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文化卮言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金克木著;周锡山编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 ISBN:7532114996
- 出版时间:1996
- 标注页数:397页
- 文件大小:14MB
- 文件页数:414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文化卮言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一 中国文化思想要目1
二 关于中国四学的对话3
三 中国古人读书作书重实6
四 中国哲学史的两套合一7
五 闲话中国哲学8
六 先秦文化的分支11
七 一般人的线性思维13
八 中国古人线性思维的辉煌成就14
九 文体四边形16
一○ 《春秋》符号19
一一 中国古代的符号书和符号年22
一二 与书对话:《礼记》23
一三 周公26
一四 周公的功业和纪实小说28
一五 《老子》第一章新读31
一六 《论语》是一部未来派的小说35
一七 荒诞颜回传36
一八 “道、理”兴亡39
一九 《列子》与“道、理”及“势”41
二○ 中国古代的宇宙不和谐观44
二一 天地合一和天人合一46
二二 古人看“天”47
二三 《史记·天官书》之启示51
二四 民间歌谣的进入官府和走向衰亡54
二五 文士在各个朝代的不同遭遇和地位56
二六 六经注我59
二七 模糊逻辑60
二八 清文字狱质疑61
二九 戴震梦告“剽窃”之冤61
三○ 几何式哲学64
三一 文化与比较文化65
三二 关于文化三型的对话66
三三 神秘主义的三大体系69
三四 东西方哲学思想之不同70
三五 汉族文化和异族文化的冲突和融合70
三六 吸收外国文化的中间站72
三七 吸收外国文化时的选择性73
三八 中印西文字的不同和翻译74
三九 译路坎坷78
四○ 中印古代的“思”80
四一 两种读书法81
四二 古籍整理的历史经验82
四三 奥卡姆剃刀84
四四 大学者与说梦话85
四五 文哲经典多说梦87
四六 二圣89
四七 平行名人传91
四八 弗洛伊德和黑格尔94
四九 坐井观天也有所得95
五○ 西哲语虽平淡却影响巨大96
五一 只有一头的棍子97
五二 当代知识小丛书和人文科学99
五三 四维空间100
五四 机器人学102
五五 盲跛互助103
五六 耗子·猴子104
五七 整与零二题106
五八 读书得间107
五九 历史的幽默109
六○ 读书人谈禅不信佛111
六一 印度思想之特色112
六二 印度哲学思想的三分模式115
六三 印度哲学中的因果问题117
六四 印度哲学中的时空问题119
六五 《薄伽梵歌》的三条修行道路120
六六 奥义书121
六七 徐译《五十奥义书》122
六八 《奥义书》翻译之困难与西传123
六九 徐译《五十奥义书》的读法124
七○ 《五十奥义书》和各类经典皆有不雅之言126
七一 《蛙氏奥义书》的重要意义127
七二 《吠檀多精髓》中的解脱观128
七三 解脱说132
七四 轮回说133
七五 业报说135
七六 佛教文化的移入136
七七 佛教文化中的思想成分之随机性138
七八 佛教哲学思想之吸收138
七九 佛教文化之中国化140
八○ 佛教文献概况141
八一 佛教文献的内外二类142
八二 佛教文献中的内部读物143
八三 佛经是佛教对外的宣传品145
八四 汉译佛教文献的重大意义和整理研究的必要145
八五 尚未整理的佛教文献是巨大的文化遗产147
八六 佛教汉译文献整理工作之一:编目149
八七 佛教汉译文献整理工作之二:分类150
八八 佛教汉译文献整理工作之三:解题153
八九 佛教汉译文献整理工作之四:校注155
九○ 佛典原文与译文的差异156
九一 四部最流行的佛经158
九二 另几部重要的佛教书160
九三 佛经翻译家鸠摩罗什161
