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哮喘病:临床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哮喘病:临床学](https://www.shukui.net/cover/70/32242021.jpg)
- 李登瑞,张玲,高官聚主编 著
- 出版社: 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 ISBN:9787536942721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386页
- 文件大小:26MB
- 文件页数:408页
- 主题词:哮喘-诊疗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哮喘病:临床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哮喘病病因1
第一节 宿主因素2
一、哮喘特应性与遗传的关系2
二、气道高反应性4
三、性别与哮喘4
四、种族与哮喘4
第二节 导致个体易患哮喘的环境因素4
一、过敏原4
二、烟草烟雾7
三、日常生活中的刺激性或有害气体7
四、职业性因素7
五、呼吸道感染14
第三节 支气管哮喘的诱发因素15
一、气候因素16
二、运动和过度通气16
三、地理因素16
四、过度的情感变化和精神因素16
五、分泌因素16
六、其他可以诱发或加重哮喘症状的因素16
第二章 哮喘病免疫18
第一节 免疫细胞18
一、T淋巴细胞18
二、B淋巴细胞19
三、肥大细胞19
四、嗜碱粒细胞20
五、嗜酸粒细胞20
六、自然杀伤细胞20
七、树突状细胞21
八、气道上皮细胞22
九、肺泡巨噬细胞23
第二节 细胞因子24
一、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类细胞因子24
二、其他类细胞因子27
第三节 生物介质28
一、组胺28
二、PAF29
三、LT29
四、PG29
五、黏附分子29
六、NO29
第三章 哮喘发病机制32
第一节 气道炎症的发生32
一、炎症介质32
二、细胞因子(cytokine,CK)35
三、炎症细胞36
第二节 免疫学发病机制39
一、Ⅰ型过敏反应39
二、Th1/Th2平衡40
第三节 神经机制41
第四节 细胞凋亡机制42
一、巨噬细胞的凋亡42
二、嗜酸性粒细胞的凋亡42
第五节 气道重塑机制42
一、细胞外基质胶原沉积43
二、结构细胞增生活化43
第六节 气道高反应性的发生机制44
一、炎症因素44
二、神经因素44
三、气道平滑肌因素44
四、炎症介质及体液因素45
第四章 哮喘病检测方法46
第一节 X线影像46
第二节 实验室检查46
一、血液学检查46
二、细胞学检查46
三、血气分析46
四、免疫学检查47
第三节 肺功能测定47
一、传统肺功能的测定47
二、脉冲振荡肺功能52
三、潮气呼吸肺功能54
四、支气管舒张试验55
第四节 气道高反应测定56
一、支气管激发试验的适应症和禁忌症56
二、吸入性支气管激发试验前的准备58
三、吸入性支气管激发试验的测定方法59
四、其他支气管激发试验61
五、吸入性支气管激发试验的流程64
六、测定指标及结果判断65
七、激发试验报告65
八、支气管激发试验的临床应用66
九、安全性66
第五节 免疫学诊断与检测66
一、变应原检测66
二、气道炎症的测定70
三、炎症细胞和炎性介质的测定72
第五章 临床表现74
第一节 病史采集及重要性74
一、呼吸道途径74
二、消化道途径75
三、疾病感染途径75
四、药物途径75
五、运动途径75
六、空气污染途径75
七、营养不均衡途径76
八、心理因素途径76
九、免疫遗传易感途径76
第二节 临床分型76
一、根据诱发哮喘的病因分类76
二、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分类76
三、根据哮喘控制水平分类76
四、中医哮喘的分类77
五、几种特殊类型的哮喘77
第三节 临床症状与体征81
一、症状81
二、体征82
三、重症哮喘的表现83
第四节 常见合并症84
一、急性并发症84
二、慢性并发症84
