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和林格尔县志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和林格尔县志](https://www.shukui.net/cover/2/32824686.jpg)
- 《和林格尔县志》编纂委员会 著
- 出版社: 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 ISBN:7204024222
- 出版时间:1993
- 标注页数:670页
- 文件大小:36MB
- 文件页数:707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和林格尔县志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序言1
凡例1
概述1
大事记7
卷一 地理51
第一章 区域 沿革51
第一节 区域51
第二节 沿革52
第二章 行政区划55
第一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55
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55
第三章 乡镇概况57
第一节 城关镇57
第二节 巧尔什营乡57
第三节 舍必崖乡58
第四节 董家营乡59
第五节 樊家窑乡59
第六节 大红城乡60
第七节 新红乡61
第八节 三道营乡62
第九节 羊群沟乡62
第十节 新丰乡63
第十一节 新店子乡64
第十二节 黑老窑乡65
第十三节 西沟门乡66
第十四节 灯笼素乡66
第十五节 公喇嘛乡67
第十六节 土城子乡68
第十七节 胜利营乡68
第四章 地质 地貌70
第一节 地质70
一 太古代第一期侵入岩70
二 太古代第二期侵入岩71
三 太古代第三期侵入岩71
第二节 地貌73
一 山地73
二 丘陵73
三 洼地74
四 平原74
第五章 土壤 水系75
第一节 土壤75
第二节 水系76
第六章 气候 物候78
第一节 气候特点78
第二节 气候要素79
一 气温79
二 降水80
三 日照81
四 风力风向82
第三节 物候82
一 植物候82
二 动物候84
第七章 自然资源86
第一节 土地资源86
第二节 水资源87
第三节 生物资源89
一 野生植物89
二 野生动物89
第四节 矿产资源90
第八章 自然灾害91
第一节 气象灾害91
一 旱灾91
二 水灾92
三 冰雹93
四 风冻93
第二节 病虫兽害94
一 病害94
二 虫害94
三 兽害95
第三节 地震灾害96
卷二 人口民族99
第一章 人口概况99
第一节 人口变化99
一 人口99
二 民族人口100
第二节 人口分布密度100
第三节 人口结构101
第四节 人口素质102
一 年龄102
二 文化103
三 残疾者104
第五章 民族105
第一节 民族溯源105
一 蒙古族105
附:二等台基玛尼达尔家谱107
二 汉族108
三 满族108
四 其它民族108
第二节 民族分布108
第三节 民族关系109
第三章 计划生育111
第一节 机构111
第二节 措施111
第三节 成效111
卷三 农牧林水113
第一章 农村生产关系变革113
第一节 土地私有制113
第二节 土地改革114
第三节 互助合作115
第四节 人民公社116
第五节 联产承包责任制117
第二章 农业118
第一节 垦务118
第二节 耕地面积119
第三节 作物品种121
一 粮食作物121
二 经济作物123
三 蔬菜作物125
第四节 作物产量126
第五节 农田建设(含土地改良)131
第六节 农技农艺(含耕作方法)132
一 耕作方法132
二 肥料134
三 栽培技术135
四 种子136
五 作物保护139
第七节 农具148
第八节 收益分配149
一 粮食分配150
二 现金分配151
第九节 农业机构151
第三章 牧业155
第一节 畜禽种类155
一 大牲畜155
二 小牲畜158
三 猪158
四 鸡158
五 兔159
第二节 饲养方式159
一 圈养159
二 放牧160
第三节 草场160
一 草场分布160
二 草场保护166
三 人工种草166
四 打草贮草167
第四节 棚圈建设167
第五节 畜种改良168
第六节 畜疫防治169