九四 什译的伟大贡献和读法163
九五 汉译印度文献之概况168
九六 梵剧三种残本的意义和戏剧的三大体系169
九七 古印度戏剧中的概念人物化170
九八 印度的绘画六支理论173
九九 近代科学方法的出发点176
一○○ 近代以来的思维程序179
一○一 笛卡儿的死180
一○二 纪念休谟181
一○三 “哈雷”天外来183
一○四 日本人情风俗和社会心理习惯185
一○五 美学和艺术科学186
一○六 艺术科学的研究内容187
一○七 艺术研究和艺术品研究190
一○八 语言世界191
一○九 书本世界194
一一○ “新三论”一滴196
一一一 信息论美学198
一一二 信息论的三个理论要点201
一一三 信息论的三个补充观点204
一一四 信息论美学及其基本困难和问题208
一一五 实验美学211
一一六 阅读的美学213
一一七 审美的读214
一一八 “理解的”读和“有信息的”读217
一一九 文学评论的新问题220
一二○ 文学社会学和文学心理学224
一二一 文学评论中的结构主义思潮227
一二二 “解构”六奇230
一二三 建筑美学及其古今基点之不同232
一二四 建筑语义学234
一二五 符号学237
一二六 记号·信号·符号·象征238
一二七 创造符号的动物240
一二八 符号的世界244
一二九 中国古人的符号世界观246
一三○ 中国古书中的符号思想处处可见247
一三一 汉语虚字的符号化思想248
一三二 “律”的符号世界249
一三三 军事文化和语言符号252
一三四 鸿门宴和语言符号254
一三五 符号拜物教257
一三六 文化符号学261
一三七 民俗学266
一三八 人类学和文化人类学268
一三九 文化人类学的四种理论学派270
一四○ 文化人类学的五种新理论274
一四一 语义学278
一四二 语义学的意义282
一四三 歧义语283
一四四 语言的肢解与复活283
一四五 看说话和身势语学284
一四六 文学的全面285
一四七 文学中的“变卦”286
一四八 文学与地域288
一四九 文学语言的三种功能289
一五○ 台词和潜台词291
一五一 《论语》、《孟子》中的潜台词292
一五二 中国人最重潜台词296
一五三 独白·对话·画外音300
一五四 对话的很早产生和重要性302
一五五 说“边”304
一五六 反思和深思306
一五七 书的反读308
一五八 汉字和抽象画309
一五九 六法新解310
一六○ 钻探诗书311
一六一 诗、书、画相通与虚的世界314
一六二 诗与真315
一六三 古诗的信息作用317
一六四 诗中的时间差319
一六五 诗的年纪320
一六六 诗的倒读322
一七一 疑“散文”322
一六七 古诗鲜写自然323
一六八 与诗对话:《咏怀》326
一六九 匡衡·刘向·杜甫329
一七○ 王安石“春风又绿”句的两种境界331
一七二 读《吊比干文》334
一七三 唐宋的文史337
一七四 言志派文章之四名家338
一七五 言志派的弱点340
一七六 论周作人文章的难懂343
一七七 小说的分类和评点344
一七八 与小说对话:“评点”楔子346
一七九 史书·小说348
一八○ 小说史的三角和对顶角351
一八一 奇书的平凡352
一八二 “三国学”与主题学355
一八三 试说“王婆”356
一八四 中国的神统358
一八五 内和外360
一八六 胡适、吴宓和《红楼梦》363
一八七 古典小说:《儒林》·《镜花》366
一八八 妇女群像369
一八九 与小说对话:不败求败371
一九○ 谁“进入角色”373
一九一 武则天的艺术形象376
一九二 戏剧美学一滴:搭配与组合377
一九三 戏剧美学一滴:通连与体系378
一九四 动人之作善说梦380
一九五 莎士比亚与忠孝恩仇381
一九六 约伯与浮士德382
一九七 “百年”不独385
一九八 阿索林和“九八年一代”作家387
一九九 爱·情:真·幻388
二○○ 《银翘》、《剪云》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