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电子工业成长动力因素分析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电子工业成长动力因素分析](https://www.shukui.net/cover/69/33036307.jpg)
- 孔欣欣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 ISBN:7802075742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317页
- 文件大小:17MB
- 文件页数:338页
- 主题词:电子工业-经济发展-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电子工业成长动力因素分析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1
一、研究背景和目的1
第一章 导言1
二、研究对象及其主要经济技术特征2
三、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9
第二节 相关文献述评10
一、国外对电子工业成长的研究综述10
表目录13
表1-1 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电子工业企业的转型:从OEM到ODM再到OBM13
二、国内对电子工业成长的研究综述13
第三节 关于本书的基本结构16
第二章 产业成长动力因素理论述评21
第一节 若干产业成长动力因素理论综述21
一、产业组织理论21
图目录23
图2-1 产业组织的SCP结构分析框架的演变23
二、产业结构理论23
三、经济增长理论24
第二节 产业动态理论:产业成长动力因素理论的新发展之一26
一、理论渊源、核心问题与研究思路26
图2-2 产业动态理论的研究思路28
二、研究主题与主要内容——基于和产业组织理论的比较29
三、分析工具及模型33
第三节 部门创新体系理论:产业成长动力因素理论的新发展之二40
一、部门创新体系的理论基础40
二、部门创新体系的组成模块42
三、部门创新体系的动态演进及其转型45
四、若干政策含义46
第四节 本书对中国电子工业成长动力因素分析的理论依据48
第三章 中国电子工业的成长历程与动力因素的分析框架49
第一节 分析思路与指标选择49
图3-1 中国电子工业成长的历史过程分析展开的逻辑与指标选择50
一、起步阶段(1949~1965年)53
第二节 中国电子工业的成长历程53
图3-2 1949~1965年我国电子工业的增长情况54
图3-3 1953~1965年我国电子工业的从业人数与劳动生产率54
表3-1 20世纪50年代我国电子工业主要产品增长情况55
二、挫折中前进阶段(1966~1980年)57
图3-5 1966~1980年我国电子工业从业人数与劳动生产率58
图3-4 1966~1980年我国电子工业的增长情况58
表3-2 20世纪70年代我国彩电和集成电路的生产情况59
三、发展阶段(1981~1990年)59
图3-6 1980~1990年我国电子工业的增长情况60
图3-7 1981~1990年我国电子工业的劳动生产率情况61
图3-8 1980~1990年我国电子工业企业数与从业人数61
图3-9 1980~1990年电子工业工程技术人员及其占全部从业人数的比重62
图3-10 电子工业的利润率变化62
表3-3 电子工业的利润率变化62
表3-4 我国主要电子产品的生产情况63
表3-5 电子工业产品产值构成的变化情况64
表3-6 电子工业子行业的工业总产值构成变化情况65
表3-7 电子工业按地区国内市场占有率的演变66
表3-9 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电子工业增长在全部工业中的地位和作用(二)67
表3-8 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电子工业增长在全部工业中的地位和作用(一)67
表3-10 20世纪80年代我国电子工业增长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67
四、跨越阶段(1991年至今)68
图3-11 1991~2001年我国电子工业的增长情况69
图3-12 1991~2001年我国电子工业的劳动生产率情况70
图3-13 1991~2001年我国电子工业企业数与从业人数71
图3-14 1991~2001年我国电子工业工程技术人员及其占全部从业人数的比重71
