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现代皮肤病学基础 上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现代皮肤病学基础 上
  • 张学军等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ISBN:7117041471
  • 出版时间:2001
  • 标注页数:1018页
  • 文件大小:132MB
  • 文件页数:1856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现代皮肤病学基础 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册1

第一章 皮肤胚胎学与组织学1

第一节 皮肤胚胎学1

一、概述1

二、皮肤的发生2

三、胚胎过程各阶段皮肤的特征9

四、小结12

第二节 皮肤组织学14

一、表皮14

二、真皮21

三、皮下组织24

四、皮肤附属器25

五、皮肤的神经34

六、皮肤的血管37

七、皮肤的淋巴管39

八、皮肤的肌肉39

第三节 皮肤粘膜移行部位的组织学39

一、口唇39

二、口腔粘膜39

五、乳头和乳晕40

四、阴唇和阴蒂40

三、阴茎40

第二章 皮肤的解剖与超微结构42

第一节 皮肤的解剖42

一、概述42

二、皮肤的张力线44

三、皮肤的厚度45

四、皮肤的年龄性变化45

五、皮肤的颜色45

六、毛发46

八、汗腺47

七、皮脂腺47

九、甲48

第二节 皮肤的超微结构49

一、表皮49

二、真表皮连接60

三、真皮结缔组织62

四、皮肤的神经65

五、皮肤的血管67

六、毛发与毛囊68

八、顶泌汗腺69

九、小汗腺69

七、皮脂腺69

第三章 皮肤细胞生物学71

第一节 角质形成细胞生物学71

一、角质形成细胞的基本生物学特性71

二、角质形成细胞的增殖、分化及其调节73

三、角质形成细胞的凋亡及其调节75

四、角质形成细胞的肿瘤转化76

五、角质形成细胞的自我保护77

六、角质形成细胞的信号传导78

七、角质形成细胞的免疫学功能78

八、角质形成细胞与其它细胞之间的关系80

九、以角质形成细胞病变为主的皮肤病81

十、角质形成细胞的研究方法82

第二节 黑素细胞生物学86

一、黑素细胞的基本生物学特性86

二、黑素细胞的增殖、分化及黑素生成的调节89

三、黑素细胞与角质形成细胞间的关系98

四、黑素细胞相关皮肤病99

五、黑素细胞基本研究方法105

第三节 朗格汉斯细胞生物学108

一、朗格汉斯细胞的生物学特性108

二、朗格汉斯细胞与皮肤免疫功能119

三、朗格汉斯细胞与其它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121

四、皮肤病中朗格汉斯细胞的改变123

五、朗格汉斯细胞的基本研究方法128

第四节 Merkel细胞及未分类细胞生物学130

一、Merkel细胞的基本生物学特性131

二、Merkel细胞与其它细胞的关系134

三、皮肤病中Merkel细胞的改变135

四、未定细胞137

第五节 真皮成纤维细胞生物学137

一、成纤维细胞的相关称谓138

二、真皮成纤维细胞的基本生物学特性139

三、真皮成纤维细胞与其它类型细胞或细胞外基质的相互作用141

四、真皮成纤维细胞的基本功能142

五、成纤维细胞的异质性144

六、成纤维细胞相关皮肤病146

七、成纤维细胞基本研究方法150

第六节 真皮微血管内皮细胞生物学152

一、内皮细胞的基本生物学特性152

二、内皮细胞的增殖、血管发生及其调节因素154

三、内皮细胞与皮肤炎症和免疫155

四、内皮细胞与皮肤病157

五、人真皮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分离培养和鉴定方法162

第七节 皮肤肥大细胞生物学164

一、皮肤肥大细胞的基本生物学特性164

二、皮肤肥大细胞与炎症介质171

