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道德文化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道德文化](https://www.shukui.net/cover/13/32298544.jpg)
- 黄钊等著 著
- 出版社: 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 ISBN:7216028430
- 出版时间:2000
- 标注页数:568页
- 文件大小:21MB
- 文件页数:597页
- 主题词:伦理学(学科: 思想史 地点: 中国) 道德规范(地点: 中国) 伦理学 道德规范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道德文化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自序1
导论1
一、关于“文化”、“道德文化”概说1
二、关于中国道德文化的丰富内容与基本特征8
三、继承、弘扬中国优秀道德文化的意义与方法18
第一章 中国道德文化的起源27
第一节 原始氏族社会后期——中国道德文化开始萌芽28
一、勤劳、勇敢、智慧道德观念的萌芽29
二、团结协作、公正无私道德观念的萌芽30
三、一些基本道德概念的产生31
四、首领人物已产生了自觉“修德”的意识31
第二节 夏、殷、西周奴隶制时代——中国道德文化初步形成32
一、夏、殷、周时代道德文化演进的社会历史条件33
二、从夏殷发展到西周时代我国道德文化初步形成37
第三节 春秋战国之际——中国道德文化全面走向成熟43
一、中国道德文化走向成熟的社会条件44
二、中国道德文化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52
第二章 先秦儒家道德文化体系(上)——理论部分58
第一节 先秦儒家学者关于道德起源的思考59
第二节 先秦儒家学者关于道德价值的论述61
第三节 先秦儒家学者关于道德规范的设计65
第四节 先秦儒家学者关于德行评估的见解69
第三章 先秦儒家道德文化体系(下)——方法部分71
第一节 关于受教育者进行自我教育的方法71
一、提倡学思并重72
二、注重反省内求74
三、奉行积善成德76
四、主张慎言力行77
第二节 关于教育者对被教育者进行教育的方法78
一、提倡身教示范79
二、重视环境陶冶80
三、实行因材施教81
四、注重塑造理想人格82
第四章 先秦墨家道德文化体系84
第一节 关于墨家的道德起源论84
一、认为人类社会道德观念出自“天之意”84
二、强调后天习染在人们道德形成中的重要作用85
第二节 关于墨家的道德价值论87
一、提出了“万事莫贵于义”的命题87
二、提出了“义为天下之良宝”的命题88
第三节 关于墨家的道德规范论88
一、提倡“兼相爱”89
二、主张“交相利”91
三、强调“赖其力者生”92
四、大力倡导“俭节 ”的美德93
第四节 关于墨家的道德评估论96
一、提出了“三表”法作为评估标准96
二、重视对人们行为后果的考察97
三、曾提出“合其志功而观焉”的评估方法98
第五节 关于墨家的道德教育方法论99
一、“尚贤事能”——激励教育法99
二、“上同而不下比”——示范教育法101
三、“尊天事鬼”——威慑教育法103
第五章 先秦道家的道德文化体系106
第一节 关于道家的道德起源论107
第二节 关于道家的道德价值论109
第三节 关于道家的道德理想112
一、提倡“不争之德”113
二、主张“处柔守弱”114
三、强调“知荣守辱”115
四、向往“少私寡欲”116
五、崇尚淳厚朴实117
六、追求理想人格118
第四节 关于道家的道德评估理论123
一、早期道家对道德评估持否定态度123
二、后期道家透露了道德评估的新见解125
第五节 关于道家的道德教育方法论128
一、关于“道法自然”的方法128
二、关于“反朴归真”的方法129
三、关于“绝圣弃智”的方法131
四、关于“涤除玄览”的方法132
第六章 先秦法家的道德文化体系135
第一节 关于法家的道德起源论136
第二节 关于法家的道德价值论140
第三节 关于法家的道德条目论144
一、关于法家独创的德目145
二、关于法家借用与改造儒家的德目152
第四节 关于法家的道德评估论155
一、提出了考察社会后果的评估方法155
二、提出了评估的客观标准156
第五节 关于先秦法家德育方法论概述158
一、主张“以刑促德”158
二、强调“因势利导”161
三、倡导“立仪自正”162
四、重视“禁微邪”、“行小礼”163