三、常见并发症84
第六章 诊断与鉴别诊断86
第一节 诊断86
一、主要程序86
二、诊断标准88
三、临床分期88
四、病情严重程度分级88
第二节 鉴别诊断91
第七章 哮喘病治疗96
第一节 药物治疗96
一、定义及分类96
二、给药途径97
三、控制药物97
四、缓解药物111
五、新型平喘药的研究发展方向117
六、治疗118
第二节 吸入疗法119
一、概述119
二、吸入疗法治疗哮喘的解剖学和生理学基础119
三、吸入疗法的药代动力学120
四、吸入疗法的优点120
五、常用吸入装置及其优、缺点121
六、治疗哮喘的常用吸入药物124
第三节 免疫治疗125
一、概述125
二、特异性免疫治疗125
三、非特异性免疫治疗130
第四节 机械通气的应用131
一、机械通气指征131
二、通气模式131
三、通气类型&132
四、镇静剂及肌肉松弛剂的使用133
五、综合治疗133
六、撤机方法133
第五节 急性期治疗133
一、治疗目的133
二、治疗措施133
三、治疗方案135
四、哮喘急性发作的预防141
第六节 哮喘缓解期的治疗141
第七节 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143
一、病因143
二、治疗原则143
三、注意事项143
四、临床应用144
五、存在的问题144
第八节 心理疗法145
一、概述145
二、哮喘患者常见的心理障碍145
三、导致心理障碍的原因145
四、心理因素对哮喘的影响146
五、心理和精神障碍的诊断147
六、心理障碍的处理147
附:哮喘药物一览表——控制药物148
第八章 哮喘病护理153
第一节 哮喘患者的教育153
一、哮喘患者教育的重要性153
二、教会患者自我评价病情154
三、有关哮喘病的预防知识154
四、有关哮喘病的治疗知识154
五、有关哮喘病患者心理教育156
第二节 病室的安排157
一、病室内的设置157
二、病室内必备物品157
三、病室内的人员安排157
第三节 协助医生观察病情158
一、密切观察哮喘发作的先兆症状158
二、加强夜间巡视观察158
三、及时给药158
四、注意并发症158
第四节 注意观察药物的副作用158
第五节 饮食护理159
第六节 心理护理159
一、心理因素与哮喘159
二、心理方面的护理159
第九章 哮喘病预后和预防161
第一节 哮喘的预后161
一、影响哮喘预后的因素161
二、医疗因素对预后的影响166
三、患者的依从性和自我防治水平的影响167
四、哮喘病预后的估计和评价方法167
第二节 哮喘病的预防168
一、哮喘病的一级预防169
二、哮喘病的二级预防170
三、哮喘病的三级预防171
第十章 儿童支气管哮喘176
第一节 哮喘的定义和儿童哮喘的流行病学176
第二节 哮喘的发病机制176
一、炎症发展的机制176
二、气道高反应性发生的机制177
三、气道狭窄的机制177
第三节 儿童哮喘的实验室诊断177
一、血液学检查177
二、细胞学检查177
三、免疫学检查178
四、过敏原检测178
第四节 儿童肺功能测定180
一、肺容量参数的测定及其意义180
二、通气功能与流速的测定及其意义180
三、阻塞性与限制性通气障碍的肺功能改变181
四、支气管舒张试验181
五、支气管激发试验182
第五节 儿童哮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184
一、临床表现184
二、临床诊断184
三、常用的辅助诊断方法184
四、诊断标准185
五、新增儿童哮喘诊断185
六、哮喘的分期与病情重度评估186
七、鉴别诊断187
第六节 儿童哮喘的治疗190
一、平喘药物190
二、控制药物191
三、缓解药物196
四、治疗198
五、预后203
第十一章 老年性哮喘204
第一节 概述204
第二节 病理生理204
一、呼吸储备能力降低204
二、弥散功能下降和通气与血流比失调204
三、气道重构205
第三节 临床特点205
一、症状不典型205
二、病情重205
三、肺功能减退显著205
四、内源性哮喘多见206
五、并发症多206
六、伴发病多206
第四节 老年哮喘的鉴别诊断206
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206