三、肥大细胞的免疫功能174

四、与皮肤肥大细胞相关的皮肤病175

五、皮肤肥大细胞的基本研究方法178

第八节 皮肤神经细胞生物学181

一、皮肤神经细胞的构成及特征181

二、神经细胞与神经递质183

三、皮肤病中的神经细胞变化184

四、皮肤神经细胞的基本研究方法186

第九节 皮肤脂肪细胞生物学187

一、脂肪细胞的基本生物学特性187

二、脂肪细胞的增殖、分化及其调节188

三、脂肪细胞与脂肪代谢193

四、皮肤病中脂肪细胞的变化196

五、脂肪细胞的基本研究方法196

第十节 毛囊、皮脂腺生物学197

一、毛囊、皮脂腺细胞组成及其特性197

二、毛囊发育及毛发生长调节204

四、毛囊、皮脂腺的基本研究方法212

三、以毛囊、皮脂腺为主要病变的皮肤病212

一、皮肤的组织修复与再生225

二、皮肤创面愈合的基本过程225

第十一节 皮肤创伤修复的细胞生物学225

三、皮肤创面愈合的现代认识228

四、皮肤创伤异常愈合234

五、胚胎皮肤创伤的无瘢痕修复236

六、皮肤创伤修复的研究意义及启示239

第一节 皮肤的屏障作用和吸收作用246

一、屏障的解剖学基础246

第四章 皮肤生理学246

二、屏障的生理学基础247

三、皮肤的屏障作用248

四、皮肤的吸收作用250

五、影响皮肤屏障作用和吸收作用的因素252

第二节 皮肤的分泌和排泄作用253

一、汗腺254

二、皮脂腺258

第三节 皮肤的体温调节作用260

一、体温260

二、体热平衡262

三、体温调节265

第四节 皮肤的感觉作用267

一、皮肤感觉分类267

二、皮肤感觉的电生理学267

三、皮肤感觉与神经传导的关系268

四、皮肤感觉阈值268

五、皮肤感觉定位268

六、皮肤后感觉269

七、几种常见的皮肤感觉269

第五节 皮肤的免疫功能274

一、皮肤对免疫学发展的作用274

二、皮肤免疫系统275

三、皮肤的免疫监视功能278

第六节 皮肤的呼吸功能278

一、二氧化碳279

二、透皮氧分压279

第七节 皮肤的内分泌功能280

一、类固醇280

二、蛋白质和多肽282

三、甲状腺激素284

四、维生素D激素285

一、毛发生理286

第八节 皮肤附属器生理学286

二、指(趾)甲生理289

三、汗腺生理290

四、皮脂腺生理292

第九节 皮肤的老化295

一、皮肤老化的形态学改变295

二、皮肤老化对皮肤生理功能的影响297

三、皮肤老化对创伤愈合的影响299

第十节 皮肤的营养生理301

一、热能301

三、脂类302

二、蛋白质302

四、糖类304

五、水和电解质304

六、微量元素305

七、维生素307

第五章 皮肤生物化学313

第一节 皮肤的新陈代谢313

一、能量代谢313

二、糖代谢314

三、脂类代谢315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318

四、蛋白质代谢318

五、水和电解质代谢320

第二节 角蛋白与其它表皮蛋白、表皮角化过程及其调节320

一、角蛋白的分类与表达321

二、角蛋白多肽结构322

三、角蛋白中间丝的形成323

四、参与细胞套膜形成及角化过程的其它蛋白324

五、细胞套膜的形成以及软角化327

六、硬角化(毛发,甲,舌蕈状乳头)329

七、角蛋白与其它表皮蛋白表达的调节329

八、药物对角质形成细胞分化的影响332

第三节 真皮蛋白和蛋白降解酶333

一、胶原蛋白333

二、弹性蛋白336

三、基质降解酶337

四、真皮蛋白质代谢与皮肤病342

第四节 皮肤脂质代谢342

一、皮肤的脂质成分342

二、皮脂脂质和表皮脂质的成分342

三、皮肤脂质的代谢343

四、皮肤脂质的异常345

第五节 皮肤结缔组织代谢345

一、参与皮肤结缔组织代谢的主要细胞345

二、胶原346

四、基质348

三、弹性蛋白348

五、结缔组织成分的分解349

六、结缔组织成分合成和分解的调节350

七、各种结缔组织疾病的代谢变化351

八、影响结缔组织成分代谢的药物353

第六节 皮肤色素沉着与调节354

