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学校体育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学校体育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https://www.shukui.net/cover/45/31713826.jpg)
- 韩春利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 ISBN:9787500930846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314页
- 文件大小:15MB
- 文件页数:338页
- 主题词:学校体育-劳动力资源-资源开发;学校体育-劳动力资源-资源管理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学校体育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导论1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1
第二节 文献综述3
一、体育教师获取的研究3
二、体育教师培养、培训的研究4
三、体育教师使用的研究13
四、体育教师保留的研究20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25
一、研究思路25
二、研究方法26
(一)文献资料研究法26
(二)调查法26
(三)系统分析法27
(四)统计法27
第四节 研究的总体设计28
第二章 学校体育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地位与作用32
第一节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32
一、人力资源及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涵义、内容阐释32
(一)人力资源的涵义阐释32
(二)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涵义阐释38
(三)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内容体系40
二、传统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转变41
三、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42
第二节 加强学校体育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社会背景43
一、学校体育人力资源及其开发与管理的涵义及构成43
(一)学校体育人力资源的涵义及构成43
(二)学校体育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涵义44
二、加强学校体育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社会背景45
(一)激烈竞争的社会环境45
(二)学校体育教师自身状况不容乐观46
(三)体育教师的社会地位亟待进一步提高46
(四)传统学校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向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转变47
(五)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48
第三节 学校体育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地位与作用49
一、提高体育教师社会地位的基础49
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入贯彻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础50
三、学校体育长盛不衰的关键51
四、促进竞技体育、社会体育和体育产业的发展53
五、有利于实现体育教师的全面发展53
第三章 学校体育人力资源的获取56
第一节 学校体育人力资源获取的理论概论56
一、学校体育人力资源招聘的重要基础——职位胜任力56
二、学校体育人力资源获取系统的构成与分析60
(一)招聘人员的构成及主要职能分析61
(二)应聘人员的特征分析61
(三)学校体育人力资源获取中的招聘渠道分析63
(四)学校体育人力资源获取中的选人方法分析63
(五)学校体育人力资源获取中的选人标准分析64
(六)学校体育人力资源获取中的选人原则分析65
(七)学校体育人力资源获取的内、外部环境分析66
第二节 我国学校体育人力资源获取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实证分析68
一、我国学校体育人力资源获取体制分析68
二、我国学校体育人力资源获取过程中的问题剖析70
(一)学校体育人力资源招聘决策的滞后性70
(二)学校体育人力资源招聘渠道的狭窄性和近亲性70
(三)学校体育人力资源录用决策的科学性不够71
(四)学校体育人力资源获取中的民主化缺憾72
(五)学校体育人力资源招聘后评估的缺乏与流于形式72
(六)学校体育人力资源获取中的陈旧观念、偏见与不正之风72
(七)用人单位在学校体育人力资源获取中的无奈73
三、我国学校体育人力资源获取过程中所存在问题的根源探究73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73
(二)管理体制的束缚74
(三)管理知识的欠缺74
第三节 完善我国学校体育人力资源获取的对策与建议74
一、加强学校体育人力资源获取的科学化建设74
(一)招聘决策的事前性74
(二)学校体育人力资源招聘渠道的选择与完善75
(三)学校体育人力资源招聘的重要基础——职位胜任力的确定77
(四)学校体育人力资源选拔评价工具的选择与完善79
(五)学校体育人力资源获取后评估的管理81
二、加强学校体育人力资源获取的民主化建设81
三、破除陈规陋习,树立正确的选人观82
(一)加强自身修养,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风尚82
(二)更新识人、选人观念82
(三)人人都要真正珍惜自己手中的权力83
(四)加强现代人力资源获取理论学习83
第四章 学校体育人力资源的使用84
第一节 学校体育人力资源使用的理论概要84
一、学校体育人力资源配置理论84
(一)学校体育人力资源配置的涵义84
(二)学校体育人力资源配置系统及其配置过程分析89
(三)学校体育人力资源配置机制及其运行条件分析91
(四)学校体育人力资源配置目标、原则的确定与分析100
(五)学校体育人力资源配置状况评判依据的确立105
二、学校体育人力资源使用激励理论106
(一)学校体育人力资源使用激励的涵义106
(二)学校体育人力资源激励的组成因素及其激励模型107
(三)学校体育人力资源使用激励过程分析110
(四)学校体育人力资源使用激励理念阐释110
三、学校体育人力资源绩效管理理论112
(一)学校体育人力资源的绩效112
(二)学校体育人力资源的绩效管理122
第二节 我国学校体育人力资源使用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实证分析131
一、我国学校体育人力资源配置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实证分析131
(一)学校体育人力资源队伍配置状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133
(二)学校体育人力资源配置主体的地位状况分析135
(三)学校体育人力资源配置的社会性状况分析136
二、我国学校体育人力资源使用激励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实证分析139
(一)我国学校体育人力资源使用激励现状139
(二)我国学校体育人力资源使用激励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140