一 兽医队伍的发展169
二 畜疫流行与防治169
第七节 畜禽产品175
第八节 牧业机构175
第四章 林业179
第一节 林木面积179
第二节 育苗造林185
一 育苗185
二 造林185
第三节 采伐186
第四节 果树栽培(含产品 、产量)187
第五节 森林保护188
一 防火防盗188
二 病虫害防治191
第六节 林木产品191
第七节 林业机构192
第五章 水利194
第一节 水利工程194
一 蓄水工程195
二 引水工程197
三 提水工程200
第二节 灌溉管理203
第三节 水土保持203
一 保持面积203
二 保持效果204
三 小流域治理205
第四节 人畜饮水206
第五节 防氟改水207
第六节 水利机构207
卷四 工交邮建211
第一章 工业211
第一节 体制211
一 个体211
二 集体212
三 国营213
第二节 门类219
一 电力219
二 机械220
三 新型金属制品221
四 建材221
五 被服223
六 副食品加工226
七 粮油加工228
八 其它228
第三节 管理229
一 二轻229
二 经委230
三 乡镇企业230
第四节 重点厂家介绍231
一 力车厂231
二 网围栏厂235
三 酒厂236
四 化工厂237
附:部分工业产品简介237
第二章 交通247
第一节 道路247
一 大道247
二 公路248
第二节 桥涵250
一 大型桥251
二 中型桥251
三 小型桥、涵洞254
第三节 运输255
一 客运255
二 货运256
第四节 管理260
一 运输管理260
二 公路管理261
三 交通监理263
第三章 邮电264
第一节 邮政264
一 驿站264
二 邮路265
三 邮政业务266
第二节 电信270
一 电话270
二 电报272
三 传真273
第三节 管理275
第四章 建设277
第一节 基本建设277
第二节 城镇建设279
一 城垣279
二 街道、房屋279
三 照明、绿化282
四 排水、供水283
第三节 乡村建设285
第四节 管理286
一 房产管理286
二 市镇管理287
三 环境保护288
四 建筑业管理289
卷五 商粮财金291
第一章 商业291
第一节 私营商业291
一 个体商户291
二 社会主义改造293
第二节 合作商业294
一 网点294
二 股金295
三 购销295
第三节 国营商业297
一 供应297
二 收购298
第四节 物资供应301
第五节 饮食服务303
第六节 管理305
一 管理机构305
二 专业公司306
第二章 粮食311
第一节 征购311
第二节 销售312
第三节 储运313
第四节 管理318
第三章 财税320
第一节 收入320
一 农业税收320
二 工商税收321
三 企业税利323
四 其它收入324
五 上级补助324
第二节 支出325
第三节 债券327
第四节 管理327
第四章 金融331
第一节 货币331
第二节 机构332
第三节 信贷334
第四节 储蓄337
第五节 保险340
卷六 经济管理341
第一章 计划统计341
第一节 计划341
一 国民经济的发展341
二 国民经济计划的编制和执行342
第二节 统计348
第二章 工商管理352
第一节 工商企业管理352
第二节 市场管理353
第三节 物价管理354
第三章 标准计量管理355
第一节 度量衡演变355
第二节 计量管理356
卷七 政治357
第一章 清朝民国时期党政机构357
第一节 通判厅357
第二节 县署衙门358
第三节 国民党358
附:三青团360
第四节 县政府361
第五节 参议会362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364
第一节 县委(工作委员会)364
第二节 乡、镇党委368
第三节 组织工作369
第四节 宣传工作372
第五节 统战工作375
第六节 纪律检查377
第七节 党校378
第八节 历届党代会379
第三章 人民代表大会382
第一节 代表选举382
第二节 县人民代表大会383
第三节 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388
一 例会388
二 提案处理388
三 日常工作389
第四节 乡、镇人民代表大会389
第四章 人民政府391
第一节 县民主政府391
第二节 县人民政府392