一、皮肤的颜色354

二、黑素沉着的调节355

第七节 皮肤内的有关介质359

一、血管活性物质359

二、皮肤中的化学趋化介质363

三、皮肤中的神经介质367

四、免疫系统和神经系统的相互作用和调节370

第八节 皮肤中的受体372

一、糖皮质激素受体373

二、性激素受体374

三、维甲酸受体376

四、组胺受体379

第九节 基底膜分子380

一、皮肤基底膜带结构380

二、皮肤基底膜带分子组成380

三、皮肤基底膜带功能387

四、皮肤基底膜带与遗传性大疱性皮肤病387

五、皮肤基底膜带与自身免疫性大疱病388

一、胶原390

第十节 皮肤的细胞外基质390

二、弹性纤维391

四、蛋白多糖与氨基聚糖391

三、纤蛋白391

五、表皮基底膜395

六、细胞外基质受体397

七、基质降解酶398

第十一节 皮肤内的自由基398

一、自由基的概念398

二、自由基的来源399

三、自由基的生物学作用403

四、机体对自由基损伤的防御405

五、自由基与皮肤病406

六、抗氧化疗法410

第六章 皮肤分子生物学415

第一节 概述415

一、皮肤分子生物学的历史和现状415

一、DNA分离与纯化技术及其在皮肤病中的应用416

第二节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皮肤病中的应用416

二、皮肤分子生物学的现状与展望416

二、核酸杂交技术在皮肤病中的应用419

三、基因克隆与表达在皮肤病中的应用424

四、基因文库技术在皮肤科学研究中的应用432

五、DNA序列的测定、化学合成在皮肤病中的应用437

六、PCR技术在皮肤病中的应用442

七、基因工程抗体在皮肤病中的应用449

八、转基因技术在皮肤病中的应用454

九、人类基因组计划与皮肤病458

一、病毒性皮肤病的分子生物学研究465

第三节 皮肤病与分子生物学465

二、性传播疾病的分子生物学研究473

三、大疱性皮肤病的分子生物学研究494

四、皮肤肿瘤的分子生物学研究498

五、炎症性皮肤病和银屑病的分子生物学研究530

六、结缔组织病的分子生物学研究536

第七章 皮肤免疫学549

第一节 概述549

一、皮肤在免疫学发展中的作用549

二、皮肤免疫的基本概念550

三、皮肤免疫学研究现状551

一、皮肤免疫系统的概念552

第二节 皮肤免疫系统552

二、皮肤免疫系统的细胞553

三、皮肤免疫系统的抗体与补体569

四、皮肤免疫系统的细胞因子574

第三节 皮肤抗原580

一、抗原的基本概念580

二、表皮抗原581

三、基底膜抗原585

四、郎格汉斯细胞抗原590

五、核抗原591

一、细胞粘附分子的分类、结构和功能593

第四节 皮肤内的粘附分子593

二、细胞粘附分子在正常皮肤中的表达、分布和作用599

三、粘附分子在表皮发生中的作用601

四、粘附分子与皮肤病602

第五节 抗体与皮肤病602

一、与SLE有关的自身抗体608

二、与皮肌炎或多发性肌炎有关的自身抗体611

三、与硬皮病有关的自身抗体611

四、与混合性结缔组织病有关的自身抗体611

五、与大疱性皮肤病有关的自身抗体612

六、与其它皮肤病有关的自身抗体612

一、一般情况613

第六节 补体与皮肤病613

二、与补体有关的皮肤病614

第七节 细胞介导免疫与皮肤病616

一、嗜酸性粒细胞616

二、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618

三、T淋巴细胞620

第八节 HLA与皮肤病623

一、HLA基本概念623

二、HLA与皮肤病630

第九节 皮肤病的免疫学紊乱及发病机制637

一、结缔组织病637

二、大疱性皮肤病647

三、免疫缺陷性皮肤病654

四、变态反应性皮肤病660

五、感染及传染性皮肤病673

六、皮肤恶性肿瘤687

七、其他免疫相关性皮肤病690

一、流式细胞术发展简史706

第十节 流式细胞术原理及其皮肤科应用706

二、FCM的原理707

三、FCM在皮肤科领域的应用709