三、我国学校体育人力资源绩效管理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实证分析141
(一)绩效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141
(二)绩效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析因147
第三节 完善我国学校体育人力资源使用的对策与建议148
一、完善我国学校体育人力资源配置的对策与建议148
(一)国家宏观调控,实现学校体育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148
(二)学校自主管理,实现学校内部体育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156
(三)协调好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自由流动,实现其价值160
二、完善我国学校体育人力资源使用激励的对策与建议161
(一)运用多种手段,从全方位对学校体育人力资源进行综合激励161
(二)激励要体现业绩优先,且注重公平162
(三)管理者应努力克服种种干扰和问题162
三、完善我国学校体育人力资源绩效管理的对策与建议163
(一)积极推进中小学体育评价和考试制度改革,引导体育教师形成符合新课程要求的工作绩效163
(二)学校管理层应切实重视学校体育人力资源的绩效管理,努力提高管理水平163
(三)以科学的绩效指标和考核方法实现学校体育人力资源绩效的科学管理167
(四)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学校体育人力资源良好绩效的形成171
(五)学校体育人力资源应提高自身素养,努力创造出高水平的绩效177
第五章 学校体育人力资源的培育178
第一节 学校体育人力资源培育的理论概述178
一、学校体育人力资源培育的一体化理论178
(一)学校体育人力资源职前培养、入职教育和职后培训要实现一体化178
(二)校本培训与院校培训要实现一体化181
(三)师范院校、综合性大学与其他非师范类高等学校培育要实现一体化183
二、学校体育人力资源培训的“5W1H”理论186
(一)学校体育人力资源培训的原因分析186
(二)学校体育人力资源培训的内容分析188
(三)学校体育人力资源培训师资分析189
(四)学校体育人力资源培训时机分析191
(五)学校体育人力资源培训地点分析192
(六)学校体育人力资源培训的安排194
第二节 我国学校体育人力资源培育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实证分析200
一、我国学校体育人力资源职前教育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实证分析201
(一)运动技术教学思想严重,人文素质教育欠缺201
(二)教育课程少、知识陈旧,学生教育教学能力低203
(三)体育教育实践不足、效果差,学生教育教学能力养成难205
(四)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培养模式改革严重滞后,学生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差206
(五)招生巨增,师生比扩大,教学质量降低207
二、我国学校体育人力资源入职教育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实证分析208
(一)我国学校体育人力资源入职教育的形式、内容与方法状况208
(二)我国学校体育人力资源入职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实证分析209
三、我国学校体育人力资源职后培训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实证分析215
(一)我国学校体育人力资源参加职后培训的频率、形式、内容与措施状况215
(二)我国学校体育人力资源职后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实证分析218
第三节 完善我国学校体育人力资源培育的对策与建议223
一、优化整合教育资源,实现学校体育人力资源培育的一体化223
(一)统筹考虑教育资源配置,实现学校体育人力资源职前培养、入职教育和职后培训一体化223
(二)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实现校本培训与院校培训相结合226
(三)开放师范教育体系,实现学校体育人力资源定向和非定向培养相结合227
二、调整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提高学生综合素质229
(一)增加人文类课程,提高学生人文素质231
(二)增加教育课程和教学实践活动,提高学生教育教学能力232
(三)调整必修课与选修课的设置,培养学生一专多能233
三、针对新教师入职教育需求,探索高效的学校体育人力资源入职教育模式234
(一)学校体育人力资源入职教育模式确定的依据234
(二)学校体育人力资源入职教育模式所应遵循的主要原则234
(三)学校体育人力资源入职教育模式架构235
(四)学校体育人力资源入职教育模式实现的保障237
四、端正思想,统筹利益,探索高质量的学校体育人力资源职后培训模式238
(一)端正认识,摈弃功利主义思想,以良好的心态投身于职后培训238
(二)加强培训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其教学水平240
(三)充分利用各种资源、途径、方法,开辟灵活多样的职后培训模式242
第六章 学校体育人力资源的保留246
第一节 学校体育人力资源保留的理论概况246
一、学校体育人力资源不合理流动的后果246
(一)学校体育人力资源不合理流动的涵义246
(二)学校体育人力资源不合理流动的后果246
二、影响学校体育人力资源流动的因素249
(一)物质报酬因素249
(二)事业发展因素251
(三)管理因素251
(四)家庭因素251
(五)人际关系因素251
(六)环境类因素251
三、学校体育人力资源流动的成因理论252
四、学校体育人力资源流动决策理论253
(一)学校体育人力资源流动个体决策模型253
(二)学校体育人力资源流动组织决策模型254
(三)学校体育人力资源流动决策模型254
五、学校体育人力资源流动的特点257
(一)流动方向由单向流动向多向流动转变257
(二)流动人数比例大、流动速度快257
(三)流动过程体现出计划和市场的双重调节258
六、学校体育人力资源保留的涵义阐释258
七、学校体育人力资源保留措施系统分析258
(一)提升学校体育的社会地位——学校体育人力资源保留的根本259
(二)提供适宜的物质待遇——学校体育人力资源保留的基础261
(三)以事业上的发展留人——学校体育人力资源保留的关键263
(四)以深厚的感情投资留人——学校体育人力资源保留的经济而必要的手段263
八、学校体育人力资源保留措施的实施264
(一)以人员需求分析为基础264
(二)正确对待引进人才与本单位人才265
(三)正确对待人才与庸才265
(四)摈弃陈规陋习,规范制度管理266
第二节 我国学校体育人力资源保留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实证分析266
一、我国学校体育人力资源保留现状分析266
(一)我国学校体育人力资源外流的数量状况266
(二)我国学校体育人力资源外流的类型267
(三)学校对体育教师外流的态度268
二、我国学校体育人力资源保留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实证分析268
(一)思想意识类问题269
(二)留人措施类问题271
(三)法制化问题272
第三节 完善我国学校体育人力资源保留工作的对策与建议273
一、端正思想认识,增强留人意识,高度重视学校体育人力资源留人工作……(273 )(一)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留人观273
(二)增强留人意识276
二、实施多手段、多渠道、全方位、权变留人278
(一)多手段、多渠道、全方位、权变留人释义278
(二)多手段、多渠道、全方位、权变留人体系的构建279
(三)多手段、多渠道、全方位、权变留人体系的实现279
结论287
主要参考文献290
附件303
后记313