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证据法的理念、制度与方法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证据法的理念、制度与方法
  • 龙宗智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法律出版社
  • ISBN:9787503687402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381页
  • 文件大小:16MB
  • 文件页数:394页
  • 主题词:证据-法律-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证据法的理念、制度与方法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大证据学”的建构及其学理1

一、证据学研究基点与学科性质2

二、证据学的研究对象:证据与证明9

(一)证据论9

(二)证明的必要性与证明机制的启动12

(三)我们能否认识“客观真实”——证明的限度13

(四)证明的不同要求与不同方式17

三、证据学方法18

(一)事实证明的不同路径与状态18

(二)证据学基本方法23

(三)与经验、逻辑方法相关的其他证据学方法30

四、证据学结构及建立“大证据学”的意义34

第二章 证据分类制度及其改革50

一、我国证据分类制度的特点51

二、证据的来源及派生性证据的意义56

三、关于笔录证据与专家证据的制度确认60

(一)关于各种笔录证据在分类上的处理60

(二)关于专家证据的形式与类别界定62

四、人证分类及“视听资料”的证据形式问题66

(一)人证分类问题66

(二)视听资料的证据属性68

第三章 欺骗与刑事司法行为的道德界限72

一、关于侦讯活动中使用欺骗的许容性73

二、设置欺骗性侦讯手段的法律界限78

三、承诺不可反悔——司法信用原则82

第四章 取证主体合法性若干问题88

一、关于非管辖侦查单位取证合法性问题89

二、关于纪委取证与刑事诉讼的关系问题96

三、关于立案前调查机关所获证据的法律效力问题106

第五章 书面证言及其运用112

一、书面证言使用之弊害及言辞诉讼原则之根据113

(一)书面证言可能扭曲作证者的本意,从而给出错误的证据信息114

(二)书面证言妨碍了诉讼对方的质辩,而这种质辩是发现真相的重要手段114

(三)书面证言排除了法官直接辨识证言真意及其可靠性的可能115

(四)由于缺乏法庭宣誓、具结的作证场景与前提,书面证言的可信性保障条件不足115

二、书面证言之可用性及“例外规则”建立之法理119

三、排斥与容纳书面证言之不同方式比较研究123

(一)传闻规则与书面证言124

(二)直接、言辞原则与书面证言128

(三)“程序转向”情势下借鉴传闻规则对书面证言的处理131

(四)比较分析意见141

四、我国目前书面证言使用的状况特点147

五、完善我国证言提出使用制度的意见151

第六章 刑事对质制度及其改革完善164

一、对质询问的含义、要素及意义165

二、对质询问的立法模式与立法例170

三、我国建立完善对质制度的必要性及制度模式173

四、对质的方式与程序以及对质制度的改革184

(一)现行制度框架内的操作规范184

(二)对质制度的改革及其操作要求186

第七章 我国刑事诉讼证明模式190

一、自由心证的证明方式及其内涵191

二、我国诉讼证明模式及其比较性实证分析194

三、“印证证明模式”的主要特点及产生原因198

(一)获得印证性直接支持证据是证明的关键199

(二)注重证明的“外部性”而不注重“内省性”199

(三)要求证据间相互印证导致很高的证明标准,在信息有限的司法环境中达到这一标准的难度很大201

(四)为实现印证目的,易于采用比较灵活的取证手段202

四、两难困境及谨慎突破206

第八章 刑事证明责任制度若干问题240

一、证明责任的相关概念及适用空间242

(一)概念的界定与选择242

(二)证明责任规范的适用空间244

二、我国现行刑事诉讼证明责任制度的特点与问题247

三、刑事证明责任分配制度的法理根据及被告人证明责任的承担254

四、检察官的证明责任与客观义务的关系及制度完善264

五、公诉案件中被害人作为诉讼当事人的证明责任274

六、法官的查证责任以及与检察官证明责任的边界277

第九章 推定的界限及适用283

一、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的意义283

二、推定的概念以及推定与推论的区别288

三、“事实推定”能否成立298

四、我国刑事立法中的推定规范309

五、刑事司法解释中的推定318

六、余论:推定的创制与规制329

第十章 刑事庭审人证调查的几个问题332

一、关于中国刑事庭审证据调查的制度环境与其他支持因素333

二、关于人证调查方式的性质界定——是交叉询问,还是控辩询问338

三、被告人调查程序如何设置341

四、询问证人的程序与方法344

(一)轮替规则344

(二)调查范围345

(三)询问方式347

五、诉讼异议与证据调查规则349

六、庭审安排与诉讼指挥353

(一)庭审安排:人证中心,或分段式证据调查353

(二)法官在庭审人证调查中的责任355

(三)诉讼指挥权的行使方式及合议庭的内部关系357

第十一章 证据矛盾及矛盾分析法358

一、证据矛盾的性质与类别359

二、证据矛盾产生的原因及意义363

三、应对矛盾的方式与方法369

(一)有效地排除矛盾369

(二)合理地解释矛盾370

(三)充分地证明事实371

(四)适度地容忍矛盾372

四、存在矛盾的情况下认定事实的标准与要求37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