第八章 皮肤光生物学715

第一节 概述715

第二节 电磁波辐射715

一、电磁波的物理性质715

二、光源716

三、光的生物学效应717

第三节 紫外线辐射对皮肤的影响717

一、紫外线辐射对正常皮肤的作用717

二、皮肤对光的防御作用719

三、皮肤对光的异常反应720

一、光敏反应、光毒反应、光变态反应721

二、光敏反应的分子机制721

第四节 皮肤光敏反应721

三、光毒反应的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722

四、光变态反应的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723

五、光敏物质723

六、光敏物质的检测方法724

第五节 紫外线与皮肤免疫726

一、紫外线对朗格汉斯细胞的影响726

四、紫外线对速发型变态反应的影响727

三、紫外线对淋巴细胞的影响727

二、紫外线对角质形成细胞的影响727

五、紫外线对迟发型变态反应的影响728

六、紫外线对免疫系统影响的可能机制728

二、组织学及生物学改变732

第六节 皮肤光老化732

一、临床特点732

三、作用光谱733

四、皮肤老化与光老化的细胞和分子机制733

五、光老化的预防与治疗734

第七节 光致癌735

一、简介735

二、光致癌过程的三项物理参数:波长、剂量、时间735

三、紫外线对DNA的损伤及其修复736

四、癌基因和抑癌基因737

五、光致癌过程中紫外线的免疫抑制作用738

六、活性氧与自由基740

七、光致癌的预防740

第八节 光敏性皮肤病741

一、药物或化学物质引起的光敏性皮炎741

二、特发性光敏性皮肤病742

三、代谢性疾病744

四、DNA修复缺陷性疾病745

五、紫外线照射诱发或加重的皮肤病749

一、皮肤表面的地形学752

第九章 皮肤病原生物学752

第一节 皮肤微生态学基础752

二、皮肤表面的气候753

三、皮肤的结构753

四、皮肤表面的化学成分756

五、皮肤的腺体757

六、皮肤表面的扩展定义758

七、皮肤表面寄居物的部位758

八、皮肤表面防御系统的破坏和修复机制760

第二节 皮肤寄居微生物的营养学761

二、无机离子763

一、胞外酶类763

三、氧765

四、碳/能源765

五、氮源766

六、维生素767

七、脂类767

第三节 影响皮肤菌群的有关因素769

一、皮肤结构770

二、pH772

三、温度774

四、水合作用774

五、氧和二氧化碳775

六、光775

七、粘附因素777

第四节 皮肤寄居微生物菌群的相互作用777

一、皮肤寄居菌群间拮抗现象的拮抗物质778

二、皮肤寄居菌群间拮抗现象的体外研究779

三、菌群拮抗现象在治疗皮肤感染中的应用779

四、其它细菌对致病性葡萄球菌引起皮肤感染的拮抗作用780

五、其它细菌对致病性葡萄球菌引起皮肤感染的促进作用781

六、皮肤寄居菌群间遗传物质的相互作用781

第五节 皮肤微生物的粘附和皮肤菌群的发展变化783

一、皮肤微生物的粘附783

二、生后皮肤菌群的发展变化788

第六节 细菌与皮肤病790

一、概论790

二、葡萄球菌感染性皮肤病791

三、A群链球菌感染性皮肤病792

四、化脓性球菌毒力因子的致病机制792

五、链球菌毒力因子的致病作用794

六、链球菌粘附素的致病机制795

七、皮肤结核病797

第七节 病毒与皮肤疾病798

一、病毒的生物学特性799

二、病毒的分类799

三、病毒引起的皮肤病种类800

四、病毒的检测方法801

五、病毒引起的皮肤病801

第八节 寄生虫性皮肤病813

一、寄生虫病的免疫学基础813

二、线虫性皮肤病814

三、绦虫与皮肤病819

四、吸虫与皮肤病821

五、原虫与皮肤病822

第九节 节肢动物引起的皮肤病826

一、概述826

二、昆虫纲827

三、蛛形纲845

四、其它节肢动物性皮肤病854

第十节 麻风855

一、病原体856

二、流行病学859

三、发病机制860

四、临床特征864

