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茶树种质资源与遗传改良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茶树种质资源与遗传改良
  • 陈亮,虞富莲,杨亚军等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 ISBN:7802331811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291页
  • 文件大小:21MB
  • 文件页数:317页
  • 主题词:茶属-种质资源;茶属-遗传育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茶树种质资源与遗传改良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概论1

第一节 世界茶叶生产的概况1

第二节 中国茶叶生产的变迁2

一、中国是最早利用和栽培茶树的国家3

二、茶利用历史的沿革3

三、中国当代茶叶生产简况4

第三节 中国茶树种质资源研究和遗传改良5

一、中国古代茶树资源的调查和选种6

二、种质资源的创新及品种选育7

第四节 国外茶树种质资源研究和遗传改良8

一、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8

二、种质资源的鉴定评价8

三、品种的选育与推广8

参考文献9

第二章 茶树的起源和演化11

第一节 茶树的起源11

一、起源中心和原产地11

二、茶树的传播12

第二节 茶树的演化13

一、形态学水平演化13

二、生物化学和细胞学水平演化15

三、分子水平演化16

参考文献18

第三章 茶树的系统分类20

第一节 茶树分类的历史沿革和主要分类系统20

一、种内分类的历史沿革20

二、茶组植物的主要分类系统22

第二节 茶组植物的形态特征28

一、大厂茶28

二、大理茶29

三、厚轴茶30

四、秃房茶31

五、茶33

第三节 茶树生物化学分类、细胞学分类和分子系统学35

一、生物化学分类36

二、细胞学分类36

三、分子系统学36

第四节 茶树品种分类39

参考文献40

第四章 茶树种质资源的考察收集和保存42

第一节 茶树种质资源的分布42

一、茶组植物的地域分布42

二、栽培品种资源的生态型分布45

第二节 茶树种质资源考察收集的方法53

一、考察收集的准备工作54

二、野外实地考察收集的内容和方法55

三、样品鉴定和资源入圃59

第三节 茶树种质资源的考察和收集63

一、近代品种资源调查63

二、20世纪中叶的种质资源调查63

三、20世纪80年代后的种质资源考察和收集66

第四节 茶树种质资源的保存71

一、原生境保存71

二、资源圃保存73

三、室内保存74

第五节 茶树核心种质75

一、核心种质的概念和研究内容76

二、核心种质的构建77

三、核心种质的评价81

四、如何构建我国茶树核心种质82

参考文献84

第五章 茶树种质资源描述规范与鉴定利用87

第一节 茶树种质资源描述符87

第二节 茶树描述符的内涵与鉴定评价方法91

一、基本信息91

二、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92

三、品质特征100

四、抗逆性104

五、抗病虫性106

六、其他特征特性110

第三节 茶树种质资源数据库的建立与共享利用110

一、种质资源编目与评价数据库建立111

二、种质资源共享与利用124

参考文献125

第六章 茶树的遗传多样性126

第一节 遗传多样性概念和研究意义126

一、概念126

二、来源127

三、研究意义130

第二节 遗传多样性研究的取样策略131

一、居群内的样本数和取样方式131

二、取样的居群数及每一区域内居群的选择132

第三节 茶树遗传多样性的表现层次、检测方法与表现133

一、表现层次133

二、检测方法与表现134

第四节 茶树分子水平遗传多样性的度量方法及其表现139

一、等位酶水平139

二、DNA水平142

参考文献147

第七章 茶树的遗传特性152

第一节 茶树的遗传物质152

一、遗传的细胞学基础152

二、染色体153

第二节 茶树的遗传特性154

一、基因型和表现型155

二、数量性状遗传155

三、细胞质遗传156

第三节 茶树的变异156

一、变异的类型156

二、变异的原因157

第四节 茶树生殖的特点157

一、自交的高度不孕性158

二、正交反交的结实率不一致性158

三、花果同现性158

四、无性繁殖的原理159

参考文献159

第八章 茶树系统选种和引种160

