要影响184
四 宗教与民族文化186
(一)宗教与民族教育186
(二)宗教与民族风俗188
(三)宗教与民族文艺190
(四)宗教与民族行为规范191
(五)宗教与民族意识195
第四章 民族对宗教的吸收、排斥与改造199
一 对外来宗教的吸收取决于主体的需求199
二 对外来宗教的排斥导因于主体的价值观念204
三 对外来宗教的改造取决于主体的解读205
第五章 宗教在中国各民族文化中的地位211
一 儒家学说成为汉族文化的核心212
(一)终极关怀从“以神为本”到“以人为本”212
(二)人生观从灵魂不死到“三不朽”215
(三)人格观从天神崇拜到圣贤崇拜218
(四)教育观从神启到学知220
(五)汉民族文化结构的三个层次221
二 伊斯兰教是穆斯林民族文化的核心225
(一)中国穆斯林民族形成概况225
(二)“认主独一”的终极价值228
(三)以“认主”为目的的教育观和修养观229
(四)以“两世吉庆”为核心的人生价值观230
(五)以“信前定”为依据的行为模式231
(六)宗教信仰与民族文化232
三 佛教对中国少数民族的重要影响233
(一)佛教在少数民族地区的三种形态233
(二)以“四谛”为核心的人生价值观236
(三)轻今生、重来世的生死观237
(四)以“佛”为理想人格的道德理论体系238
(五)以“菩萨学”为核心的教育体系240
四 原生性宗教与中国少数民族文化241
(一)万物有灵的世界观243
(二)善恶分明的伦理观245
(三)多元兼容的文化性格247
五 中国诸民族宗教性比较249
第六章 宗教与诸民族之间的关系252
一 宗教与民族冲突253
(一)宗教观念与民族冲突253
(二)宗教活动与民族冲突257
(三)宗教人员与民族冲突260
二 宗教与民族融合261
(一)宗教观念与民族融合262
(二)宗教活动与民族融合266
(三)宗教领袖的民族融合作用268
第七章 中国宗教与民族关系的历史特征及发展趋势269
一 宗教与民族具有相关性269
二 宗教与民族具有差异性270
三 宗教与诸民族的关系271
四 “多元一体”是中国民族宗教的基本特征272
五 宗教与民族的发展相辅相成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