五、诊断868

六、治疗868

一、衣原体所致的皮肤病872

第十一节 其他微生物所致的皮肤感染872

七、预防872

二、立克次体所致的皮肤病875

三、螺旋体引起的皮肤病881

第十二节 全身性感染的皮肤表现886

一、细菌性感染的皮肤表现886

二、病毒性感染的皮肤表现892

三、立克次氏体感染的皮肤表现894

四、螺旋体感染的皮肤表现896

第十章 皮肤真菌学902

第一节 总论902

一、真菌分类902

二、真菌的形态904

三、真菌的构造906

四、真菌的生长与生殖909

五、真菌免疫915

六、真菌分子生物学917

七、皮肤真菌组织病理学922

第二节 皮肤癣菌925

一、分类925

二、形态学930

三、生理与生化931

四、主要皮肤癣菌933

第三节 酵母菌和酵母样菌939

一、分类940

二、形态学941

三、生理生化942

四、毒力因子943

五、酵母菌引起的感染944

第四节 霉菌955

一、曲霉属955

二、青霉属957

三、毛霉属、根霉属和犁头霉属959

五、副球孢子菌属961

四、球孢子菌属961

六、鼻孢子菌属962

七、蛙粪霉属963

八、地霉属964

九、拟青霉属965

十、帚霉属965

十一、链格孢霉属966

十二、镰孢霉属967

第五节 双相真菌967

一、申克氏孢子丝菌967

二、荚膜组织胞浆菌969

三、粗球孢子菌973

四、皮炎芽生菌976

五、副球孢子菌977

六、马内菲青霉979

第六节 暗色孢科真菌980

一、概论980

二、各论981

三、暗色孢料真菌所致的疾病983

第七节 放线菌和奴卡氏菌986

一、概述986

二、各论986

三、放线菌属所致的疾病987

第八节 抗真菌药物991

一、抗真菌药物作用机制991

二、常用的抗真菌药物994

三、抗真菌感染治疗的一些新进展1001

四、抗真菌药物敏感性试验1004

五、病原真菌的耐药性1004

第九节 皮肤真菌实验室技术1005

一、临床标本的采集与处理1005

二、检验方法1006

三、真菌的培养检查1007

四、真菌病病理检查法1010

五、动物接种1012

六、真菌的免疫学检测1014

七、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1016

八、药物的敏感试验1016

一、表皮的变化1019

第十一章 皮肤病理学1019

下册1019

第一节 皮肤组织病理的基本变化1019

二、真皮的变化1024

第二节 真皮浸润细胞的形态1030

三、皮下组织的变化1030

一、粒细胞类1031

二、淋巴细胞类1032

三、浆细胞1033

四、单核细胞或巨噬细胞类1034

第三节 皮肤组织病理学实验室技术1035

一、皮肤活体组织检查技术1035

二、制片技术1037

三、偏振光镜检查1041

四、组织化学1042

五、电子显微镜技术1056

六、定量形态学1060

第四节 免疫组织病理检查1063

一、上皮组织标记物1063

二、黑素细胞标记物1064

三、神经元和神经内分泌细胞标记物1064

四、间叶组织标记物1064

五、淋巴造血组织标记物1065

第五节 各论1067

一、感染性皮肤病1067

二、非感染性皮肤病1080

三、物理性皮肤病1084

四、大疱性皮肤病1085

五、结缔组织病1086

六、肉芽肿性皮肤病1088

七、血管炎1091

八、脂膜炎和脂膜病1093

九、营养与代谢性皮肤病1094

十、弹性纤维性疾病1097

十一、角化异常性皮肤病1098

十二、萎缩性皮肤病1100

十三、先天性和遗传性皮肤病1100

十四、色素性皮肤病1101

十六、皮肤肿瘤1102

十五、皮肤附属器疾病1102

十七、黑素细胞肿瘤和瘤样病变1111

十八、周围神经组织肿瘤1114

十九、皮肤淋巴网状组织肿瘤1115

第十二章 皮肤遗传学1118

第一节 遗传学原理1118

一、遗传的基本规律1118

二、遗传的细胞学基础1119

三、遗传的分子基础1123

第二节 皮肤遗传病的类型1129