二、心源性哮喘206
三、支气管肺癌和异物206
第五节 老年哮喘的治疗原则206
一、吸氧206
二、药物治疗207
三、避免或慎用药物207
四、加强护理207
五、重症哮喘的治疗207
六、老年哮喘的中医治疗208
第十二章 咳嗽变异型哮喘209
第一节 定义209
第二节 病因和发病机理209
一、感染因素210
二、遗传因素210
三、环境与理化因素210
四、各种过敏原和理化因素可成为咳嗽变异型哮喘的触发因素210
第三节 病理210
第四节 临床表现211
一、症状211
二、体征211
三、胸部X线检查211
四、肺功能检查及其他实验室检查211
第五节 诊断212
一、诊断标准212
二、鉴别诊断212
第六节 治疗213
一、肾上腺糖皮质激素214
二、支气管扩张剂214
三、肥大细胞稳定剂214
四、红霉素加氨茶碱214
五、硫酸镁注射液214
六、低分子肝素钙全身雾化吸入214
第七节 预后215
第十三章 危重型哮喘216
第一节 定义216
第二节 病理生理学216
一、病理216
二、病理生理变化216
第三节 严重程度判断217
一、病史217
二、体检217
三、实验室检查218
四、鉴别诊断218
第四节 治疗219
一、氧疗219
二、药物治疗219
三、机械通气治疗221
四、随访及预后224
第十四章 难治性哮喘225
第一节 定义225
第二节 难治性哮喘的临床类型和特征226
一、急性重症哮喘226
二、脆性哮喘(Brittle asthma)226
三、慢性难治性哮喘226
四、致死性哮喘226
第三节 急性重症哮喘226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226
二、临床表现227
三、诊断和鉴别诊断228
四、治疗228
第四节 不稳定性哮喘229
一、脆性哮喘230
二、夜间哮喘231
第五节 慢性持续性哮喘232
一、糖皮质激素依赖性哮喘232
二、皮质激素抵抗性哮喘将在相关章节详述234
第十五章 职业性哮喘235
第一节 定义235
第二节 流行病学235
第三节 病因236
一、高分子量物质236
二、低分子量物质236
第四节 发病机制237
一、免疫机制237
二、非免疫学机制238
三、其他机制238
第五节 临床表现238
第六节 实验室检查239
一、生理学试验239
二、免疫学检查240
三、病理学检查241
第七节 诊断241
一、确立支气管哮喘241
二、确定职业性因素241
第八节 治疗242
第九节 预防242
第十六章 运动性哮喘244
第一节 定义244
第二节 流行病学244
第三节 病因和发病机制245
一、病因245
二、发病机制245
第四节 临床表现247
一、症状247
二、体征248
第五节 诊断248
一、运动激发试验248
二、运动试验的一般禁忌症248
三、运动试验前的准备248
四、试验方法248
五、脉冲振荡法249
六、二氧化碳过度通气试验(EVH)250
第六节 鉴别诊断250
一、EIA反应与运动性咳嗽相区别250
二、须排除由其他上呼吸道疾病引起的咳嗽、呼吸困难和喘息250
第七节 预防与治疗250
一、非药物治疗250
二、药物治疗251
第十七章 脆性哮喘256
第一节 脆性哮喘概念256
第二节 流行病学257
第三节 危险因素258
一、遗传因素258
二、变态反应258
三、社会心理因素258
四、月经因素259
五、免疫球蛋白相对缺乏259
六、食物过敏259
七、维生素和矿物质的缺乏260
八、吸入性β2受体激动剂的应用260
九、感应能力差260
第四节 可能的发病机制260
一、气道急性狭窄261
二、糖皮质激素的反应性261
第五节 治疗261
一、教育和管理方案262
二、避免接触过敏原262
三、β2受体激动剂的应用262
四、肾上腺素263
五、糖皮质激素263
六、其他药物的应用263
第十八章 妊娠期哮喘266
第一节 妊娠期呼吸系统生理改变266
一、妊娠期呼吸系统解剖学改变266
二、妊娠期肺功能改变266
第二节 妊娠与哮喘的相互作用267
一、妊娠对哮喘的影响267
二、哮喘对妊娠的影响268
第三节 妊娠期哮喘的治疗268
一、评估和监测哮喘268
二、避免或控制使哮喘加重的因素269
三、妊娠期哮喘的阶梯治疗方法269
第四节 药物治疗271