第一节 茶树育种的原始材料160

一、自然原始材料160

二、人工创造的原始材料161

第二节 茶树主要经济性状的鉴定161

一、营养芽物候期的鉴定161

二、品质鉴定162

三、产量鉴定163

四、抗逆性鉴定163

第三节 茶树育种早期鉴定164

一、品质的早期鉴定164

二、产量的早期鉴定166

第四节 茶树育种程序167

一、单株筛选与扩繁167

二、品系比较试验167

三、区域试验171

四、品种审(认、鉴)定172

第五节 茶树引种172

一、引种的概念和意义172

二、引种的原理173

三、引种的方法174

四、国外引种175

参考文献175

第九章 茶树杂交育种176

第一节 亲本的选配176

一、亲本选配与育种目标的关系176

二、亲本选配的一般原则177

第二节 杂交方式与杂交技术178

一、杂交方式178

二、杂交技术180

第三节 杂交后代的变异与选择182

一、杂交后代的变异分析183

二、杂交后代的培育和选择188

第四节 远缘杂交189

一、远缘杂交的概念和特点189

二、远缘杂交不亲和性的原因及其克服方法190

三、远缘杂种夭亡、不育的原因及其克服方法193

四、远缘杂交后代的分离与处理196

五、茶树远缘杂交的现状198

第五节 杂种优势的利用200

一、杂种优势的概念与度量200

二、杂种优势的理论基础201

三、茶树的杂种优势利用206

参考文献207

第十章 茶树诱变育种212

第一节 辐射诱变212

一、电磁辐射212

二、粒子辐射213

三、辐射处理方法和影响辐射效果的因素213

第二节 化学诱变216

一、化学诱变剂的类别216

二、化学诱变的影响因素及处理方法217

第三节 诱变亲本的选择与后代的处理222

一、诱变处理材料的选择222

二、诱变后代的处理和选择222

第四节 空间诱变育种224

一、植物空间诱变育种的机理224

二、植物空间诱变育种展望226

参考文献227

第十一章 茶树分子标记辅助育种229

第一节 常用分子标记的类型及原理229

一、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230

二、扩增片段的酶切位点(CAPS)231

三、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231

四、扩增片段的长度多态性(AFLP)232

五、简单重复序列(SSR和STR)234

六、简单重复间序列(ISSR)235

七、单核苷酸位点多态性(SNP)236

第二节 分子标记在茶树种质资源管理中的应用237

一、分子标记与种质鉴别237

二、分子标记与系统分类和演化238

三、分子标记与遗传多样性240

四、分子标记与遗传稳定性241

第三节 分子标记在茶树遗传育种中的应用241

一、分子标记与品种鉴定241

二、分子标记与亲本选择242

三、分子标记与育种过程监测243

四、分子标记与茶树遗传图谱243

参考文献245

第十二章 茶树功能基因研究248

第一节 基因组文库和cDNA文库248

一、基因组文库249

二、cDNA文库的建立249

第二节 大规模的功能基因测序252

一、DNA序列分析方法252

二、大规模DNA测序253

第三节 基因的分离和克隆254

一、PCR法254

二、文库筛选法257

三、差别杂交法258

四、定位克隆法259

五、测序克隆法259

六、基因芯片法260

七、功能克隆法260

第四节 基因功能的研究261

一、同源性比较261

二、原核表达262

三、转基因技术263

四、基因突变分析263

五、反义RNA技术263

六、RNA干扰264

参考文献265

第十三章 植物基因工程与茶树转基因研究267

第一节 植物的遗传转化267

一、转基因受体系统267

二、目的基因的分离与载体的构建268

三、遗传转化中常用的报告基因和选择标记269

四、植物基因转移技术271

五、转基因植物中外源基因的遗传、表达与调控273

六、转基因植物的诊断与检测274

第二节 转基因植物及其食品的安全性275

一、转基因植物食品的潜在风险275

二、转基因植物的安全性评价276

三、转基因植物的安全管理277

第三节 植物基因工程278

一、抗生物和非生物胁迫278

二、高产和优质281

三、调控生长发育282

四、生物反应器生产次生代谢物或蛋白质282

第四节 茶树的转基因实践283

一、转基因再生体系的建立283

二、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283

三、前景与展望285

参考文献285

缩略词29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