一、单基因遗传病1130

二、多基因遗传病1135

三、染色体异常1141

四、线粒体遗传病1145

第二节 遗传性皮肤病的基因诊断概论1148

一、基因诊断概述1148

二、基因诊断的技术、方法及应用1149

第四节 遗传性皮肤病的基因治疗1155

一、基因治疗概述1155

二、遗传性皮肤病的基因治疗1156

三、几种遗传性皮肤病的基因治疗1161

第五节 遗传性皮肤病纵览1162

第十三章 皮肤病诊断学1179

第一节 皮肤病的症状与体征1179

一、主观症状1179

二、客观体征1180

第二节 皮肤病的诊断1181

一、接诊1181

二、病史1182

三、临床检查1182

第三节 实验室检查1186

一、血液检查1186

二、微生物及寄生虫检查1191

三、细胞学诊断1206

四、活体组织检查1209

五、生化检查1211

六、特殊血清免疫学检查1218

第四节 皮肤试验1228

一、斑贴试验1228

二、划痕试验1231

三、皮内试验1232

四、光生物学试验1232

五、其他皮肤试验1234

第五节 分子生物学检测1235

一、皮肤病诊断中常用分子生物学技术1235

二、分子生物学检查在皮肤科的应用1240

第六节 特殊检查1266

一、毛细血管镜检查1266

二、滤过紫外线灯检查1267

三、肌电图1268

四、超声检查1268

五、激光多普勒流速仪1270

六、磁共振成像1270

第七节 治疗试验和追踪观察1271

一、治疗试验1271

二、追踪观察1278

第一节 梅毒1282

一、梅毒的微生物学基础1282

第十四章 性传播疾病基础1282

二、梅毒的致病基础1283

三、早期梅毒自愈的机制1284

四、苍白螺旋体逃逸机体免疫的机制1285

五、宿主异常的免疫学效应1286

第二节 淋病1287

一、淋病的发病机制1287

二、淋病的实验室诊断1295

第三节 非淋菌性尿道炎1302

一、病因学1303

二、发病机制1304

四、临床表现1309

三、流行病学1309

五、诊断与治疗1310

第四节 软下疳1311

一、概述1311

二、病原学1313

三、发病机制1315

四、组织病理1316

五、临床与治疗1316

第五节 性病性淋巴肉芽肿1318

三、临床表现1319

二、流行病学1319

四、诊断与治疗1320

第六节 细菌性阴道病1322

一、细菌性阴道病的命名1322

二、细菌性阴道病的流行病学1323

三、细菌性阴道病的病原学1323

四、细菌性阴道病发病机制1324

五、细菌性阴道病的诊断1325

六、细菌性阴道病相关并发症1326

七、细菌性阴道病的治疗1328

八、细菌性阴道病治疗中存在的几个问题1329

一、微物生学基础1330

二、流行病学基础1330

第七节 尖锐湿疣1330

三、尖锐湿疣病毒受体1331

四、生理温度下HPV病毒与受体的结合过程1331

五、受体后的生物学效应1332

第八节 生殖器疱疹1335

一、病原学1335

二、病毒的免疫学1339

三、生殖器疱疹实验诊断1344

第九节 艾滋病1347

一、历史与起源1347

二、流行病学1349

三、病原学1350

四、发病机制1352

五、HIV感染与临床1354

六、实验室检测与诊断1358

七、预防与治疗1368

第十五章 皮肤治疗学1368

第一节 皮肤病的预防1368

一、大力宣传和普及皮肤病的预防知识1368

二、经常保持正常皮肤的清洁卫生与健康1369

三、注意皮肤病与精神因素、食物及工作环境的关系1369

四、对感染性皮肤病的预防1370

五、对职业性皮肤病的预防1370

六、加强对遗传性皮肤病的预防1370

第二节 内用药物疗法1370

一、抗组胺类药物1370

二、脱敏疗法1376

三、维生素类药物1377

四、甾体激素1380

五、抗生素1388

六、抗真菌药物1396

七、抗麻风药物1399

八、抗病毒药物1401

九、抗肿瘤药物1402

十、免疫调节药物及其疗法1407

十一、碘化钾1411

十二、维甲酸1412