一、概述271
二、妊娠期哮喘常用药物272
第十九章 月经性哮喘276
第一节 定义及概况276
第二节 发病机制276
第三节 临床表现277
一、发病时间的规律性277
二、病情程度277
三、肺功能的变化277
四、其他277
第四节 治疗277
一、黄体酮替代治疗277
二、丹那唑(17-乙炔睾酮)277
三、胸腺素278
四、非类固醇类抗炎剂278
五、手术治疗278
第五节 预防和减少月经性哮喘发作278
一、加强锻炼278
二、保持心态平衡278
三、药物预防278
第二十章 激素抵抗性哮喘279
第一节 概念及临床特征279
第二节 激素抵抗性哮喘的发生机制280
一、糖皮质激素的抗炎机制280
二、糖皮质激素作用的分子机制281
三、激素抵抗性哮瑞的细胞学异常281
四、GR及其与激素抵抗的关系282
第三节 激素抵抗性哮喘的诊断策略283
第四节 激素抵抗性哮喘的治疗策略284
一、确诊284
二、依从性284
三、避免环境中的过敏因素285
四、控制夜间哮喘发作285
五、对吸入激素治疗方案的调整285
六、全身激素用药方案的评价和调整285
七、替代性治疗285
第五节 预后287
第二十一章 食物过敏性哮喘289
第一节 流行病学289
第二节 食物的抗原性290
第三节 发生机制291
第四节 诱发哮喘的食物种类292
一、奶及奶制品292
二、禽蛋类292
三、海产品及水产品292
四、花生、芝麻、棉籽等油料作物293
五、豆类293
六、某些粮食293
七、坚果类293
八、水果类293
九、某些肉类及其肉制品293
十、某些蔬菜293
十一、具有特殊气味的食物293
十二、其他食物293
十三、食品添加剂294
第五节 影响食物变应原的因素294
一、食物的新鲜度294
二、环境污染的影响294
三、加工烹饪的影响294
四、消化的影响295
第六节 诊断295
一、诊断步骤295
二、食物变应原皮肤试验296
三、食物激发试验296
四、食物日志(food diary)297
五、其他诊断手段297
第七节 预防和治疗297
一、预防和替代疗法297
二、食物免疫耐受治疗298
三、药物治疗298
第二十二章 胃食管返流病与哮喘299
第一节 发病机制299
一、胃食管返流导致哮喘的机制299
二、哮喘导致胃食管返流的机制300
第二节 临床表现301
第三节 诊断302
一、辅助检查302
二、诊断依据303
第四节 治疗303
一、注意饮食及纠正体位303
二、药物治疗303
三、手术治疗304
第五节 预后305
第二十三章 尘螨过敏与哮喘病306
第一节 螨病原生物学特点和流行病学特征306
一、尘螨的病原生物学特点306
二、流行病学特征307
第二节 尘螨致哮喘发病机制308
一、免疫应答机制308
二、Th1/Th2比例失衡学说309
第三节 特异性免疫诊断309
一、螨变应原皮肤试验309
二、支气管或鼻腔激发试验310
三、血清免疫球蛋白抗体检测310
四、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测定310
五、T淋巴细胞亚群和细胞因子测定310
第四节 尘螨变应原疫苗治疗311
一、特异性变态反应疫苗治疗(SAV)机理311
二、SAV适应证和禁忌证312
三、SAV应用方法312
第五节 预防措施313
一、尘螨变应原回避措施313
二、杀螨剂的应用314
第二十四章 真菌过敏与哮喘315
第一节 真菌的特性和流行病学特征315
一、真菌的分类315
二、真菌的变应原性315
三、流行病学特征316
第二节 发病机理316
一、非感染性真菌病316
二、感染性真菌病317
三、支气管哮喘继发真菌感染317
第三节 临床表现318
一、真菌变应性哮喘的临床症状318
二、其他真菌性变应性呼吸道疾病318
三、变应性支气管肺曲菌病319
第四节 真菌变应性哮喘的诊断319
一、病史采集319
二、过敏原的检查319
三、胸部X线检查320
四、肺功能检查320
五、非特异性气道激发试验321
第五节 真菌变应性哮喘的治疗及预防321
一、治疗321
二、预防323
第二十五章 花粉过敏与哮喘325
第一节 概念325
第二节 我国致敏花粉的主要种类325
第三节 与致敏花粉相关的基础研究327
一、花粉的致敏作用327
二、致敏花粉的特点327