表3-11 电子工业的利润率变化(《电子工业年鉴》)72
表3-13 中国ICT产业国际市场占有率的动态变化73
表3-12 电子工业的利润率变化(《中国统计年鉴》)73
表3-15 电子工业产品产值构成的变化情况75
表3-14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主要电子产品的生产情况75
图3-15 我国电子工业产品产值变化构成情况76
表3-16 电子工业子行业的工业总产值构成变化情况77
表3-17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电子工业各子行业劳动生产率变化77
表3-18 电子工业按地区国内市场占有率的演变78
表3-19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电子工业各地区劳动生产率变化79
表3-20 电子工业按地区的利润率演变79
表3-21 我国电子工业增长在工业中的地位和作用80
表3-22 我国电子工业增长在工业中的地位和作用80
表3-23 我国电子工业增长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80
图3-16 中国电子工业增加值增长率与GDP增长率的比较81
第三节 动力因素的分析框架81
图3-17 中国电子工业成长动力因素的分析框架83
第四章 技术能力——中国电子工业成长的动力因素之一85
第一节 技术能力在产业成长中的作用85
一、作用机制85
图4-1 技术在产业成长中的作用机制89
二、国外技术发展的轨迹及其启示89
图4-2 Kim Linsu技术轨迹三阶段模型91
第二节 中国电子工业的技术进步91
一、劳动生产率与TFP分析91
图4-3 不同时期电子工业劳动生产率比较93
表4-1 电子工业要素产出弹性估计结果94
表4-2 电子工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估计(地区平均)95
二、技术能力积累与技术创新产出95
表4-3 20世纪80年代及以前我国电子工业研究机构以及研发费用支出情况97
表4-4 中国电子工业技术能力积累:企业R D费用与科技人员强度97
表4-6 中国电子工业技术能力积累:劳动投入质量98
表4-5 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及电子工业R D强度的国际比较98
表4-7 中国电子工业技术能力积累:20世纪90年代每单位劳动的资本拥有量99
第三节 技术来源变化、学习与中国电子工业的技术能力变化100
一、技术引进、技术转移100
表4-8 中国电子工业技术创新产出100
表4-9 中国电子工业技术改造、引进、消化吸收经费强度103
二、自主研发104
图4-4 我国电子工业自主研发的主要路径105
三、技术标准制定106
第四节 技术能力对中国电子工业成长的推动109
表4-10 技术能力与电子工业成长各指标之间的Pearson相关系数110
表4-11 产业成长的技术基础111
表4-12 按技术分类制造业出口的分布情况111
表4-13 美国与中国电子工业贸易情况112
表4-14 东亚国家与中国电子工业贸易情况113
表4-15 日本与中国电子工业贸易情况113
表4-16 中国高技术产品的进出口贸易额情况(1991~2003年)115
一、作用机制116
第一节 市场需求在产业成长中的作用116
第五章 市场需求——中国电子工业成长的动力因素之二116
图5-1 市场需求与技术共同作用于产业成长117
二、国际经验118
第二节 中国电子工业不同类型市场需求的特征及其演变120
一、消费引致的国内电子工业市场需求120
图5-3 集成电路生产技术与建厂费用之间的关系121
图5-2 传统工业与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的边际成本与规模经济121
表5-1 中国经济增长、收入水平及消费水平变化情况122
表5-3 市场需求因素与电子工业成长各指标之间的Pearson相关系数123
表5-2 中国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以及与电子工业相关消费支出变化情况123
二、投资引致的国内电子工业市场需求124
图5-4 电子工业的资产状况125
三、电子工业出口与国际市场需求127
表5-4 电子工业产品进出口情况129
表5-5 电子工业出口情况130
第三节 市场需求对中国电子工业成长的推动131
图5-5 电子工业总产值与出口交货值的增长情况131