第三节 乡、镇人民政府398
第五章 人民政协400
第一节 县政协委员400
第二节 主要工作401
第六章 政法403
第一节 民国时期政法机构403
第二节 人民公安404
一 治安管理405
二 交通管理407
三 监所管理408
第三节 人民检察408
第四节 人民法院409
一 刑事审判410
二 民事审判410
三 经济案件审判410
四 信访接待411
五 民主调解411
第五节 司法行政411
一 法制宣传411
二 律师事务412
三 公证事务412
四 调解工作412
第七章 民政413
第一节 机构413
第二节 婚姻管理413
第三节 赈灾救济413
第四节 拥军优属414
第五节 优抚褒恤414
第六节 评残换证415
第七节 退复军人安置415
第八节 山老区建设416
第八章 人事劳动418
第一节 机构418
第二节 干部管理418
一 在职干部管理418
二 离退休干部管理419
第三节 工资奖金420
第四节 劳保福利421
第五节 劳动管理421
一 用工制度421
二 劳动就业422
第六节 知识分子待遇424
第九章 群众团体425
第一节 工人组织425
第二节 农民组织426
第三节 青少年组织427
一 青年团427
二 少先队428
第四节 妇女组织429
第五节 工商联合会430
卷八 军事431
第一章 革命根据地431
第一节 根据地的建设431
第二节 根据地的发展432
第三节 主要战例433
一 厂圪洞伏击日本侵略军433
二 坝沟伏击日本侵略军433
三 黑老窑遭遇战434
四 游击队打垮骑兵团434
五 张花梁伏击国民党军435
六 迭力素歼灭清剿团435
第二章 地方武装436
第一节 清、民时期地方武装436
一 营汛436
二 保安团439
三 自卫队440
第二节 人民武装440
第三节 民兵442
一 民兵组织442
二 武器装备444
三 军事训练445
四 民兵先进人物445
第三章 兵役446
第一节 募兵446
第二节 抓丁446
第三节 志愿兵447
第四节 义务兵447
第五节 预备役449
第四章 驻军450
第一节 中国人民解放军450
第二节 武装警察部队451
第五章 人民防空452
第一节 人防机构452
第二节 人防工程452
第六章 兵燹 匪患453
第一节 兵燹453
一 广义兵及“五花队”453
二 日本侵略军的罪恶活动453
第二节 匪患454
卷九 教科文卫457
第一章 教育457
第一节 幼儿教育457
第二节 小学教育458
第三节 中学教育461
第四节 中等专业教育462
一 师范学校462
二 综合中学462
三 卫生学校463
第五节 民族教育463
一 民族幼儿教育463
二 民族小学教育463
三 民族中学教育464
第六节 成人教育465
一 扫除文盲465
二 函授教育465
三 电视大学465
第七节 师资队伍466
第八节 勤工俭学466
第九节 教育经费467
第十节 教育管理469
第二章 科学技术470
第一节 科技组织470
第二节 科技队伍470
第三节 科研成果472
一 农牧林水系统472
二 工业邮电系统472
第三章 文化473
第一节 文化事业单位473
一 文化馆、站473
二 电影公司473
三 乌兰牧骑474
第二节 民间文艺474
一 舞蹈474
二 戏剧、说唱476
第三节 文艺创造477
一 文学作品477
二 艺文集萃479
三 艺术作品482
第四节 图书484
一 图书发行484
二 图书收藏借阅484
三 书籍、报刊485
第四章 档案487
第一节 机构设置487
第二节 收集保管487
第三节 编研利用488
第五章 广播 电视489
第一节 广播489
一 有线广播489
二 无线广播489
第二节 电视489
第三节 机构490
第六章 体育491
第一节 体育活动491
一 民间游戏491
二 学校体育493
第二节 体育比赛成绩494
一 田径494
二 球类495
三 棋类495
第三节 机构与设施496
第七章 医药 卫生497
第一节 疫病防治497
第二节 地方病防治497
一 甲状腺肿病497
二 克汀病499
三 布氏杆菌病499
四 氟骨症499
第三节 医疗单位500
一 私人诊所500
二 乡、镇卫生院501
三 县医院501
附:民间验方选502
第四节 妇幼保健506
第五节 医政、药政507
一 医政507
二 药政508
第六节 公共卫生509
一 环境卫生509
