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熟语表征与加工的神经认知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熟语表征与加工的神经认知研究](https://www.shukui.net/cover/17/31976507.jpg)
- 张辉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 ISBN:9787544642125
- 出版时间:2016
- 标注页数:287页
- 文件大小:107MB
- 文件页数:304页
- 主题词:汉语-熟语-研究;神经语言学-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熟语表征与加工的神经认知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引论1
1.1 本书关于熟语研究的基本观点和术语问题2
1.2 熟语研究的发展趋势2
1.3 本书的研究意义3
1.4 本研究的方法和方法论4
1.4.1 人类脑电图的基本知识4
1.4.2 ERP技术的优势6
1.4.3 使用ERP的主要途径和ERP的成分7
1.5 本书的结构8
第二章 熟语加工模式与影响熟语加工的因素11
2.1 引言11
2.2 熟语的语义加工模式11
2.2.1 字面义依赖模式12
2.2.1.1 标准语用模式和字面义优先模式12
2.2.1.2 Glucksberg等人的熟语语义加工研究13
2.2.1.3 熟语语义加工的认知语义学分析14
2.2.1.4 熟语识别点/构造模式16
2.2.2 字面义独立模式16
2.3 熟语与字面义和非字面义的区分17
2.3.1 字面义的概念18
2.3.2 本研究关于字面义的界定20
2.4 影响熟语语义加工的因素21
2.4.1 熟悉度22
2.4.2 字面义程度和语义透明度23
2.4.3 语境24
2.4.3.1 语义启动与语境效应24
2.4.3.2 语义启动与ERP26
2.4.3.3 自然话语语境与ERP26
第三章 国外熟语的神经语言学研究现状与问题28
3.1 引言28
3.2 国外熟语的神经语言学研究29
3.2.1 熟语的神经心理学研究29
3.2.2 熟语的功能影像学研究33
3.3 本章的结论36
第四章 成语语义启动的ERP研究37
4.1 引言37
4.2 预备实验:刺激语料的遴选和准备39
4.2.1 预备实验的方法40
4.2.1.1 语义启动句和目标熟语的准备工作40
4.2.1.2 实验被试40
4.2.1.3 实验步骤40
4.2.1.4 实验结果40
4.3 ERP实验41
4.3.1 实验方法41
4.3.1.1 实验被试41
4.3.1.2 刺激语料和程序41
4.3.1.3 EEG的记录42
4.3.2 ERP源分析42
4.3.3 ERP数据分析42
4.3.3.1 成语字面义和非字面义的加工42
4.3.3.2 熟悉成语与不熟悉成语的加工47
4.3.3.3 语义启动、语境与成语语义加工52
4.3.4 ERP数据的统计分析57
4.3.4.1 200~400毫秒时间窗口57
4.3.4.2 400~600毫秒时间窗口58
4.3.4.3 600~800毫秒时间窗口58
4.4 讨论与思考58
4.4.1 成语熟悉度与成语理解59
4.4.2 字面义/非字面义的区分与成语理解60
4.5 对汉语成语语义加工的思考61
第五章 成语组构性的认知语言学解读64
5.1 引言64
5.2 语义组构性65
5.3 前人对熟语语义组构性的研究65
5.4 国外基于语义组构性的熟语分类研究67
5.5 汉语成语的组构性:认知语言学的解读68
5.5.1 惯用激活集合:熟语表征的认知语言学框架69
5.6 汉语成语心理表征的认知语言学视角70
5.7 本章的结论77
第六章 成语语义组构性的ERP研究78
6.1 引言78
6.2 方法83
6.2.1 被试83
6.2.2 实验刺激语料的评分实验83
6.2.3 实验程序84
6.2.4 EEG的记录85
6.3 结果86
6.3.1 ERP的视觉描写(Visual Inspection)86
6.3.2 数据分析89
6.3.2.1 行为数据89
6.3.2.2 电生理学数据91
6.4 讨论93
6.5 本章的结论99
第七章 相关的语言韵律研究概览100
7.1 引言100
7.2 国外学者对韵律的研究101
7.2.1 词汇韵律和词汇加工101
7.2.2 句子中的韵律102
7.3 汉语的韵律研究103
7.4 成语韵律和句法研究104
7.5 韵律的事件相关电位研究105
第八章 成语加工中韵律与句法互动的ERP研究108
8.1 引言108
8.2 本实验的目标与假设108
8.3 方法109
8.3.1 被试109
8.3.2 刺激语料的选取110
8.3.3 实验程序111
8.3.4 EEG的记录112
8.3.5 统计分析112
8.4 结果112
8.4.1 成语112
8.4.1.1 正常条件(NC)与句法违反条件(SV)112
8.4.1.2 正常条件(NC)与韵律违反条件(PV)114
8.4.1.3 正常条件(NC)与句法和韵律全违反条件(BV)115
8.4.2 非成语词组117
8.4.2.1 正常条件(NC)与句法违反条件(SV)117
8.4.2.2 正常条件(NC)与韵律违反条件(PV)117
8.4.2.3 正常条件(NC)与句法和韵律全违反条件(BV)119
8.5 讨论121
8.5.1 成语121
8.5.1.1 正常条件(NC)与句法违反条件(SV)121
8.5.1.2 正常条件(NC)与韵律违反条件(PV)122