三、致敏花粉的抗原性和免疫学328
第四节 花粉过敏性哮喘的临床症状328
一、花粉过敏性哮喘的前驱症状329
二、花粉过敏性哮喘的特征329
第五节 实验室检查330
一、体内特异性试验330
二、体外特异性试验331
第六节 花粉过敏性哮喘的诊断331
一、哮喘临床诊断的确立331
二、特异性诊断332
第七节 花粉变应性哮喘的特异性治疗332
一、避免接触花粉332
二、脱敏疗法332
第八节 花粉过敏性哮喘的抗炎治疗333
一、肥大细胞膜稳定剂333
二、抗组胺药物333
三、糖皮质激素334
四、对症治疗334
第二十六章 过敏性鼻炎与哮喘335
第一节 过敏性鼻炎与哮喘的关系335
一、过敏性鼻炎发展为哮喘病的流行病学335
二、过敏性鼻炎发展为哮喘病的机制336
三、过敏性鼻炎和哮喘联系机制包括以下几点336
第二节 过敏性鼻炎的临床症状与体征336
一、症状336
二、体征337
三、实验室检查338
第三节 过敏性鼻炎诊断与鉴别诊断339
一、过敏性鼻炎的诊断要点339
二、WHO制定的过敏性鼻炎的诊断依据和分类339
三、我国过敏性鼻炎的诊断标准340
四、过敏性鼻炎的鉴别诊断341
第四节 过敏性鼻炎的防治343
一、阶梯式治疗方案343
二、特异性防治345
三、非特异性治疗345
四、同时患有鼻炎和哮喘的治疗349
第二十七章 哮喘病人生命质量评估及临床应用350
第一节 概述350
第二节 影响哮喘患者生命质量的主要因素350
一、年龄350
二、性别351
三、气道反应性351
四、哮喘发作的程度和用药量351
五、文化程度351
六、社会经济状况351
七、民族文化351
八、哮喘教育351
九、心理干预351
第三节 哮喘患者生命质量评分表的制定352
一、对哮喘生命质量评分表(AQLQ)的要求352
二、哮喘生命质量评分表的内容352
三、哮喘患者生命质量评分表的制定与检验352
第四节 哮喘患者生命质量评分表的使用353
一、患者的选择353
二、实施方式353
三、评分方法353
四、如何减少偏差353
五、哮喘生命质量评估表使用中的注意事项353
第五节 我国哮喘患者生命质量与欧美患者的差异354
一、活动受限项目存在的差异354
二、对刺激原反应和刺激原回避的差异354
三、语言表达的差异354
四、心理功能状态差异354
第六节 哮喘生命质量评估临床应用的价值354
一、哮喘生命质量评估在新药试验中的应用354
二、哮喘生命质量评估在非药物治疗方法中的应用355
三、国内应用现状355
第二十八章 哮喘病人的管理与教育356
第一节 哮喘病人的教育管理357
第二节 患者教育管理在哮喘病防治中的作用357
一、患者教育管理的必要性357
二、哮喘病患者教育管理的临床意义358
第三节 教育管理的方式和内容358
一、教育管理方式和对象358
二、哮喘患者教育管理的目标和内容359
三、当前存在的问题360
第四节 哮喘病基本知识的教育内容361
一、哮喘病的定义和炎症性质361
二、让患者了解哮喘病的主要症状和体征361
三、让患者学会自我评价自己病情的严重程度362
第五节 哮喘病预防知识的教育内容363
一、环境控制法预防措施363
二、其他非药物性预防措施365
三、药物性预防措施365
第六节 哮喘病治疗知识的教育内容366
一、首先让患者明确抗炎治疗是哮喘病的关键措施366
二、让患者认识缓解期治疗的重要性和长期性366
三、让患者了解缓解期治疗的常用药物的选择和使用366
四、让患者充分掌握吸入技术和方法366
五、指导患者学会自我处理367
六、让患者掌握预防和减轻药物副作用的知识367
七、让患者掌握需去医院急诊的指征368
第七节 哮喘病患者的心理教育管理内容369
一、帮助患者树立起治疗哮喘的信心369
二、解除患者对哮喘发作的恐惧和忧郁心理369
三、帮助患者消除对抗哮喘药物的心理370
四、克服哮喘患者的自卑感和依赖感370
五、消除家庭因素对哮喘患者心理的影响371
六、医护人员对患者心理的影响371
附: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372
一、定义372
二、诊断372
三、常用药物简介375
四、治疗379
五、哮喘管理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