十三、封闭疗法1413

第三节 皮肤病外用药物治疗1414

一、外用药物基质的基本成分1415

一、来源与分泌调节1416

二、外用药物的分类及剂型1421

三、外用药物治疗原则1425

四、非皮质类固醇类外用药物1426

五、外用皮质类固醇激素1436

第四节 光化学疗法1448

一、光感药物及光源1448

二、光化学疗法的作用机制1449

三、光化学疗法的皮肤科的应用1450

四、副作用及其处理1454

五、PUVA与其他疗法联合治疗1455

第五节 物理疗法1457

一、激光1457

二、冷冻1464

三、放射治疗1467

四、电疗及其它1472

第六节 外科疗法1477

一、化学剥皮术1477

二、注射外科1479

三、封包疗法1481

四、皮肤磨削术1481

五、刮除术1482

六、切割术1482

七、修治方法1482

八、脂肪抽吸术1482

九、皮肤恶性肿瘤的外科治疗1483

十、移植术1484

十一、皮肤扩张器在皮肤外科中的应用1487

十二、毛发外科1488

十三、甲外科1490

十四、皮肤活组织标本的外科采取1490

第十六章 皮肤药理学1492

第一节 总论1492

一、皮肤结构、超微结构、功能与药理学的关系1493

二、经皮吸收及其临床意义1493

三、合理用药1500

第二节 抗组胺药1500

一、组胺与组胺受体1501

二、H1受体拮抗剂1503

三、H2受体拮抗剂1513

四、抗组胺药的合理使用1516

第三节 糖皮质激素1516

二、基本化学结构特点与构效关系1517

三、生理药理作用及其作用原理1518

四、药动学1522

五、临床用途1523

六、不良反应与禁忌证1524

七、用药原则与注意事项1525

八、用药方法与疗程1527

第四节 免疫抑制剂及抗肿瘤剂1529

一、免疫抑制剂及抗肿瘤剂的种类1529

二、免疫抑制剂与抗肿瘤剂的作用原理1530

三、细胞周期学说与抗肿瘤治疗的药理学基础1531

四、常用免疫抑制剂及抗肿瘤剂在皮肤科的应用1532

五、免疫抑制剂及抗肿瘤剂的副作用1536

第五节 皮肤科常用抗菌药物1538

一、青霉素类1538

二、头孢菌素类1539

三、氨基糖甙类1542

四、四环素类1542

五、氯霉素类1543

六、大环内酯类1544

七、林可霉素类1545

八、喹诺酮类1546

九、磺胺药1547

十、硝基咪唑类1548

十一、抗麻风药1549

十二、抗病毒药1550

第六节 维生素A酸类1552

一、概述1552

二、药动学1553

三、作用机制1553

六、不良反应1555

四、药理作用与应用1555

五、用法与用量1555

七、药物相互作用1556

八、注意事项1556

第七节 维生素D3类及其类似物1556

一、概述1556

二、骨化三醇1557

三、他骨化醇1559

四、钙泊三醇1560

第八节 免疫调节剂1561

二、免疫调节剂的分类1562

一、免疫调节剂的研究现状及趋势1562

三、免疫调节剂的作用机制1563

四、免疫调节剂的皮肤科的临床应用1563

五、免疫调节剂的用药原则与影响疗效的因素1564

六、免疫调节剂的局限性1564

七、代表性免疫调节剂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1565

第九节 抗疟药1570

一、概述1570

二、主要的几种抗疟药1571

第十节 外用药剂1572

一、概述1572

二、外用药物的类别1573

三、外用药主要剂型1593

第十七章 皮肤毒理学1600

第一节 概述1600

第二节 化学物对皮肤的刺激及实验技术1601

一、化学物对皮肤的刺激性损伤1601

二、引起皮肤损伤的外源性和内源性因素1604

三、皮肤刺激的病理学变化1606

四、化学物对皮肤原发性刺激的实验方法1607

五、化学物对皮肤刺激体外实验技术的发展1610

第三节 化学物引起的皮肤变态反应及研究方法1611

一、变态反应类型1612

二、动物试验1614

三、人体皮肤变态反应试验方法1618

