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生物课程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生物课程论
  • 余自强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 ISBN:7504132233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414页
  • 文件大小:25MB
  • 文件页数:427页
  • 主题词:生物课-教学研究-中小学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生物课程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课程文化与生物课程1

第一节 课程文化、课程论和生物课程改革1

一 文化和教育2

二 课程和人的文化素质培养4

三 课程论和生物课程改革8

第二节 从文化视角看生物课程的发展16

一 生命科学的发展16

二 人类文化史上的生物学革命19

三 生物课程的发展24

第三节 生物课程价值和生物科学素养的培养31

一 生物课程的教育价值31

二 对科学素养的理解33

三 对生物科学素养的理解37

第二章 我国中学生命科学教育的发展历程39

第一节 中国古代的生命科学技术和生命科学教育39

一 中国古代的生命科学技术39

二 中国古代的生命科学教育43

第二节 近代中学生物课程的设置44

一 教会学校和洋务学堂开设的科学课程44

二 维新派与生物学教育46

三 近代教育制度建立时的博物课程47

四 1922年新学制中的生物课程48

一 建国初期的中学生物课程51

第三节 建国后的中学生物课程51

二 1963年至20世纪末的中学生物课程54

三 建国后50年生物课程的回顾58

第四节 传统生物课程的内容和结构分析60

一 以生物类群和人体生理卫生的知识构建初中生物课程体系60

二 以生物基本特征的知识为主线构建高中生物课程体系65

第三章 20世纪我国中学生物课程的改革探索70

第一节 对学科中心课程的批判和STS课程的试验70

一 学科中心课程的得失70

二 对学科中心课程的批判71

三 STS课程的试验72

第二节 综合科学课程中的生物学教育75

一 1922年新学制的初中自然科76

二 20世纪后半期初中综合科学课程的发展80

三 我国义务教育课程改革中的综合理科课程82

第三节 美国BSCS高中生物教材的引进84

一 美国高中生物学教育内容的选择84

二 香港对BSCS黄皮本的引进和改编86

三 北京市引进BSCS绿皮本的实验88

第四节 2000年高中生物大纲修订中的新思想93

一 从学生认识发展角度考虑高中生物课程的内容体系94

二 加强实践活动和培养探究能力96

三 改进生物课程中的人文素质教育97

第四章 生物课程与基本科学素养培养99

第一节 对科学知识的理解100

一 什么是科学知识100

二 生物科学知识的类型100

三 重视对基础知识的理解107

第二节 对科学过程与方法的理解109

一 科学问题109

二 科学方法114

三 科学过程123

第三节 对科学、技术、社会的理解132

一 对科学的理解132

二 对技术的理解138

三 对科学、技术、社会三者关系的理解142

第五章 生物课程与思维素质教育150

第一节 生物课程要关注学生思维素质的提高150

一 思维素质和思维方式150

二 生物课程要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153

三 关注生物学科思想的发展,提高思维素质156

第二节 生物课程中的科学思维教育158

一 科学抽象思维158

二 科学形象思维164

三 科学直觉思维和灵感168

一 哲学对思维素质提高的价值170

第三节 生物课程中的科学哲学教育170

二 本体论上的二元对立和系统思想171

三 认识论上的反映论和个人意义建构173

四 方法论上的“实践—认识”和“假设—检验”174

第四节 生物课程中的自然哲学教育175

一 自然哲学的产生和作用175

二 生命的本质175

三 生物的价值178

四 生物界的发展179

第五节 生物课程中的技术哲学教育182

一 技术方法和技术哲学182

二 生物技术的性质、结构和价值187

三 技术发展的规律189

四 技术方法论的一般原理192

第六章 生物课程与实践能力培养198

第一节 生物课程与科学实践能力培养198

一 观察能力198

二 实验能力201

三 科学调查能力208

四 生物课程中的科学实践活动212

第二节 生物课程与生命教育214

一 生命教育的内容及意义214

二 卫生保健能力培养216

三 心理调适能力培养219

四 安全防范能力培养221

五 环境适应能力培养222

第三节 生物课程与信息能力的培养223

一 信息223

二 信息素养和信息能力223

三 生物课程中的信息能力培养224

第四节 生物课程与技术实践能力培养229

一 科学课程中的技术素养的培养229

二 科学课程中的技术实践能力的培养230

三 生物课程中的生计教育233

第五节 生物课程与创造发明能力培养238

一 创造性和创造力238

二 生物科学技术中的创造原理和方法240

三 仿生学的创新价值243

第七章 生物课程与人文素质教育245

第一节 追求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245

一 关于科学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原则245

二 关注科学精神的培养247

三 关注生物学科思想发展对人类思想的影响250

一 可持续发展意识的教育251

第二节 生物课程中人文精神教育的重点251

二 价值观的教育254

三 科学精神的教育257

第三节 增强人文精神教育的时代性260

一 全球化与爱国主义教育260

二 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262

三 科学历史观的培养264

四 关于无神论教育269

第四节 生物课程中的美育271

一 美和审美271

二 生物课程中美的存在形态和表现形态272

三 生命美感及其心理结构的形成274

四 生物学教育中的审美活动276

第八章 面向21世纪的生物课程改革279

第一节 生物课程标准的制订279

一 世纪之交课程改革对生物课程标准的要求279

二 国际上中学生物课程改革的启示281

三 国家生物课程标准的制订291

第二节 《初中生物标准》的内容和结构分析297

一 《初中生物标准》的突出特点297

二 《初中生物标准》的内容体系298

三 对“人与生物圈”课程体系的说明299

四 内容体系的特点是关注学科思想和方法现代化302

一 《初中科学标准》中生命科学领域的地位303

第三节 《初中科学标准》生命科学领域的设计303

二 《初中科学标准》中生命科学领域的内容304

三 生命科学领域内容选择和组织的思路306

四 综合科学课程的特有教育价值308

第四节 《高中生物标准》的内容和结构分析310

一 《高中生物标准》的设计思路和主要特点310

二 “分子与细胞”模块的分析314

三 “遗传与进化”模块的分析317

四 “稳态与环境”模块的分析319

五 “生物技术实践”模块的分析322

六 “生物科学与社会”模块的分析327

七 “现代生物科技专题”模块的分析332

第九章 生物课程的实施和评价337

第一节 建国后生物课程目标的发展337

一 从教学目的要求到课程目标337

二 课程目标的发展340

三 对课程内容目标的认识349

第二节 教科书的编写和评价354

一 教科书的功能354

二 教科书的目标356

三 教科书的结构360

四 教科书的评价367

一 教学实施中的教学目标369

第三节 生物课程的教学实施369

二 教学方式的变革372

三 教学资源的利用和开发378

第四节 生物课程的评价383

一 课程评价和教学评价383

二 教师教学工作质量的评价385

三 课堂教学评价387

四 学业评价的改革389

第十章 建设中国特色的生物课程391

第一节 如何面对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391

一 国家发展战略392

二 经济发展模式393

三 全球化时代的国家安全394

四 国家教育方针的要求397

第二节 如何面对生物科学技术的进步399

一 现代生物科学带来的新兴科学认识模式399

二 现代生物科技的产业化前景401

三 对生物科学思维方式的认识403

第三节 如何面对先进文化建设406

一 对科技文化的认识406

二 中华传统文化的特点407

三 教育文化的传承和创新409

主要参考文献41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