表5-6 我国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市场需求增长因素132
表5-7 电子工业国内需求、出口需求、进口替代需求以及产出增长数据133
第六章 市场结构与竞争——中国电子工业成长的动力因素之三135
一、作用机制136
第一节 市场结构与竞争在产业成长中的作用136
图6-1 市场结构与竞争在产业成长中的作用机制138
二、国际经验138
表6-1 半导体和集成电路销售的市场份额(生产企业按区域分类)140
一、市场结构与竞争141
第二节 中国电子工业的市场结构与竞争141
图6-2 电子工业的企业数目变化情况142
表6-2 电子工业企业数目的变化情况144
表6-3 电子工业市场集中度的变化情况144
表6-4 19年电子工业百强第一名销售收入变化情况145
二、行业案例分析146
表6-5 1997~2001年度我国集成电路产业集中度的变化情况146
图6-3 我国集成电路产业集中程度与产值的关系148
表6-6 1996年以来彩电市场的六次价格战148
图6-4 我国集成电路产业集中程度与销售增长的关系148
第三节 市场结构与竞争因素对中国电子工业成长的推动149
表6-7 彩电市场结构(前四位企业集中度)的变化情况149
表6-8 电视机制造业全员劳动生产率的历年变化情况149
表6-9 规模、集中度与电子工业成长各指标之间的Pearson相关系数150
表6-10 电子工业产值的规模构成情况152
表6-11 电子工业净资产利润率、全员劳动生产率以及产品销售率153
第七章 “网络集群”——中国电子工业成长的动力因素之四156
第一节 “网络集群”在产业成长中的作用157
一、“全球生产网络”(GPN)的相关概念、内涵与假说的提出157
图7-1 企业网络的分类157
图7-2 全球生产网络的节点161
二、从“产业区”到“产业集群”(IC):相关理论回顾及假说的提出162
三、“网络集群”——对GPN和IC的整合及其作用机制164
图7-3 “网络集群”在产业成长中的作用机制165
第二节 中国电子工业的“网络集群”演变166
一、形成与演变167
表7-1 全球主要OEM厂商业务外包状况168
表7-2 2001年全球主要EMS合约制造商在华生产布局169
表7-3 我国电子工业的“网络集群”概况170
二、特征171
表7-4 我国电子工业“网络集群”与高新园区共同成长172
图7-4 2002年高新区企业技术领域以及技术来源分布172
表7-5 我国电子工业“网络集群”主要经济指标占全国的比重173
第三节 “网络集群”对中国电子工业成长的推动173
图7-5 旗舰企业的技术转让机制175
表7-6 我国电子工业主要“网络集群”技术创新能力综合得分(2002年)177
图7-6 当地能力的形成过程178
表7-7 我国电子工业主要“网络集群”创新能力详细指标排名分析179
第一节 制度变迁在产业成长中的作用182
第八章 制度变迁——中国电子工业成长的动力因素之五182
表8-1 制度三要素及其驱动因子184
第二节 电子工业成长的制度变迁184
一、市场化185
图8-1 价格体系改革对电子工业成长的影响186
三、开放经济187
二、工业化187
四、行业管理体制变革以及政府、企业、科研院所的角色转变188
一、投资结构变迁及其对成长的贡献191
第三节 制度变革对电子工业成长的推动191
表8-3 电子工业各子行业基建投资完成额构成变化情况193
表8-2 电子工业资本金结构变化193
表8-4 电子工业各子行业基建投资完成额及其构成变化情况194
二、所有制结构变迁及其对成长的贡献194
表8-5 电子工业所有制结构基本情况195
表8-6 电子工业所有制结构中各经济类型占总量的比重195
表8-7 电子工业所有制结构对增长的贡献情况196
表8-8 外资、国有电子工业企业的技术能力积累与技术创新 产出比较197
三、政府在电子工业成长中的作用199
二、中国电子工业的成长与发达国家的差距202
第九章 结束语202
一、中国电子工业成长的动力因素系统202
图9-1 中国电子工业成长的动力因素系统203
三、推动中国电子工业未来成长的着力点及对策建议206
附录210
一、产业经济学对产业成长的若干解释210
附表1 产业经济学对产业成长的若干解释:代表性理论及学者210
二、“网络集群”的相关理论及案例211
附表2 产业区类型的特征211
附表3 企业集群的分类212
附表4 美国《财富》2001年500强在TEDA投资的IT企业名录(节选)218
English Version220
参考文献308
中文部分308
英文部分311
后记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