四、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研究进展1621

第四节 化学物的经皮渗透1623

一、化学物经皮渗透的毒理学意义1624

二、化学物经皮渗透的基本法则1625

三、化学物经皮渗透的主要研究方法1628

四、化学物经皮吸收的影响因素1632

第五节 化学物对皮肤屏障的影响1634

一、皮肤屏障的解剖学和生理学基础1635

二、化学物对皮肤屏障影响的研究方法1636

三、化学物对皮肤屏障的破坏及其修复过程1639

第六节 化学物对皮肤细胞的毒作用1645

一、化学物在皮肤细胞中的代谢1645

二、化学物对皮肤细胞的损伤1647

三、皮肤细胞毒理学实验研究方法1650

第七节 理化因素对毛发的损伤1652

一、头发的物理性损伤1653

二、头发的化学损伤1656

三、头发损伤监测的常用方法1658

第八节 化学物皮肤癌1661

一、多环烃1662

二、砷1664

第十八章 皮肤病心理学1669

第一节 绪论1669

一、医学模式的转变1669

二、健康的概念1670

三、皮肤病学科的发展1672

一、心身医学1673

第二节 心身疾病概述1673

二、心身疾病1674

三、身心失调--躯体疾病引起的精神心理问题1675

四、心身疾病的诊断原则1676

五、心身疾病的治疗原则1677

第三节 心身性皮肤性病概述1678

一、心身性皮肤性病概述1678

二、皮肤瘙痒的心理学特征1678

三、搔抓的行为特征1679

四、主要表现为精神症状的皮肤病1681

五、心身性皮肤病1681

六、皮肤病及性病患者的心理问题1682

第四节 心身疾病的发生机制1683

一、心理因素致病机制概述1683

二、情绪与神经系统的关系1684

三、心理因素对人体免疫系统的影响1685

四、神经、内分泌及免疫共同作用机制1686

五、心身性皮肤病的发病机制1686

第五节 皮肤病心理学主要研究方法1687

一、人格和行为评定1688

二、情绪和情感评定量表1689

三、自主神经调节功能测定1693

第六节 皮肤病的心理治疗及护理1695

一、皮肤病心理治疗概述1695

二、心理疏导疗法1697

三、生物反馈治疗1699

四、皮肤病的心理护理1703

二、定义1707

第二节 皮肤病流行病学研究的内容1707

第一节 前言1707

一、意义及现状1707

第十九章 皮肤病流行病学1707

一、了解人群中皮肤病流行情况,阐明传染性与非传染性皮肤病的流行规律和防治重点1708

二、探索原因未明疾病的病因1708

三、探讨影响某些皮肤病流行的因素1708

四、研究皮肤病的疾病谱全貌及其自然史1708

五、判定和选择皮肤病的治疗方法1708

六、皮肤病研究中的科研设计、测量和评价等问题1709

第三节 皮肤病的生态学1709

一、生态学研究1709

二、皮肤结构与功能的种族生态学研究1710

一、皮肤病研究中常用的统计指标1712

三、皮肤病与气候生态学研究1712

第四节 皮肤病流行病学研究的基本方法1712

二、研究方法1714

三、描述性研究1717

四、病例对照研究1724

五、队列研究1729

六、流行病学实验1732

七、遗传流行病学1736

八、血清流行病学1738

第五节 皮肤病流行病学研究进展1742

一、感染性皮肤病1742

二、炎症性皮肤病1747

三、结缔组织病1750

四、自身免疫性大疱病1754

五、征症药疹1755

六、遗传性皮肤病1756

七、皮肤肿瘤1757

第六节 桑毛虫引起皮炎大流行的病因及流行因素的流行病学研究实例1761

一、爆发流行特点1761

二、流行病学研究1761

第七节 性病流行病学1764

一、性病流行概况1764

二、性病流行病学调查研究1771

第八节 我国皮肤病流行病学研究前景1771

一、研究前景1771

二、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1772

英汉名词对照177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