二 工业劳动卫生510
三 学校卫生511
四 食品卫生511
卷十 文物古迹513
第一章 古建筑513
第一节 长城513
第二节 庙宇、戏台、古塔、教堂514
一 县城庙宇514
二 乡村庙宇516
三 大甲赖戏台517
四 塔梁古塔518
五 舍必崖教堂519
第二章 古城廓520
第一节 盛乐城520
第二节 云阳、武成县城521
第三节 大利城522
第四节 紫河镇城522
第五节 玉林卫、云川卫城522
第三章 古墓葬523
第一节 战国、汉时期墓葬523
一 新店子1号汉墓523
二 西窑子古墓534
三 乱坟梁古墓群534
四 王墓梁古墓群535
五 当郎陶力盖古墓群535
第二节 北魏、隋、唐时期墓葬536
一 令皮窑古墓536
二 土城子古墓群536
三 居家窑古墓536
四 小红城古墓537
第三节 金、元、明、清时期墓葬537
一 草场古墓群537
二 小王子坟537
三 樊家窑墓538
第四章 古遗址539
第一节 古生物化石遗址539
一 密令沟植物化石遗址539
二 石灰窑动物化石遗址539
第二节 石器文化遗址540
一 榆树沟遗址540
二 秦家27号遗址540
三 东梁遗址540
四 樊家十五号遗址540
第三节 古村落遗址541
一 三眼井遗址541
二 圪洞坪遗址541
三 南沙圪旦遗址541
四 西梁瓦罐地遗址542
五 七亩圪塔遗址542
六 八号遗址542
第四节 古牧场遗址542
一 羊群沟古牧场542
二 马场古牧场543
第五节 窑场遗址543
一 兰其峁瓦片坡窑遗址543
二 二墓嘴窑遗址543
第五章 出土文物544
第一节 石器544
第二节 陶器544
第三节 瓷器545
第四节 金属器547
一 铁器547
二 铜器547
三 金银器548
第五节 古币549
卷十一 人物551
第一章 人物传551
第二章 人物简介567
第三章 人物名表571
第一节 历代名人表571
第二节 历代郡县职官表572
第三节 全国英模名表576
第四节 本籍县团级以上干部名表577
第五节 博士硕士教授工程师名表580
第六节 能工巧匠名表582
第四章 革命烈士英名录583
第一节 抗日战争时期583
第二节 解放战争时期585
第三节 抗美援朝时期591
第四节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593
卷十二 民俗宗教595
第一章 婚姻 家庭595
第一节 婚姻595
一 汉族595
二 蒙古族596
第二节 家庭597
第二章 生活习俗598
第一节 衣食住行598
一 衣着598
二 饮食599
三 居住599
四 出行600
第二节 寿诞 丧葬603
一 寿诞603
二 丧葬603
第三节 节日604
一 传统节日604
二 新节日606
第四节 陋习607
一 赌博607
二 迷信活动608
三 吸毒608
第五节 新风尚608
一 尊老爱幼608
二 学雷锋做好事608
三 新式婚礼609
第三章 语言610
第一节 语言概况610
第二节 方言612
第三节 谚语615
一 农谚615
二 气象谚语616
三 民情谚语619
第四节 歇后语620
第四章 轶闻传说624
第一节 轶闻趣事624
一 不寒而栗的由来624
二 抗清廷丈地624
三 王墓染现红光之谜626
四 怪匪旺旺627
五 赵大逼衙628
第二节 民间传说629
一 一夜搬走榆林城的传说629
二 燕丹墓的传说630
三 康熙帝榆林子避难630
第五章 宗教信仰632
第一节 天主教632
第二节 佛教633
第三节 道教634
第四节 伊斯兰教634
第五节 耶稣教635
附录637
附录一 革命历史文电选录637
1 毛主席、王稼祥给贺、关、滕的电报637
2 吕正操致高克林、张达志电报638
3 四项决定638
4 姚喆司令员的一张委任状638
5 绥远省人民政府通知639
附录二 辨析与考证640
1 盛乐考640
2 北魏金陵考644
3 云中郡、金河县及参合陂辨析645
4 和林格尔长城647
5 蒙语村名考647
附录三 和林格尔旧志评介651
附录四 读志抒怀656
编后语661
《和林格尔县志》稿评审委员会名单665
《和林格尔县志》稿评审委员会合影666
《和林格尔县志》稿评审会全体合影667
《和林格尔县志》编纂委员会合影668
《和林格尔县志》编辑部合影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