五、崇尚“缘理制欲”164
第七章 善恶观的历史演变与现代转换169
第一节 先秦时期的善恶观169
一、儒家的善恶观169
二、墨家的善恶观174
三、道家的善恶观176
四、法家的善恶观177
第二节 两汉至隋唐时期的善恶观178
一、两汉时期的善恶观178
二、魏晋时期的善恶观180
三、南北朝隋唐时期的善恶观183
第三节 宋至明末清初时期的善恶观184
一、宋明时期的善恶观185
二、明清之际启蒙思想家的善恶观187
第四节 中国近代善恶观的演变与发展191
一、鸦片战争时期的善恶观191
二、戊戌维新时期的善恶观193
三、辛亥革命时期的善恶观195
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善恶观197
第五节 善恶观的现代流变及其转换198
一、科学主义的善恶观198
二、人本主义的善恶观199
三、马克思主义的善恶观201
四、善恶观的现代转换203
第八章 义利之辨的历史演进及其深远影响206
第一节 先秦诸子的义利之辨206
一、先秦儒家的义利观208
二、先秦墨家的义利观217
三、先秦道家的义利观220
四、先秦法家的义利观223
第二节 秦汉至隋唐时期的义利之辨226
一、秦汉时期的义利观227
二、魏晋至隋唐时期的义利观233
第三节 宋元明清时期的义利之辨234
一、宋明时期的义利观234
二、明清时期的义利观240
三、关于义利之辨的深远影响243
第九章 理欲之争的历史演进及其现代启示246
第一节 先秦时期的理欲观念246
一、儒家的理欲观247
二、墨家的理欲观251
三、道家的理欲观253
四、法家的理欲观254
第二节 秦汉隋唐时期的理欲观念256
一、秦汉时期的理欲观256
二、魏晋时期的理欲观258
三、隋唐时期的理欲观261
第三节 宋至清时期的理欲观念262
一、宋明道学家的理欲论262
二、明清之际启蒙思想家的理欲论271
第四节 理欲之论的真髓及其现代启示276
一、传统理欲论与个体身心的内在和谐278
二、传统理欲论与人类社会的整体和谐279
三、传统理欲论与人和自然的和谐280
第十章 生死观的历史演变及其现代转换282
第一节 先秦时期的生死观282
一、儒家的生死观282
二、墨家的生死观287
三、道家的生死观288
第二节 两汉至隋唐时期的生死观292
一、两汉时期的生死观292
二、魏晋玄学家的生死观295
三、唐代佛教与反佛思想家的生死观297
第三节 宋明至清初时期的生死观299
一、宋明道学家的生死观299
二、明清之际启蒙思想家的生死观304
第四节 中国近代生死观的演变与发展307
一、维新运动时期的生死观307
二、辛亥革命时期的生死观310
三、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生死观313
第五节 生死观的现代流变及其转换316
一、胡适的自然主义的生死观316
二、新儒家的生死观317
三、马克思主义者的生死观321
四、传统生死观的现代转换324
第十一章 公私观的历史演变及其积极影响328
第一节 先秦诸子的公私观329
一、儒家的公私观330
二、墨家的公私观332
三、道家的公私观333
四、法家的公私观335
第二节 汉魏隋唐时期的公私观340
一、两汉时期的公私观340
二、魏晋时期的公私观344
三、唐代的公私观347
第三节 宋元明清时期的公私观348
一、宋明时期的公私观348
二、明清之际启蒙思想家的公私观356
第十二章 关于“三德”教育的优良传统365
第一节 关于我国社会公德教育的历史传统365
一、关于原始氏族时代的公德观念366
二、关于阶级社会的公德观念369
第二节 关于我国职业道德教育的历史传统374
一、大力提倡敬业乐业道德意识375
二、大力提倡诚实守信的道德意识376
三、大力提倡礼貌待人的道德意识378
四、大力提倡办事公道的道德意识379
五、大力提倡以义制利的道德意识381
六、注意构建不同行业特殊的道德规范382
第三节 关于我国家庭道德教育的历史传统387
一、调节 家庭内部人际关系的道德规范387
二、调节 家庭与社会关系的道德规范390
三、关于勤俭持家的道德规范392
第十三章 我国古代崇尚廉政的优良传统394
第一节 儒家对廉政的理论贡献395
一、儒家的“奉公尚忠”原则对廉政的理论贡献396
二、儒家的“以义制利”原则对廉政的理论贡献397
三、儒家的“正人先正己”原则对廉政的理论贡献399
四、儒家的“平政爱民”原则对廉政的理论贡献400
五、儒家的“敬节死制”原则对廉政的理论贡献402
第二节 墨、道、法诸家对廉政的理论贡献404
一、墨家对廉政的理论贡献404