8.5.1.3 正常条件(NC)与句法和韵律全违反条件(BV)124
8.5.1.4 成语中四个条件之间的比较126
8.5.2 非成语词组127
8.5.2.1 正常条件(NC)与句法违反条件(SV)127
8.5.2.2 正常条件(NC)与韵律违反条件(PV)128
8.5.2.3 正常条件(NC)与句法和韵律全违反条件(BV)129
8.5.2.4 非成语词组中四个条件之间的比较129
8.6 本章的结论与今后的研究方向130
第九章 谚语理解和语义加工模式概览131
9.1 引言131
9.2 谚语语义加工的模式132
9.2.1 标准语用模式(Standard Pragmatic Model,或SPM)132
9.2.2 大链条隐喻理论模式(Great Chain Metaphor Theory,或GCMT)133
9.2.3 扩展概念基础理论模式(Extended Conceptual Base Theory,或ECBT)135
9.2.4 直接通达模式(Direct Access Model,或DAM)137
9.2.5 制约满足模式(Constraint Satisfaction Model,或CSM)138
9.2.6 分级突显模式(Graded Saliency Model,或GSM)139
9.2.7 元语义假设(Metasemantic Hypothesis)140
9.2.8 语用—语义动态交互模式(Pragmatic-Semantic DynamicInterplay)141
9.2.9 小结142
9.3 影响谚语加工的因素142
9.3.1 熟悉度143
9.3.2 具体度143
9.3.3 语境144
9.4 本章的结论145
第十章 自然话语语境下不同熟悉度谚语加工的ERP研究146
10.1 引言146
10.2 ERP实验152
10.2.1 被试152
10.2.2 刺激语料的选取153
10.3 EEG的记录和分析154
10.4 结果155
10.4.1 慢波电位(-200~4500毫秒)155
10.4.1.1 ERP波形的视觉考察155
10.4.1.2 慢波电位的统计分析158
10.4.2 单个字的N400和LPC的分析164
10.4.2.1 视觉观察164
10.4.2.2 单个字的N400和LPC的统计结果166
10.5 讨论170
第十一章 歇后语相关研究概览173
11.1 引言173
11.2 歇后语的界定与分类174
11.3 歇后语的特征175
11.3.1 形式和理解的独特性175
11.3.2 歇后语中的幽默176
11.3.3 丰富的文化信息176
11.4 歇后语及其相关研究的文献综述177
11.4.1 歇后语的认知研究177
11.4.2 从神经的角度对顿悟的研究178
11.4.2.1 什么是顿悟现象?178
11.4.2.2 西方学者对顿悟现象的神经机制研究179
11.4.2.3 国内学者对顿悟现象的研究179
11.5 歇后语加工中涉及的认知机制和心理策略180
11.5.1 隐喻、转喻及其相互作用180
11.5.2 歇后语加工中的抑制和增强机制181
第十二章 比喻类歇后语加工的ERP研究183
12.1 引言183
12.2 比喻类歇后语的ERP实验187
12.2.1 被试187
12.2.2 实验刺激语料的评分研究187
12.2.3 实验程序187
12.2.4 EEG的记录189
12.3 结果190
12.3.1 ERP的视觉观察190
12.3.2 数据分析194
12.3.2.1 行为数据194
12.3.2.2 电生理学数据194
12.4 讨论196
12.5 本章的结论200
第十三章 浮现中的熟语性研究之一——“程度副词+名词”构式概览202
13.1 引言202
13.2 文献综述203
13.2.1 “程度副词+名词”构式的可接受性问题203
13.2.2 对“程度副词+名词”构式的不同解释203
13.2.2.1 词类转换视角的解释203
13.2.2.2 语义视角的解释204
13.2.2.3 认知视角的解释204
13.2.2.4 其他理论视角的解释205
13.2.3 前人研究的不足205
13.3 本研究涉及的主要概念和理论框架206
13.3.1 作为认知机制的转喻206
13.3.2 “程度副词+名词”的构式观207
第十四章 浮现中的熟语性研究之二——“程度副词+名词”构式的ERP研究209
14.1 引言209
14.2 实验目的和假设210
14.3 预备实验211
14.4 方法212
14.4.1 被试212
14.4.2 实验程序212
14.4.3 EEG的记录213
14.4.4 数据分析213
14.5 结果213
14.5.1 行为结果213
14.5.2 ERP的结果214
14.5.2.1 视觉考察214
14.5.2.2 数据分析214
14.5.2.3 N400效应的脑地形图217
14.6 讨论218
14.6.1 概述218
14.6.2 “程度副词+形容词”(DA)与“程度副词+搭配上可接受的名词”(DAN)之间的比较219
14.6.3 “程度副词+形容词”(DA)和“程度副词+兼类词”(DCA)之间的比较220
14.6.4 “程度副词+兼类词”(DCA)和“程度副词+搭配上可接受的名词”(DAN)之间的比较220
14.6.5 “程度副词+搭配上可接受的名词”(DAN)和“程度副词+搭配上不可接受的名词”(DUN)之间的比较221
14.6.6 程度副词的选择性作用224
14.7 本章的结论与今后的研究方向225
第十五章 本书的结论与今后的研究方向226
参考文献229
附录251
附录1251
附录2262
附录3276
附录4278
附录5282
附录6283
后记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