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医精品课程讲记 马淑然中医基础理论讲稿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马淑然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 ISBN:9787506786362
- 出版时间:2016
- 标注页数:545页
- 文件大小:67MB
- 文件页数:561页
- 主题词:中医医学基础-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医精品课程讲记 马淑然中医基础理论讲稿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 论1
第一节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历史沿革2
一、中医学的起源2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3
第二节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19
第三节 中医学的认知和思维方法28
一、司外揣内29
二、整体研究30
三、援物比类30
四、以常衡变32
五、试探和反证33
六、内景反观33
第二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35
第一节 阴阳学说35
一、阴阳概念的形成35
二、阴阳的概念38
三、阴阳的属性39
四、阴阳的相互关系42
五、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50
第二节 五行学说70
一、五行的起源和沿革70
二、五行和五行学说的概念73
三、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75
四、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88
第三节 阴阳学说与五行学说的关系97
第三章 藏 象101
第一节 概述101
一、藏象概念102
二、藏象学说103
三、藏象学说的形成103
四、脏腑的命名和分类105
五、藏象学说的基本特点107
第二节 五脏110
一、心110
二、肺118
三、脾128
四、肝136
五、肾147
第三节 六腑159
一、胆161
二、胃162
三、小肠165
四、大肠167
五、膀胱168
六、三焦170
第四节 奇恒之腑175
一、脑175
二、髓177
三、骨178
四、脉178
五、女子胞178
第五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180
一、脏与脏之间的关系181
二、五脏与六腑之间的关系195
三、六腑之间的关系200
四、五脏与奇恒之腑之间的关系201
第四章 精气血津液206
第一节 精207
一、精的概念207
二、精的生成209
三、精的贮藏与施泄210
四、精的功能210
第二节 气213
一、气的概念213
二、气的生成216
三、气的功能217
四、气的运动221
五、气的分类222
第三节 血226
一、血的概念227
二、血的生成227
三、血的运行231
四、血的功能234
第四节 津液236
一、津液的概念236
二、津液的生成、输布与排泄238
三、津液的功能240
第五节 精气血津液之间的相互关系242
一、精与气的关系242
二、精与血的关系243
三、精与津液的关系244
四、气与血的关系244
五、气与津液的关系247
六、血与津液的关系249
第五章 经 络253
第一节 概述253
一、经络学说的重要性253
二、经络学说的形成和发展254
第二节 经络学说的内容258
一、经络学说的概念258
二、关于经脉和络脉的区别258
三、经络系统的组成260
第三节 十二经脉261
一、十二经脉的名称261
二、十二经脉的走向和交接规律265
三、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268
四、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277
五、十二经脉的络属关系278
六、十二经脉的气血流注次序278
七、十二经脉的循行280
第四节 奇经八脉286
一、奇经八脉的概念286
二、奇经八脉的循行特点286
三、奇经八脉和十二经脉的不同287
四、奇经八脉的功能288
五、奇经八脉的循行289
第五节 经别、别络、筋经和皮部298
一、十二经别299
二、别络302
三、经筋304
四、皮部306
第六节 经络的生理功能和应用307
一、经络的功能307
二、经络学说的应用310
第六章 体 质314
第一节 体质的概念、形成与发展314
一、概念314
二、体质的形成与发展315
第二节 体质的分类316
一、分类方法316
二、常用体质分类及其特征317
第三节 体质理论的应用319
一、说明个体对某些病因的易感性319
二、指导辨证分析319
三、指导治疗320
第七章 病因与发病324
第一节 概述324
一、病因和病因学说的概念325
二、中医病因学说的源流与分类325
三、中医病因学说的特点326
第二节 病因327
一、六淫327
二、疫疠邪气344
三、内伤病因346
四、病理产物性病因351
第三节 发病359
一、发病的基本原理359
二、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364
三、发病形式366
第八章 病 机372
第一节 概述372
一、病机与病机学说的概念372
二、中医病机学说的基本特点373
第二节 基本病机374
一、邪正盛衰375
二、阴阳失调383
三、气血失常407
四、津液代谢失常422
第三节 内生“五邪”病机432
一、风气内动432
二、寒从中生439
三、湿浊内生442
四、津伤化燥445
五、火热内生447
第九章 防治原则453
第一节 养生453
一、基本概念453
二、基本原则454
三、养生的主要方法456
第二节 预防459
一、基本原则459
第三节 治则462
一、治病求本463
二、正治与反治466
三、扶正祛邪471
四、调整阴阳474
五、三因制宜478
六、调理精气血津液480
附录1484
验案分析484
参考答案500
附录2517
方剂索引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