二、道家对廉政的理论贡献405
三、法家对廉政的理论贡献407
第三节 廉政的历史实践与深远影响408
第十四章 爱国主义优良传统412
第一节 情系故土的爱国情怀413
第二节 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417
第三节 匹夫有责的使命感421
第四节 为国奉公尽忠的献身精神425
第五节 谋求自强的改革开放意识428
第十五章 民族英杰自觉修身的优良传统435
第一节 历代英杰对高尚道德的认同与追求436
一、追求“天下为公”的爱国主义精神436
二、向往气节高尚的人格独立精神439
三、崇尚博爱大众的利人济世精神441
四、提倡积极进取的自强不息精神445
五、奉行廉洁自律的克己奉公精神448
第二节 善于运用具有我们民族特色的修身方法451
一、注重运用学思并重方法451
二、注重运用反思内省方法453
三、注重运用慎言力行方法455
四、注重运用“慎独”的修养方法456
第十六章 我国家庭教育优良传统459
第一节 我国家庭教育的历史与特征459
一、我国家庭教育发展简史460
二、我国家庭教育基本特征462
第二节 我国家庭教育的优良传统464
一、家国一体的优良传统464
二、注重道德教育的优良传统467
三、注重人格培养的优良传统469
四、劝学勉学的优良传统472
五、注重早期教育的优良传统474
第三节 中国家庭教育方法475
一、突出慈严相济的教育方法475
二、重视以身示范的教育方法477
三、崇尚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478
四、运用循序渐进的教育方法479
五、注重环境塑造的教育方法479
第十七章 儒家道德在当代的现实价值485
第一节 儒家道德为何在当代还有价值485
一、儒家优秀道德成果的自身素质决定了它在当代的现实价值486
二、我国新道德建设的实践证明儒家道德有现实价值490
第二节 儒家道德在建设社会主义新道德中的价值495
一、儒家“公忠观”的现实价值495
二、儒家“义利观”的现实价值497
三、儒家刚健观的现实价值499
四、儒家“中和观”的现实价值500
五、儒家仁爱观的现实价值502
第三节 当代青年如何借鉴儒家优秀道德成果塑造自己503
一、要借鉴儒家的刚健有为精神,来激励自己奋发图强504
二、要借鉴儒家的公忠为国精神,来培育自己的爱国情怀505
三、要借鉴儒家“以义制利”精神,来启示自己正确对待物质利益506
四、要借鉴儒家的仁爱精神,来培育自己热爱人民的高尚情操507
五、要借鉴儒家的气节观念,来培育自己自尊、自强的独立人格508
第十八章 墨家、道家、法家道德学说的现实价值510
第一节 墨家道德学说的现实价值510
一、墨家“兼爱”思想的现实价值511
二、墨家“尚贤”思想的现实价值512
三、墨家勤俭思想的现实价值513
第二节 道家道德学说的现实价值514
一、道家“反朴归真”思想的现实价值515
二、道家“道法自然”思想的现实价值517
三、道家“少私寡欲”思想的现实价值519
第三节 法家道德学说的现实价值521
一、法家“废私立公”思想的现实价值521
二、法家取信于民思想的现实价值523
三、齐法家关于礼节、荣辱生成论的现实价值524
四、齐法家“四维”思想的现实价值526
第十九章 中国古代宗教道德在当代的现实价值528
第一节 关于奉献意识及其现实价值529
一、道教的奉献意识及其价值530
二、佛教的奉献意识及其价值531
第二节 关于行善意识及其现实价值532
一、道教的行善意识及其价值533
二、佛教的行善意识及其价值533
第三节 关于制欲意识及其现实价值535
一、道教的制欲意识及其价值535
二、佛教的制欲意识及其价值536
第四节 关于宽容意识及其现实价值537
一、道教的宽容意识及其价值537
二、佛教的宽容意识及其价值538
第二十章 传统孝慈之道的现实价值540
第一节 传统孝慈之道存在可继承性的特征542
第二节 传统孝道中的合理因素546
第三节 传统慈道中的合理因素549
第四节 当前继承传统孝慈之道的方法论思考552
第二十一章 中国古代身教示范方法的现实价值555
第一节 提倡身教示范是我国的优良传统555
第二节 关于身教示范法的现实价值557
一、在道德启蒙中的价值557
二、在党风建设中的价值558
三、在教育青少年中的价值559
第三节 关于身教示范法的具体运用560
一、关于干部对群众的身教示范560
二、关于家长对子女的身教示范561
三、关于教师对学生的身教示范563
后记565
本书主要参考书目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